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缓。火熄则寂然不动。而拜舞飞走之躯壳。未尝不存也。是以老人以火为用。而少年惟恐多火。 
高年惟恐无火。无火则运化艰而易衰。有火则精神健而难老。是火者老人性命之根。未可以水轻 
折也。昔贤治喉干。谓八味丸为圣药。譬之釜底加薪。则釜中津气上腾。理则然矣。可见下虚者。 
不但真阴虚。究竟真阳亦虚耳。命门之火。乃水中之火。相根据而永不相离也。火之有余。缘真水 
之不足也。毫不敢去火。只补水以配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火之不足。因见水之有余也。亦不 
必泻水。就于水中补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诊〕石顽曰。按脉法云。浮而洪大为虚火。沉而实大为实火。其说似是而实纰缪。火性燔烈。 
抑之则空。虽有虚实之分。绝无沉实之脉。详内经二火五火之说。无不本诸三焦。三焦配合心主。 
代心司化育之令。即谓之君。而命门独操其权。故谓之相。若相火妄临五位。则为五志之火。其 
实一气之亢。初无彼此。但以洪盛满指者为实火。或炎膈上。即为心肺之火。或迫中宫。即为脾 
胃之火。或结下焦。即为小肠膀胱之火。分其部位以推之。随其微甚而调之。若弦细而数。按之 
益坚。为少火气衰。而见肝肾真脉。非火使然。夫下焦之火。龙火也。水盛则蛰藏不见。其脉自 
平。今弦细且数。乃冰雪阴凌之象。虚劳见此。最为剧候。或反虚大数疾。为食气之火。耗竭真 
阴。虚阳飞越之兆。久病得此。百不一生。惟暴脱元气者。犹可峻补以敛固之。大抵火证之脉。 
但有虚大。按之必空。断无实大之理。其火郁中焦。恶寒战 
栗。则有六脉小匿者。此火气郁伏灰烬。不得发光舒焰。反兼寒水胜己之化矣。热结胃口。咳吐 
结痰。亦有寸口滑实者。热遗下焦。淋浊溺痛。多有尺内洪滑者。皆胃中湿浊上逆下渗之候。终 
与火无预也。当知火盛之脉。浮取虽洪盛滑疾。中按则软阔不坚。重按则豁然中空。寻之脉见指 
傍。举指涩涩然如轻刀刮竹之状。方是无形之火象。若中宫有物阻碍。则关上屈曲而出。膈上有 
痰凝滞。则寸口屈曲而上。总谓之钩。如无阻碍。则无屈曲之象矣。若洪盛而中按重按益实。指 
下累累如循贯珠薏苡子状者。皆有形之湿热。蕴积于经脉之中。不当于火门求治也。 
东垣治一人。伤寒目赤而烦渴。脉息七八至。按之不鼓击。经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 
阳皆然。此阴盛格阳于外。非热也。与姜、附之剂。汗出而愈。按此与海藏治狂言发斑。身热脉 
沉细阴证例同。 
丹溪治一妇。患心中如火烧。一烧便入小肠。急去小便。大便随时亦出。脉滑数。此相火送 
入小肠。以四物加芩、连、 香、木通四剂。三年之患顿愈。 
石顽治太史张弘蘧精气下脱。虚火上逆。怔忡失血证。诊其右关气口独显弦象。左尺稍嫌微 
数。余皆微细搏指。明系阴火内伏之象。诊后。乃尊唯一详述病情。云自去冬劳心太过。精气滑 
脱。加以怵惕恐惧。怔忡惊悸不宁。都门之医。峻用人参、桂、附。至岁底稍可。交春复剧如前。 
遂乞假归吴。吴门诸医。咸效用参、附导火归源。固敛精气之药。略无一验。转觉委顿异常。稍 
稍用心。则心系牵引掣痛。痛连脊骨对心处。或时痛引膺胁。或时巅顶如掀。或时臂股手足指甲 
皆隐隐作痛。怔忡之状。如碓杵。如牵绳。如簸物。如绷绢。如以竹击空。控引头中。如失脑髓 
之状。梦中尝自作文。觉时成篇可记。达旦倦怠睡去。便欲失精。精去则神魂如飞越之状。观其 
气色鲜泽。言谈 。总属 
真元下脱。虚阳上扰之候。细推脉证。始先虽属阳气虚脱。而过饵辛温峻补之剂。致阳暴亢而反 
