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9-本草思辨录-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人唐容川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即膈膜油网,水从胃中四面微窍渗入油 
网,从油网入膀胱。若水走肠间则为停水,水停而不行于三焦,则水不化气而津不生,是以 
口舌干燥。治法宜将未入肠间之水,引之走三焦故道;既停肠间之水,从肠间而下夺。此据 
西医油网之说,征以内经三焦,核之是证是方,无不吻合,实胜旧解。盖防己纹如车辐,内 
黄外白,有从脾肺斡旋三焦水道之能;椒目温肾以蒸发其脾阳,除腹满而利水,犹肾气丸之 
有附桂,如是而三焦之故道可复矣。肠间之水,将遂施大黄以下夺乎,抑未也?夫大肠者糟 
粕所居,大肠有水,下即与糟粕俱下,虽非燥屎,大黄固与有责;特其所司全在肠胃,力不 
及肺。肺合大肠,非肺出治节,不能使水食俱下。葶苈为从肺至脾之药(本邹氏疏证),利 
水道兼破积聚,故加之以辅大黄之不逮。且椒得大黄,庶寒温相济,而肠胃之疾,亦必火用 
行而后 
夫大黄之为物有定,而用大黄之法无定。不得仲圣之法,则大黄不得尽其才而负大黄实 
多,否则为大黄所误而大黄之被诬亦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论制方之法甚备。而其间缓急奇 
偶,复极之气味浓薄、制小、制大、数少、数多,参伍而错综之,实有无穷之用。仲圣则正 
本此旨以制方,而不容以一端测焉。大黄气味俱浓,本峻下之物,因其峻下而微变其性以用 
之,则如大承气抵当汤之大黄酒洗酒浸,以兼除太阳余邪也;大黄黄连泻心汤之大黄,以麻 
沸汤渍之而不煮,欲其留恋心下也;大黄附子汤大黄与附子并用,则变寒下为温下;茵陈蒿 
汤大黄与茵陈栀子并用,则不走大便而走小便;大黄用法之不同也如是。更以方剂言之,尤 
氏谓小承气无芒硝而但有枳朴,下趋之势缓,故曰小。不知小承气虽有枳朴无芒硝,而枳朴 
分两亦较大承气甚少,此制之大小,即承气大小所由名,岂在芒硝有无之别。且芒硝并不专 
取其下趋,调胃承气芒硝与甘草并用,则能调胃,大陷胸芒硝与甘遂并用,则能陷胸;大承 
气芒硝只三合,而调胃承气大陷胸转用至半升一升;调胃陷胸有芒硝,而抵当汤丸转无芒硝; 
芒硝之功,不专在下趋亦明矣。柯韵伯谓药之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故大承 
气以芒硝专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邹氏韪之,其实似是而非也。芒硝 
之不取乎速下,上已言之。夫多煮者味浓,少煮者味薄;味浓则下之早,味薄则下之迟。枳 
朴先煮,欲其径下;消黄则兼资以涤热,非故操之不可。故大黄后纳,芒硝只一两沸。小承 
气所以同煮者,枳朴既少,又无芒硝。且大承气以水一斗煮枳朴取五升,纳大黄后尚取二升; 
小承气则仅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大黄虽与枳朴同煮,力亦不浓,何必再分先后。邹氏谓大 
陷胸汤用甘遂芒硝之锐,犹恐其暂通复闭,故大黄先煮,使当善后之任。置全方配合之道不 
讲,而但于先后煮讨消息。不知芒硝甘遂,专治胸间热结水结,故芒硝只一两沸,甘遂内末 
而不煮;大黄本肠胃药,用以为消遂前驱,故先煮之。邹氏又谓茵陈蒿汤,大黄栀子为前茅 
,茵陈为后劲。不知茵陈发扬芳郁,禀太阳寒水之气,善解肌表之湿热,欲其驱邪由小便而 
去,必得多煮以浓其力。与桂枝利小便非多用不可,正复相同。大黄只二两而又后煮,则与 
茵陈走肌表之气相浃,且能促之使下也。茵陈栀子皆走小便,大黄自亦不走大便矣。此仲圣 
制 

