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36-推拿抉微-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仲景生姜泻心汤方x 
生姜(一钱) 甘草(一钱) 人参(一钱) 干姜(五分) 黄芩(一钱) 半夏(六分) 黄连(一钱) 
大枣(一钱) 
x清燥救肺汤方x(见前咳嗽方内) 
x知柏地黄汤方x(见前咳嗽方内) 
x八珍汤方x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熟地(一钱) 川芎(五分)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党参(一钱) 
甘草(一钱) 
x仲景桃花汤方x 
赤石脂(一钱) 干姜(五钱) 粳米(一钱) 
x仲景白头翁汤方x 
白头翁(一钱) 黄连(一钱) 黄柏(一钱) 秦皮(一钱) 
x仲景小柴胡汤方x(见前咳嗽方内) 
x仲景甘桔汤方x 
甘草(二钱) 桔梗(一钱) 

第四集·治疗法
噤口痢
属性:唐容川曰∶噤口者,下痢不食,是火热浊攻,胃气被伤而不开,各书俱遵丹溪,用石莲汤,《金鉴》谓内热盛, 
上冲心作呕。噤口者,用大黄黄连好酒煎服以攻之。按肠胃所以能食者,以胃有津液,清和润泽,是以思食。西洋 
医虽滞于迹,亦间有可信处。言谷入于胃,即有胃津注之,将谷浑化如糜,常探胃津搅饭,顷刻亦化为糜。据此谓 
说,则胃之思食,全是胃津使然。试观犬欲得肉,则涎出于口,此液即欲食之本也。人之胃津,其思食之情,亦类 
乎此。今胃为邪热浊气所攻踞,其清和之津,尽化而为浊滞,下注于大肠,则为痢,停聚胃中,则拒不纳食。丹溪 
石莲汤,虽知清火补胃,然石莲是莲米有黑壳者,今医用石莲子,不知何物,断不可用。即莲米,性亦带涩,痢症 
宜滑以去着,涩乃所忌。且胃中浊滞非洗涤变化不为功,此方虽寒热未瘥,然未洗涤其滞,变化其浊,非起死回生方 
也。清瘟败毒饮、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麦冬养荣汤出入加减,庶可以洗胃变津,为开胃进食之良法。至呕不 
思食,《金鉴》用二黄好酒,取其峻快以攻逆。然治逆洵为得法,而不知化生胃津,终未得进食之本也。吾意以为 
宜用大柴胡汤,加石膏、花粉、人参,则攻逆生津,开胃进食,两面俱到。治噤口者,从无此论,吾今悟出切实之 
理,为斯人大声疾呼。海始欲以文章报国,今己自分不能,庶几发明此道,稍有补于斯民欤。 
又补论曰∶凡噤口痢,上噤下痢,法宜和中。此与霍乱对看自明,霍乱上吐下泻,必以和中而愈,则知噤口痢, 
上噤下痢,亦必以和中而愈。第霍乱是中寒而发,为上下俱脱之症,法主理中汤以温之。噤口痢,上噤下滞,其 
为中热可知。热结于中,上下不开。和中之法,宜反理中汤诸药,以寒凉治之,生姜泻心汤,去干姜为宜,人参 
白虎汤亦佳。 
x石莲汤方x 
人参(一钱) 黄芩(一钱) 黄连(一钱) 石莲(一钱,即莲米有黑壳者) 
x竹叶石膏汤x 
淡竹叶(一钱) 石膏(一钱)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寸冬(一钱) 半夏(七分) 生姜(一钱) 粳 
米(一钱) 
涂蔚生曰∶生姜半夏俱辛燥,于是症宜酌用,即有石膏寸冬之寒,亦恐其消耗津液。因此症原系一种热症也。 
x清瘟败毒散x 
石膏(一钱) 知母(一钱) 生地(一钱) 犀角(五分) 黄连(一钱) 栀子(一钱) 桔梗(一钱) 黄 
芩(一钱) 
赤芍(一钱) 玄参(一钱) 连翘(一钱) 丹皮(一钱) 甘草(一钱) 竹叶(一钱) 
x大柴胡汤x 
柴胡(一钱) 黄芩(一钱) 人参(一钱) 半夏(七分) 大黄(一钱) 枳实(七分)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x人参白虎汤x 见前温病方内 
x麦冬养荣汤x 
