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  厚朴钱半  川芎  当归  防风  白芍  陈皮  葛根甘草各七分    此方解利四时伤寒,以此温和表里,通顺阴阳,大效。    十味芎苏散    ”又〔    川芎钱半  半夏钱二分  赤苓  紫苏叶  柴胡  葛根各一钱  陈皮  枳壳  甘草各七分  桔梗五分姜三  枣二    此方兼治湿热瘟疫。    葱熨法  ”中寒〔    连根葱白切  小麦麸各三升  盐二升  水和匀,分二包,炒令极热,绢包,互换熨脐上,冷则用水拌湿,更炒熨之。    吴茱萸熨法    ”又〔    吴茱萸二升炒热,分二包互熨。治恶寒发热方十九    理中汤    ”阴胜〔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五苓散    ”中寒〔      肉桂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芍药附子甘草汤  ”阳微〔  白芍附子  炙甘草    羌活冲和汤    ”表未解〔    羌活  防风  川芎  白芷  制苍术  细辛  甘草  生地  黄芩    大承气汤    ”又〔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白虎汤    ”阳邪〔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葛根汤    ”表邪〔    葛根  麻黄  桂枝  白芍  炙草  姜  枣    小承气汤    ”里邪〔    大黄  厚朴枳实    附子汤    ”阴盛〔    附子  白术  白芍  茯苓  人叁    人叁白虎汤    ”阳陷〔  人叁  石膏知母  甘草  粳米    升麻附子汤  ”胃虚〔    升麻  附子葛根  白芷  蜜黄儀各七分  人叁  草蔻仁炙甘草各五分  益智仁三分  葱白二    此方乃阳明经主药也,加黄连、犀角、川芎、薄荷、荆芥,治面热,说面热、面寒,皆本於胃也。    菟丝子丸    ”下元衰〔    鹿茸  泽泻菟丝子  附子  肉桂  熟地  牛膝  茯苓山萸  川断  防风  杜仲  肉苁蓉  破故纸荜澄茄  巴戟  沉香  茴香  五味子  川芎桑螵    覆盆子  石龙芮去尖    叁苏饮    ”发表〔    人叁  苏叶  葛根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壳  陈皮  茯苓甘草  木香  姜  枣    柴葛解肌汤    ”解肌〔    柴胡  葛根黄芩  芍药  羌活  石膏  升麻  白芷  桔梗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  枣二  一名葛根解肌汤。    此方治阳明经病,目疼鼻乾,不得卧。    大柴胡汤    ”里热〔    柴胡  黄芩半夏  芍药  大黄  枳实    小柴胡汤    ”和解〔    柴胡  黄芩各二钱  人叁  半夏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枣二  一名三禁汤,以其禁发汗、禁利小便、禁利大便,故只用此药,乃和解之剂也。    此方专治少阳病半表半里,往来寒热,能和其内热,解其外邪,伤寒方之正道也。兼治汗下後不解,过经不解,时气瘟疫,妇人热入血室等症。其间有五症尤为的当∶伤寒五六日,心烦喜呕者,一也;寒热往来者,二也;耳聋胸结者,三也;发潮热者,四也;产後发热者,五也。此五症尤为可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    ”未离表〔  麻黄附子  细辛  无热恶寒,本阴经病也,阴病当无热,今反发热,但头不疼为异,邪仍在表也,脉虽沉,独宜用温剂以发汗。  柴胡加桂汤    ”阳头胃〔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肉桂  麻黄杏仁饮    ”表症〔治痼冷方十五    附子理中汤    ”总治〔      白术  人叁乾姜炮  炙甘草  附子  入肝加木瓜,入脾多加术,入肺加桑皮,入心加茯苓。