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事藿香正气等耗气之剂乎。 
〔诊〕脉伏或微涩者霍乱。脉长为阳明本病。霍乱脉洪大吉。虚微迟细兼喘者凶。气口脉滑。乃膈间有宿食。虽吐 
犹当以盐汤探吐之。吐尽。用和中药。凡吐泻脉见结促代伏。皆不可便断为死。霍乱之后。阳气 
已脱。或遗尿不知。或气怯不语。或膏汗如珠。如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舌卷囊缩。皆为死候。 
干霍乱 心腹胀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烦躁闷乱。俗名搅肠痧。此土郁不能发泄。火热 
内炽。阴阳不交之故。或问方论皆言宿食与寒气相搏。何以独指为火耶。曰。昏乱躁闷。非诸躁 
狂越之属火者乎。每致急死。非暴病暴死之属火者乎。但攻之太过则脾愈虚。温之太过则火愈炽。 
寒之太过则反捍格。须反佐以治。然后火可散耳。古法有盐煎童便。非但用之降火。且兼取其行 
血。不可废也。一法。以盐汤探吐。并用盐填脐中。以艾灸二七壮屡效。 
吐利 吐利者。言呕吐而利是也。上吐下利。烦扰躁乱。乃谓之霍乱。与但称吐利者有异。 
盖暴于旦夕者为霍乱。可延至数日者为吐利耳。有吐泻及痢疾。进汤药太骤。以致呕逆。二陈加 
豆蔻、砂仁。甚则加沉香。有热。加姜汁炒川连。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上吐下泻不 
止。当渴而反不渴。脉微细而弱者。理中汤。或渴不能饮。脉细数。连理汤。夏月泄泻。或呕吐。 
生姜汁调天水散。有痰积泄利不止。甚则呕而欲吐。利下不能饮食。由风痰羁绊脾胃之间。导痰 
汤加羌、防。泻属脾。宜升胃。补中益气汤。吐属胃。宜醒脾。六君子加香、砂。吐泻并作。宜 
升胃醒脾。二汤各半和服。 

卷四诸呕逆门
关格
属性:灵枢云。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营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营也。故曰格。阴阳 
俱盛。不得相营。故曰关格。关 
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阴阳易位。病名关格。多不可治。若邪气留着而致者。犹可治之。舌上苔白而水浆不下曰格。 
格则吐逆。热在丹田。小便不过曰关。关则不得小便。必用吐以提其气之捍格。不必在出痰也。 
盐汤探吐。并以牙皂汤浴其小腹及阴。或以盐熨脐中俱妙。有痰宜吐者。二陈汤探吐之。吐中便 
有升降。有中气虚不运者。补气药中升降。先以四君子换参芦探吐。后用人参散、柏子仁汤调理。 
脉沉细。手足厥冷者。既济丸。劳役后气虚不运者。补中益气汤加木香、槟榔。心脾疼后。小便 
不通。皆是痰隔于中焦。气滞于下焦。二陈加木通、枳壳。服后探吐之。寒在上。热在下。黄连 
汤。桂枝易肉桂。热在上。寒在下。生料八味丸。加牛膝、车前。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 
可治。有汗者死。 
石顽曰。按内经所言。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是以阳经取决于人迎。阴经取决于 
寸口也。越人云。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仲景亦谓在尺为关。在 
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皆以阳分取决于寸口。阴分取决于尺内也。所以难经又言上 
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仲景又有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 
食不得入。名曰关格。则知关格之脉证不一也。而马仲化释内经谓关格之义。非隔食癃闭之证。 
而张介宾类经。直将越人仲景之言。一概非之。独执人迎在颈。为阳明之表脉。遂诋东垣丹溪。 
