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1唯识三十论讲录-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暇闵抑矗淮蟪似腥说匾陨希婪闵抑矗悦⒙藓海岚⒗怠。664' 耶之名。又如来位中并舍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 


  
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末那,梵语,此云意。但与第六识名同义不同:六识名意,依意之识,依主立名──即依第七得名。如舍利弗依母得名,然舍利弗与其母固非一人。七识名意,即意即识,持业立名──即自体之功能上得名。故二者同名而异体也。意,即恒审思量,此第七识,恒审思量业用胜余七种识故。 


  彼,指阿赖耶识。转,谓变现生起。谓第七识以现行之阿赖耶识为根本依,以阿赖耶识中所藏第七识之种子为种子依。盖七八二识无始以来,同为恒常无间,互相为依。即第八识以第七识为俱有依,而第七识以第八识为俱有依。又七识依八识之自体分而转变生起。缘,谓缘虑。彼,亦指阿赖耶,但专指阿赖耶之见分。第七 'P665' 识所依之根,所缘之境,虽皆为第八识,但其缘为内我之专一境,非第八识之相分,不专一故;亦非第八识之自证分及证自证分,唯第八识自证知故。 


  思量为性相者,思有令心造作之业用,量有决定判断之智能。性谓体性,相,谓行相。第七识恒审思量,恒无间断,审无犹疑。所思量者,唯取第八识之见分为内自我,体性如是,行相亦如是。又八识有思无慧,故恒而不审;六识有思有慧,但忽起忽灭,故审而不恒;前五识有间断、无分别,故不恒不审;惟第七识恒审思量,胜余七识。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烦、谓烦躁扰动,恼、谓恼乱身心。痴、即无明。见、即妄执。慢、即倨傲。爱,即贪着。我,包括人我法我而言。人我即执我为实在,法我即执法为实在。此我字,较上言──我法──之我字义更广。无明者,不明心之实相,因之生妄见─ ─即我见。见者,执也,见解固定之意。由妄见,即有倨傲高举;由有倨傲高举, 'P666' 即生贪着,是故我执即烦恼之根本,亦可谓根本烦恼,即异生性。又爱即贪着,贪着与瞋相反,末那具我爱,故不具瞋心所。见即执着,执着与疑相反,末那具我见,故不具疑心所。此六根本烦恼中所以祇具四也。又第七识与第六识,俱有人法二我执,而根本则在第七识。众生有智愚、贤不肖之不同,即缘痴、见、慢、爱轻重多寡之有异;且染污清净,唯视七识之所转也。其余相应之心所,则有触等五遍行,因其遍与八识心王相应故。有别境之慧,因七识能审故;及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八种大随烦恼,因大随遍诸染污心故。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第七识,有四种烦恼常俱,故为有覆。其自体染污,不能谓之为善;亦不能谓之为恶,故为无记。以其现行染法所依之识,极微细故,无强计度,任运转故。第七识,随阿赖耶识所生何界,即于何界系缚,以其念念执阿赖耶为我故也。此即根本无明,无始以来迷惑真性,随生界地,依托藏识不相舍离。此第七识,恒审思量 'P667' ,妄执有我,至无生之阿罗汉位,方得永断;灭定位中伏现行,此识暂伏;出世道中初转智,此识亦暂伏。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此言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也。六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此各识皆依主立名,如眼识以依眼根而发识,耳识以依耳根而发识等。境,即六尘境界,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各有自分境界,亦各了别自分境界,如眼识不能了声尘,耳识不能了香尘等。因六识同以能了别之功能胜,故总名了别境识。亦有名六识为色识,声识,乃至法识等者,此为依士释。依根名识,根为八识所变相分,胜故为依主;依尘名识,尘为六识自变相分,劣故为依士。又其体性、行相,皆为能了别尘境。善、不善、俱非者,俱、指善、与不善。俱非,即无记。六识通于善、不善、俱非三性。当其与善心所相应而起即为善,与不善心所相 'P668' 应而起即为不善,与俱非即为无记。但第六识最强而有力,无所不能,无所不为;前五识随从第六识之善与不善或无记而造业,故能使前五识有三性者力在六识。 


  
『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此者,统六识言。遍行,谓遍行一切心王,遍行一切界地,遍行一切性。别境,谓特别境界。善,谓能为现在将来自他顺益者。顺、即与本性如来藏相顺,益、即开显本性如来藏。善有无漏、有漏之别,众生因七识执我,所为善业亦带有染污,谓之有漏善。至破我执后,本地清净,则谓之无漏善。烦恼,谓烦躁扰动、恼乱身心。随烦恼,谓随根本烦恼而有。不定,谓不定三性。又、随烦恼有小、中、大三种。小随烦恼,谓忿以下十个,业力最猛,通恶性不通无记性,力强而狭,故名小随。中随烦恼,谓无惭、无愧,不通无记。自类相通,比小随较广,故名中随。大随烦恼,谓通恶及无记性,且恒与根本烦恼相应,故名大随。 


