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热甚于少阳。上节论热甚于少阴。此论少阴与少阳相合。盖君火与相火之相合也。)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 
未交日。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此言外病六气之热。内有五脏之热。始在气分。而未 
及于经荣者。当急取汗而解。勿使外内相交。而成不救也。伤寒论曰。太阳之为病。脉浮。见太阳之脉者。乃六气之病。 
始在太阳之表阳。此外因之热病也。荣、华也。谓赤色之荣于颧颊之间。乃五脏之热。始病气而见于色。此内因之热病 
也。曰骨者。谓尚在内而隐见于皮肤之间。当此之时。五脏之荣色。尚未与表阳之气相交。表阳之热。尚未与五脏之荣 
气相交。故良工曰。病在太阳者。可从表汗而解。热在五脏者。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今且得汗。是 
可待时而已矣。若不急从汗解。则太阳之热。与脏热相交。而太阳与厥阴之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矣。按此节与玉机 
真藏论之所谓传化。有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之义相同。盖表阳之邪。始病太阳。六 
气相传。移皆有次。不以次入者。因五志内伤。而五脏内热。太阳之脉与厥阴脉争见者。是太阳之热。与肝热相交矣。 
盖太阳为阳之始。厥阴为阴之终。举太阳与厥阴交争。是表阳之邪。不以次入。而与五脏之热。随所乘传。阳脉与阴脉 
争见者。皆为死证。故不必备言五脏也。当知表阳之热。先气而经。经而脏。五脏之热。亦先从气而经。内而外也。外 
内之热。交出于阳分者生。重逆于阴脏者死。首节论内热与外热交争。此论外热与内热交争。)其热内连肾。少阳之脉色 
也。(此言表阳之热。与脏热交争。不以次入。惟少阳与肾脉相连耳。本输篇曰。少阳属肾。盖少阳之气。发原于肾。故 
热病内连肾者。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日。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 
期不过三日。(颊前、颐也。外见少阳之脉。少阳之热病也。色荣颊前。肾脏之热病也。)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 
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此言刺未病者。当取之气穴也。气穴者。 
泻五脏气分之热。故曰三椎下间。四椎下间。乃溪谷之穴会。与五脏之俞穴不同也。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宫城。主胸中 
热者。泻肺热也。膈中热者。泻心热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膈中者。意言热在气分。而不干于脏真也。)荣在 也。项 
上三椎。陷者中也。(此言五脏之热。入于经荣者。当取之骨穴也。脊背之尽处曰 。谓如取荣穴。当在 而至项上之三 
椎。陷者中而取之。盖气为阳。荣血为阴。故取气穴。在三椎至七椎之间。从上而下也。取荣俞之穴。在 骨之十四椎。 
而上至项上之三椎。陷者中而取之也。灵枢经曰。穷骨者 骨也。张兆璜曰。此所谓刺之反者。)颊下逆颧为大瘕。 
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此复结内病五脏之热。不重感于外邪者。无外内之交争。而止于在内之 
脏腑。自相乘传也。颊下为颐。如颊下之色。上逆于颧。是肾热乘肝。当为大瘕泄。如下于牙车。是肾热乘胃。当主腹 
满。逆于颧后。是热邪乘胆。当为胁痛。如逆于颊上者。是在膈上心肺之分也。盖言五脏之热。色见于面部。而有外邪 
之热者。当治其未病交争。勿使外内相合。而成不救之死证。如五脏之热。见于面部而无外因之热病者。亦当治未病乘 
传。勿使其有瘕泄腹满之病。张兆璜曰。此篇首言五脏之热病。末结五脏之热色。自相乘传。盖五脏之热。有重感外邪 
者。必有外因之交争。如止病在内。而不感于外邪者。只当于在内之脏腑中求之。张应略曰。有在外之热病。有在内之 
热病。有病在外而内不病者。有病在内而外不病者。不必定有外内之交争。故复以此证明之。) 

卷五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属性: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 
死也。(温病者。冬伤于寒。先夏至日发者。为病温也。阴阳交者。谓汗乃阴液。外出于阳。阳热不从汗解。复入之阴。 
名曰阴阳交。交者。乃正不能胜邪。而邪复伤正气。故为死证。)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 
谷生于精。(汗生于水谷之精。水谷之精。由精气之所化。故曰谷生于精。夫汗之发原有二。一出于水谷之精。一出于肾 
藏之精。而曰皆生于谷者。言肾藏之精。亦水谷之所生也。)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交争于骨 
肉者。邪气伏匿于骨肉之间。至春时与正气交争。而发为温病。得汗是精气胜。而邪当共并而出矣。倪冲之曰。胃主肉。 
肾主骨。谷精之汗出于胃。血液之汗原于肾。邪在肉者。得水谷之汗而解。邪在骨者。得肾精之汗而后解。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 
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此言水谷之精。由肾藏精气之所化。所谓谷生于精也。夫肾为水脏。受水谷之精而藏之。其精 
气上与阳明相合。戊癸合而化火。火土之气。消水谷之精微。而复生此精。是先后二天。互相资生者也。今汗出而邪留 
不去。则热邪复伤其阴精矣。精气受伤。则不能复与阳明合化。而使之食。是精气之生原并绝。其寿命可立而倾也。董 
帷园曰。互相生长之道。旋转如环。)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此复引热论。以释明汗生于谷。谷生于精。 
不能食而精无俾者之义。灵枢热论篇曰。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 
