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71-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桉-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诊治'咳嗽不休,神疲面肿, 气逆不能平卧,喉间痰鸣如水鸡声,痰壅盛,色黄。自觉胸腹微热,间有寒战。舌尖边红,苔微黄腻。此为风寒外邪侵犯肺卫,气机阻滞,肺失清肃,兼有郁热,邪聚于胸膈。证属太阳伤寒咳嗽,法宜宣肺降逆,止咳祛痰,以射干麻黄汤加减主之。
处方:射干12克麻黄12克辽细辛3克炙紫菀12克炙冬花10克法夏12克黄芩10克川贝12克(冲) 甘草15克一剂
上方服后,自觉胸部稍宽舒,咳喘略缓。原方再进三剂,咳喘郁热减,痰仍盛。去黄芩,加桔梗、云苓,又进三剂,诸证显著好转。嘱原方再进三剂,以资巩固疗效。
1979年7月21日追访:患者现已74岁高龄, 谈及当年病势沉重,经范老治愈,九年来身体较好。现在还能步行到附近场镇赶集。
'按语'《金匮要略》云: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本案病属太阳伤寒,与射干麻黄汤证相合,故以此方加减治之。因风寒郁闭,微有热象,去五味之收,大枣之腻,生姜之辛;另加黄芩、川贝,以增强清肺化痰之效。
太阳证哮喘
马××,男,3岁。四川双流县某乡。
'病史'从婴儿时起,常患感冒。两岁时,曾高热咳嗽,服药后热退,但咳嗽未愈,迁延至三岁。近因新感,病势加重,发为喘逆,哮鸣之声,邻室可闻。1965年5月来诊。
'一诊'咳嗽气喘,喉间痰鸣,痰清稀,白泡沫较多,咳时微汗出,遇风咳甚。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滑。此为太阳表虚证哮喘。法宜解肌祛风,降逆平喘,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主之。
处方:
桂枝6克炙甘草3克 白芍6克生姜10克大枣15克 厚朴4克杏仁6克紫菀6克防风3克五剂
'二诊'服上方五剂,咳喘明显减轻,夜能安睡。早晚遇风仍咳喘,痰多,汗出。风邪未尽,湿痰尚盛。上方加茯苓、陈皮、法夏,以除湿化痰。
处方:
桂枝6克 白芍6克大枣10克生姜10克厚朴4克杏仁6克紫菀6克 防风3克法夏9克炙甘草3克云苓12克陈皮5克三剂
(三诊'服三剂后,咳喘大减,时咳清稀痰涎。拟小半夏汤加味,温中化饮,祛风止咳治之。
处方:
云苓12克法夏6克干姜3克炙甘草5克旋覆花6克紫菀6克苏叶3克防风3克'四诊'服四剂,咳喘平。因久病伤正,宜温中益气,健脾除湿,以理中汤加味善其后。
处方:
党参10克 白术6克干姜3克炙甘草3克黄芪6克 法夏6克砂仁5克云苓6克六剂
服六剂后停药,身体恢复正常。 1979年7月26日追访,患儿已成年,体质健壮,哮喘未复发。
'按语'此例太阳表虚,桂枝汤证具。复因风痰交争,新感引动宿疾,气机阻滞,发为哮喘。正如《伤寒论》所说: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验之临床,对太阳伤寒之表虚兼有喘逆之证,不论老幼皆宜。
太阳证刚痉
(临产麻疹)
郭××,女,20岁。成都某厂工人。
(病史'1951年春,因临产入××产院。次日晨,自觉身倦、头昏、发热、恶寒,双眼流泪,鼻流清涕,脸上出现红疹,当即诊断为麻疹。因怕传染,通知其转传染病院。由于即将分娩,两院相距又远,家属不同意,最后回到家中,复感风寒,病情急剧恶化,昏迷失语。遂请范老去家急诊。按太阳证麻疹寒闭论治,服药两剂,转危为安。
'诊治'面部耳后麻疹出而复收,疹色转为淡紫微暗,疹点下陷。额头微热无汗,恶风寒,胸闷气紧上逆。项背强痛,两手抽搐,口噤无声,人已昏迷。面色灰暗,唇淡微乌,撬开牙关,视舌质淡红偏暗,苔黄夹白微腻,脉浮紧。此当临产疹出未透而重感风寒,麻毒内陷,并致刚痉之危证。法宜驱风散寒,解痉透疹,以葛根汤加减主之。
处方:
葛根10克麻黄10克桂枝6克 白芍10克甘草3克 生姜lO克升麻10克服药后,逐渐清醒,声渐出而语清,手足抽动停止。头项强痛明显减轻,疹点重新现出。此为寒邪衰,郁闭开,刚痉主证已解,转为正常疹出,遂即顺产。后继以清热解毒、甘寒养阴之剂,调治而愈。
'辨证'一般说来,麻疹属温病范围,切忌辛温发汗。为什么本例竞从太阳经病风寒表实兼证入手?
