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 问+虚云老和尚-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自问何人。敢有此权力。远及邻省耶。总之捧读大和尚来书。具见谦谦有德。且怀重振祖风之宏愿。尚希发勇猛心。努力做去。一面与当地宰官居士。同心协力。何患不能兴利除弊。重建大慧之法幢。恢复灵岩之令誉。为期必不甚远也。云下风逖听。亦为之欣幸无已。惟祈大雄大力。不避劳怨。不辞艰难困苦。勉力行之。

    附录慧融大和尚来书

后学久仰圆音。高唱于南华。自愧障深。未克亲炙于座右。斯乃善根鲜薄之所招感也。窃思了山灵岩寺。赣南唯一之禅席。创自南唐普举禅师。于兹开山。由是高僧叠出。禅德踵至。大慧杲于此高建法幢。因此灵岩之名更加显著。自前清兵燹后。至光绪初年。吾祖普会老人募建梵宇。恢复旧规。今大殿外四围。均有碑记。普老西归后。以其剃度子孙住持斯席。均各饱私囊。经二十余年之习惯。一时难以顿除。后学每思满吾祖十方丛林之心愿。半年以来。终成画饼。辱承 和尚遣忠亮大师来山。侦察一切。并云我师老人。慈允差遣有德僧士。飞锡降临于灵岩。垂注法雨于岭北。后学决意退让。断不附和子孙习惯之陋规。惟冀我公不?法云。恳践前言。急遣大德上座三五位光临庾地。扶持大慧杲禅师。这根刹竿子。普令大地众生。知有出身之路。如是方便功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其底源。后学不胜翘企之至。

    复昆明孙乐佛海居士

昨由南华转来大函。敬悉。与子别去二十余寒暑矣。音问难详。念念于怀。朽老矣。目昏手颤。笔墨早弃。对诸函札。少有相酬。阅大作数张甚佳。虽然如是。但此事于文墨。虽非即离。究竟实际。非语言文字。所谓说十分。不如行证一分。昔夹山答法身之语。及至华亭。半点用不著。故古人一一从境缘丛里。经数十年练磨。百折不挠。自信无疑。方能自由自在。尚有脱不去东瓜印子者。今人心浇薄。时势失纯。苟不深穷。恐宿栈道。望子努力。珍重。

    复陈殊贤居士

来书云。坛经说东方人造罪求生西方等语。与莲宗有无冲突一节。如今不说冲突与不冲突。试问自己疑他做甚么。若疑诸佛菩萨说法有冲突。岂能垂教万古。实在自己不能体会经义。若悟第一义。则无开口处。说个明心见性。已属方便。岂有冲突之理。至此业已答复。若不会。且看世尊唤阿难托钵去。若依座主见解。不免依文解义。盖当时六祖为韦刺史说世尊在舍卫国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等语。六祖言世尊在舍卫城西方引化经文。可知已明白净士法门。断无故违佛说。不过他随缘说法。叫人了自性。识身中净土。不可愿东愿西。向外驰求。应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后再曰人有两种。法无两般。即法华经所谓惟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也。所以当时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宏化天下。至今五灯灿耀。岂徒然哉。你我自惭。不能领会玄旨。不是祖师有过。夫上天下雨。无私润于枯林。佛愿虽广。难度无缘。阿难为佛侍者。多闻第一。上有父为国王。已不富而自贵。兄为世尊。有吾不自修不能成佛之感。是知大地众生。虽有佛性。要随顺修行。譬如金在矿里。须经锻炼。方得受用也。再考我佛在天竺说西方。华夏之人。便指天竺为西方。菩萨说法无法。令人背尘合觉。而众生知见。多是背觉合尘。不能随处解脱。喻如劝人不可心外觅佛。其人便执心为佛。岂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弥陀经云。若人念佛七日一心不乱。弥陀便来接引。一心不乱者。即是离念也。能做到离念功夫。何处不是净土。故坛经云。悟人在处一般。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此之谓也。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舍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觌弥陀。及夫见了弥陀。又不生欢喜之心。则无时不在净土。若在净土。又无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则是真实菩萨。到那时不管东西南北。无不自在矣。专复断惑。