腹痛甚加木香,下利多加白术,渴者亦多加白术,倦卧沉重多加附子,腹满去甘草,呕吐去白术加半夏、姜汁,脐下动气去术加桂心,悸加茯苓,寒积结胸加枳实。    四逆汤    ”又〔    附子  乾姜炮  炙甘草    加减白通汤    ”又〔    附子  炮姜肉桂  草蔻仁  半夏  人叁  白术  炙甘草姜各一钱  或附子多加一钱亦可。    金液丹    ”又〔硫黄十两  研细,飞过,盛磁器内,赤石脂封口,盐泥固之,先掘拙坑埋小灌子,盛满水,安磁器在上,泥固,漫火养七日,夜加顶火一斤? A取出放冷,研细末,每末一两,蒸饼一两汤浸去水和丸,梧子大,空心,米汤下三十丸。    至圣来复丹    ”又〔    硫黄、硝石各一两,共为细末,入铫内微火慢炒,柳木箸不住搅,令阴阳气相入,再研极细,名曰二气砂,乃入水飞五灵脂,青皮、陈皮各二两,为细末,次入太阴元精石末一两,和匀,醋糊丸,碗豆大,空心,米汤下三十丸或五十丸。    此铁瓮城八角杜先生方。    此方兼治荣卫不交养,心神不升降,上实下虚,气寒痰厥,一切急危之症,但有胃气,无不获安。此药配类二气,均调阴阳,可冷可热,可缓可急,央效殊胜。一名正乙丹。    真武汤    ”太阳〔    附子  白术  茯苓  白芍  生姜  水寒相搏而咳,加五味子、细辛、乾姜,小便利去茯苓,下利去芍药加乾姜,呕去附子加生姜一倍。    大建中汤    ”阳明〔    川椒  乾姜人叁  煎去渣,入饴糖。    小柴胡汤    ”少阳〔    柴胡  黄芩人叁  半夏  甘草    理中汤    ”太阴〔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加减法同附子理中汤。    当归四逆汤    ”厥阴〔    当归  桂枝白芍  细辛  炙草  木通  大枣    天台乌药散    ”又〔    高良姜  乌药木香  茴香  青皮各五钱  槟榔二个  川楝子十个  巴豆七十一粒  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麸炒黑,去麸及巴豆,将川楝同馀药为末,酒下一钱。    白通加入尿猪胆汁汤    ”少阴〔    葱白  乾姜  附子  人尿  猪胆汁  加生姜。    吴茱萸汤    ”又〔    吴茱萸  人叁姜  枣    四神丸    ”又〔    破故纸四两酒浸一宿炒  五味子炒三两  肉豆蔻面里煨二两吴萸盐汤泡淡炒一两  用大枣百枚,生姜八两,切,全煮烂取枣肉丸,每服二钱,临卧盐汤下。若平旦服之,至夜药力已尽,不能敌一夜之阴寒也。    导气汤    ”又〔    川楝子四钱  木香三钱  茴香二钱  吴萸一钱  长流水煎。治寒厥暴亡方二    回阳救急汤    ”总治〔    人叁  附子甘草  白术  茯苓  乾姜  陈皮  肉桂  半夏  五味子    附子理中汤    ”又〔    附子  人叁白术  炙甘草  乾姜    一方加吴萸、肉桂、当归、陈皮、厚朴各等分,作一帖,水煎服,亦名附子理中汤。2
 积聚症瘕倂癖痞源流(息积病)    积聚症瘕倂癖,因寒而痰与血食凝结病也。经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厥气生足  ,足  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於肠胃,入於肠胃,则侾胀,侾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又曰:卒然多饮食则胀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阳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後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於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又曰:内伤忧恐,则气上逆,逆则六腧不通,温气不行,且外中寒,与此偕厥,凝血蕴裹,不散津液,涩着不去,而积皆成。