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38-儿科萃精-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寒淋
属性:小儿寒淋,皆因风寒乘入膀胱,致下焦受冷,遂成寒淋,其候小便闭塞,胀痛难禁,不时淋漓,少腹隐痛, 
古法主五苓散倍加肉桂小茴香治之(如土炒白术、泽泻、猪苓、肉桂、小茴香、赤茯苓等味)。 
〔真按〕小儿寒邪袭入膀胱,欲治其淋,即当先祛其寒,既不能以麻黄祛膀胱之寒,亦不能以苓泽泻膀胱 
之热,盖膀胱本无热而仅有寒,方用上肉桂三分,小茴香一钱,细木通八分,荔枝核钱半,赤小豆钱半,赤茯苓 
一钱,引用生姜皮三分。 

卷六淋证门
热淋
属性:小儿热淋,因膀胱蓄热而成,其候小便不通,淋漓涩痛,古法主十味导赤汤(如生地、山栀子、木通、瞿 
麦、滑石、淡竹叶、茵陈蒿、黄芩、生甘草、猪苓等共十味)。 
〔真按〕小儿热淋,遽用十味,未免过剂,但用细生地二钱,小木通一钱,寸麦冬一钱,车前子一钱,淡 
竹叶一钱,生甘草梢三分,引用灯芯三十寸,虚者加西洋参五分。 

卷六淋证门
石淋
属性:小儿石淋,逢溺则茎中作痛,常带砂石之状,因膀胱蓄热日久所致,正如汤瓶久经火炼,底结白 也,轻者 
古法主葵子散(如炒桑皮、瞿麦、栀子、赤茯苓、木通、车前子、炙甘草、葵子等味),重者古法主八正散(如 
蓄、瞿麦、滑石、木通、赤苓、车前子、生大黄、生栀子,引用灯芯)。 
〔真按〕小儿热结膀胱,日久始至成淋,下如砂石,亦由平日失治,今治之亦不为晚,方用生地黄二钱,大 
木通一钱,川黄连五分,飞滑石三钱,赤茯苓钱半,生甘草梢五分,引用鲜竹叶十五片,灯芯十茎。 
重者加生锦纹六分。 

卷六淋证门
血淋
属性:小儿血淋,因心热伤于血分,热气传入于胞,日久则尿血同出,遂成血淋,茎中不时作痛,古法主小蓟子饮 
(如通草、滑石、淡竹叶、当归、小蓟、炒栀子、生甘草、蒲黄、藕节等味,水煎空心服)。 
若茎中痛甚者,古法主五淋散(如当归、赤芍、苦葶苈、炒黄芩、木通、栀子、车前子、淡竹叶、滑石、葵 
子、生甘草、赤茯苓,引用葱白)。 
〔真按〕小儿血淋,必有瘀血蓄于茎中、割痛难忍,急用通则不痛之法,方以鲜生地三钱,白归身五分,赤芍 
药钱半,鲜竹叶二十片,滑石块三钱,车前子八分,引用真西琥珀五分。 

卷六黄胆门
黄胆解
属性:《经》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耳目上黄,黄胆也。又曰∶溺黄赤安卧者曰黄胆,已食如饥者曰胃疸。 
古人论小儿黄胆一证,皆云湿热郁久,外发肌肤,其候遍身面目皆黄,甚则深黄,面如烟熏之状,其中又有阴阳 
之别。如面红口渴,尿赤色亮身热者,乃脾家湿热,此阳黄也;口不渴而色暗黄,身冷如冰者,乃脾肾寒湿,此 
阴黄也。 
阴阳既有差别,惟阳黄又宜分表里,阴黄又宜分脾肾,此古人立论如此。然究其实,则小儿因湿热发黄者少, 
因脾虚发黄者多。盖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惟有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此正理也,因作黄胆解。 

卷六黄胆门
阳黄
属性:小儿阳黄一证,原因湿热而成,表实无汗者,古法主茵陈麻黄汤,外发其汗(如茵陈蒿、麻黄二味,水煎加 
黄酒少许服之,使黄从表解也)。 
里实二便秘涩,腹满者,古法主茵陈蒿汤(如茵陈蒿、川大黄、栀子,引用灯芯),使黄从里解也。 
若表有汗,里不便秘腹满,是表里无证,不可汗下,古法主茵陈五苓散(如茵陈蒿、赤苓、猪苓、泽泻、土 
炒白术、肉桂,引用灯芯),使黄从水道利之则愈。 
〔真按〕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故谓之湿热证,必见身热烦渴,或躁扰不宁,或消谷善饥,或小便热 
痛,或大便秘结,其脉实而有力,此证不拘外感风湿、内伤饮食,皆能致之。 
但察儿之元气尚强,脾胃无损,而湿热果盛者,则宜清火邪,利小便。方用生野术一钱,炒野术一钱,川浓朴一 
钱,白茯苓二钱,结猪苓钱半,宣泽泻钱半,茵陈蒿钱半,黑栀子八分,生黄柏八分,炙甘草五分。 
若大便秘结热甚者,本方加生锦纹五分。 