人参(一钱) 知母(一钱) 寸冬(一钱) 甘草(一钱) 五味子(一钱)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陈皮(六分) 黄 (一钱) 生地(一钱) 

第四集·治疗法
疟疾
属性:周梦觉曰∶儒者读书十年,穷理十年,自谓于医已通三昧。及其视病,两相龃龉,不归责药肆之假,便诿咎染病 
之真。与之强辨无庸也,请试之治疟。夫疟病之浅而显者也,最易足以验医之得失。世之用劫药,而侥幸以成功者, 
不在此论。如果堂堂之阵,正正之师,而百战百胜焉,庶可悬壶都市,负笼乡邦;犹是投之罔效,屡易其方,古籍 
糠,空披万卷,寒窗灯案,辜负十年。经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 
盆。余读经文,而知疟脉之所以弦也。躯壳之内,肿腑以外,属半表半里,而邪居之,宜脉之弦,与少阳同。是故 
风无常府,以所中处为府,其中顶骨也。三阳之脉,皆上于头。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邪气并于阳明,令人 
头痛,洒淅寒甚,久乃热,则为阳明之疟。少阳之脉,上抵头角,下耳后,邪气并于少阳,令人头痛、寒不甚,热 
不甚,恶见人,则为少阳之疟。至于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正过风府处,故头痛、腰重、体重、寒 
从背起。所以中于阳者,太阳之疟居多,其中 骨也。三阴之脉,皆发于足太阳之脉,上膝股内入腹。邪气并 
入太阴,令人足软,不嗜饮食,多寒热,则为太阴之疟。厥阴之脉,入毛中,绕阴器,邪气并入厥阴,令人足软, 
小腹满,小便不利则为厥阴之疟。至于少阴之脉,上股后廉直贯膂,正当风府处,故足软,呕吐甚,多寒热,热多 
寒少。所以中于阴者,少阴之疟居多。其中于阳也,阳气渐入于阴分,日下一节,其行也迟。故其作也,日晏一日, 
难愈。其中于阴也,阴气转入阳分,日下二节,其行也速。故其作也,日早一日,易愈。治之之法,疟在三阳,则 
以三阳治之,疟在三阴,则以三阴治之。倘弦化脉虚有汗,但辅其正气,而邪自除。则统阴阳而温补之,未有不 
随手而效者。机要曰∶疟有中三阳者,有中三阴者,其症各殊,同《伤寒论》。知治伤寒,则知治疟。余谓第 
知治伤寒,犹不足以治疟。知伤寒矣,而知邪客风府,则足以治疟矣。所同于伤寒者症,所异于伤寒者脉。伤寒 
之脉,随阴阳变迁,疟症之脉,一弦字贯澈。知所以治伤寒,而于阴阳胜复之理,邪正交战之时,脏腑行径之穴, 
无不灼知之矣。业医者欲验一己之功修,请自试之治疟。 
x梦觉阳明经症疟疾方x 
葛根(一钱) 升麻(五分) 黄芩(一钱) 白芍(一钱) 草果(一钱) 炙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x梦觉阳明腑症疟疾方x 
大黄(一钱) 芒硝(一钱) 槟榔(一钱) 浓朴(五分)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x梦觉少阳疟疾方x 
青皮(七分) 浓朴(七分) 柴胡(一钱) 黄芩(一钱) 茯苓(一钱) 半夏(七分) 白芍(一钱) 
草果(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青皮引) 
x梦觉太阳经症疟疾方x 
麻黄(一钱) 桂枝(一钱) 杏仁(一钱) 炙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x梦觉太阳腑症疟疾方x 
焦术(一钱) 茯苓(一钱)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 草果(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x梦觉三阴疟疾方x(附子理中汤加草果) 
玉竹(一钱) 焦术(一钱) 干姜(七分) 草果(一钱) 炙甘草(一钱) 附片(三分)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x梦觉虚症疟疾方x 统治虚疟。 