脉尚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夫汗者。精气也。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是邪气盛而精不胜 
也。阴脉、少阴之脉。极、终也。此邪热盛而少阴之气终也。脉尚躁而不得汗者。是阳热盛而胃气绝也。)今脉不与汗相 
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脉不与汗相应者。胃气虚而不胜其邪。正不胜邪。是胃气将 
绝。其死明矣。肾藏志。狂言者。是精气伤而志先死。志先死者。不过一日半而死矣。)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 
也。(病而留者。一死也。胃气绝者。一死也。肾气绝者。一死也。夫肾为生气之原。肾之精气。由水谷之所生。水谷之 
精。由肾气之所化。如汗不胜邪。而肾藏之精气尚在。一生也。如精气受伤。而阳明之生原未绝。一生也。愈者。谓邪 
病去也。邪虽去而生气已绝。必死之道也。以上论邪正阴阳之理。而归重于正气之生原。不可伤也。)帝曰。有病身热。 
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按此篇评论阳热之邪。惟藉阴精以制胜。汗者精气也。一出于水谷之精。一出于 
肾藏之液。水谷入胃。津液四布。汗出溱溱。水谷之精气也。又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所藏之精。奉心化赤而 
为血。血之液为汗。此肾藏之精气也。是以上节论汗生于谷。此以下复论风伤肾藏之精焉。盖风行则水涣。水气泛溢。 
则精气自虚。此节论风动肾藏之精气。劳风节论风动肾藏之水气。肾风节论风动肾藏之水邪。而总属精气皆虚。)岐伯曰。 
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风为阳邪。开发肌腠。腠理之汗。水谷之精也。津液外泄。 
风热留之。故身热也。风热不去。则伤动其肾气而上逆。逆于上则心烦。乘于脾土则中满。病名曰风厥。谓因风邪而使 
肾气之厥逆也。上节论病虽愈而正气绝者死。此以下论邪病虽留。而根本不坏者不死。邪正虚实。大有死生之关系。而 
学人不可不审。)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巨阳、太阳也。太阳之气主表。风为阳邪。伤人阳气。两阳相搏。则为病热。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阳热在上。则阴 
气从之。从之则为厥逆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表里者。阴阳也。刺表以泻风热之阳邪。 
刺里以下少阴之逆气。饮之服汤。以助水津之汗。)帝曰。劳风为病何如。(此论劳汗当风。而伤其肾也。烦劳则阳气 
外张。精气内绝。阳虚于外。则易于受风。精虚于内。则反动其水气矣。)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伯言风动寒水之气。 
法当在肺下。水热穴论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 
也。)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强上者。头项强也。阳气张而重感于风。则使人强于上。阴精竭而更受其伤。故目肓 
不可以视也。)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肾之水液。入肺为涕。自入为唾。风动肾水。注在肺下。故唾 
出若涕。肺主皮毛。肺受风寒。故恶风而振寒。此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而逢于风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 
曰。以救俯仰。(金匮水气篇曰。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此水寒之气。厥逆于上。则有形之水。将欲随之。故当急救其 
水邪。勿使其上溢。以致不能俯仰也。)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此言救俯仰之法。当从小便而出 
也。巨阳引精者。谓太阳膀胱之府。津液藏焉。气化则出。巨阳气盛。能引肾精之邪水。从小便而出者。三日而愈。中 
年精气虚者五日。老年精气衰者七日。三五七者。阳之数也。谓得阳气之化。而阴水自出矣。)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 
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此言水寒之邪。逆于肺下者。又当从上窍以出之。此上下分消 
之法也。夫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今肾藏之水气。反逆于上。则四脏之津。皆为之凝聚而不下矣。青黄涕者。 
肝脾之津也。脓乃赤白之间色。如脓状者。心肺之津也。四脏之津。不下归于肾。反凝聚于肺下。故当咳而出之。肺之 
下。脾之上也。或从脾而出之口。或从肺而出之鼻。皆涕唾所出之外窍也。肺主气而至清虚。故邪浊伤之则死。)帝曰。 
有病肾风者。面 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音附 音芒不否同。肾风者。因风而动肾藏之水。故又名风水。 。足 
也。 然。肿貌。言面足 然而肿也。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水邪上逆。故壅害于言。)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 
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肾为风邪所伤。则精气已虚。故不当刺。虚反刺之。后五日。其逆气必至。平脉篇曰。肾 
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谓精气虚。则水邪之气反上逆矣。五日者。言风邪亦始病太阳。五日则病及少阴 
而动其气矣。)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 
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