耗真阴。当此急宜转关以救垂绝之阴。庶可挽回前过。为疏二方。煎用保元合四君。丸用六味合 
生脉。服及两月后。诸证稍平。但倦怠力微。因自检方书得补中益气汤为夏月当用之剂。于中加 
入桂、附二味。一啜即喉痛声喑。复邀诊候。见其面颜精采。而声音忽喑。莫解其故。询之乃尊。 
知为升、柴、桂、附升动虚阳所致。即以前方倍生脉服之。半月后。声音渐复。日渐向安。但起 
居调摄。殊费周折。衣被过暖。便咽干痰结。稍凉则背微畏寒。或啜热饮。则周身大汗。怔忡走 
精。此皆宿昔过用桂、附。余热内伏而寻出路也。适有石门董载臣。谓其伏火未清。非芩、连不 
能解散。时值嘉平。不敢轻用苦寒。仲春载臣复至。坐俟进药。可保万全。服数剂。形神爽朗。 
是后坚心服之。至初夏。反觉精神散乱。气不收摄。乃尽出从前所服之方。就正于予。予谓桂、 
附阳药。火毒之性。力能上升。得参以濡之。故可久伏下焦。与龙潜水底不异。若究其源。惟滋 
肾丸一方。为之正治。但既经芩、连折之于上。岂堪复受知、柏侵伐于下乎。从头打算。自春徂 
夏。不离苦寒。苦先入心。必从火化。何敢兼用肉桂引动虚阳。发其潜伏之性哉。端本澄源。仍 
不出六味合生脉。经岁常服。不特壮水制阳。兼得金水相生之妙用。何惮桂、附之余毒不化耶。 

卷二诸伤门
伤饮食
属性:内经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满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 
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 
于气口。 
经言。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 
乃伤。此乃混言之也。分之为二。饮也。食也。饮者水也。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 
肺病则为喘咳。为肿满。为水泻。轻则发汗利小便。上下分消其湿。如重而蓄积为满者利下之。 
食者物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又饱食劳力。伤太阴厥阴。则气口滑大于人迎两倍 
三倍。或呕吐痞满。或下利肠 。当分寒热轻重治之。轻则内消。重则除下。亦有宜吐者。所谓 
在上者因而越之也。然不可过剂。过则反伤脾胃。盖先饮食自伤。加之药过。脾胃复伤而气不能 
化。食愈难消也。 
赵养葵云。今方家治伤饮食者。以平胃散为主。出入增减。以为脾胃之准绳。平胃者。胃中 
有高阜。则使平之。一平即止。不可过剂。过剂则平地反成坎矣。而枳术丸尤胜。今人以此丸为 
补脾药。朝服暮饵。更有益之橘、半、香、砂者。则又甚矣。至若山楂、神曲、麦芽三味。举世 
所常用者。盖山楂能化肉积。产妇儿枕痛者。用炒黑山楂。砂糖水煎服。儿枕立化。其性消积破 
血。岂可轻用。曲 者。以米与水在瓷缸中。心藉曲以酿成酒。必藉 以酿成糖。脾胃在人身。 
非瓷缸比。原有化食之能。今食不化者。其所能者病也。只补助其能而食自化。何必用此消克之 
药哉。大凡元气完固之人。多食不伤。过时不饥。若人先因本气不足。致令饮食有伤。前药一用。 
饮食虽消。但脾胃既已受伤。而复经此一番消化。愈虚其虚矣。明后日食复不化。犹谓前药已效。 
药力欠多。汤丸并进。展转相害。羸瘦日增。良可悲哉。 
东垣论饮食劳倦。为内伤不足之证。而王安道又分饮食伤为有余。法当消导。东垣自有枳术 
丸等方。劳倦伤为不足。专立补中益气汤主治。其伤食之证。胸膈痞闷。吐逆咽酸。噫败卵臭。 
畏食头疼。发热恶寒。病似伤寒。但气口脉大 
于人迎。身不痛耳。宜豁痰运脾。二陈加枳、术、曲、 、山楂、香附之类。挟气脉沉。加木香、 
