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48-思考中医-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净的东西,大家都下利,这个利也不叫“自利”,因为有一个很明显的导致下利的因素。所以,自利是有范围的,有特指的,没有上述这些明显的因素,他也拉肚子,他也下利,这个才能叫“自利”。这是太阴病的一大特征。太阴病的这个利除了自利的特征之外,还有一个相伴的特征就是“不渴”,这在 277 条里有明确的指示,即“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为什么要把这个“不渴”作为太阴下利的特征呢?因为一般的下利很容易发生口渴。下利就会有大量的水分丢失,所以,口渴很容易发生。而惟独太阴病的下利不伴随口渴,因此,这个不渴就具有特异性,对太阴病就具有鉴别诊断意义。(3)藏寒太阴的许多病变都与藏寒有极大的关系,所以,277 条明确指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藏寒对太阴各方面的性用都会造成不良影响,载物的性用会受影响,资生万物的性用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太阴提纲条文所提到的诸证都与藏寒有直接关系。《内经》云“藏寒生满病”,而太阴提纲条文的第一个证就是“腹满”,这一方面说明了藏寒与太阴病的密切关系,另方面也说明了《伤寒论》条文的叙证次第是有严格把握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现在研究《伤寒论》的人太不注重这个问题,条文的次序可以任意改动,因此,对每一条文孰证在先孰证在后也就根本不在意了。太阴病为什么藏寒,我们在第三章曾作过专门讨论,大家可以参考前面的内容。藏为什么寒?当然是藏的阳气太少了。阳是主温煦的,阳少了自然就不温,这就是藏寒。因此,我们讨论引起藏寒的因素,应该围绕着阳气来谈。① 素体关系素体因素也就是先天的因素,父母媾精的时候给你的阳气就少,所以生出来以后阳气自然就弱。阳气弱,藏就会寒,这一种藏寒比较难办。因为先天的因素你没法改变,你只有通过后天来调理。后天也就是太阴,也就是脾胃。所以,藏寒的问题放到太阴篇来讨论是有特殊意义的。② 嗜食寒凉这是后天的因素,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我们南方人。南方人,像是南宁人,动不动就讲上火,你看 10 个病人,有 9个都说火气大。这个也热气,那个也热气,都不能吃。能吃什么呢?就能吃寒凉的东西、清火的东西。而现在要吃寒凉非常方便,打开冰箱就是了。所以,我说冰箱造出来有一半的功,一半的过。我们好不容易养就这一团阳气,让这个寒凉的、冰冷的东西下去就给糟蹋了。我在门诊看病,对上述 的 问 题 体 会 很 深。病 人 只 要 是 本 地 人,有80% ~ 90% 平常都在喝凉茶。有的病人已经虚寒得很厉害了,用附子尚恐不及,可病人还在喝凉茶,医生还在清热。看到这样的情况,真是十分痛心。造成上述的局面,很显然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病人的医学知识太贫乏,这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医学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医生,医生根本弄不清阴阳,也跟着病人凑热闹。病人说热,他就跟着清热,也不管脉证是否真的有热。是热是寒、是实是虚这是要有实据的。不能光听病人的一面之词。现在确实有很多的人稍吃一点煎炒就咽喉痛,就鼻出血,这是不是真的有火热呢?这个也还得看舌脉,看是否真的有火热的证据。我曾经在前面举过一个例子,久旱的土地本身很干,很需要水,可是我们把水淋下去以后它却不吸收,水又从旁边流走了。看起来好像是土里面的水太多了,满出来了,可实际上干得很,一点水都没有渗下去。为什么呢?土地太板结了,土一点也不松动,所以它不吸水。对这一点农民非常有经验,对久旱的土地,对板结的土地,要淋水前必须先松土。先把土的“经络”疏通,“经络”疏通了,再一淋水,它就全部吸收了,再也不漫溢出来。人的情况也是这样,你吃一点油炸的东西就上火,甚至闻到一些油炸的东西也上火,是不是你体内的火太多了?阳气太旺了?实际往往不是这么回事。是你的经络堵了,气血不通了。经络不通,这就像上面的淋水一样,稍微淋一点,它就会漫出来。所以,稍微吃一点油炸你就咽喉痛。咽喉痛了,病人认为热,医生也当成热,于是就用寒凉,就打青霉素。殊不知寒则凝滞,寒凉下去,青霉素下去,经络只会越来越堵,越来越不通。就这样三五年,七八年,甚至十余年,寒凉的药还在用,可是这个“火”照“上”不误。真是苦海无边,迷不知返啊!我们看临床上的这类“上火”病人,有几个见得到火热的真凭实据呢?大多数没有!舌脉上反映的多是一派虚寒景象。这个时候你给他用温药,附子、干姜、肉桂放胆用去。温热药下去,经络的凝滞温通了,松动了,再多的“火”它也能吸纳。加上真水不寒,汞火不飞。再去吃油炸,再去打火锅,怎么就没事了呢?清末名医郑钦安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因此,作中医的应该在阴阳寒热的辨识上下功夫。如果阴阳识不清,寒热辨不准,没有热你去清热,结果受害的是什么呢?当然是阳气。阳气的功用大家应该知道,特别是《素问·生气通天论》讲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如果为了一个咽喉痛把阳气损伤了,这个代价就太惨重了。现在有不少的人喜欢中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中医药没有副作用。而做中医的本身也这样认为。我是坚决反对这种认识的,我以为中医的副作用可能比西医还大。何以见得?因为西医的副作用很容易识别,每一药物有什么副作用它会清楚地告诉你。青霉素容易导致过敏,它提醒你必须做皮试。利福平容易引起肝肾功能损害,这就告诉你要定期做肝肾检查,以便对有可能出现的肝肾功能损害作及时的处理。