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1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一日之中有春夏。少者一岁之中有秋冬。一日之中有秋冬。能顺一岁一日之四时。则百岁之气皆顺矣。岂老者止行 
秋冬之令。而少者单行春夏乎。此盖以天之四时。合人之阴阳。以人之顺逆。应天之四时。是以不明天地人参合之道。 
求阳而不得其气。求阴而不能审其微。以五部而候五时之气。若隔绝而无征验矣。夫四时之气。生于五方。人之形身。 
乃神气之屋宇。若居旷野。不知四时之气也。若伏空室。不知人之阴阳也。绵绵乎天道之细微也。属、合也。不知天道 
之微。而欲合人之阴阳。尚不能满一日之四时。而况能知有岁之阴阳乎。是以少气之厥。形之于梦。而合于四时。更见 
其微渺之极也。)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少气之厥。气虚而上逆也。梦者。魂魄神气之所游荡。是以上 
行其极而至迷。迷者。远而迷也。夫有余之厥。自下而上。少气之厥。令人妄梦。而合于四时。是四时之气。合五脏之 
神。五脏之阴阳。下行至足。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循足上行。见于经脉。应于四时。)三阳绝。 
三阴微。是为少气。(绝者。阳不与阴合也。五脏之阴气。不得阳气以和之。则三阴微。而五脏之气少矣。)是以肺气虚。 
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白物、金之象也。斩血。刑伤也。藉藉、野狼藉也。得其时、谓 
得其秋令之时。则梦见兵战。盖得时气之助。而金气盛也。此先言秋冬而后言春夏。意谓天地之气。寒来则暑往。暑往 
则寒来。日月营运。□□□□□复妇二审复也。)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海 
山有弱水。虽芥羽亦沉溺。梦见舟船溺人。肾水之处弱也。得冬令之水气。故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肾志虚也。)肝气虚。 
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菌香、香蕈之小者。盖虽有生气而无根。梦伏树下。得春令之木气也。 
不敢起者。虽得时气之助。而亦不能胜。)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救火、心气虚也。阳物、龙也。 
乃龙雷之火游行也。得其时气之助。则君相二火并炎。故梦燔灼。倪仲玉曰。灼乃昭明之象。君火也。烧炙曰燔。在地 
之火也。)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凡此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 
以在经脉。(脾气虚则梦取。故为饮食不足。梦筑垣盖屋。得时令之土气也。凡此五脏气虚。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当 
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而合于四时。)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 
具。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 
行。持雌失雄。弃阳附阴。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此言持诊之道。四时五诊之外。而更有十度也。 
度、度量也。十度者。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度上下。度民。度君。度卿也。度人脉者。度人 
合天地而成三部九候也。度脏者。度五脏之奇恒逆从也。度肉者。度人之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 
则寿。不相果则夭。如病而形肉脱者死。度筋者。手足三阴三阳之筋。各有所起。经于形身。病则宜用燔针劫刺也。度 
俞者。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 
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度阴阳气者。度脏腑表里阴阳之气。尽者。谓 
尽此法。而人病自具也。脉动无常。散在阴而又颇在阳。此病在情志。是以阴阳莫测。脉脱不具。必问而后得之。度上 
下者。度气之通于天。病之变化也。度民者。度其尝富后贫。暴乐暴苦也。度君者。度王公大人。骄恣纵欲。禁之则逆 
其志。顺之则加其病。当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恶有不 
听者乎。度卿者。度其尝贵后贱。封君败伤。故贵脱势。及欲侯王。是以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 
持雌失雄。弃阳附阴。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雌雄、谓阴阳之配合。并合、血气之合并也。)至阴 
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水热穴论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解精微论曰。积水者。至阴也。至阴 
者。肾之精也。盖在天为气。在下为水。在气为阳。在肾为精。气生于水。阳生于精。是以至阴虚。天气绝。至阳者。 
天之阳也。天地之气。日月营运。寒暑往来。交相和平者也。如天气盛。则地气不足矣。按太阴阳明篇曰。阳者。天气 
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是人之阴阳上下。 
表里气血。以配天地之阴阳者也。)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阴阳并交者。谓阴阳 
寒暑之交相出入也。阳气先至者。谓四时之气。始于一阳初动。邵子之诗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 
万物未生时。元酒味方淡。太音声正稀。此言如不信。更请问 牺。即此义也。至人者。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呼吸精 
