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48-经络全书-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编·枢要常经篇第六
十二、〔肝〕
属性:(肝之为脏,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第九 
椎)《灵枢》曰∶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大敦穴也),上循足跗上廉(大趾间陷中,行间穴也。大 
趾本节后陷中,太冲穴也),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内踝前一寸,中封穴也),上 内廉(曲 
泉穴也),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股阴,内侧也,循股内之阴包、五里、阴廉, 
上会于足太阴之冲门、府舍,入阴毛中之急脉,遂左右相交,环绕阴器,而会于任脉之曲骨,自阴上入小腹, 
会于任脉之中极、关元,循章门至期门之所,挟胃属肝,下足少阳日月之所络胆,而肝胆相为表里也),上贯 
膈,布胁肋(自期门上贯膈,行足太阴食窦之外,大包之里,散布胁肋,上足少阳渊腋、手太阴云门之下,足 
厥阴经穴止于此),循喉咙之后,上入顽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颃颡,咽颡也。目内深处为目 
系。其内行而上者,自胁肋间,由足阳明人迎之外,循喉咙之后入颃颡,行足阳明大迎、地仓、四白之外,内 
连目系,上出足少阳阳白之外,临泣之里,与督脉相会于巅顶之百会穴);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此 
支者,从前目系之分,下行任脉之外,本经之里,下颊里,交环于口唇之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 
肺(又其支者,从前期门属肝所,行足太阴食窦之外,本经之里,别贯膈,上注于肺,下行至中焦,挟中脘之 
分,复接于手太阴肺经,以尽十二经之一周,终而复始也)。其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 
者,循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足厥阴之络,名蠡沟,在 
足内踝上五寸,别走足少阳者也。本经络阴器,上睾结于茎,故其所病如此。而治此者,当取所别之蠡沟)。 
其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足厥阴之正,别足跗上内行,上至阴毛之际, 
合于足少阳,与别者俱行,上布胁肋,是为六合之二也)。其筋起于大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大趾上三毛 
际,大敦之次,行跗上与足太阴之筋并行,结于内踝前中封之次也),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 
于阴器,络诸筋(由内踝上足胫,循三阴交之分,上行并足少阴之筋,上结于内辅骨下曲泉之次,复并太阴之 
筋,上循阴股中五里、阴廉之分,上急脉,结于阴器。阴器者,合太阴、厥阴、阳明、少阴之筋,以及冲、任、 
督三脉皆聚于此,故曰宗筋。厥阴属肝,肝主筋,故络诸筋,而一之以成健运之用)。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 
仰,丈夫颓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闭癃。盛 
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篇内是 
动、所生病皆谓经脉病也,若筋病则与此不同,散见前编各条,此不详录。又凡十二经脉,病盛则泄之,虚则 
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虽亦散见于前。而此复重录者,以其大体所。 
欲从一关类,故不厌其详也)。 

后编·枢要奇经篇第七
一、〔督〕
属性:(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以其督领诸脉故名。其脉从 至头长四尺五 
寸)《难经》曰∶督脉起于下极之 (两阴两筋之间为篡,篡内深处为下极,其 会阴穴也,一名屏翳),并 
于脊里,上至风府(指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宛宛中),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附足太阳膀 
胱之脉,行抵龈交穴而终)。属阳脉之海(自上巅至此十二字,滑伯仁所增)。为病脊强而厥。《素问》曰∶ 
起于少腹(起,非初起,亦犹任脉、冲脉,起于胞中),以下骨中央(下行于腰之横骨围之中央也),女子入 
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别络也),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 
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足少阴之络者,自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足太阳络之外行者,循髀枢,络股阳而下, 
其中行者,下贯臀,至 中,与外行络合);与太阳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 
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接绕臀而上行);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自与太阳至此,皆督脉之别 
络也);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自其少腹至此,并任脉之行 
而云,是督脉所系,则知任脉、冲脉、督脉名异而同体也)。 
按∶《难经》滑氏言直行者,《素问》言别络,所以不 
同,任脉仿此。为病脊强反折(脊强者,五痉之总名,其症卒口噤,背反张而 。诸药不已,可灸身柱穴)。 
《灵枢》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按∶张世贤注《难经》以下极之 为长强穴,则此云别,名曰长强者,何也? 
考之《图经》,下极在篡中,为会阴之穴,长强,在脊 端,居会阴之后,而东垣亦云,督脉出于会阴,根于长 
强,则其为两穴明矣。张氏之说非也),扶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 
虚则头重,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后编·枢要奇经篇第七
二、〔任〕
属性:(任之为言妊也,女子得之妊养也,行腹部之中行,为人生养身之本。从胞中上注目,亦长四尺 
五寸)《素问》曰∶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中极,穴名,在脐下四寸。其下则曲骨穴也,亦会阴穴之分),以上 
毛际,循腹里上关元(关元,在脐下三寸,附足厥阴肝经,为生化之原),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循承浆环 
唇,上至龈交分行,系两目下之中央,会承泣而终。承浆、承泣,并穴名,承浆在唇下陷中,承泣在目下七分)。 
属阴脉之海(滑伯仁增此句)。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内结腹里,若结不通也。七疝者,一厥、二盘、三寒、 
四瘕、五附,六脉、七气也),女子带下瘕聚(瘕者,假物之形。其名有八,蛇瘕、脂瘕、青瘕、黄瘕、燥瘕、 
血瘕、狐瘕、鳖瘕也。聚者,聚而成块无常处也。瘕聚于腹,多因停血所致)。 
《灵枢》曰∶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滑伯仁曰∶ 
督与任一原而二歧,督则由会阴而行背,任则由会阴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然人身之任督, 
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而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也, 
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沈承之曰∶任督二脉,上则交于龈交,下则会于会阴,此二穴者,实二脉之枢纽也,故修养家, 
以五更漱咽津液,盖取二脉阴阳交会之气也)。 