卷六黄胆门
阴黄
属性:小儿阴黄,乃脾湿肾寒两虚而成,此最为危候,若用温脾之黄,古法主理中汤加茵陈蒿。 
若用温肾之黄,古法主茵陈四逆汤(如制附子、北干姜、茵陈蒿、炙甘草等味)。 
〔真按〕阴黄证全非湿热,总由气血之败,盖气不生血,所以血败,血不华色,所以色败。凡病黄而绝无阳 
证阳脉者,便是阴黄,或因大病之后,或因脾胃久亏,故脾土之色,自现于外,必见喜静恶动,喜暗畏明,神思 
困倦,言语轻微,畏寒少食,四肢无力,或大便不实,小便如膏,皆是阳虚之重候,与阳黄反如冰炭。方用炒党参 
钱半,生野术二钱,白扁豆一钱,化橘红五分,炮姜炭五分,白归身八分,炙甘草六分,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卷七痰证门
痰证解
属性:痰本水谷所化,其所化何以变为痰,盖所化之津液不能四布,留于胸中,变为浊液,故书多责于脾。谓脾气 
清澈则痰不生,脾气浊混则痰始成。小儿之痰,多由乳食无节,或过食浓味,脾胃不能运化而生。若阴气素盛,则 
化为饮;阳气素盛,则化为痰。书又言痰之标在脾,痰之本在肾。盖以脾属后天,肾属先天。凡后天之病,未有 
不根先天之所致也。表痰宜散,热痰宜吐,实痰宜降,寒痰宜燥,痰之变幻万端,然在小儿只分燥湿两种。此治小 
儿痰证最简便最切要之良法也。 

卷七痰证门
燥痰
属性:小儿燥痰,是痰因火而动。火盛则痰多稠粘,气逆喘咳,夜卧不宁,面赤口干,小便黄赤,轻者古法主清 
气化痰丸(如胆南星、半夏、橘红、枳实、杏仁、栝蒌仁、黄芩、白茯苓,共为末,姜汁为丸,姜汤化服)。重 
者古法主苏葶滚痰丸(如苏子、苦葶苈、大黄、沉香、黄芩、青礞石,共为末,水泛为丸),量儿虚实服之,姜 
汤送下。 
〔真按〕燥痰必涩滞难出,如南星、半夏、姜汁等味。既虑其愈结愈坚,葶苈、礞石、沉香并用。又虑其 
愈破愈弱,但以苦杏仁二钱,栝蒌仁钱半,川贝母一钱,新竹茹钱半,麸炒枳壳八分,莱菔子五分,引用竹沥汁 
十滴,重者本方加甜葶苈三分。 

卷七痰证门
湿痰
属性:小儿湿痰,因过食生冷油腻之物,有伤脾胃,遂致脾土虚湿,不能运化而成。其痰滑而易出,脾虚不运,故 
懒食,脾主四肢,故倦怠嗜卧,脾属土,故面色多黄。痰多者,古法主枳桔二陈汤(如枳壳、桔梗、陈皮、半夏、 
茯苓、炙甘草,引用姜)加苍术、白术以除湿化痰。 
痰饮盛者,古法主桂苓甘术汤(如茯苓、桂枝、生甘草、土炒白术,引用生姜)。 
〔真按〕湿痰必清稀色白,絮絮不休,但以化州橘红钱半,半夏曲一钱,土炒白术钱半,米泔浸炒苍术五分, 
炒茯苓一钱,白芥子五分,炙甘草三分,引用姜汁炒竹茹一钱。 
痰饮盛者,加九转胆南星三分,生姜一片。 