    致鼓山盛慧复腾二长老书

外寇深侵。人心散乱。法门衰落。更不堪言。如棘刺心。悲何能已。但僧伽不可以时当末法。听其浮沈。此常人之情。非佛子之本色也。南华此次传戒。为时甚迫。而修圆和尚以滇省缁素挽留。行而复止。复仁亦已退院。一时乏人负责。生旦净丘。一身任之。云门工程。因尔停顿。吁。尘劳人世。眨眼百年。所谓人事卒难遂。年光不可留。是非横劫掠。使我不自由。涌泉寺为十方瞻仰之道场。幸勿再挂虚名。更增业障。望两序上座。即大众师。推请 盛慧老和尚负责住持。诸贤竭诚扶助。必使纲宗丕振。慧命永全。不绝狮弦。大开正眼同抱程婴杵臼之心。勿拘伯夷叔齐之节此云日夜薰香祷于佛前者也。易曰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惟望大擂鼓山之鼓。齐撞法海之钟。共警酣眠。自求多福。死中求活。时乎。

    复潮州开元寺书

厚扰常住。瞥眼阅八月矣。宗门骨肉。我怀何如。老拙生平怕负虚名。无补实际。去秋所以代拟八款。希图安定常住。本人既未接受名义。岂有派代表住持之说耶。事理显然。而时值末化。法幢倾圮。挽救无力。此又智和尚所目睹者也。开元古刹。望诸公掌握。协同一心而除憎爱。化毒药以变醍醐。公推住持。共同扶助。同入无诤三昧。为幸。

    复湖南佛教居士林书

黄乐西居士。特来华翰。敬悉。辱承藻饰。惭愧莫名。经当随时肃复。谅邀洞鉴。去冬周永觉居士到云门山时。实以大觉寺偃祖道场。工程拮据。苦无替手。未能应命。有负诸大贤希望。实为佛祖之罪人也。昨日朱长松居士不惮跋涉。又分敦促。殊不知云徒有虚名。无法可说。且首都福建江西香港再三邀约。派员坐俟。有如追逋。祗因目下南华待筹摆脱。非所谓三界尘劳如海阔。无今无古闹聒聒乎。俟能分身。当图敬恭桑梓。藉了因缘。然诸仁者这种愿力。显见菩提大心。早已庄严佛土。默感龙天矣。又奚必待云之行耶。

    复孙语默书

语默大居士慧察。敬复者。手书及佳作。伏读甚善。循是行去。自多法益。从性起修。如扬顺帆。但当缄秘自持。步步踏著鼻孔。若见道人。无净秽可舍。西方只在脚跟下也。古人云。威音王前。无师自悟者。悉属魔外。盖此蹊径。四维上下。举足皆非。见道方修者。但可与言此处无东爪印子。纵印亦不能留痕迹。于大火聚中。俟有缘时。重为商讨。假令盲目肯定。是则违背祖范。非则获咎靡追。经教住世。圣贤可量。消归自己。莫作能想。阅语录则须具择法眼。尽信书不如无书。校其与佛祖未说法前之原天书无异方可。七十为法。珍重。珍重。

