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欧洲文学史-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的观众包括了广泛的社会阶层。女王经常召剧团进宫演出;另一部分观众是贵族和社会上层;而绝大多数观众则是市民和市民下层如小业主、帮工、徒工、仆役等。剧场常常成为徒工暴动的集合点。由于政治斗争十分尖锐,政府严密控制言论和出版,剧作家不得不用古代、外国或本国历史故事为题材来表达他们的见解和要求。 
  当时为贵族和城市上层服务的剧场称为私家剧场。公共剧场则对广大市民开放,都是沿袭中古剧场或旅店院落的规模,予以改造而成,是个圆形建筑物。剧场的中心是一块露天空地,舞台突进池心,其余三面有三层廊座环抱。市民下层观众付较低票价站在池心看戏,贵族有时坐在台上。演出一般在下午。台上无幕,道具简单,背景是固定的两层建筑,上层往往当作阳台或楼,下层作为内室。剧场由资本家集股经营。演员也集股组成剧团,自备服装道具,剧本由演员自己或其他剧作家提供。一个剧团的演员兼股东一般十一、二人,相当于行会的行东;以下有“雇佣演员”若干人,相当于帮工;再下有童龄演员,相当于徒工。收入由剧场主和剧团分摊。女角都由童龄少年扮演。由于伦敦受清教徒控制,公共剧场一般被迫设在城外,剧团还不得不寻求王室或贵族保护,号称女王的或某某大臣、贵族的仆人。由于迫害、瘟疫或其他原因,剧团往往必须到外地甚至外国去流浪、演出。 
  莎士比亚以前的主要剧作家是一批所谓“大学才子”。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很有才华。他们的倾向性不尽相同,但都在某些方面对英国戏剧作出了贡献,莎士比亚正是在他们成就的基础上,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推向高峰。 
  “大学才子”中最早的是约翰·李利(1554?…1606)。他的喜剧具有贵族人文主义倾向,多半用古代神话和古代文学为题材,以田园或大自然为背景,用典雅的散文,写爱情故事,歌颂女王。他的剧中保留了将严肃情节和滑稽情节糅杂在一起的英国民间戏剧传统。 
  托玛斯·基德(1558…1594)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剧作家,出生于伦敦一个公证人家庭,没有进过大学。他参加过无神论团体,曾被逮捕,死于贫困。他的《西班牙悲剧》(1589)以西班牙宫廷阴谋为背景,通过父亲装疯为儿子报仇的故事反映了宫廷的倾轧,揭发马基雅维里式的阴谋家。他认为生活应该幸福,但现实却充满了不平。基德注意情节结构,主要人物性格鲜明,他的无韵诗体能激动观众,在风格上接近罗马悲剧家塞内加。这部作品从第一次公演起,在英国舞台不断演出几乎达五十年之久,对莎士比亚影响很大。 
  罗伯特·格林(1558…1592)属于“大学才子”之列,他一生放荡潦倒,写过许多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自传体小册子。他曾和莎士比亚合作写剧。他的剧有反对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的倾向,他希望他们悔悟,进行道德改善,如《伦敦的一面镜子》。他突出平民的高贵品质来和贵族对照,如《僧人培根和僧人本盖》(1590)、《威克菲尔的护林人》(1592)。前者中的两个僧侣追求知识,是浮士德式的人物;在后者中,民间传说的英雄佐治·格林和罗宾汉成为重要人物。格林把民间传说、民族历史作为素材,又在舞台上呈现出纯粹英国乡村的气氛,这是他对当时英国戏剧的贡献。 
  克里斯托弗·马娄(1564…1593)是坎特伯雷鞋商之子,在剑桥大学读书,也是“大学才子”之一,同基德一样也在伦敦参加过无神论团体。他说宗教是为了使人恐惧而产生的,他叫人不要怕鬼,并鄙视上帝和神父们,他指责圣徒叫人们违反良心向官吏屈服。但从他的作品看来,他并没有完全摆脱宗教束缚。他在酒店与人口角械斗时被杀,有人认为这和政治有关。 
  马娄共留下六部剧作。《贴木儿》(1587,1588)和《马耳他岛的犹太人》(1590)表现资产阶级追求无限权力和财富的欲望,但作者又指出权力和财富并不能使人幸福。蒙古可汗贴木儿征服了亚、欧许多国家,不可一世,却不能挽回他心爱的皇后的死亡,自己作为“上帝的鞭子”也有死去的一天。马耳他岛的犹太富商巴拉巴斯,贪婪成性,屋里堆满黄金,狠毒地药死自己的女儿,害死她的爱人。财富毁灭了他的“人性”,最后自己也落进沸镬丧命。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92…1593)是马娄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是根据新译成英国的德国民间故事书而写成的,叙述浮士德把灵魂卖给魔鬼,魔鬼供他驱使二十四年,到期他的灵魂被魔鬼劫往地狱的故事。在这部作品里,作者肯定知识是一切力量中最伟大的力量。有了知识就可以获得财富,就能探出“所有外国君主的秘密”,就能“用一道铜墙把德国围起”,“让学生们能穿上绸锻衣服”,一句话,能征服自然,实现社会理想。但是要获得知识首先必须和宗教蒙昧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浮士德的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者最终未能从宗教中解放出来的历史真实情况。 
  马娄对英国戏剧的贡献在于创造了巨人性格,巨人是中古道德剧中暴君的丑角“罪恶”等形象的新发展。在马娄剧中,巨人占中心地位,这是和人文主义者强调个人作用的思想分不开的。马娄把充满浪漫主义热情的抒情风味带进戏剧,而结构则显得松弛,没有摆脱中古连台在戏的习惯。无韵诗体经过他有力的锤炼,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充分,艺术性也最高。他的作品为资产阶级的兴起作了最有力的舆论准备。他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城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二十岁后,他到伦敦谋生,广泛接触到各阶层的生活,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1590年左右,他参加剧团,开始舞台和创作生活。他的绝大部分戏剧是利用现成材料加以改编而写成的,在改编过程中给以新的内容和艺术加工。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写过三十七部戏剧,此外还有两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1613年左右,他离开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逝世。 