皆仍叔和脉经。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谬。呜呼。内经固为圣经。确宜遵从。而越人仲景之书。 
未常不为圣经也。盖人迎气口。所以分表里之阴阳。寸口尺内。所以分上下之阴阳也。人一身表 
里上下之气化。皆肺所司。血脉皆心所主。故凡气血之盛衰。靡不变见于气口。气口实为肺经之 
一脉。不过分其部位。以候他脏之气耳。即如仲景所指。趺阳少阴虽主 
于足。然未尝不于关尺推之。则内经所言人迎气口。候之左右。亦无不可也。医道贵乎圆通。若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故释内经之关格。但当言是表里阴阳否绝之候。不当与上吐下闭之关格混 
同立论则可。若言上吐下闭。当称隔食癃闭。不得名为关格则不可。或言关格之证。其脉未必皆 
然则可。若言关格之脉。必无在尺在寸之分则不可。试观仲景趺阳脉伏而涩。亦主关格。又有上 
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等例。其义自明。 

卷四诸呕逆门
呃逆(噫气、诸逆冲上)
属性:刘宗浓曰。呃逆有虚有实。有火有痰有水气。不可专作寒论。盖伤寒发汗吐下后。与泻利日 
久。及大病后。妇人产后有此证。皆属脾胃大虚。若因痰水停积心下。或因暴怒气逆痰厥。或伤 
寒热病失下。则皆属热也。夫水性润下。火性炎上。今其气自下冲上。非火而何。大抵治法。虚 
则补之。虚中须分寒热。如因汗吐下后。误服寒凉过多。当温补之。如脾胃阴虚。火逆上冲。当 
平补之。挟热者。当凉补之。若实者。如伤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当寒下之。如痰饮停 
蓄。或暴怒气逆痰厥。此等必形气俱实。别无恶候。随其邪之所在。涌之泄之。清之利之。胃虚 
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者。异功散加肉桂。甚则加黄柏、附子。送六味丸。吐利后。胃气虚寒 
者。理中汤加附子、丁香、柿蒂。吐利后。胃虚热者。橘皮竹茹汤。呃逆呕吐多者。属胃虚有痰。 
半夏、茯苓、生姜。兼食结痰积则膈间饱闷。枳、术、半夏、生姜。平人饮热汤及食椒、姜即呃 
者。此胃中有寒痰死血也。死血。用韭汁、童便下越曲丸。虚人、用理中汤加蓬术、桃仁。痰。 
加茯苓、半夏。盖呃逆皆是寒热错乱。二气相搏使然。故治亦多用寒热相兼之剂。如丁香、柿蒂 
并投之类。试观平人冷呃。令其思 
想则止。思则脾火气乘。而胃气和矣。呃逆虽多有属火者。然病后久虚发呃。皆属于寒。宜用半 
夏一两。生姜一两。水煎热服。或用丁香数十粒。柿蒂十枚。滚水泡服。或理中汤加枳壳、茯苓、 
半夏。不应。加箬蒂、丁香。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呕吐。丁香煮散。或附子粳米汤加炒 
川椒、丁香。暴怒呃逆。神昏吐涎。此肝火逆上。防有血积膈间。若按之痛者。藕汁、麻油。服 
少顷。即探吐之。不痛者。陈皮二两。煎汤探吐之。产后呃逆。最为恶候。急灸期门左穴。艾炷 
如小豆大。宜服四逆加人参汤、羌活附子散。或桂心五钱。姜汁三合。和水煎服。 
石顽曰。呃逆在辨寒热。寒热不辨。用药立毙。凡声之有力而连续者。虽有手足厥逆。大便 
必坚。定属火热。下之则愈。万举万全。若胃中无实火。何以激搏其声逆上而冲乎。其声低怯而 
不能上达于咽喉。或时郑声虽无厥逆。定属虚寒。苟非丁、附。必无生理。若胃中稍有阳气。何 
致音声馁怯不前也。盖胃中有火则有声。无火则无声。误以柿蒂、芦根辈治之。仓扁不能复图矣。 
又有始热终寒者。始本热邪。因过用苦寒。寒郁其热。遂至呃逆。急宜连理汤加姜、半主之。五 
六日大便不通者。削陈酱姜导之。若真阳素虚人。误用苦寒通其大便。必致热去寒起。多成不救。 
复有饮热饮冷而呃。背微恶寒。目睛微黄。手足微冷。大便溏黑者。属瘀血。若饮热则安。饮冷 
则呃。虽有背恶寒。手足冷。大便溏等证。此属湿痰。肥人多此。须推瘀血痰饮例治之。 
噫气 灵枢云。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保命集云。噫者。胸中气 
