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脉诀汇辨-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流利之义,非厥厥如豆之动也。尺脉者,左右肾脉也。肾为天一之水,主子宫以系胞,孕胎之根蒂也。 
滑利则不枯涩,而且有替替含物之象,故喜其妊娠,即《素问·阴阳别论》所谓“阴搏阳别,谓之有 
子。”盖寸为阳,尺为阴,言尺阴之脉搏指而动,与寸阳之脉迥然分别也。即此滑利之脉,应指滑而不 
散,滑为血液疾,而不散乃血液敛结之象,是为有胎三月矣。若但疾而不散,是从虚渐实,从柔渐刚,血 
液坚凝,转为形体,故不滑耳,此妊娠五月之脉。其疾左胜于右,是为男孕,以男属阳居左,胎气钟于阳, 
故左胜。右胜于左,是为女孕,以女属阴居右,胎气钟于阴,故右胜。胜者,甚不甚之谓,非左疾右不疾也。 
更视其腹如箕者为女胎,如釜者为男胎。盖男女之孕于胞中,女则面母腹,男则面母背,虽各肖父母 
之形,亦阴阳相抱之理。女面腹则足膝抵腹,下大上小故如箕;男面背则背脊抵腹,其形正圆故如釜。 
按男女之别,叔和《脉经》曰∶“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又曰∶“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又曰∶“尺 
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又曰∶“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自后凡言 
妊脉者,总不出此。及滑伯仁则曰∶“左手尺脉洪大为男,右手沉实为女。”近代徐东皋则曰∶“男女之 
别,须审阴阳。右脉盛,阴状多,俱主弄瓦。左尺盛,阳状多,俱主弄璋。”备察诸义,固已详尽;然多彼此矛 
盾,难为凭据;若其不易之理,则在阴阳二字。以左右分阴阳,则左为阳,右为阴。以脉体分阴阳,则鼓搏 
沉实为阳,虚浮沉涩为阴。诸阳实者为男,诸阴虚者为女,乃为一定之论。更当察孕妇之强弱老少,及 
平日之偏左偏右,尺寸之素强素弱,斯足以尽其法耳。 
欲产之脉,散而离经。新产之脉,小缓为应;实大弦牢,其凶可明。 
此言产中之脉也,其脉与十月怀妊平常见者忽异。假如平日之脉原浮,临产则脉忽沉;平日之脉迟, 
临产则脉忽数;至如大小滑涩,临产皆忽然而异。盖十月胎气安定,一旦欲落,气血动荡,胞胎迸裂,自 
与经常离异,而脉亦非平昔之状貌矣。及其已产也,气血两虚,其脉宜缓滑。缓则舒徐,不因气夺而急 
促;滑则流利,不因血去而涩枯;均吉兆也。若脉实大弦牢,非产后气血俱虚者所宜。实为邪实,大为邪 
进,弦为阴敛而宣布不能,牢为坚着而瘀凝不解,是皆相逆之脉,设外有证,又岂能顺乎? 
小儿之脉,全凭虎口;风、气、命关,三者细剖。 
虎口者,食指内侧连大指作虎口形,故曰虎口。此处肌皮嫩薄,文色显明,即肺手太阴经脉之尽处,诸 
脉大位之地也。虽无五部之分,而有三关之别。指初节曰风关,二节曰气关,三节曰命关,男左女右侧 
看之。文色见风关者轻;再进则上气关为重;再进则直透命关为最重,甚则主死。由风邪而干正气,正 
气不能胜而迫及于命,渐进渐深之象也。 
其色维何?色赤为热,在脉则数;色白为寒,在脉则迟;色黄为积,在脉则缓;色青黑痛,在脉沉 
弦。 
三岁以下小儿,纯阳之体,形质小,脉之周行 而应指疾;故若大法则以七至为平,其太过为数为热, 
不及为迟为寒,此其大较矣。然而脉至七八,来往速而数息难,恐医者一时不能得病之情状。在五脏 
之列于面,各有定部,如左腮属肝,右腮属肺,额上属心,鼻属脾,颏属肾是已。诸邪之见于三关,亦各有 
定色,如上所列。识本知源,错综体认,存乎其人耳。 
紫热伤寒。青则惊风。白为疳病。黄乃脾困。黑多赤痢,有紫相兼,口必加渴。虎口纹乱,气不调 
和。红黄隐隐,乃为常候;无病之色,最为可喜。至夫变态,由乎病甚。因而加变,黄盛作红,红盛 
作紫,紫盛作青,青盛作黑,黑而不杂,药又何及! 