  莎士比亚的创作可以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正值伊利莎白女王统治后期,国内,宗教改革、血腥立法、镇压农民起义,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但这时英国基本上还是封建社会,封建势力还很强大,女王比较成功地运用王权维持了封建势力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平衡。对外,英国战胜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增强了资产阶级的民族自信。这时,莎士比亚的作品,基调是乐观的。他的喜剧宣扬爱情(仁爱精神)可以战胜一切,提倡个性解放;历史剧则反复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割据,宣传开明君主的理想,鼓吹资产阶级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 
  他早期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1593)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都根据奥维德的故事写成。前者描写爱神对青年猎手阿都尼的爱情与追求,后者谴责荒淫强暴的行为,艺术上总的特点是华丽纤巧。《十四行诗》(1592…1598)中的大多数,据一般公认,是写给一个青年贵族的,另一组诗是写给一个深肤色的女子的。这些诗歌颂友谊和爱情,诗人把它们看作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表征,他特别强调心灵的结合、忠诚和谅解这些人文主义思想。诗人歌颂青春和美,以与现实中的丑恶相对照,坚信美好的事物应当永存,并可以借助于文艺而成为不朽。诗中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批判和生活体验。十四行诗具有新兴资产阶级肯定生活、要求解放个性的反封建理想,也流露出患得患失、取悦贵族的倾向。诗人的情绪变化多端,有时欢乐,有时忧伤,有时表现嫉妒,有时沉思。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彼特拉克更向前发展一步,主题更加丰富,对待爱情已没有宗教情绪或封建等级观念。他改变了意大利的格式,按四、四、四二编排,每首诗更能体现起承转合,情感和思路曲折而有变化。他喜欢从生活和大自然中,从乡村、城市、法庭、舞台、宫廷、战场、商人的柜房、教堂等场所寻找生动的形象和比喻。他常用对照、多义词、重复、停顿、头韵、长短音的错落来烘托内容,增强音乐性。十四行诗这一外来形式在莎士比亚笔下得到了发展。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写过九部以英国历史为题材的历史剧,在当时盛行的历史剧中成就最高。九十年代王权虽仍巩固,但王位继承问题日趋迫切,封建势力蠢蠢欲动,英国有可能重新出现内战局面。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者,关心民族命运,反对封建内讧,要求在一个开明君主的统治下,巩固国内和平与统一,使国家臻于富强,这是符合资产阶级发展的利益的。他比当时任何剧作家都更系统地探索了过去两三百年的历史,他认为观察历史可以比较准确地预示未来。在历史剧中他批判了一系列的封建君主,谴责了封建集团间的血腥战争,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 
  最早的历史剧《亨利六世》上中下三部(1590…1591)写这冲龄登位的国王统治五十年间(1422…1471)的事迹。第一部写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由于贵族不和而失利;第二部写国内贵族的纷争和平民起义,导致内战;第三部写号称“红白玫瑰战争”的封建内战,属于红玫瑰贵族集团的国王在内战中被杀。在三剧中,亨利被写成一个软弱无能,既不能保全国外领地,又不能制止贵族内讧的君主。《理查三世》(1592)与前三剧合为四部曲,写篡夺王位的白玫瑰集团爱德华四世死后,同族贵族理查用卑鄙、血腥手段排除了六个王位继承人,登上统治宝座(1483…1485),很快为敌党所杀,结束了玫瑰战争。理查不仅是个暴君,而且是个阴险狡诈、冷酷毒辣的特点。《约翰王》(1594)是一部独立的历史剧,写约翰(1199…1216)虽然有反天主教的一面,但企图谋害合法继承人,篡夺了王位,引起外患。《理查二世》(1595)、《亨利四世》上下部(1597…1598)和《亨利五世》(1599)构成第二个四部曲,从历史顺序看来,第一个四部曲正衔接在第二个四部曲之后。作者把理查二世(1377…1399)写成优柔寡断、听信宠臣的昏君,不能维持贵族势力的平衡,他的堂弟利用时机夺去王位,自立为亨利四世(1399…1413)。亨利四世登位,由于王位来路“不正”,终生惴惴不安,虽然两次平复贵族内乱,但太子不务“正业”,和流氓鬼混,王位前途仍然堪忧。后来太子逐渐改过自新,继位为亨利五世(1413…1422)。亨利五世用对外战争解决了国内矛盾,战胜法国,夺回在法国的领地。莎士比亚写他性格中有善良仁慈的一面,有时能以普通人自居,在他身上多少寄托了对君主和民族英雄的理想。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要求排除封建制度所设置的重重障碍,尤其关心封建割据的局面和王权的封建性质。但由于它自身的软弱,它只能寄希望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