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住一切」者,《会疏》云:「安住者,不动义。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前引《行愿品》中,「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者,即是一念中,圆成行愿,故能安住于如来一切佛果功德之法。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此二句初赞大士之权德。游步,是游行与游化之义。十方者,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是为八方,更合上下二方,名为十方。盖表空间之一切处所。「游步十方」表大士神通游戏,自在游行,化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行权方便」者,权,对实而说。具权宜与权变之义,俗谓通权达变。权亦即「方便」之异名。《法华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浅言之,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按佛教义,则如《大集经》云:「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又如《法华玄赞》云:「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又《净影疏》云:「化行善巧,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纵上经论,故知以善巧稳便之法,妙契众生根机,导向究竟之果觉,名为行权或行方便。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者,《嘉祥疏》释为「解契宗源」。《净影疏》云:「证会为入。」可见入者,为契会证入之义。亦即《法华》中「入佛知见」中之入字也。「佛法藏」者,《嘉祥疏》云:「名理为藏。」盖谓佛法藏为法性之理体。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名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是故「入佛法藏」即《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之义。又《甄解》据从果向因义,释云:「如来一切功德宝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宝海,说言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甄解》之说,显会中诸菩萨皆是大权示现,从果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但不舍因行,故来会赞助释尊也。
  「究竟」者,至极之义。「彼岸」者,《智度论》云:「波罗,秦言彼岸。」又云:「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涅槃经》云:「彼岸者,喻如来也。」是以净影师释「究竟涅槃」曰:「彰果毕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疏谓彰明已得至极之觉果,到达涅槃彼岸,名为究竟。)按《甄解》意,则为证入佛之一乘大功德宝海,契佛所得涅槃(以上两说同旨。)。是诸大士,圆证果德已,从果向因,遵普贤德,普现十方,来法会中,同宏净法。
  彭际清居士曰:「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义中,全摄净土法门。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以方便故,取于净土,得常见佛。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如《大般若经》云:「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当知欲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如《华严》十地,始终不离念佛。按彭氏之说,菩萨度生,须有方便。最胜方便,是教人念佛。念佛生佛国,见佛闻法,终不离佛,故能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彭氏之论,深得经旨。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天人归仰,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上段末二句「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再赞大士之实德。今文及下文两段,则再赞菩萨,普于十方,示现八相成道之殊胜权德。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愿」者,誓愿也。《法窟》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悕者,念也,愿也,故悕求同希求。)又「世界」者,世指时间,界指空间。《首楞严经》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等正觉」见《唐译》,是为新译。《魏译》为等觉,是为旧译。等觉有二义:(一)等觉是菩萨之极位,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谓之等觉。昙鸾大师曰:「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比下名觉,故名等觉。」(二)等觉即佛果。《往生论注》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又《智度论》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会疏》云:「等觉有二义。一、如来名等觉。二、一生补处位。」于是注经家于此经文,亦有两说。一谓,是住等觉位菩萨,于十方示现八相成道。一谓,此乃果佛,从果向因,示现八相,乃成佛后之力用。总之,大觉妙用,不可思议,似不必于此二者强执一说,不妨并存。盖因菩萨众多,境界不一也。