可中医呢?中医披着一层没有副作用的外衣,什么都可以用,什么人都可以吃,其实这是草菅人命。如果把阳气耗损了,这个副作用就不仅仅是肝肾损害的问题,而是要折寿的问题。中医治病是以偏救弊,用寒去治热,用热去治寒。热者寒之,前提是真正有热,你才用寒。如果没有热,你也用寒,那结果会怎样呢?这就是《内经》说的“久而气增,夭之由也”。所以,诸位能说中医没有副作用吗?中医的副作用太可怕了!要不然古人怎么会说“庸医杀人不用刀”呢。你要想做中医,尤其想做一个好的中医,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含糊。这是由寒凉引出的一段话,这个问题不但患者要注意,医生尤其要注意。③ 烦劳太过《内经》讲:“阳气者,烦劳则张。”这个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弛张,就是向外,就是发泄释放。前面我们曾经讲过,太阴一个很重要的功用就是开。太阴一开,阳气就入内,阳气入内以后,不但温养藏府,而且得到休养生息。倘若烦劳,则阳气必外张而不得入内,不得入内则阳不蓄养,久之亦亏虚而藏寒。故烦劳太过者,阳气多易亏损。此亦与太阴开机障碍相关。④ 作息非时阳气的耗损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没有吃生冷、没有吃寒凉,会不会造成阳气损伤呢?同样会的。比如我们作息非时,也可以成为耗损阳气的一个原因。前面曾谈到“冬三月,此谓闭藏”,在这样一个闭藏的时期,我们的作息也要与它相应。就是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如果冬三月,天地在闭藏,你不闭藏。你还是很晚睡觉,那这个阳气就得不到应有的蓄养,得不到蓄养当然就会亏损。阳气亏损了自然会藏寒,藏寒了就会导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发生。诸位应该清楚,饮食靠什么来消化呢?靠阳气来消化。现在相当多的医生碰到病人“食不下”只会用山楂、麦芽、神曲,这些药有没有用呢?当然有用。在的确有食滞的情况下,用上这些药是会很见效的。可是如果不是食滞,这个舌脉根本不是食滞的舌脉,而是一个阳虚的舌脉,藏寒的舌脉,那这个“食不下”就不是上述这些消导药所能解决。这个时候必须温养阳气,必须用理中汤一类。理中汤下去,阳气起来了,病人自然就胃口大开。(4)谏议之官谏议之官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中,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曾经谈到十一个官,即“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肝者,将军之官”、“胆者,中正之官”、“膻中者,臣使之官”、“脾胃者,仓廪之官”、“大肠者,传道之官”、“小肠者,受盛之官”、“肾者,作强之官”、“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在这十一官里,除脾胃外,都是单独谈。惟到“仓廪之官”的时候,将脾胃合起来了。合起谈,脾胃各自的功能特性就不容易区分。所以,到《素问·刺法论》里,就将脾胃的官位区别开了。原来的“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继续由胃来担当,而脾则定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将脾定为“谏议之官”真是太重要了,单是脾家的这一定位,你就应该知道《刺法论》非等闲之论。切莫以为其为遗篇而小视之,若轻视此论,那就当面错过了。谏议为古官名,后称谏议大夫。何为谏?《说文》徐注曰:“谏者,多别善恶以陈于君。”所以,谏议之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位,他享有特权,可以将任何的善恶之事直接面禀君王。有了谏议之官,君王就不会被蒙在鼓里,就不会因一面之词而作出错误的决断。也就是有了这个谏议之官,君主才会真正的神而明之,才不会做昏君。这就是所谓的“知周出焉”。所以,这个“知周”实际上是针对“君主之官”而言的。《易·系辞》所云“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君王要想没有过失,要想真正的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就要靠这个“谏议之官”。通过上面这段文字,我们应该对“谏议之官”的意义有所了解。人的生命,乃至国家的兴衰,虽系于“君主之官”,然而君主却要仰仗“谏议”方能神明,方能知周,从而道济天下无有过失。可见这个“谏议”的官位非同寻常,不是小可之辈能够担当的。要担当这个非常之位,至少得有三个条件。第一就是要正直,不正无以明是非,无以别善恶,故《广雅》释谏为“正也”;第二必须重义,倘无义薄云天之气概,你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时时想着要保乌纱,那这个谏议就名存实亡。《旧唐书·职官志》言:“凡谏有五,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规谏,四曰致谏,五曰直谏。”要是没有这个义,就是一谏也难以做到;第三就是要有大度,要大公无私。如果你的亲朋好友,如果是给过你好处的人,他有恶你也不谏;如果是你的怨敌,你就无事生非,那这个“谏”也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从“谏议之官”的三个基本条件回看《素问》的“刺法论”,就知道“谏议”的这个官位非脾莫属。因为只有脾具备这些条件。脾属坤土,具坤之性。我们翻开《周易》,其坤卦之六二云:“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何为“直方大”呢?其后之象云:“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