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00-针灸逢源-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补(当作刺)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 。以极出其邪气。(刺法惟二。则补泻而已。 
一者因其方实。故深刺勿按其 。以出其邪气。此泻法也。)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 
其。无使邪气得入。(一者。因其方虚。故浅刺以养血脉。疾按其穴。以拒邪气此补法也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此虽言针下之气。然脉气之至亦如此。)脉实者。 
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 
上重舌。刺舌柱(舌下之筋如柱者。)以铍针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 
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春 
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此言病气之中人。随时气而为浅深也。) 
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同剂。针曰砭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 
之齐。痒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 
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邪之在表者。其气外发。或气往来行则流而为痒。) 
刺热厥者。二阴一阳。(补阴经二次。泻阳经一次。)刺寒厥者。二阳一阴。(补阳经二次。 
泻阴经一次。)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 
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 
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少气而形肉未脱。其脉躁急。其病躁而厥逆者。气虚于 
内。邪实于经也。所刺在络。其用轻浅。则精气之散者可收。邪气之聚者可散也。)深居静 
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母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 
令志在针。(言刺此者。必清必静。聚精会神。详察秋毫。令志在针。庶于虚实疑似之间无 
误也。)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言气虚邪热之病。用针宜从容以移其 
神耳。)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既刺之后。尤当戒慎男子忌内。女子忌 
外。忌外者。坚拒勿出忌内者。谨守勿内。则其邪气必去。正气必复。是为得气。)凡刺之 
禁 
。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 
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步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 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 
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 
察。是为伐身。形体淫 。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为失气也。 

卷一灵枢经文
灵枢经脉篇
属性: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当胃中脘。在脐上四寸之分。)下络大肠。(络。联系也。 
当任 
脉水分穴之分。凡在本经者。皆曰属。以此通彼者皆曰络。)还循胃口。(循。巡绕也。)上 
膈属肺。(膈膈膜也。人有膈膜居心肺之下。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遭相着。所以遮隔 
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属者。所部之谓。)从肺系横出腋下。(肺系。喉咙也。腋下。中府之 
旁。)下循 内(天府侠白之次。)行少阴心主之前。(手之三阴。肺太阴在前心主厥阴在中。 
心少阴在后也。)下肘中循臂内。(从尺泽穴。行孔最列缺经渠之次。)上骨下廉入寸口。(骨 
掌后高骨也。下廉。骨下侧也。寸口。即太渊穴处。)上鱼循鱼际。(手腕之前。肥肉隆起形 
如鱼者。统谓之鱼。鱼之后曰鱼际穴。)出大指之端。(端指尖也。手太阴经止于少商穴。)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支者。如卞之有枝。此以正经之外。而复有旁通之 
络也从列缺穴直出次指之端。交少商穴而接手阳明经也。)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动 
言变也。)缺盆中痛。(缺盆虽十二经之道路。而肺为尤近也。)甚则交两手而瞀。(音茂)此 
为臂厥。(瞀。木痛不仁也。)是主肺所生病者。(本篇凡在五脏则各言藏所生病。凡在六腑 
。则或言气。或言血。或脉。或筋。或骨。或津液。其所生病。本各有所主。)咳。上气喘 
渴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渴。当作喝。声粗急也。太阴之别直入掌中。故 
为痛厥掌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风寒在表也。)小便数而欠。(邪伤其 
气也。)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金衰则水涸也。)为此诸病。盛则泻 
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气至速也。)寒则留之。(气至迟也。)陷下则灸之。(阳气内衰 
。脉不起也。)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病有不因血气之虚实。而惟逆于经者。则当随经所在 
。或饮药。或刺灸以取之也。)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寸 
口主阴。故肺气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则反小也。人迎在结喉旁一寸五分。乃三阳脉气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穴名商阳)循指上廉。(二间三间也。)出合谷两骨 
。(合谷在大指次指后歧骨间。)上入两筋之中。(阳 穴也。)循臂上廉入肘外廉。(行曲 
外前廉,(行肘 五里臂 穴处。)上肩,出 骨之 
前廉。(肩 巨骨穴处)上出于柱骨之会上。(肩背之上。颈项之根为 
天柱骨。六阳皆会于督脉之大椎。是为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当脐旁天枢 
之分属于大肠。与肺为表里也。)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天鼎扶突穴处。)入下齿中。还 
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由人中而左右互交。)上挟鼻孔。(自禾 以交于迎香穴也。)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凡大肠之或泄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目黄口干 