青皮。停食感冒。芎苏散加消导一二味。食滞中宫。胸膈痞闷嗳气。发热头痛。有类外感。藿香 
正气散。若七八日不大便。口干烦躁。脐上硬痛。枳实导滞丸。因忧气食湿粘结于中脘。发热。 
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化。常常痞气。木香化滞汤。食积痞满。消瘦发热。 
保和丸。虚。加白术二两。名大安丸。调理之。食滞心下。初起不可骤用苦寒。必兼辛散。二陈、 
平胃消导之。及枳实、白术、青皮、陈皮、山楂、曲、 之类。以食得寒则凝。得热则腐也。日 
久成积发热者。加姜汁炒川连、连翘之属清利之。若已成糟粕。日久生热。燥结不行。方可用承 
气辈攻下之。如冷物停滞作吐。二陈加炮姜、白豆蔻、苍术、浓朴、神曲、藿香之类。甚则广术、 
巴豆之属。若冷食停蓄。心腹暴痛作胀。当用红丸子、备急丸温下之。痰饮结聚。谷不得入。冷 
痰宿食在上脘者。用白散涌吐之。痰食已消。中焦未和。不思饮食。或吐或泻。倦怠面黄。按之 
心下软。脾胃受伤也。六君子加木香、砂仁。燥渴。用七味白术散。老人虚人。易于伤食。或膨 
胀痞闷。或腹满作泻。当消补兼施。宜九味资生丸常常服之。若口淡思食。而见食不甘。食过则 
厌。兼恶心胸膈不快。胃虚挟痰饮也。六君子加枳实、香、砂。若不思饮食。食不克化。食后反 
饱。脾虚不能健运也。枳实理中丸。病后饮食不调。中脘隐隐作痛。有时得食则已。有时得食转 
加。此胃中火燎作痛。得食以压其势。故痛少安。若饮食稍过。气不能运转其食。故痛转加。连 
理汤加沉香。灵枢云。夫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实更虚。其气乃居。若醉饱过度。或感风 
寒。或着气恼。以致填塞胸中。胃气不行。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此名食厥。若 
误作中风中气治之。必死。宜煎姜盐汤探吐之。风寒者。藿香正气散。气滞者。八味顺气散。吐 
后别无他证。只以苍术、白术、陈皮、浓朴、甘草之类调之。如遇此卒暴之病。必须审问明 
白。或方食醉饱。或饮食过伤。但觉胸膈痞闷。痰涎壅塞。气口脉紧盛者。宜作食滞治之。 
伤诸肉食。用草果、山楂。挟外感风寒。山楂须用姜汁炒黑。则不酸寒收敛。兼能破血和伤。 
消导食积更速。伤面食。炒莱菔子。伤麸筋粽子等物。诸药不能消化。俱用本物拌绿矾烧灰。砂 
糖酒下。二三服效。伤糯米粉食。炒酒药。或酒曲。砂糖调。淡姜汤服。伤索粉。用杏仁炒黑。 
研如脂。砂糖拌。姜汤服。伤生冷果菜。宜木香、砂仁、炮姜、肉桂。伤蟹腹痛者。丁香、紫苏、 
生姜。伤蛋满闷。姜汁、蒜泥。伤肉生鱼 。必用生姜、草果、炮黑山楂。积久生热。口干噫气。 
二陈加姜汁炒川连及消导药。 
伤酒 经曰。因而大饮则气逆。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东 
垣云。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其次莫如利 
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今之病酒者。或以雄黄、巴豆、蝎梢大热之药下之。或用牵牛、大黄、 
甘遂大寒之药下之。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则真水愈弱。阳毒太旺。反增阴火。是以 
元气消烁。折人长命。患此者。不得已用葛花解酲汤。或五苓散加人参、草豆蔻。伤酒食积发热。 
者曲 丸。腹满虚胀。合塌气丸。不应。神保丸、酒症丸。并加酒炒黄连。胃气虚者。上法俱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