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世固有饮家而患本条之症者。则知喻氏非尽谬理也。亦有非饮家而犯本条之症者。则知魏氏为尤 
当也。故并存之。 

卷三
身痒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八九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合半汤。 
【目】朱肱曰。不可更汗吐下。小柴胡汤主之。若反重发汗。则气虚。必两耳聋无闻。素无热 
人。可芍药甘草附子汤。有热人可黄 建中汤。 
柯琴曰。八九日。是当解未解之时。阴阳俱虚。当调其阴阳。若其人热多寒少。面色正赤者。 
是阳气怫郁在表。不得越出。当汗不汗。其身必痒。八九日来。正已虚。邪未解。不可汗。又不可 
不汗。故立此法。 

卷三
身疼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 
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 
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脉浮紧者。法当身疼 
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目】朱肱曰。尺脉迟者。先以小建中汤以养之。 
王肯堂曰。体痛。乃六经俱有之症。有表有里。有寒有热。有风有湿。如太阳伤寒。荣血不利 
身疼者。宜发汗。若汗后脉沉迟体痛者。又宜温之。中 身疼者。白虎汤解之。里寒外热身疼者。先 
与救里。而后攻表。寒在三阴。则脉沉身疼。寒在三阳。则一身支节烦疼。四逆柴胡。可不辨欤。 
太阳身痛。但拘急。耳中湿。身痛不可转侧。阴毒身痛。体势沉重。宛 
如被杖。以此别之。发热恶寒身体痛者。属太阳。麻黄汤、大青龙汤是也。若兼心下支结。柴胡加 
桂枝汤。若兼下利清谷腹胀。先以四逆温里。后以桂枝发表。若尺迟血少。营气不足也。活人先以 
小建中汤养血。俟尺脉回。却用柴胡等汤剂解之。按热多寒少。尺脉沉迟者。荣血不足。黄 建中 
汤。夫血不足而用黄 者。黄 味甘。加以甘草。大能生血。此仲景妙法。盖稼穑作甘。甘能补胃。 
胃为气血之海。血所从以生。又经云。无阳则阴无以生。以甘益胃而生血。旨哉。今人但知参、 
为气药。故表而出之。 
柯琴曰。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盖寒邪凝不遽发。非若风邪易于发热也。然不论已未发热。 
而恶寒体痛呕逆之症。阴阳俱紧之脉。先见即可断为太阳之伤寒。而非中风矣。寒邪外束。故体痛。 
寒邪内侵。故呕逆。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外束。阳气不伸。故一身尽疼。此麻黄八症头痛发热 
恶风。同桂枝症。无汗身疼。同大青龙症。本症重在发热身疼无汗而喘。 
鳌按。法者。脉法也。以浮紧之脉法言。当身痛。宜发汗。然必三部浮紧。乃可发汗。今浮紧 
之脉。虽见寸口。而尺中迟。则不得主发汗之法矣。且尺主血。血少而尺迟。虽发汗亦不能作汗。 
不但身疼不除。必至有亡血亡津之变。 
【纲】仲景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汗后身痛。邪气未尽也。脉沉迟。营血不足也。经云。其脉沉者。营血微也。 
又云迟者。营气不足。血少故也。与桂枝以解未尽之邪。加参、芍、姜以益不足之血。 
朱肱曰。小建中汤。兼治汗后身疼。脉沉而迟者。若霍乱吐泻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少与桂枝 
汤即愈。金匮要略云。疮家虽身体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张元素曰。经言表邪盛。脉浮而紧。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况身疼皆系表邪未尽。此又加 
人参、芍药、生姜以益血。 
何也。予曰。表邪盛则身疼。血虚则身亦疼。其脉浮紧者。邪盛也。其脉沉迟者。血虚也。盛者损 
之则安。虚者益之则愈。仲景凡言发汗后。以外无表症。里无热症。止余身疼一事而已。若脉稍浮 
盛。则为表邪未尽解。今言脉沉迟。此血虚致然也。故加三味以益血。 
【纲】仲景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清便自调。身体痛 
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目】柯琴曰。寒邪在表而妄下之。移寒于脾。下利完谷。胃阳已亡。身疼未除。是表里皆困。 
身疼犹有表邪也。然当舍表而救里。里症既瘥。表症仍在。救表亦不容缓。身疼本麻黄症。而下 
利清谷。腠理之疏可知。必桂枝汤和营卫而痛自解。故不曰攻而仍曰救。救表仍合和中也。温中之 
后。仍可用桂枝汤。其神乎。下利而腹尚胀满。即伏清谷之机。先温其里。不待其急而始救也。里 
和而表不解。可专治其表。故不曰救而曰攻。吐利是脏腑不和。非桂枝汤所治。止后而身痛不休。是营卫不和。非麻黄 
汤所宜和解其外。惟 
有桂枝之法消息其宜。更有小与之法也。 
【纲】仲景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寒 
冷所致也。 
问曰。值天阴雨不止。风湿相搏。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解者。 
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风湿俱去也。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面色如熏黄。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伤寒与中风家。至七八日再经之时。则邪气都在里。身必不苦疼痛。今日数 