卷七血证门
血解
属性:血为一身之液,有血则筋骨脏腑皆得其灌溉而成,无血则内失所养,形容无不枯槁。小儿失血之证,阳盛乘 
阴,则血为热迫,故犯气分而妄行,不得归入经脉也。若血病伤及于腑者,则血渗入肠胃之浊道,上行于咽,出而 
为吐为衄,下从二便而出,为便为溺也。若血病伤及于脏者,则溢出于胸中之清道,上从喉出,而兼咳嗽,下从精 
窍而出,为溺血也。夫血藏于脏内,行于脉中,流于躯壳之内,不可得而见也,非损伤不能为病,故损之原因有三。 
一曰。热伤阳络,腑病也。热伤阴络,脏病也。宜以清热为主。 
二曰努伤,宜以破逐为主。 
三曰劳伤,宜以理损为主。 
治血须先明此三大原因,始不至误治小儿之失血证。循其名而核其实,因作血解。 

卷七血证门
衄血
属性:小儿鼻中出血,为衄血。其候鼻中干燥,身热不渴,苦头痛,是热伤阳络也。有因伤寒失汗衄血者,乃热郁 
于荣,其身无汗,古法主麻黄汤以汗之(如麻黄、杏仁、桂枝、生甘草,引用生姜)。 
身有汗者,古法主桂枝汤以解之(如桂枝、白芍、炙甘草,引用姜、枣)。 
设无表病,因内热而衄血者,古法主犀角地黄汤以清之(如犀角、生地、丹皮、白芍等味)。便秘者加大黄。 
〔真按〕血为水谷之精,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主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 
布于肺,施泄于肾,濡润宣通,皆此血也。鼻衄乃脾热传肺,血行清道,故血从鼻出,未尝闻小儿因伤寒失汗而衄 
血者。方用大麦冬钱半,黑栀仁五分,片黄芩八分,细生地一钱,生甘草三分,引用灯芯十茎,鲜竹叶七片,热 
甚加犀角尖磨汁二分,冲服。 

卷七血证门
吐血
属性:小儿吐血不咳嗽者,多因内热,致血妄行上逆也。古法主犀角地黄汤(方见本门衄血)。 
若因努劳吐血者,兼咳嗽,古法主先用桃仁承气汤,以破逐之(如桃仁、大黄、芒硝、甘草、桂枝,加当 
归、白芍、苏木、红花四味)。 
继用加味四物汤和之(如当归、白芍、川芎、生地、茅根、 
蒲黄、牡丹皮、黑栀子、生甘草,引用藕节),酒水煎服。 
又有劳伤吐血者,亦兼咳嗽,痰中带血,有热者,古法主鸡苏散(如鸡苏、薄荷叶、川贝母、麦门冬、桔梗、 
阿胶、生地黄、生甘草、炙黄 、白茅根、炙蒲黄等味)。无热者,古法主救肺汤(如麦冬、人参、炙黄 、郁 
金、五味子、酒洗当归、酒炒白芍、川贝母、炙甘草、马兜铃等味)。 
〔真按〕凡吐血者,荣卫之气逆也。盖心者血之主,肺者气之主,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荣养百骸,溉灌 
筋脉,升降有常,自然顺适,或外干六淫,内伤饮食,气留不行,血壅不濡,所以热极涌泄,不无妄动之患。且 
气有余便是火,火乘于血,得热妄行,故上奔而为吐血也。小儿吐血,因食伤者最多,盖阳明多气多血,若郁热 
内逼,必致荣血妄行。所以小儿吐血,属胃者十之七八、甚至尚在襁褓而吐血者,多由重闱暖阁,火气熏蒸,或 
过啖辛辣,流于乳房,儿吮之后,积温成热,热极上崩而吐血者有之。即衄血便血溺血,亦皆由乎此。若因久嗽 
吐血,是又肺虚所致。肺调百脉之气,肝统诸经之血,脾胃有伤,荣卫虚损,故血失常道而妄行。倘此儿气虚神 
倦,唇无红色,切勿误用寒凉,方以西洋参八分,生于术一钱,白云苓二钱,生甘草五分,加灯芯七茎,竹叶十 
片,以救其脾,脾实则血自止。 
若因胃中积热而吐,则宜先清胃火,使血归经,方用净知母一钱,怀生地二钱,粉丹皮钱半,雅川连五分, 
白归身三分,大麦冬一钱,润玄参一钱,炙甘草五分。襁褓小儿,但用细生地一钱,连心麦冬八分,生甘草五分, 
引用灯芯十茎,竹叶七片。 
小儿咳嗽见血,此因心肾水火不升降,火炎无制,肺胃枯燥,不可作童子痨治。方用大生地一钱,杭白芍一 
钱,肥知母一钱,白莲肉一钱,玄参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