  受,有忧、苦、喜、乐、舍之五种。在心为忧,为喜;在身为苦,为乐故。又 'P669' 名三受者,六识皆能领纳违、顺、俱非境相,故三受相应。 


  
『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遍行,已详初能变中,故言触等以略之。 


  别境所缘事实,各有不同。欲、即希望,谓于爱境希望其合,于恶境希望其离。胜解、即明确见解,有审决无犹豫。念、即忆过去之境,记取往境,分明不忘。定、即专注一心不乱,有如承蜩。慧、谓推求简别,微细分析,了然决定。以上五种所缘,各有别境之不同也。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信,即信实、德、能。实者,有实事实理二义。实事如法界因果,实理如唯识相性。德者,真净之德。能,广大功能。信实、德、能,即为善法之根。惭、即依自法力,崇重贤善;愧、即依世间力,轻拒暴恶:皆能止息恶行。无贪等者,等无瞋、无痴。根、谓其生善一切最胜,如木之根底,干枝花叶即由之而发生也。无贪 'P670' 者,于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有果,有具──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有因,厌离而无爱着。无瞋者,于苦──三界苦果,苦具──三界苦因,不生瞋恚。无痴者,即无无明,于诸事理分明了解。勤、亦名精进──即六度中精进波罗密──即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广,未生恶遏令不生,已生恶断令不续。安、即轻安,谓离三毒麤重昏懵如释重负,身心轻快安隐堪行善行。谓修禅定,能令所依止麤重身心,转为轻安畅适。不放逸,于所断恶防令不起,于所修善引令增长,善恶之外亦对治无记。行舍,谓由精进力舍贪、瞋、痴,令心平等正直,任运入道。此舍非受之舍,即金刚经心无所住,不依断、不依常、亦非依有、非依无等修禅定般若,念念舍之即念念行之;如行道然,不舍前步则后步不进。不害,即悲愍众生不为损恼,亦即大悲。 


  
『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 


  此即根本烦恼,为诸随烦恼之根本,为二种生死之根本。有六种:贪,爱欲为 'P671' 因,爱命为果,所谓于有、有具,耽染爱着。瞋,以贪为根,遇有逆境,憎嫉忿恚,所谓于苦、苦具,瞋恚恼闷。痴、即无明,有二种:一、根本无明,不明心性而生法我二执,多迷谛理,谓之理痴。二、枝末无明,不明因果而生邪见恶见等,多迷事相,谓之事痴。慢着,谓我慢。慢有七种:慢──于劣计己胜,于等计己等,令心高举;过慢──于等计己胜,于胜计己等;慢过慢──于胜计己胜;我慢── 于五取蕴,随观为我或为我所;增上慢──于未得增上殊胜七证法中,谓我已得;卑慢──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邪慢──实无德计己有德:是皆以我慢为主。疑、谓狐疑不信,无决定见,约依六事而生:一、闻不正法,二、见师邪行,三、见所信受意见差别,四、性有愚鲁,五、甚深法性,六、广大教法是也。恶见、亦名不正见,有五种:一、身见,即萨迦耶见,执身为我。二、边见,即我见增上之力,随彼所执起断常有空见。三、邪见,不信正法,此见如增上缘,四见所不摄者皆此见摄。四、见取,偏执己见。五、戒取,持牛狗等戒及彼所依诸蕴。 'P672' 


  
『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与害、憍。』 


  此为十小随。言随者,以随他根本烦恼而生。随有三义:谓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诸染心。具三名大,具二名中,俱无名小。忿等十法,行相麤猛,各自为主;然唯于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若一生时必无第二,故名为小。一、忿者,愤怒发起,能生暴恶,瞋一分摄。二、恨者,先有忿恨,怀恶不舍,亦瞋一分摄。三、覆者,自己罪恶,隐藏遮护,痴一分摄。四、恼者,忿恨在先,触违发怒,亦瞋一分摄。五、嫉者,不耐他荣,因生嫉妒,亦瞋一分摄。六、悭者,耽着财法,秘吝不舍,贪一分摄。七、诳者,以诈欺人,矫现获利,贪痴二分摄。八、谄者,巧言令色,阿谀曲媚,亦贪痴二分摄。九、害者,逼害有情,无悲无愍,瞋一分摄。十、憍者,矜高自恃,醉傲凌人,贪一分摄。又、憍有七种:即无病憍,少年憍,族性憍,色力憍,富贵憍,多闻憍。 


  
『无惭及无愧。』 'P673' 


  此为中随二。二法皆自类俱起,但遍不善性,不通有覆,故名中随。无惭者,不自羞耻,轻拒贤善。无愧者,不羞于人,崇重暴恶。经云:『有二句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天,愧者羞人』。 


  
『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如。』 


  此为大随八。八法自类俱起,遍不善性,不可名小;染心皆遍,不得名中。二义既殊,故名为大。掉举,轻举妄动,令不寂静。掉举有三:身掉举乱动,口掉举乱言,意掉举乱思。昏沉,昏昧沉重,无所堪能,有深浅轻重之不同。不信,无有诚信,不起乐欲。懈怠,懒惰成性,无精进力。有我执即有身心之相,故有懈怠。放逸,放荡纵逸,不自简束,六根放逸,善损恶增。失念,忘失正念,心有散乱,不知不觉之念忽起忽落。散乱,驰散外缘,流荡忘返。如坐禅时,心念纷飞,攀缘外境,失其正念,此为散乱。不正知,谬解观境,不了实相,若事若理若因若果, 'P674' 不能真实了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