卷二
附子、天雄、乌头
内容:邹氏论附子天雄乌头之性用颇精,为节其说曰,乌头老阴之生育已竟者也,天雄孤阳之 
不能生育者也,附子即乌头天雄之种,含阴包阳者也。老阴生育已竟者,其中空,以气为用 
。孤阳不能生育者,其中实,以精为用。气主发散,精主敛藏。发散者能外达腠理,敛藏者 
能内入筋骨。附子则兼备二气,内充实,外强健,且其物不假系属,以气相贯而生,故上下 
表理无乎不到。惟其中蓄二物之精,斯能兼擅二物之长,其用较二物为广尔。 
本经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后世缘此多以为治风之药,其实经文深奥,义别有在也。夫 
风有伤与中之分,伤者伤于营卫,中者中于经络脏腑。伤营卫者,寒郁于表而易化热,宜麻 
桂决不宜附子。中经络脏腑者,寒根于里而阳本虚,用麻桂又贵用附子。附子非风药,而本 
经之主风寒,盖指中风之风寒言,非指伤风之风寒言也。 
外台谓中风多从热起,故中风有寒亦有热。风引汤治热之方也,热不用附子,固不待言 
。小续命汤治寒之方也,若附子即以驱风,何以附子外不少风药。其有附子无风药,如近效 
术附汤治风虚者有之,未闻能散外入之邪风也。邹氏谓附子之治风寒,是阳气不荣,风寒侵 
侮,阳振而风寒自退。似非不知附子治风寒之理者。乃又谓仲圣用生附子之方,皆兼有表证 
,而其所引白通汤附子汤,则并无未解之表邪。夫白通所以用葱白者,因少阴下利一往不返 
,失地道上行之德,葱白能入少阴而升之,非以表汗。附子汤证,是少阴受寒,而阳气不能 
四周。表何尝有风,脉沉固不当汗,且其方伍以参术之补,苓芍之降,又岂足胜解表之任。 
至仲圣附子生用,非属汗后,即是下利脉沉,汗后宜补表阳,下利脉沉宜挽其气,生用自胜 
熟用, 
或难予曰∶恶风加附子,越婢汤非明证乎?何说之 也!曰∶大青龙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越婢汤加附子,则证为汗出恶风,若附子又从而汗之,独不畏厥逆筋惕肉 耶,盖加附子 
正以其汗出。赵氏云∶恶风者阳虚,故加附子以入阳。然则舍附子则有亡阳之祸,岂果为驱 
风哉。 
用附子于中风风寒,原可不过分,故三生饮无风药,以阳气一充而邪即自消也。若他风 
寒证,则定须分治。邹氏亦颇以附子与表药对举,暗中逗出,足见附子外尚有表药,其所引 
桂枝加附子汤等八方皆是也。惟其中桂枝附子、白术附子、甘草附子,则为治风湿之方;桂 
甘姜枣麻辛附子,则为治气分之方。夫风为阳邪,附子阳药,以其人阳虚而寒重,非扶阳则 
风不能以徒驱,故扶阳与驱风并行。寒为阴邪,湿亦为阴邪,风湿之风,与伤风之风,亦致 
不同,非阳虚不尔,故亦需附子。气分者,水寒之气,结于心下,证由少阴阳虚而来。故麻 
辛附子,温少阴而发汗;桂甘姜枣,化上焦之阳而开结,此从表解。枳术汤则从中泄,病同 
而治不同。水饮所作四字,赵氏本上下条皆有之,极是。又麻黄附子汤,以麻黄发表而少阴 
脉沉用之,正赖有附子温少阴也,否则脉沉无发汗之理矣。 
附子为温少阴专药,凡少阴病之宜温者,固取效甚捷。然如理中汤治腹满,黄土汤治下 
血,附子泻心汤治心痞,甚至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如此之类,亦无往不利。惟其挟纯阳 
之性,奋至大之力,而阴寒遇之辄解,无他道也。 
天雄,仲圣惟天雄散一方,附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后,不言所主何病。按此与上节离合 
之间,必有窜乱,今细绎其文,自夫失精家至为清谷亡血失精,当是以天雄散主之,下以桂 
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正为合宜。何以言之?两方于失精家原可通用。但脉为极虚芤迟,证 
见清谷亡血失精,则已肾损及脾,不补脾则生精之源绝。故白术用至八两,少腹弦急、阴头 
寒、目眩、发落,种种肾病,自非他补肾药所能胜任,故选用精气充实不外泄之天雄,而以 
天雄名方。至其佐使之桂枝龙骨,尤微妙难言。桂枝汤桂枝只三两,而此乃倍之,欲其于太 
阳之经府俱到以化气。其证阴既下泄,阳自上浮,而脾肾咸虚之阳,不当潜以咸寒之牡蛎; 
得龙骨,则引火归土而亦不损其阳。且桂枝辅天雄则入肾释阴,辅白术则入脾温土;龙骨辅 
天雄则固肾涩精,辅白术则固脾祛湿。以天雄散隶于是证,义实至精至确。若脉得诸芤动微 
紧,虽天雄散亦可服,要不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尤中 。盖脉芤动为阳,微紧为阴,阴阳 
气争则表里失和。治之以此汤,桂枝生姜甘枣为阳,芍药为阴;龙骨为阳,牡蛎为阴;于祛 
邪涩精之中,有表里相得阴阳互维之妙。此二方是于小建中汤肾气丸外,又别出良法者。就 
天雄 
乌头治风,亦惟阳虚而挟寒挟湿者宜之。以其中空以气为用,开发腠理,过于附子。故 
古方中风证用乌头,较多于附子;抉壅通痹,亦过于附子。故仲圣治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及 
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皆用乌头不用附子。乌头与附子,同为少阴药,而补 
益以附子为优,发散以乌头为胜。故肾气丸有附子无乌头,大乌头煎有乌头无附子。因乌头 
气散不收,故不解表之方,皆去滓纳蜜更煮以节其性。仲圣之用乌头附子,可谓各极其妙矣 
。乃乌头赤石脂丸更二物并用,以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取其母子相感以除内外之邪,此岂 
寻常思议所及哉。 

