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贪水者。若下之。其脉必厥。其声 
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 。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 
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苔。烦躁。脉数实。不 
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常氏曰。若热衄不 
可制者。芍药地黄汤。水逆者。五苓散。便脓血。桃花汤。咽中生疮。 
白矾甘草散。阴阳俱虚。小建中汤。里冷不嗜食。理中汤。发热身黄。 
栀子柏皮汤。余证。小柴胡汤。汗出小便数。甘草干姜汤。 
又曰。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 
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大承气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 
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庞氏曰。尺下弱。小便 
不利。或尚少。皆未可攻。 
又曰。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或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 
苔滑者。不可攻也。常氏云。可刺关元穴。在脐下。 
又曰。可刺大赫。 
在腹部第二行。雍曰。灸尤奇。 
又曰。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雍曰。不可攻之。恐厥 
逆也。可小半夏加茯苓汤、生姜橘皮汤。 
又曰。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 
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 
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 
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 
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复硬而少。宜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 
不可攻也。 
又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 
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 
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属甘 
草泻心汤。 
又曰。下利。脉大或浮。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 
尔肠鸣。属当归四逆汤。 
又曰。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 
利也。常氏云。可五苓散。 
又曰。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 
止者愈。常氏云。心下硬满者。可半夏泻心汤。已攻而利者。四逆汤。 
又曰。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 
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猪胆汁。 
皆可为导。 
庞氏曰。不当下而强下之。令人肠胃洞泄不禁而死。 

卷十
可下四十八条
属性:仲景曰。大法秋宜下。 
又曰。凡服下药。宜用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又曰。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柴胡汤。庞氏云。发 
热不恶寒。汗多。 
又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曰。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 
相克贼。名为负也。庞氏曰。阳明土。其脉大。少阳木。其脉弦。若合 
病。土被木贼。加之以利。则胃已困矣。若脉不弦。为土不负。弦者为 
土负。必死。雍曰。此合病一证下至名为负也而终。按本论原误录。 
宿食一证相连。非也。脉经以宿食别作一证。为当。盖脉滑数。有宿 
食。故仲景可用承气汤。若胃为木克。困而下利。安有用承气之理。 
今根据脉经。离而为二。宿食证。根据仲景用承气汤。惟合病下利。阙治 
法。今以负为不治。不负。宜理中丸。厥者。宜四逆汤。仍泻邱虚、阳 
陵泉。补三里穴。庞朱二氏依旧本合为一证。疑其非。大抵读仲景 
论。仍须以脉经参校之。 
又曰。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 
之。宜大柴胡汤、大承气汤。余见少阴本证。更详之。 
又曰。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庞氏曰。凡脉沉细数。为热在里。又兼腹满咽干。或口燥舌干而渴 
者。或六七日不大便。小便自如。或目中瞳子不明。无外证者。或汗 
后脉沉实者。或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或连发汗不恶寒 
者。或已经下。其脉浮沉按之有力者。皆宜大承气汤。 
又曰。下利。脉浮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 
汤。 
雍曰。常氏疑本论之误。故欲以葛根黄芩治下利。殊不思仲景 
以承气下宿食。而合病下利。原无治法也。葛根黄芩汤。以太阳表未 
解。误下之利不止者。既有协热下利之表证未退。故可用。今合病下 
利。胃气伤困。只当救胃。宜用温药。故雍以四逆理中补其法。胃气 
已负。而又加以寒药。则胃谷绝矣。仲景于此一证。特论脉负不负。 
盖欲后人当思阳阻少阳土木克贼之理而治之。可谓尽善矣。以是知 
合并病之论。虽二阳俱受病。邪气俱当去。又须审二经五行之气。毋 
令相克贼。抑强扶衰以致和气。不使复生一秦。助桀为虐也。如是则 
胡越可同舟而共济矣。此证和二经。退邪气。与人事不少异。非天下 
至精。孰能与于此。然生胃气。制少阳木。亦用金石药。尝见名医治 
少阴自汗。自利不止。用金液丹取大效。既非古药。不敢以为然。必 
不得已而用。亦须七炼九炼火力重者用之。其一炼火力轻者。复可 
下宿食。以虚人老人。不敢用承气也。 
仲景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 
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曰。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曰。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 
宜大承气汤。 
又曰。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柴胡 
汤。 
又曰。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又曰。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大承气汤。雍 
曰。减不足言者。言不甚减也。论言太阳发汗不彻。不足言。与此同 
意。俗语所谓不济事者是也。 
又曰。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雍曰。 
须沉数有力。可下之。虽沉而微弱迟。皆不可下也。 
又曰。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 
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柴胡汤。 
又曰。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 。汗出而解。但阴脉 
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宜大柴胡汤。(一法用调胃承气汤) 
脉经云。但阴微者。先下之而解。(庞作阴实)雍曰。文当从脉经及庞 
氏。当作但阴脉微而尺脉实者。先下之而解。 
又曰。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 
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曰。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庞氏云。宜大陷胸 
丸。 
又曰。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宜大 
柴胡汤。 
又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 
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而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 
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宜下之以抵当汤。 
又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 
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属抵当汤。 
又曰。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 
下之。宜抵当丸。 
又曰。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 
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以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宜下之以茵陈蒿汤。雍曰。先服茵陈五苓散。黄退则不须更下。 
又曰。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 
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 
又曰。汗出而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 
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 
柴胡汤、大承气汤。 
又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 
也。脉实者。可下之。宜大柴胡汤、大承气汤。 
又曰。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 
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属大承气证。 
又曰。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属小承气汤。初一服。谵语止。若 
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尽与之。 
又曰。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 
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 
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此 
未成硬也。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攻之。宜大承气汤。 
又曰。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 
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 
此表解里未和也。属十枣汤。 
又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未 
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 
核承气汤。庞云。不恶寒。为外解。 
又曰。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属茵 
陈蒿汤。 
又曰。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利者。属大柴胡 
汤。 
又曰。伤寒十余目。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属大柴胡汤。 
又曰。但结胸。无大热者。以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属 
大陷胸汤。 
又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属大陷胸汤。 
又曰。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 
谵语。属小承气汤。 
又曰。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属调胃承气汤。 
又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 
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已 
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 
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勿令 
大泄下。 
又曰。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 
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 
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 
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 
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硬而少也。宜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 
者。慎不可攻之。雍曰。不转失气者。勿服药。待一昼夜。热气不发 
泄。定成硬屎。然后可攻。 
又曰。阳明病。谵语发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 
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 
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常氏 
云。可人参黄 建中汤。 
又曰。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 
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又曰。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 
者。有燥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