    复屈居士问法书

(上略)……承询成佛。究为三身齐现。具足一切神变功德。抑为自心透脱。便算究竟等义。谨以薄识。略叙大概。论到此事。不无权实修证深浅因果之殊。至如实际理地。本无名言说相。但一法性身。常居法性土。离四句。绝百非。有何开口处。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世尊掩室。文殊挥剑。净名杜口。丹霞火烧。赵州谓不喜闻。德山以喝。云门以棒。从上佛祖。无非显兹妙义。不过宗门以直捷示人。截断葛藤。故六祖答智通问。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祖已明示三身四智。神通妙用。不欠丝毫。至于权变方便说个佛字。皆是不得已也。宗门但论见性。不重禅定解脱。悟心之人。自解作活计。翻转本体作功夫。终日使得十二时辰。是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善能调熟。不离当生。即证圣果。六祖曰。终身不退者。定入圣位。古云。顿悟初心。即究竟圆极。寂灭真如。宗镜录问。一心成佛之道。还假历地位修证否。答此无住真心。实不可修。不可证。不可得。非取果。故不可证。非著法。故不可得。非作法。故不可修。若论地位。即在世谛行门。亦不失理。以无位中论其位次。不可决定有无之执。经明十地差别。如空中鸟迹。若圆融门。寂灭真如。有何次第。若行布门。对治习气。升进非无。若得直下无心。量出法界之外。何用更历阶梯。若未顿合无心。一念有异者。直以佛知见治之。究竟成佛果。不可偏执一见。成儱侗病也。昔皓月供奉问长沙岑曰。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槃也未。岑曰。大德问果上泹槃。因中涅槃。曰。果上涅槃。岑曰。天下善知识未证。功未齐于诸圣。曰。未证何名善知识。岑曰。明见佛性。亦名善知识。问。未审功齐何道。名证大涅槃。岑曰。摩诃般若照。解脱甚深法。法身寂灭体。三一理圆常。欲识功齐处。此名常寂光。又问。如何是因中涅槃。岑曰。大须知见地了彻。直与佛祖把手同行。但得因中涅槃。其多生炽然之结习。须次第尽。方得超出三界。楞严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惟宗下用功。水到渠成。超证十地等妙。有不期然而然也。阿难尊者云。不历僧祇获法身。永嘉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又云。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奈何行人。习有轻重。证有深浅不同。在诸大祖师证与佛齐。人法空。能所寂。烦恼菩提生死涅槃佛魔凡圣等。悉是假名。经云。但以假名字。引道于世间。如伶人舞戏相似。终日吃饭。不曾咬著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沾得一缕纱。凡所施设。一切事务。如寿祖云。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余或未及者。须由功业励行为本修因。若不降心。而取证者。无有是处。 

    致倓虚法师函

倓老法师暨閤寺诸上座道鉴。兹由志莲净苑寄来尊处衣服等件。祇领之下。无任感激。伏维 老法师暨诸上座同袍高谊。远念荒山贫困。惠予锦衣。当如法分给大众结缘。遮身御寒。兹代本寺大众。遥向 老法师暨诸上座远致谢忱。专此敬候

道安                        虚云合十四月廿四日

    答顾德谷任肇聪二居士问

问。方便求受五戒。与在戒堂中求受五戒。有何差别。

答。凡求戒者。照仪轨理应登坛。眼观法相耳听羯磨。心生忏悔。易具功德。如以因缘 不能登坛者。可请大德比丘在佛前方便授受。亦须深生忏悔。至诚求授始得。

问。求五戒后之男女居士。能否用优婆塞优婆夷名称。

答。凡依大德比丘受归依后。再受一戒二戒以至五戒的男居士就是优婆塞。女的就是优婆夷。

问。受方便五戒后。能否披戒衣。

答。既得大德比丘允许受持一戒以至五戒的人。均可披缦衣。五衣七衣等则不得披也。

问。优婆塞与优婆夷所披戒衣。系用五条抑用缦衣。

答。只可用缦衣。五条衣者。须出家受沙弥戒时才能用。近来诸方传戒。日期短促。三堂大戒。连著传授。故五衣。七衣。十二条衣三者。亦一次传之。但必须受过沙弥 戒和比丘戒后。才能披用。现在许多在家二众弟子亦有披五条或七条衣。此实混滥 轻慢佛制。罪过不小。

问。如据蕅益大师戒衣辨讹云。佛为沙弥制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