。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手阳明之别者。合于宗脉。敌目黄。其他诸病 
。皆本经之脉所及。)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不易温也。)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义如前)盛 
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人迎主阳。故手阳明脉候在人迎。)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其脉左右互交。 鼻根也。)旁纳太阳之脉。(纳入 
也。) 
下循鼻外。(即承泣四白巨 之分。)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任脉穴名。)却 
循颐后下廉出大迎。(由地仓以下大迎也。)循颊车。上耳前。(下关穴也。)过客主人。(足 
少阳经穴名。)循发际。(头维穴也。)至额颅。(发际前督脉之神庭穴也。)其支者。从大迎 
前下人迎。(太经穴名。)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此支自缺盆穴入内下膈当上 
脘中脘之分。属于胃与脾为表里也。)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直下而外行者。从缺盆下行 
气户等穴。以至乳中乳根也。)下挟脐。(天枢等穴。)入气街中。(自外陵等穴。下入气街也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脘之分。)下循腹里。(过足少阴肓俞之外。)下至气街中而合。(与 
直者复合于气街之中。)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 
间。(髀关伏兔。皆膝上穴名。自此由阴市诸穴。○。犊鼻巨虚冲阳等穴之次乃循内庭。 
入 
中指内间而出厉兑。足阳明经止此。)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自丰 
隆穴。别行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又其支自跗上冲阳穴次。别 
行入大指间斜出足厥阴行间之次。循大指出其端。而接足太阴经也)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 
风之胜也。)善呻数欠。(胃之郁也。)颜黑。(土病则水无所畏故黑色反见于颜面)病至则恶 
人与火。(邪客阳明。则热甚也。)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土恶。木也。)心欲动。独闭户塞牖 
而处。(阴阳相薄。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而处也。)甚则欲上高而歌。(阳盛则四肢实也 
。)弃衣而走。(热盛于身也。)贲响。(肠胃雷鸣)腹胀。是为 厥。( 足胫也。阳明之脉所 
及。故为厥逆)是主血所生病者。(中焦受谷。变化而赤为血。故阳明之经主血所生病。)狂 
疟温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颈肿喉痹。(阳明热胜则狂。风胜则疟。温气淫 。则汗出鼽 
衄。口 等症胗。疮也。)大腹水肿。(土病则不能制水也。)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皆阳明经脉之所及。)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 
消谷善饥。溺色黄。(此阳明实热。在经在脏之辨也。)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 
则胀满。为此诸病(此阳属虚寒在经在脏之辨也。)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 
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义如前。)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脉之盛衰见于人迎。)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隐白穴。)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 
(行大都太白等穴。)上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自漏谷上行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 
前廉。(股。大腿也。前廉。上侧也。当血海箕门之次。)入腹。属脾络胃。(自冲门穴人腹 
内行。当中脘。下脘之分。属脾络胃也。)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自胃脘上行至咽。连 
舌本散舌下而终。)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足太阴外行者。由腹而上府舍腹结等穴 
。散于胸中。止于大包穴其内行而支者。自胃脘别上膈。注心中。而接手少阴经也。) 是 
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噫嗳叹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脾气通也。)身 
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太阴脉支 
者。上膈注心中。故为烦心心痛。)溏瘕泄。水闭黄胆。不能卧。(脾寒。则为溏泄。脾滞则 
为瘕。脾病不能制水。则为泄。为水闭。黄胆。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 
用。为此诸病。(皆足太阴经脉之所及。)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 
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义如前)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仅小于人迎。( 
脉之盛衰候于气口。)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必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 
心。 
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下膈络小肠。(当脐上二寸下脘之分络 
小肠也。)具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支者从。心系出任脉之外。上行挟咽。系目系。 
合于内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直者经之正脉也。此自心系复上肺。由 
足少阳渊腋之次出腋下。上行极泉穴。手少阴经行于外者始此。)下循 内后廉(青灵穴也 
)行太阴心主之后。(手之三阴。少阴居太阴厥阴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少海灵道等穴 
。)抵掌后锐骨之端(神门穴也。)入掌内后廉。(少府穴。)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冲穴。手 
少阴经止此乃交小指。外侧而接手太阳经也。)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本经支者从心系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