多。复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者。风湿相搏也。烦者。风也。疼者。湿也。经曰。风则浮虚。脉 
经曰。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不呕渴。里无邪也。脉得浮 
虚而涩。身疼烦。知风湿俱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 
李杲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者。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升麻、 本、苍术治之。如病去。 
勿再服。以诸风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也。麻黄复煎汤。治阴室中汗出。懒语。四肢困倦乏力。 
走注疼痛。乃下焦伏火。不得升浮。而躁热汗出。一身疼痛。盖风湿相搏也。以麻黄发汗。渐渐发之。 
在经者。亦宜发汗。况值季春之月。脉缓而迟。尤宜发之。令风湿去而阳气升。困倦乃退。血气 
俱得生旺也。 
王好古曰。神术汤。治风湿恶寒脉紧无汗。白术汤。治风湿恶寒脉缓有汗。上二术汤治风湿。 
又当随症加减。其法。详在二汤之后。 
闵芝庆曰。汗出当风寒。则汗不得越。久留骨节。故一身尽痛。元府反闭。故发热。日晡为阳 
明之时。太阴湿土。郁而不伸。故剧。此虽伤于湿。而实因于风寒也。金匮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凡湿不得泄。热不得越。则身黄。若伤寒发黄时。身疼已解。此湿流关节。故不解也。须用五 
苓散以除其湿。 
鳌按。风湿身疼。与伤寒身疼。各不同。盖伤寒身疼无止时。风湿身疼。多在日晡时发。若更 
遇阴雨。与天气相合。则疼更甚。亦不必拘于日晡时矣。 
【纲】仲景曰。太阳中暑者。身热疼重而恶寒。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阳中暑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 
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下之。则淋。 
【目】柯琴曰。中暑者。与伤寒迥别。而亦有因于伤寒者。太阳之气。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冬之伤寒。伤于天之寒风。夏之伤寒。伤于地之寒水。脉微亡阳。脉弱发热。此身热脉微。本是暑 
伤于气。而疼重恶寒。实由于寒水沐浴。留在皮肤 
而然。亦是伤寒所致耳。宜五苓散、藿香饮之类。弦细芤迟。不得连读。言中暑夹寒之脉。或微弱。 
或弦细。或芤迟。皆是虚脉。以此等而见发热恶寒身重疼痛等症。虽当炎夏。而虚寒可知。东垣 
用补中益气汤。深合仲景心也。 
【纲】仲景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 
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目】方中行曰。末以真武汤救之六字。黄氏正之。以原文为传写之误。甚是。当从之。盖既 
曰不可服。服之为逆。则安得又复有大青汤主之之文。故黄氏正以真武汤是也。 
魏荔彤曰。既曰中风。又曰脉浮紧。浮为在表。紧为寒邪。则是合中风与寒邪在表为一症也。更 
见发热恶寒。身疼。不汗出烦躁诸症。大率伤寒之症多。然言太阳中风。而中风诸症亦在矣。主以 
大青龙。仍伤寒麻黄发汗之义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他条脉浮紧发热无汗而自衄愈。纯是寒邪伤营。犹轻微也。此竟身疼痛。则 
寒伤者重矣。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因以麻黄汤发汗。微除而不全除。其人发烦目瞑者。非麻 
黄治寒邪不效。必少带中风之阳邪。故用麻黄辛热。至于发烦目瞑。剧者更必衄血也。设预审之。 
知其寒重风轻。斟酌青龙用之。不至是矣。然寒虽发汗未尽除。风因衄已悉去。乃解者。风邪解也。 

卷三
百节疼痛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 
心下支结。外 
症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 
黄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目】张兼善曰。脉沉而细。本少阴脉。今太阳病而见此脉。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故相似。乃 
太阳之变脉也。湿流关节。故疼痛。太阳气不宣。故烦。湿气痹闭而不行。故脉应其象而沉细。太 
阳之脉。从风则缓。从寒则紧。从湿则细。伤上则浮。伤下则沉。当因症而合脉。 
魏荔彤曰。伤寒六七日。宜传里矣。乃有半未离太阳之表。而半已微入少阳之里者。惟不离太 
阳。故结胸之结。变而结于心下。复不正结而偏出。微入少阳两侧之界。因谓之支结。虽云带少阳。 
实皆太阳表里之症也。故用少阳柴胡之治。仍加太阳之桂枝。本条何以见太阳多少阳少也。如正 
文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太阳之症有四。独心下支结一症。侵入少阳。其实又系大小结胸 
之流派。惟以部位在少阳。故治少阳。正所以治太阳也。用柴胡加入桂枝者。犹如太阳之贼。侵少 
阳之界。用太阳之兵捕。协同少阳之兵捕。方可治太阳少阳两界之贼寇也。 
【纲】仲景曰。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