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2-儒门事亲-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八名,言疝者二,谓金门、合阳也。由是言之,惟厥阴言疝独多,为疝之主也。其余经穴,虽亦治 
疝,终非受疝之地,但与足厥阴相连耳。或在泉寒胜,木气挛缩禁于此经;或司天燥胜,木气 
抑郁于此经;或忿怒悲哀,忧抑顿挫,结于此经;或药淋外固闭,尾缩精壅于此经。其病差 
别如此。 
不知世间之药多热补,从谁而受其方也?信其方,则《素问》《灵枢》《铜人》皆 
非也。信《素问》《灵枢》《铜人》,则俗方亦皆非也。不知后之君子,以孰为是?呜呼! 
余立于医四十余岁,使世俗 
之方,人人可疗,余亦莫知敢废也。谙练日久,因经识病,然后不惑。且夫遗溺、闭隆 
,阴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可妄归之肾冷。血涸不月,月罢腰膝上热,足 
,嗌干,癃闭,少腹有块,或定或移,前阴突出,后阴痔核,皆女子之 
之疝,而谓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计男子妇人皆无子。故隐蔽委曲之事,了不干脬肾小肠 
之事,乃足厥阴肝经之职也。奈俗方止言脬、肾、小肠,殊不言肝木一句,惑人甚矣!且肝经,乙木也 
。木属东方,为心火之母也。凡疝者,非肝木受邪,则肝木自甚也,不可便言虚而补之。 
《难经》所谓“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此言泻火,木自平,金自清,水自旺也。 
昔审言为蔡 
之参军也,因坐湿地,疝痛不可堪,诸药莫救。余急以导水丸、禹功散,泻三十余行,肿立消, 
痛立减。又项关一男子,病卒疝暴痛不任,倒于街衢,人莫能动,呼予救之。余引经证 
之∶邪气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故病阴丸痛也。余急泻大敦二穴,大痛立已。夫大敦穴者, 
乃是厥阴之二穴也。殄寇镇一夫,病 疟发渴,痛饮 
蜜浆,剧伤冰水。医者莫知泻去其湿, 
反杂进姜、附。湿为燥热所壅,三焦闭涩,水道不行,阴道不兴,阴囊肿坠,大于升斗。余 
先以导水百余丸,少顷,以猪肾散投之,是夜泻青赤水一斗,遂失痛之所在。近颖尾一夫, 
病卒疝,赤肿大痛,数日不止,诸药如水投石。余以导水一百五十丸,令三次咽之;次以通经 
散三钱,空腹淡酒调下,五更下脏腑壅积之物数行,痛肿皆去。不三日,平复如故。《内经 
》曰∶木郁则达之。达,谓吐也,令条达。肝之郁,本当吐者,然观其病之上下,以顺为贵。仲景 
所谓上宜吐,下宜泻者,此也。敢列七疝图于下,以示后之君子,庶几有所凭借者焉。 
寒疝,其状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得于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或冒 
雨雪,或卧坐砖石,或风冷处使内过劳。宜以温剂下之。久而无子。 
水疝,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而状如水晶,或囊痒而燥出黄水,或少腹中按之作 
水声。得于饮水醉酒,使内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多,令人为卒疝。 
宜以逐水之剂下之,有漏针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其状阴茎肿胀,或溃或脓,或痛而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 
白物如精,随溲而下。久而得于房室劳伤,及邪术所使。宜以降心之剂下之。 
血疝,其状如黄瓜,在少腹两旁,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得于重感春夏大燠,劳动使内 
,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脓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剂下之。 
气疝,其状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号哭忿怒,则气郁之而胀,怒哭号罢,则气散者是也 
。有一治法,以针出气而愈者。然针有得失,宜以散气之药下之。或小儿亦有此疾,俗曰偏 
气。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筑宾一穴针之。 
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 
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今人带钩钤是也。宜以逐气流经之药下之。 
颓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气卑湿所生。故江淮之间,湫塘 
之处,多感此疾。宜以祛湿之药下之。女子阴户突出,虽亦此类,乃热则不禁固也。不可 
便谓虚寒而涩之、燥之、补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坚之。王冰云∶阳气下坠,阴 
气上争,上争则寒多,下坠则筋缓,故睾垂纵缓,因作 疝也。 
以上七疝,下去其病之后,可调则调,可补则补,各量病势,勿拘俗法。《经》所谓阴盛而 
腹胀不通者, 癃疝也,不可不下。 

卷二
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
属性: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虽三尺之童,皆知之矣。至于五实五虚,岂可以泛泛虚实 
用药哉?《内经》明言其状,如俗工不识何?此二证所以见杀于委靡之手也。坐视人之死, 
犹相夸曰∶“吾药稳。”以诳病家。天下士大夫亦诚以为然,以诳天下后世,岂不怪哉!夫一身犹一 
国也。如寻邑百万围昆阳,此五实证也,故萧王亲犯中原而笃战。如河内饥,而又经火灾,此 
五虚证也,故汲黯不避矫诏而发仓。此可与达权知变者论,不可与贪常嗜琐者说也。 
故曰∶庸人误天下,庸工误病患,正一理也。 
《内经》曰∶五实者死,五虚者亦死。夫五实 
者,谓五脏皆实也;五虚者,谓五脏皆虚也。腑病为阳,易治而鲜死;脏病为阴,难治而多死。 
《经》明言∶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者,五实也。脉盛为心,皮热为肺,腹胀 
为脾,前后不通为肾,闷瞀为肝,五脏皆实之证也。五虚者反是∶脉细,皮寒,气少,泻利前后, 