此以色合病也。 
三岁以上,便可凭脉。独以一指,按其三部;六至七至,乃为常则。增则为热,减则为寒。脉来浮 
数,乳痫风热。虚濡惊风。紧实风痫。弦紧腹痛。弦急气逆。牢实便秘。沉细为冷。乍大乍小,知为 
祟脉。或沉或滑,皆由宿食。脉乱身热,汗出不食,食已即吐,必为变蒸。浮则为风。伏结物聚。单 
细疳劳。气促脉代。散乱无伦,此所最忌,百难必一。 
三岁以上,便可切脉断证。但小儿正属纯阳,阳盛必数,故以六七至为常也。小儿三部狭小,故以一指 
诊之。 
所有死证,虽治无成;眼上赤脉,下贯瞳神。 
赤脉属心,瞳神属肾,乃心火胜肾水,水干则不生木,致肾肝皆绝也。 
囟门肿起,兼及作坑。 
颅囟者,精神之门户,关窍之橐 ,气实则合,气虚则开。诸阳会于首,外生风邪而乘诸阳,所以肿起。风 
气乘于阳,阳极则散,散则绝。所以陷者死。 
鼻干黑燥。 
鼻者肺之窍,肺金燥则不能生肾水,故鼻干黑燥则死。 
肚大青筋。 
土被木克,以致脾虚而欲绝,故腹胀现青筋者死。 
目多直视,睹不转睛。 
戴眼者,精不转而返视,此是太阳已绝。 
指甲青黑。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爪甲乃肝之华,肝绝而不能荣,故色黑。 
忽作鸦声。 
人之言语出于肺,肺属金,扣之则响。肺金既绝,故欲语而不成声,但如鸦鸟之哑哑而已。 
虚舌退场门。 
舌者,心之苗。心气已绝,故舌纵而不收。 
啮齿咬人。 
齿者,骨之余也。肾脏精而主骨。肾气已绝,齿多咬啮。心为阳,肾为阴,阴阳相离,安得不死。 
鱼口气急,啼不作声。 
鱼口,张而不合也,是谓脾绝。气急作喘,哭而无声,是谓肺绝。 
蛔虫既出,必是死形。 
蛔虫生于胃,藉谷食以养。胃绝而谷食不食,虫乃出也。 
按《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此统言小 
儿之内外证也。病热脉悬小者,阳证阴脉,本为大禁。但小而缓者,阳之微也,其愈则易;小而急者,邪之 
甚也,为可虑耳。脉虽小而手足温者,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犹在也,故生;若四肢寒冷,则邪胜其正, 
元阳去矣,故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 
缓则生,急则死。’”(此言小儿之外感也。风热中于阳分,为喘鸣肩息者,脉当实大。但大而缓,则 
胃气存,邪渐退,故生;实而急,则真藏见,病日进,故死。) 
经文二节之义,可见古人之诊小儿者,未尝不重在脉,即虽初脱胞胎,亦自有脉可辨。何后世幼科,如 
《水镜诀》及《全幼心鉴》等书,别有察三关之说。及遍考《内经》并无其名,惟《灵枢·经脉篇》有察 
手鱼之色者,若乎近之,乃概言诊法,非独为小儿也。然则三关之说,特后世之别名耳。夫三关又为手 
阳明之浮络,原不足以候脏腑之气;且凡在小儿,无论病与不病,此脉皆紫白而兼乎青红,虽时有浓 
淡之异,而四色常不相离,何以辨其紫为风,红为寒,青为惊,白为疳,又何以辨其为雷惊、人惊、水惊、兽 
惊之的确乎?此说自正。但余见富贵之家,儿女娇弱,一见医者,动辄喊哭,若将握手诊视,势必推阻百 
端,宛转悲啼,汗流浃背。父母姑息,惟恐因哭受伤,不觉从旁蹙额。况因近来止看虎口一法,相沿成俗, 
则病家反以诊脉为迂。总之幼科大者,曰痘、曰痧,杂证曰吐、泻、惊、疳之类,其发也莫不先有昭然之形 
证可据,不须布指切脉,而用药未致悬殊,则虎口一说,原可借用,正不以古今为限也。因备录虎口之 
说,以通诊法旁门云耳。 
脉之指趣,吉凶先定;更有圆机,活泼自审。从证舍脉,从脉舍证;两者画然,药无不应。 
脉之合证,是其常也。又有不当执者,更不可不知,于伤寒尤为吃紧。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是其常也, 
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是也。脉沉为里,治宜下之, 
是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微汗之”是也。脉促 
为阳,当用葛根芩连清之矣。若脉促厥冷为虚脱,非灸非温不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脉迟为寒, 
当用干姜附子温之矣。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 汗出,则用大承气。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矣。四 
者皆从证不从脉也。世有切脉而不问证,其失可胜言哉!表证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发热头痛, 
脉反沉,身体疼痛,当救其里,用四逆汤。”此从脉之沉也。里证下之,此其常也。“日晡发热者,属阳明,脉 
浮虚者,发汗,用桂枝汤。”此从脉之浮也。结胸证具,当以大小陷胸下之矣。“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 
死。”是宜从脉而治其表也。身疼痛者,当以桂枝、麻黄解之矣。然“尺中迟者,不可汗,以营血不足故 
也。”是宜从脉而调其营矣。此皆从脉不从证也。世有问证而忽脉者,得非仲景之罪人乎? 


卷六
属性:小序 奇经为十二经之总持,故云,医不知此,罔探病机,诚重之也,诚难之也,兹编洞若观火,学 
者能精求之,进乎技矣。倘曰,吾问病而发药,称良工焉,毋暇论脉,又何有于奇经?则非予所知者。予 
知有其道而已。 
别有奇经,常脉之外;无与配偶,所当细察。 
奇经者,在十二经脉之外,无脏腑与之配偶,故曰奇。夫脏腑之脉,寸关尺有定位,浮中沉有定体,弦钩 
毛石有定形;此则另为一脉,形状固异,而隧道亦殊,病证不同,而延医自别。 
奇经之数,共得其八。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任、督、带。诸脉所决。 
时珍云∶“人身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 
而奇经八脉,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不拘制于十二经,正经之脉隆盛,则 
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 沛妄行,流于湖泽。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 
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 
于营分;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 
行于身之左右;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冲脉起于会阴,夹脐 
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 
任,故曰阴脉之海。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 
以总约诸脉。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 
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 
也。”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胸胁刺痛,寒热眩仆。 
从右手手少阳三焦斜至寸上手厥阴心包络之位,是阴维脉也。从左手足少阴肾经斜至寸上手太 
阳小肠之位,是阳维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