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8-医学启源-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术附汤∶x 
治沉寒痼冷。 
黑附子(炮一两) 白术(一两半) 甘草(炙,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二枚,拍破,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一)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属性:r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ps6a2。bmpr 
〔注云〕∶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 
为阳中之阴。又曰∶味浓则泄,味薄〔则〕通;气浓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又曰∶辛 
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也〕,茯苓淡,为天之阳,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 
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人 
手太阳也。麻黄苦,为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曰∶味之薄者, 
〔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 
附子,气之浓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浓者,乃阴中之阴,故经 
〔云〕泄下。(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也;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 
清头目也。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浊阴归六腑, 
浊之浊者也;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二)药性要旨
属性: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甘苦寒泻血热。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属性: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 
注云∶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 
〔注云〕∶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 
注云∶〔温凉寒热〕,各从其宜;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注云〕∶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 
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 
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 
卫乃行,常有天命。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四)〔脏气法时补泻法〕
属性: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注云∶开腠理,致津液,通气血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药。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黄 、甘 
草、人参。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泻。 
注云∶此五者,有酸、辛、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软、或 
坚,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五)治法纲要
属性:气交变〔论云〕∶五运太过不及。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 
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长、化、收、藏之运,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注云∶失常之理,则天地四时之气,无所营运。故动必有静,胜必有复,乃天地阴 
阳之道也。以热治热法,经曰∶病气热甚,而与寒药交争,〔则〕寒药难下,故反热 
服,顺其病势,热势既休,寒性乃发,病热除愈,则〔如〕承气汤寒药,反热〔服之〕 
者是也。病寒亦同法也。凡治病,必求〔其〕所在,病在上者治上,在下者治下, 
故中外脏腑经络皆然。病气热,则除其热;病气寒,则退其寒,六气同法。泻实补虚, 
除邪养正,平则守常,医之道也。 
大法曰∶前人方法,即当时对证之药也。后人用之,当体指下脉气,从而加减,否 
则不效。余非鄙乎前人而自用也,盖五行相制相兼,生化制〔承〕之体,一时之间, 
变乱无常,验脉〔处〕方,亦前人之〔法〕也。厥后通乎理者,〔当〕以余言为 
〔然〕。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六)用药用方辨
属性:如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方,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 
故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佐之。〔如〕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制小建中 
〔汤〕方,芍药为君,桂枝、甘草佐之。一则治其表虚,一则治其里虚,是各言其主 
用也。后人之用古方者,触类而长之,则知其本,而不致差误矣。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七)去〔脏腑〕之火
属性: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 
肠火,石膏泻胃火。柴胡泻三焦火,〔须用〕黄芩佐之;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 
胆经亦然。黄柏泻膀胱火,又曰龙火,膀胱〔乃〕水之府,〔故曰龙火〕也。 
以上诸药,各泻各经之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君臣,处详其宜而用 
之,不可执而言也。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八)各经引用
属性: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柏,小肠、膀胱也。少阳经,柴胡;在下者青皮,胆、三焦 
也。阳明经,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肠也。太阴经,白芍药,脾、肺也。少阴 
经,知母,心、肾也。厥阴经,青皮;在下者,柴胡,肝、包络也。以上十二经之的药也。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九)五味所用
属性:苦以〔泻〕之,甘以缓之〔及〕发之,详其所〔宜〕用〔之〕,酸以收之, 
辛以散之,咸以软之,淡以渗之。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用药各定分两
属性: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停者,〔则〕各 
等分〔也〕。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一)药性生熟〔用〕法
属性:黄连、黄芩、知母、黄柏,〔治〕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酒炒之,借酒力上 
升也。咽之下,脐之上〔者〕,〔须〕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凡熟〔升〕生〔降〕 
也。大黄须煨,恐寒伤胃气;至于乌头、附子,〔须〕炮去〔其〕毒也。用〔上焦〕 
药,〔须〕酒洗曝干。黄柏、〔知母〕等,寒药也,久弱之人,须合〔之 
者〕,酒浸曝干,恐寒伤胃气也;熟地黄酒洗,亦然。当归酒浸,助发散之用也。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二)药用根梢法
属性:凡根〔之〕在上者,中半以上,气脉上行,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下 
行,入土者为梢。当知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经曰∶根升梢降。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
属性:肺〔为〕金,肝〔为〕木,肾〔为〕水,心〔为〕火,脾〔为〕土。生我者为父母,我生 
者为子孙;克我者为鬼贼,我克者为妻财。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 
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假令木生火, 
木乃火之父母,火乃木之子孙;木克土,木乃土之夫,土乃木之妻。余皆仿此。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四)七神
属性: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五)制方法
属性: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有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 
通〔也〕。夫药之气味不必同,同气之物,〔其〕味皆咸,其气皆寒之类是也。凡同 
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浓薄,性用不等,制方者, 
必须明其用矣。经曰∶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浓为纯阳, 
气薄〔为〕阳中之阴。然,味浓则泄,薄则通;气浓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又曰∶辛 
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凡此之味,各有所能。 
然,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酸能收缓,甘能缓急,淡能利窍。故经 
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 
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肝欲 
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 
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 
之,以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凡此者,是明其 
〔气〕味之用也。若用其味,必明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气,必明其气之所宜。识其病之 
标本脏腑,寒热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证而制其方也,是故方〔有〕 
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大小反正逆从之制也。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 
此随病之所宜,而又赞成方而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耦之制也。 
去咽喉〔之病〕,近者奇之;〔治肝肾之病〕,远者耦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 
不〔可以〕耦。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薄〔者〕 
则少服而频服,浓者〔则〕多服而〔顿〕服。又当明五气之郁,木郁达之,谓吐令调达 
也;火郁发之,谓汗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解表利小便 
也;水郁折之,谓〔制〕其〔冲〕逆也。凡此五者,乃治病之〔大〕要〔也〕。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六)咀药味
属性:古之用药治病,择净口嚼,水煮服之,谓之 咀。后人则用刀桶内〔细〕锉,以 
竹筛齐之。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七)〔药类法象〕
属性:药有气味浓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今详录之,及拣择制度修 
合之法,俱列于后。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七)〔药类法象〕
属性: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防风 气温味辛,疗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 
药也,误服泻人上焦元气。《主治秘要》云∶味甘纯阳,太阳经本药也,身去上风,梢去 
下风。又云∶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主治诸风及去湿也。去芦。 
羌活 气微温,味甘苦,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经〕风药也。加川芎治〔足〕 
太阳、少阴头痛,透关利节。《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气味俱薄,浮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