据经之言,可知经络之气,得寒则厥,寒与厥先逆於下,必肢节痛,而不便利,至成足  ,於是胫寒,血气凝涩,渐而入於肠胃,阳不化气,而肠外汁沫迫聚不散,兼多食而不及运化,汁又溢肠外,与血相搏,起居用力过度,络伤血瘀,得寒则食积血积所必不免,此积之所由成也。夫分言之,有积聚症瘕疝癖之不一,总言之,则止曰积。说以积者,停畜之总名,而欲施治,有不得不分者。大抵积在脏聚在腑,惟在脏,故脏有五,而因有五积之名(肝曰肥气,心曰伏梁,脾曰痞气,肺曰息贲,肾曰奔豚,各详五脏本论中)。惟在腑,故腑有六,而因有六聚之号。脏阴故积亦属阴,腑阳故聚亦属阳,积脉沉细附骨,聚脉浮动带结,此积与聚切脉而显然可别者也。且《难经》曰:积者阴气,聚者阳气,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积者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有有所穷处。聚者六腑所成,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据《难经》之言,而积与聚不又按症而显然可别乎。然壮盛之人,必无积聚,必其人正气不足,邪气留着,而後患此,故易老云:养正积自除,譬如满座皆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出,令人真气实胃气强,则积自消,更能断厚味,节色欲,戒暴怒,正思虑,庶乎万全而无害。其言良是也。然细思之,日进攻伐固不可,全用补益亦未必效,说既有是积是聚,而积聚之凝结日久者,不为消磨,恐未必能自尽,譬之一室中,既有小人在内,纵使满座皆君子,未必不恬然自安处於其侧,虽此时断不敢与君子相抗为难,然终自处於室中也,惟以威屈,或以言激,或以势凌迫而逐之,方能去耳,故治积聚者,计惟有补益攻伐,相间而进(补益以补中益气汤等为主,随症加减,攻伐以攻积丸等为主,随症加减),方为正治。病深者伐其大半即止,然後俟脾土健运,积聚自消。且夫积聚必成块,治块宜丸,不宜煎,煎药如过路之水,徒耗元气,无损於块,说块者有形之物,气不能成块,必成於痰食死血,大法,贵察其所痛,以知其病之有馀不足而攻补之。东垣谓当详脏腑之高下,而高者越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坚者削之,强者夺之,咸以软之,苦以泻之,全真气药补之,随所利而行之,节饮食,慎起居,和其中外,可使必已,斯诚千古治积聚之良法也(五积宜五积丸,增损五积丸尤妙,通治诸积聚,宜化积丸)。又按《大全》分症痞、食症、血症、倂癖诸气、疝瘕、八瘕、腹中瘀血凡七门。经云: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则知疝瘕既已同经,男女亦有同病。且症痞倂癖诸病,亦属男女皆有之,特腹中瘀血为女子之病耳(此条另详《妇科玉尺》,  不赘)。且《大全》所谓七门者:一日症,食症、血症即统在内;二日痞;三曰倂;四日癖;五日疝;六日瘕,八瘕即统在内;七日腹中瘀血。其门类显然可证。但诸积聚皆属痰食死血,《大全》特於症之一门,复中食症、血症二条,其馀则否,且即症,亦但中言食与血而不及痰,何也?须知诸积中未尝无痰,并未尝无食与血,即血症、食症之内,更未尝无痰,且诸积之痰食死血,又未尝不先因气病也,故治积者,必兼行气涤痰,去瘀消食,而後可耳。夫七疝,馀另立论,瘀血,另洋妇科,  故皆不之及。    试详言症瘕倂癖痞。症者,征也,以腹中坚硬,按之应手,其病形有可征验也,往往见脐下。其原由饮食失节,胃气衰,脾元弱,邪正相搏,积於腹中,牢固不动,散名曰症,医者当审其病机,或出脾  虚(宜六君子汤加消积药),或由肝脾(宜妇脾汤加消积药),或由肝火郁(宜芦荟丸),详察进药。其有脏腑虚弱,好食生冷粘滞之物,因脾胃虚不能勏? A遂与脏气相搏,结积成块,日渐长大,坚固不移,此谓之食症。若体气充实,当先疏导,而佐以补脾健胃,否则必以培土为主,而兼用消导也。或有气壅血滞而不易愈者,散之可也(宜乌药散)。其有脏腑虚弱,寒热失节,或风冷内停,饮食不化,周身运行之血气,适与相值,结而生块,或因跌扑,或因闪挫,气凝而血亦随结,经络壅瘀,血且不散成块,必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