《金匮要略》云: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日刚痉”,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临床所见,患者突然项背强痛,胸闷气紧上逆,口噤不得语,以及牙关紧闭等,皆为寒气盛而痉在表。同时疹出即没,疹点下陷,昏迷失语,牙关紧闭,显系麻疹中途隐没之闭证。此病例病机,究属热闭寒闭?细察之,额头虽微热,但非全身灼热;虽昏沉失语,但无烦渴谵妄;疹点虽下陷,仅淡紫微暗。参之唇色,暗淡不红;苔黄而不燥,脉浮紧而不洪数。显然,应属麻疹寒闭之逆证。不可泥于“痧喜清凉,痘喜温暖”之说。故投葛根汤发表透疹以除寒闭,从经输达邪外出,以解刚痉。
'按语'产褥期中,由于失血伤津,产道创伤,感染毒邪而引起“产后发痉”,颇不乏人。本例麻疹,发生于成年,且临产发病,并转为寒闭刚痉,在临床中颇为罕见。此证对产妇而言,生死反掌。其致命之危,首在麻疹寒闭而引起之抽搐昏迷。故临证之要点,必须拨开云雾,辨析其症结。综观患者麻疹寒闭诸证,按伤寒六经,归根到底,则为寒气盛而致痉,应属寒,属表,属实,病在太阳之经,葛根汤实为对症之良方。
太阳证柔痉
史××,男,37岁。北京市某局汽车驾驶员。
'病史'1977年秋开始,头痛、眩晕、眼胀、后项强直胀痛及背,牵连双肩酸楚,难以俯仰转侧。驾驶车辆时,头项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工作。夜间卧床,必须垫上三个高枕;病重时闭眼则觉眩晕,甚而被迫睁目不眠。西医查无明显指征,仅血压稍偏高。经常服用镇痛、安眠剂,无明显效果。 1978年9月来诊,按太阳证柔痉论治,半月痊愈。
'诊治'头痛、项背强痛。常自汗出,头项部特别恶风。躺下则头晕,夜卧不宁。一年来逐渐加重,驾驶汽车日感困难。舌质淡红,苔白滑润,脉浮濡。此系风湿外伤筋脉之“项背强几几”,属太阳病“柔痉”。法宜解肌祛风,濡润经脉。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处方:
葛根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二剂
上方服两剂,诸证悉减。损益再进数剂,嘱其注意冷暖。半月左右病遂告愈。 1979年5月17日随访,患者说:经范老治愈后,一直未再犯病。去年11月,驱车万里,远至东北,至今头项再无不适之感。
'辨证'本例头痛项强,舌淡红润,苔薄白滑,脉浮,显系太阳痉病。虽病已年余,但无里证,无传经之候,病仍属太阳经证。
初诊时,项背强几几为时已久,究其病因,为风寒之邪壅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筋脉失养。舌质正常、苔白滑,脉浮濡,为太阳表证之象;再参之汗出而恶风,此为表虚之证。
《伤寒论》明确指出: “太阳病,项背强几儿,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与本例对照,主证相符,故投原方。
'按语'本例桂枝加葛根汤之柔痉,与上例葛根汤之刚痉,皆以桂枝汤为基本方,均重用葛根为君。所不同者,麻黄一味之差,有汗无汗一字之异,其理法方药,则随之不同。但历来《伤寒论》若干版本,刊载之桂枝加葛根汤多有麻黄。后人如林亿等提出,此恐非仲景之本意。今验之临床,亦确实如此。
太阳证风湿
田××,女,70岁。北京中直机关家属。
'病史'左下肢疼痛,以小腿与膝关节为重,步履艰难,一年有余。××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经理疗、针灸、中药治疗无效。1978年11月28日来诊,按太阳证风湿论治,两诊而愈。