  「舍兜率,降王宫,位出家,苦行学道……」表八相成道。但其位不一,凡有五等。《甄解》曰:「(一)如《华严贤首品》及《起信论》。于十信满位,示现八相。《占察经》说四种作佛中,第一信满作佛当之。(二)如《大集经》中,灌顶住菩萨(十住满位)能于无佛世界,示现八相。《占察经》第二,解满作佛当之。(三)《仁王经菩萨教化品》明初地八相。《占察经》第三,证满作佛当之。(四)《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明究竟地(一生补处)八相示现。《占察经》第四,一切功德行满成佛当之。(五)《华严不思议品》诸佛念念出生智。此明佛后得智,出生八相示现也。此五中,前四是因中示现。第五,佛后业用也。斯经所明,若依诸师,多是第四(补处)作佛。若依今宗,此中无所属,以弥陀巧方便回向所作故,因果共不可思议。若强论之,或应在第五(佛后)之中焉。」由上可见,示现八相成道之人,阶位有五,一般只知补处成佛所现。《甄解》则偏重为佛后。诸说不妨并存,五位不妨齐有。盖十方来会之菩萨无量无边,其阶位于平等中,亦不碍于差别也。
  又「八相成道」指本师释迦与一切诸佛示现成道之通途。但诸经论因开合不同,所说亦异。或说七相,乃至九相、十相。今说八相者,乃从经论之多数也。再者八相之中,内容亦不尽同。《大乘起信论》谓八相为:「(一)从兜率天下,(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但《四教仪》则为:「(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两相对照,便知《四教仪》是开《起信论》之「成道」为「降魔」与「成道」,合《起信论》之「入胎」与「住胎」于「托胎」。可见两者,只是开合不同,内容无别。
  《嘉祥疏》依《四教仪》判《魏译》之八相,甚合于今此会集本。故仍依之。经中「舍兜率」是第一相。「降王宫」是第二与第三两相。「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降伏魔怨」是第五相。「成最正觉」是第六相。「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及以下诸句,是第七相。下段文中之「于此中下,而现灭度」是第八相。
  「舍兜率」即第一相从兜率天降生也。」兜率「或」兜术「、」睹史多「本是一名,译音有异。其义为妙足,知足,喜足等。乃欲界中第四天。内院现为弥勒大士之净土。外院则为天众欲乐之处。《普曜经说法门品》云:「其兜术天,有大天宫,名曰高幢。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萨常坐,为诸天人,敷演经典。」《佛地论第五》云:「睹史多天,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后身菩萨即一生补处菩萨。此世界过现未三世之补处大士,皆从此天降生。
  「降王宫」降生于王宫,是中含摄第二相之托胎,与第三相之出生。本师释尊之托胎,如《因果经》云:「于时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胁入,身现于外,如处琉璃。」至于出生则如《涅槃经》云:「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周行七步。」周行者,乃指四维上下之十方。《净影疏》曰:「于十方各行七步,示现丈夫奋迅之力,于十方独出无畏。」又《魏译》曰:「从右胁生。」《释迦谱》亦云:「菩萨渐渐从右胁出。」
  「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此表「出家」之第四相。《魏译》甚详,文曰:「现处宫中色味之间。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缨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薙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普曜经》云:「尔时太子日服一麻一麦。六年之中结跏趺坐。」修习艰难勤苦之行。
  「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上二句,出自《唐译》。深显《法华》玄旨。《法华寿量品》云:「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两经合参,信知本师,作八相成道之种种示现,只为随顺世间众生之根机,行权方便,普皆度脱而已。实则释尊久已成佛。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此二句亦自《唐译》。是第五相之降魔。魔者,梵语魔罗之略称。此翻障碍,能为修道作障碍故。又翻杀者,害人善故。又常行放逸,断慧命故。又翻恶者,多爱欲故。魔类有四:净影曰:「一烦恼魔,谓贪嗔等,能害善法。二阴魔,谓五阴身,共相摧灭。三者死魔,能坏命根。四者天魔,好坏他善。」今经所降伏者指天魔。如《婆沙论》云:「(节录)菩萨昔居菩提树下,初夜魔女来相婚乱……中夜魔军忽(皆也)来逼恼。……须臾觉察即入定,令魔兵众,推败堕落。」又《西域记》云:「集诸神众,齐整魔军。治兵振旅,将胁菩萨。……菩萨于是入大慈定。凡厥兵仗,变为莲花,魔军怖骇,宾士退散。」以上均表菩萨定力。又《智度论》云:「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则显菩萨慧力。是故经云:「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怨指怨家。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此二句是第六相成道之义。「微妙」者,《维摩经》曰:「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菩提者佛之知见,亦即实际理体,当人自性。经云:「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云微妙难知,与「微妙是菩提」也。又《净影疏》曰:「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觉。」理指实际理体,故亦同于上经。又《长阿含经》曰:「如来大智,微妙独尊。」综上而言,「得微妙法」者,即契世尊之佛智,入实相之妙理,证正真之菩提。故成正觉。正觉者,如来之实智。故成佛曰成正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