气。独至守神。而复归于无极。故曰。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 
十首。诊微合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先后阴阳而持之 
者。按尺寸以候脉之来去也。奇恒之势。各以六十为首。即诊要经终。脉解诸篇所论是也。合微之事者。声合五音。色 
合五行。脉合阴阳也。阴阳之变者。天地阴阳之气。有德化政令。变易灾眚也。五中之情。五内之情志也。取虚实之要。 
定五度之事者。取虚实而定五度也。五度者。度神之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 
余有不足也。又有五实死。五虚死。其时有生者。如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皆圣人 
持诊之要道。不可不知也。)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 
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湛音耽。持诊之道。有阴阳逆从。有左右前后。上下之诊。论在脉要精微篇中。湛、甚也。丑善、 
脉证之有善恶也。有余之病。则起而行。不足之病。多坐而卧。知起之所为有余。则知所以不足。盖知此即可以知彼。 
知一可以知十也。)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此言持 
诊之道。当兼度其形气也。事者。谓其通变也。上下者。气之通于天。病之变化也。格、穷究也。言当先度其上下之通 
变。因而穷究其脉之通变。是以形弱气虚者死。此又无论其脉之平与不平。度其形气而知其死矣。形气有余。脉气不足 
者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者生。是当以形证脉气通变审之。而后可必其死生也。)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 
以转神明。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 
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 
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转神明者。运已之神。以候彼之气也。上观下观者。若视深渊。若迎浮云也。八正者。日月 
星辰。四时之气也。别五中部。先别五脏之脉也。按脉动静。候其浮沉迟数也。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谓脉滑者。尺之 
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热甚。脉甚躁者。病温也。尺肤 
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故善调尺者。不待于 
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也。视其脉之大小。合之病能。病能者。奇恒之病也。逆从者。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也。名□□之实也。能正其□□□□□诊有十全。参其人情矣。视息者。候呼吸之往来。脉之去至 
也。视意者。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亡言者。亡妄之言。不知诊道。妄与 
生死之期。此失经绝理。是谓失道矣。) 

卷九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属性:精者天一所生之精。微者天道之幽远也。此九九数终。复归于真元之论。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受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资。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 
闻命矣。请问有才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问其状。帝曰。大矣。(悲哀喜怒。人之情也。燥湿寒暑。天之气也。阴阳 
者。天之道也。妇女者。天癸之所生也。此通天之道。故极赞其大焉。)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经有也。(灵枢经有悲哀涕泣之论。)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 
知。道之所生也。(精液下通于上。应水之上通于天。此通天之大道。非止有裨于治也。工止知涕泣之所由出。而不知道 
之所由生。)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 
(五脏。主藏精者也。心者。五脏六腑之主。故为五脏之专精。心开窍于目。故目者心之窍。五脏生成篇曰。心之合脉 
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故华于色者。心之荣也。有德者。见于色而知心气之和也。)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 
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 
行也。(悲哀则动其心志。故泣下而水所由生。水宗者。宗脉之所聚。上液之道也。肾脏之精水。由宗脉而上通于心。上 
注于目。故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如志不悲。则精持于下。辅之裹之。水精不出于宗脉。故水不行于上也。此言精水 
之在下。必动其肾志而后上行。)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 言曰。心悲 
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此言心肾相通。神志交感。心悲而未有不动其志者。故 有之曰。心悲名曰志悲。 
盖心之所之谓之志。心志之合。一也。心者。五脏之专精。故水精与心精。共凑于目而为泣。莫子瑜曰。神志相合。而 
精亦相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