饮食不入者,五虚也。脉细为心,皮寒为肺,气少为肝,泄利前后为肾,饮食不入为脾,此 
五脏皆虚之证也。夫五实为五脏俱太过,五虚为五脏俱不及。《内经》言此二证皆死,非谓 
必死也,谓不救则死,救之不得其道,亦死也。其下复言∶将粥入胃则虚者活,身汗后利则实者 
活,此两证自是前二证之治法也。后人不知是治法,只作辨验生死之断句,直谓病患有此则生 
,无此则死。虚者听其浆粥自入胃,实者听其自汗自利,便委之死地,岂不谬哉?夫浆粥入 
胃而不注泄,则胃气和,胃气和则五虚皆实也,是以生也;汗以泄其表,利以泄其里,并泄 
则上下通,上下通则五实皆启矣,是以生也。此二证异常,却不宜用。班氏所谓有病不服药 
之言,盖其病大且笃故也。 
余向日从军于江淮之上。一舟子病,予诊之,乃五实也。余自幼 
读医经,尝记此五实之证,竟未之遇也。既见其人,窃私料之,此不可以常法治,乃可大作 
剂而下之。殊不动摇,计竭智穷,无如之何。忽忆桃花萼丸,顿下七、八十丸,连泻二百余 
行,与前药相兼而下,其人昏困,数日方已。盖大疾之已去,自然卧憩,不如此,则病气无 
由衰也。徐以调和胃气之药, 粥日加,自尔平复。 
又尝过鸣鹿邸中,闻有人呻吟声息,瘦削痿然无力。余视之,乃五虚也,余急以圣散子,二服 
作一服。此证非三钱、二钱可塞也。续以胃风汤、五苓散等药,各大作剂,使顿服,注泻方 
止,而浆粥入胃,不数日,而其人起矣。 
故五虚之受,不加峻塞,不可得而实也。彼庸工治 
此二证,草草补泻,如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竟无成功,反曰∶虚者不可补,实者不可 
泻。此何语也?吁!不虚者强补,不实者强攻,此自是庸工不识虚实之罪也。岂有虚者不 
可补,实者不可泄之理哉?予他日又思之∶五实证,汗、下、吐三法俱行更快;五虚证,一 
补足矣!今人见五实证,犹有塞之者,见五虚证,虽补之而非其药。本当生者,反钝滞迁延 
,竟至于死耳!夫圣散子有干姜,寻常泻利勿用,各有标本;胃风、五苓有桂,所以温经散 
表,而分水道。圣散子之涩燥,胃风、五苓之能分,皆辛热辛温之剂也,俗工往往聚讪,以予 
好用寒凉,然予岂不用温补?但不遇可用之证也。 
谤喙。咸欲夸己以标名,从谁断之?悲夫! 

卷三
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
属性: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而其用各异。喉以候气,故喉气通于天 
;咽以咽物,故咽气通于地;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合,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 
以舌抵上 ,则会厌能闭其咽矣。四者相交为用,阙一则饮食废而死矣!此四者,乃气与食 
出入之门户最急之处。故《难经》言“七冲门”。而会厌之下为吸门,及其为病也,一言可 
了。一言者何?曰火。《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太仆注云∶一阴者,手少阴君火, 
心主之脉气也;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二火皆主脉,并络于喉。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 
,肿胀甚则痹,痹甚而不通则死矣! 
夫足少阴,循喉咙,挟舌本,少阴上挟咽。此二者,诚是 
也。至于足阳明,下人迎,循喉咙;足太阴,挟咽连舌本;手太阳,循咽下膈;足厥阴,循 
喉咙之后。此数经皆言咽喉,独少阳不言咽喉。而《内经》言“一阴一阳,谓之喉痹。”何 
也?盖人读十二经,多不读《灵枢经》中经别第十一篇,具载十二经之正。其文云∶足少阳之正,绕脾入 
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散于面, 
系目系,合少阳于外 也,又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 
,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是手少阳三焦之气,与手心主少阴之气相合,而行于喉咙也。 
推十二经,惟足太阳别项下,其余皆凑于喉咙。然《内经》何为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盖君 
相二火独胜,则热结正络,故痛且速也。 
余谓一言可了者,火是也。故十二经中,言嗌干嗌痛 
,咽肿颔肿,舌本强,皆君火为之也。唯喉痹急速,相火之所为也。夫君火者,犹人火也; 
相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内经》之言喉痹,则咽与舌在其 
间耳。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后之医者,各详其状,强立八名,曰单乳蛾、双乳蛾、单 
闭喉 
、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闭。热气上行,结薄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 
,是谓乳蛾。一为单,二为双也。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闭喉。热结于舌下,复生一小舌子, 
名曰子舌胀。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热结于咽,项肿 
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喉痹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痹。此八种之名虽 
详,若不归之火,则相去远矣。 
其微者可以咸软之,而大者以辛散之。今之医者,皆有其药 
也,如薄荷、乌头、僵蚕、白矾、朴硝、铜绿之类也。至于走马喉痹,何待此乎?其生死人 
,反掌之间 
耳!其最不误人者,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易》曰∶血去惕出,良以此夫。昔余以 
治一妇人 
木舌胀,其舌满口,诸药不愈,余以 
针小而锐者砭之 
,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至盈斗。又治一男子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 
下,余以凉药灌于鼻中,下十余行,外以拔毒散敷之,阳起石烧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