后编·枢要奇经篇第七
三、〔冲〕
属性:(以其起于气冲故名。娄全善曰∶冲脉亦行身之前,挟任脉两旁,张世贤谓直冲于上者非) 
《素问》曰∶冲脉起于气街(即气冲穴也,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并少阴之经(足少阴肾经也)。挟脐上 
行,至胸中而散。为病逆气里急(逆气,不上行也。里急,腹胀痛也)。《灵枢》曰∶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 
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 
循阴股内廉,斜入 中,伏行 骨内廉( 骨,胫骨也),下至内股之后,入足下属而别,斜入踝;其下者, 
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属跗上,下入大趾间,渗诸络以为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故别络结, 
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张世贤谓∶《内经》言冲脉并足少阴之经,而《难经》却言并足阳明之经, 
不同,何也?盖足阳明胃经者,气冲脉之所发;足少阴肾经者,气冲脉之所行。一自其所行而言,一自其所发 
而言,故不同也。《灵枢》曰∶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 
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 

后编·枢要奇经篇第七
四、〔带〕
属性:(周如束带,故名)《难经》曰∶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季胁,章门穴也,一名胁 。在 
脐旁九寸,直季胁端,脾之募穴也。故洁古以为太阴所主,东垣以为脾之附经)。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刘河间曰∶妇人带 
下,由下焦湿热太甚,津液涌溢,从带脉淋沥而下也。 

后编·枢要奇经篇第七
五、〔阳跷〕
属性:(跷,捷也。两跷脉,各长八尺)《难经》曰∶阳跷脉,起于根中(根,足跟也),循外踝 
(申脉穴也,属足太阳膀胱经),上行入风池(穴名,在项后发际陷中)。为病阴缓而阳急(阴,曰里。阳, 
曰表。阴缓而阳急,里和而表病也,宜汗之)。滑伯仁曰∶阳跷本足太阳之别,合于太阳,其气上行,与足少 
阴会于章门之下,又与手阳明会于肩端,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肩 ,从胛骨上廉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口 
吻,及鼻两旁,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目下。 
娄全善曰∶经独言阴跷而不及阳跷,脱简故也。凡阳跷所会二十二穴∶〔申脉〕(足太阳外踝下),〔附 
阳〕(足太阳外踝上),〔仆参〕(足太阳跟骨上),〔居 〕(足少阳章门下),〔肩 〕(手阳明肩端), 
〔巨骨〕(手阳明肩上),〔 俞〕(手太阳肩胛上),〔地仓〕(足阳明口吻旁),〔巨 〕(足阳明鼻旁), 
〔承泣〕(足阳明目下),〔睛明〕(足太阳目内 )。 

后编·枢要奇经篇第七
六、〔阴跷〕
属性:《难经》曰∶阴跷脉亦起于跟中,循内踝(照海穴也,属足少阴肾经)上行,至咽喉,交贯、 
冲脉(与冲脉之浮于外者,会于咽喉也)。为病阳缓而阴急。《灵枢》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足少阴也),起 
于然骨之后(然骨,俗呼孤拐骨),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 
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句),气不营则目不合(张洁古曰∶肌肉之上,阳脉 
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其名为阳跷之络。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其名为阴跷之络)。 
《灵枢》曰∶阴跷之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不休,故 
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又曰∶跷 
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愚按∶人之经脉,上下 
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然必合跷、任、督三脉计之,方得此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