黄 (一钱) 焦术(一钱) 附子(三分) 首乌(一钱) 当归(一钱) 玉竹(一钱) 草果(一钱) 
茯苓(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涂蔚生曰∶周梦觉之疟疾症治,固已精美完善。然考其所本,多半出自仲景。不过仲景简而赅,而梦觉繁而 
详。实则本仲景之法以为治,即无不治之疟,亦无治不能愈之疟。盖疟,系风寒由外之油膜,以入内之油膜者。而 
仲景之治疟,则根据少阳以为治,必使邪之由外而入者,仍由外而出。今人不查此中原理,动以截止为能事,每至旋愈 
旋复,即以其不能根本解决也。予每以仲景之法治疟,凡遇疟之一二剂不能全愈者,必劝其多服数剂,使其卒归于 
愈,愈而不复。今将其原文摘入,虽为治疟者之备考,夫亦曰存古云耳。 
张仲景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 
紧者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之。 
唐容川曰∶《内经》言疟邪藏于风府,旁连募原。募即膜也,膜之原在脐下,即三焦之连网矣。三焦、膀胱 
皆肾之府,三焦为阳府,而化水行于里,则为小便;膀胱为阴府,而化气于表,则为卫气。《内经》就疟所发言, 
责在卫气,故邪在太阳之风府。仲景就疟之所留言,故责在三焦膜原。是以疟症,未有小水清利者,三焦之决渎病也。 
仲景以少阳立论,其义在此,正与《内经》互相发明。后人不知三焦,至谓仲景之证与《内经》不合,谬矣。 
张仲景曰∶病疟以月一日发,当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曰此结为 瘕,名曰疟母。 
当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x鳖甲煎丸x 
鳖甲(炙一钱) 射干(一钱) 黄芩(一钱) 柴胡(一钱) 鼠妇(一钱) 干姜(一钱) 大黄(一钱) 
桂枝(七分) 石苇(一钱去毛) 浓朴(一钱) 紫葳(即凌霄一钱) 半夏(七分) 阿胶(一钱) 
芍药(一钱) 丹皮(一钱) 虫(一钱) 葶苈(一钱) 人参(一钱) 瞿麦(一钱) 蜂窠(一钱) 
赤硝(一钱) 蜣螂(熬,一钱) 桃仁(二钱)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俟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 
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无鼠妇,赤硝二味) 
唐容川曰∶夫疟邪本伏于营血之中,卫气会而始发,故久则营血结聚而为疟母。卫气不通,而为留痰。是血 
为疟母之主,痰属卫气所生,乃疟母之兼有者也。故治疟母,以攻利营血为主,而行痰降气为辅。知此则知仲景此 
方,破血之药,所以独多,总是治营以通卫也。 
涂蔚生曰∶各家之对于疟症,所以先寒后热,以及结成疟母 
之理,虽不乏精细辨论,而能理由充足,不致令人疑虑者,殊少其人。以余度之,疟症即系邪气伏居少阳油膜之 
上,而下焦化生之气,亦必须循油膜上行而外达,以为护卫。今以邪气之阻,不得外达,而为护卫,故始而恶寒 
特甚。迨至邪正交战既久,纷争已毕,终系邪气势弱,而正气势强。孰知正气愈郁结,而勃发愈猛,故继而发热特 
甚。设使邪随汗出,则疟可冀愈。否则,病患设为健壮,化生正气迅利,则正气之团结亦速,出与邪争亦急。今病 
者之体有强弱,化生之气有迟缓,故疟有一日一发,间日一发。营血之行,以卫气为转移,今卫气屡为邪气郁阻, 
而营血不能随其郁阻,经火炼以为郁滞,而为疟母焉。夫疟母名者,以邪气纵随正气纷争尽出。而此血之凝滞, 
与邪伏居油膜无异,仍可使疟疾发生焉。故主鳖甲 虫大黄桃仁等味,攻血者,以攻利之。浓朴葶苈等味,理气 
者,以疏散之。然犹虑邪未尽除也,仍用柴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