(初诊'经人搀扶前来。左腿痛甚,难以着地,并有畏风及沉重感,入夜常剧痛难寐。关节不红肿。舌质淡红,苔白滑。此为太阳证风湿,法宜祛风胜湿,解肌通络,以桂枝汤加味主之。
处方:
桂枝3克 白芍10克 生姜15克 大枣15克牛膝10克炙甘草10克威灵仙6克木瓜10克二剂
'复诊'上方服两剂,腿痛消失。可下地自由走动。为巩固疗效,清除余邪,原方加减,再服。
处方:桂枝6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牛膝lO克炙甘草10克木瓜10克紫苏叶10克防风10克法夏10克服两剂病愈。1979年5月15日追访,因家中无人,邻居介绍:1977年患者腿痛,多处治疗,不见好转,痛甚时,背着儿女在家哭泣。范老几剂药治愈,现回乡探亲去了。
'按语'《伤寒论》中,论述杂病颇多。而风湿痹痛之阐述,又以《太阳篇》最详。盖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六经之藩篱。风寒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或由表及里,引起整体反应;或具备太阳病之特征,不必拘于时日,皆可从实际出发,按太阳病“脉证并治”。
本例之关节疼痛,其病变为风湿之邪,由表及里,留注腠理,滞于下肢,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邪阻益甚,故痛剧难忍。用桂枝汤者,取其通阳解肌,祛风邪,调营卫之效。重用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凋血养筋,缓急止痛;加牛膝,性善下行,活血通经;再加木瓜、威灵仙,舒筋活络,祛风除湿,以共奏解表驱邪之功。
此篇置于风湿痹痛诸案之第一篇,拟通过现代之实践检验,举一反三,进一步证实,伤寒之中有万病,仲景约法能合诸病也。
太阳证风湿
杨××,女,60岁。四川省温江县永宁乡, 农民。
'病史'既往有风湿痛史。1974年8月初, 身觉不适,畏寒,头昏,身痛。某日正弯腰时,忽感腰部剧烈疼痛,不能伸直,头上直冒冷汗,遂倒床不起。邀范老诊治,按太阳证风湿论治,十余日痊愈。
(诊治'腰痛如割,不能转侧,身觉阵阵畏寒发热,手脚麻木。面色青暗,唇乌,舌质微红,苔白滑腻,触双手背微凉,脉浮虚。此为太阳证,风湿相搏,卫阳已虚。法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以桂枝附子汤主之。
处方:
桂枝15克制附片60克(久煎,一个半小时)
生姜30克炙甘草10克红枣30克四剂
上方连眼四剂后,诸证悉减。再服四剂,基本痊愈。从此行走、劳动如常。1979年6月追访, 患者谈及五年前病愈以后,未再复发。
'按语'《伤寒论》指出: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本例诸证与上条基本吻合,故按原方投之,仅药量斟酌变化。加重桂枝,发散在表之风寒,通阳化气;配以生姜,使风邪从皮毛而出;加重附子,温经逐寒止痛,助肾阳,而立卫阳之基;佐以草、枣,益中洲、和营卫,则三气除而搏自解。
太阳证风寒湿痹
(风湿)
汤××,女,37岁。成都市棕垫生产组工人。
'病史'1964年自觉经常头晕,乏力,周身关节疼痛。1965年10月30日晚,突觉肢体沉重疼痛,不能转侧,手不能握物,足不能移步,衣食往行均需他人料理。次日急送××医院,诊断为“风湿”。经针灸治疗十余日,效果不显,遂来求诊。按太阳证论治,三个月基本治愈。
'初诊'由两人搀扶前来就诊。全身关节剧痛似鸡啄,游串不定。头晕,耳鸣,四肢不温,畏寒恶风,口干少津,不欲饮。舌质偏淡,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苔薄白。寸关脉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