卷二
半夏
内容:半夏味辛气平,辛则开结,平则降逆,为治呕吐胸满之要药。呕吐胸满者,少阳证也, 
故小柴胡汤不能缺此。推之治心痞、治腹胀、治咳、治咽喉不利,一皆开结降逆之功。要其 
所以 
用半夏者,率以二陈汤能润大便,半硫丸能治虚秘冷秘,谓润而非燥,究亦何尝不燥也 
,遇津亏无湿之人投之,立贻祸殃。惟仲圣取其长而弃其短,胃反为脾伤不磨,非有滞浊, 
乃佐之以人参,益之以白蜜,俾半夏之燥性尽失,而胃中之谷气以行。又竹叶石膏汤、麦门 
冬汤、温经汤三证,亦未可以半夏劫液者。乃其所伍者,为竹叶石膏人参麦冬甘草粳米阿胶 
丹皮之属,是亦化半夏之燥而展其开降之能,所谓化而裁之存乎变也。 
小青龙汤曰渴者去半夏,小柴胡汤曰渴者去半夏,此可为半夏非不燥之明征。然半夏之 
燥, 

卷二
荛花
内容:小青龙汤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盖利则水气不径趋膀胱,更以麻黄升太阳,则水道益 
涩,水气必泛而为胀满,太阴篇所谓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也。荛花本经主荡涤肠胃 
留癖利水道,则微利不至成滞下,而在上之水气亦去。且其用在花,走里兼能走表,故本经 
并主伤寒温疟饮食寒热邪气。若以茯苓泽泻治微利,则表邪亦从而陷之矣,此仲圣所以有取 
于荛花也。 

卷二
菟丝子
内容:菟丝子汁去面 ,徐氏不解,叶香岩谓升少阴,徐氏复不信,不知此最易晓耳。菟丝延 
草木则根断,子中脂膏最足,故补肾精而主升。面为阳明之脉,而菟丝甘辛而温,能由阳明 
经上入于面,以施其滑泽之功,面 焉得不去,窃愿以此释徐氏之疑。 
脾主肌肉,菟丝以寄生根断之性,补益其脾,故能充卫气而肥健,老学庵笔记谓久服生 
疽, 
他物补肾,补之而已,此能于补中寓升,故其治精自出溺有余沥,不得以涩剂目之。治 
消渴 

卷二
五味子
内容:喘与咳皆肺病,其有肾气逆而为喘咳者,则不得独治肺。五味子敛肺气摄肾气,自是要 
药。然但能安正不能逐邪,有邪用之,须防收邪气在内。仲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