不交也。仲景云。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则知噫气为中气不治。土不制水。水饮上泛。 
故用旋复、半夏以散痰饮。人参、甘草、姜、枣以温胃气。代赭以镇坠逆气而引参力下行也。若 
老人噫气。乃胃中虚寒痰逆而然。止宜理中丸温助胃气为主。或加 
枳实、香附、砂仁之类助其消化。虽然。真气已衰。即使调理得宜。终不能过五年矣。 
诸逆冲上 气逆冲上。火气炎上故也。经云。逆气象阳。凡气逆。必证象阳盛。面赤脉洪。 
当以法降其逆乃愈。若以气象阳盛。而用寒药攻之。则不救矣。气上冲咽不得息。喘息有声不得 
卧。调中益气汤加吴茱萸。观厥气多少用之。如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宜以酒炒川连、知、柏。 
少加肉桂为末。酒丸服二钱。仍多饮汤。少时以美 压之。使直至下焦。以泻冲脉之逆也。盖逆 
者。寒热之气逆而不顺也。当随四时寒热温凉以制之。厥阴气上冲心。咽不得息。治法见伤寒厥 
阴病条。戴复庵云。虚炎之证。阴阳不升降。下虚上盛。气促喘急。宜苏子降气汤下黑锡丹。 

卷四诸呕逆门
胃脘痈
属性:内经病能论云。人病胃脘痈。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 
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马仲化云。胃为水谷之海。其经多气多血。脉见右关。本宜洪盛。今反沉细。则是胃气已逆。 
人迎者。胃经穴名。在结喉两傍。动脉应手。其脉见于左手。今右关脉沉细。人迎甚盛。则是热 
聚胃口而不行耳。灵枢经脉篇谓。人迎大三倍于寸口。则胃经为实。即此验之。而知胃脘痈之脉也。 
仲景云。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此不言痈之所在。而言呕脓者。以其但呕而 
不咳。知非肺痈。而为胃脘痈明矣。内经曰。热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为痈。胃脘属阳明。阳明 
气逆。故脓不自咳出。而从呕出。脓亦不似肺痈之 
如米粥者。此出自胃脘。从湿化而聚结成脓。有结痰如蚬肉也。谓不可治呕。言不得用辛香温胃 
止呕之剂。以脓之瘀浊。熏蒸谷气。故呕。若脓出则呕自愈。夫痈之在胃脘之上者则然。若过乎 
中。在膈之下。则脓从大便而出。轻则金匮排脓汤。重则大黄牡丹汤、凉膈散选用。若脓自上而 
吐。轻则金匮排脓散。重则射干汤。或犀角地黄汤加忍冬、连翘。皆因势利导之法也。脓稀呕止。 
后用太乙膏作丸服。虚人。宜八珍加黄 、忍冬、连翘之类调补之。凡舌苔经久不退。色黑垢腻。 
口中作甜。其气秽浊。即是胃脘发痈之候。明眼辨之。毋俟痈成而致莫救也。 
石顽治谈仲安。体肥善饮。初夏患壮热呕逆。胸膈左畔隐痛。手不可拊。便溺涩数。舌上苔 
滑。食后痛呕稠痰。渐见血水。脉来涩涩不调。与凉膈散加石斛、连翘。下稠腻颇多。先是疡医 
作肺痈治不效。予曰。肺痈必咳嗽吐腥秽痰。此但呕不嗽。洵为胃病无疑。下后四五日复呕如前。 
再以小剂调之。三下而势甫平。后以保元、苓、橘平调二十日而痊。先时有李姓者患此。专以清 
热豁痰解毒为务。直至膈畔溃腐。脓水淋漓。缠绵匝月而毙。良因见机不早。直至败坏。悔无及矣。 

卷五诸血门
诸见血证
属性:经云。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吐。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失血气于气。异名同类。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夺 
血者无汗。(夺血者不可复发其汗。夺汗者不可复取其血。)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脉至而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