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江文艺 2004年第03期-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宝六年后,李白南北漫游,其间又多次来到当涂。从他留下的诗文中可以推测,采石是他最喜爱的去处之一。“长安市上睡未足,又来采石卧其巅”——他的不少诗作都写于这里,或纪事明志,或抒发情怀。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在这静夜之中,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白衣绵袍,登舟望月的情景。江水呜咽着,浪花轻舔着岸边的岩石;月光在水中荡漾,泛着银色的光泽。在这仙境之中,李白且酒且诗,放歌江上,这是何等的人生快事!然而,诗人的心情并不轻松。“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如今,我们身临其境,吟诵这些诗句时,仍能从字里行间咀嚼出埋藏于诗人心中的隐痛。
  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击降临了。就在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李白不幸卷入了永王李璘事件。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宫廷之争,流放夜郎。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夜郎万里道,西去令人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晚年的李白再次滞留于当涂。此时的他已是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在致其族叔李阳冰的信中,当年“散金三十万”、一向豪放潇洒的李白只能徒唤无奈,发出“英雄气短”的哀叹:“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宝应元年,一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寓所离开了人世。
  关于李白的死,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那就是李白酒醉之后,入江捞月,然后化作仙人,骑鲸升天而去。他的衣冠留在岸边,被当地渔民所掩埋,这就是今天位于采石矶的李白衣冠冢的由来。郭沫若曾有诗云:“酒酣黄鹤千帆下,气壮苍鲸一吸间。”然而,更多的人却不相信这样的传说,“骑鲸人说最荒唐,捉月轰传李夜郎”;“骑鲸问谁见,流恨竟无穷”!是的,善良的愿望只能留存于传说之中。在青山纪念馆,我们查阅了有关史料,李白死时十分凄惨,是年,“江准大饥,人相食”,田园荒芜,十室九空。李白死后,只能薄棺浅埋,“葬不择地”。李氏后裔更是由于贫穷不知所终,香火散尽。直到李白去世五十多年后,时任宣歙观察使的范传正经过一番访查,才按照诗人生前的遗愿把业已荒芜的坟冢迁至青山,了却了诗人最后的遗愿。
  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死会给我们带来宗教上的震撼。我想李白的死也是如此。在青山参观时,我们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李白一生以诗名,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所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说,有诗歌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从这一点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李白的不幸就在于时运不济,报国无门。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痛。在这大悲痛的深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忠诚,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不朽的伟大精神。
  令人欣慰的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诗人都没有放弃。在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中,他依然把自己比作大鹏,尽管他的胸中充满了苍凉,尽管这只大鹏伤痕累累,已经飞不动了,但依然余风犹存,奋力向上:“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是一代讳大诗人发出的最后的呼唤,也是诗人顽强不屈的生命悸动。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站在李白墓前,我们感受着千年风雨之后的宁静,也感受着诗人的伟大精神,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崇敬和神圣的情感。
  


对付寂寞
■  朱谷忠
  人活在世上,难免要遭遇寂寞。即便是那些弦歌对酒、终日为欢的人,捱到曲终席散回到家里,不免也得面对一时的枯寂。因此,既然寂寞总是不时地伴人左右,有时使人不堪忍受;这就要想出许多办法来对付寂寞了。
  其实人的寂寞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因仕途失意,辗转难释而颓叹;有的人因世路多歧、无以为计而哀伤;有的人因终生无伴、疾病来缠而悲戚;有的人因遇人不淑、可堪长叹而怆楚……逢到那时,寂寞更像水一般地在身边漶漫开来了。谁都知道,寂寞的日子是很难受的,很折磨人的,能甘于寂寞的,都是承受力特别强或心有赍志、情有所寄的人;而不能忍受寂寞的人,只有想办法去对付它了。诸如去读书、去写字、去散步、去打牌、去打保龄球、去唱卡拉0K或去旅游什么的,虽说彻底清除并不容易,但以上种种,倒也不失为一种解脱,因为从许多人的经验看,或多或少都能从中滤出一些欢愉和自在。
  当然,对付寂寞的办法也是因人而异的,所谓性格、环境、物质等因素,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不过在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恐怕还是人的性格了。单举文人的例子来说吧,一生坎坷、一生跌撞的大文学家苏拭,曾三次被捕入狱,三次被谪蛮荒,摧残后的萧条、落寞,几乎令人难以忍受。但他却置这些于不顾,凭自己乐观的精神,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不但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还写下许多传世之作。设想他在那些时候若是颓唐下去,生命的灯盏,哪会燃到六十多岁?但像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说的那样,“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经得起挫折,甚至连落寞也受不了。”他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会为得不到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官位,沮丧痛苦,难过万分”;还有一些人,一天到晚,怀蠢蠢欲动之心,存绝不退却之念,用东张西望之眼,作掂斤簸两之箕,哪怕大幕已经落下,也还是不肯脱下戏装头面,擦去铅华脂粉,还自己一个本色的人。”用背后一种阴暗的心理和整治人的仇恨来对付寂寞,并以此来打发日子,这种人不歇斯底里、不短命那才叫奇呢。不过,也有一些人。对付寂寞的办法不是去唱歌或者去跳舞,而是用自己的想象来打发。例如山西的作家韩石山就是这样的。他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刚强的人,毋宁说还有些懦弱。因此,那年他一个人在吕梁山的一个小村教书时,孤单和寂寞也就时时包围着他。怎么办?没有亲朋好友在身边可向之诉说,也没有歌舞厅咖啡馆可供消磨,于是他就用想象来抚慰自己。譬如在深秋时节,他就一个人走在空旷的田野里,任山风吹发撩衣,想象自己是古代被贬谪的文士,心里就多了几分高古的意趣,一边走,一边还高诵“问我生平事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词句,以此来打起精神做事。还有些时间,他想象自己是与农家一醉方休的陆放翁,惬意中,再吟两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诗,这才上床去睡安稳觉。
  这自然是较典型的例子。还有一类文人,对付寂寞的态度是受得住、经得起,即便在别人看来有一种被遗忘、被抛弃的感觉,他们仍能放下心来.做自己能做的事。
  看来,在繁复的生活里,人对付寂寞的办法确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总是能找到一些办法来对付寂寞。如果实在找不到,也可像我的朋友对我建议的那样,去买一条拉力器,在寂寞来临之时拉它一阵子,让呼吸急促、心胸开阔,对自己有信心,笑迎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
  


明珠岛记(外一章)
■  陈熙利
  赤壁毕隆,少年大志。艺从摄影数年,弄得财富百万,庚辰年秋月,突发奇想,于陆水湖购得一岛,临水而造欧式星级休闲中心,取名明珠岛。
  明珠岛坐北朝南,后倚尖峰,前对纺城,面积不定,随水而变。水涨即小,水退即大,距库坝三里,乘快艇百秒就到。弃船上岸,拾级而上,便入前廊。廊墙左右嵌雕图玻璃,上绘湖景,撰有“水上生明珠,湖上现乐园”。
  过前廊,进大厅,正面为前台,迎宾一脸春风,笑容可掬。厅右待客港椅成圈而摆,厅左梯级石片沿墙而置,水随石而滚,间断滴下,终年不息。过大厅是庭院,占地千平方。中凿椭圆小池,池水与湖水暗通,池中有一怪石浮水,独腿旱鸭立其上,与客人调乐,院内石径曲折,串联草坪,紫藤、冬青等花木根植其中,恰似江南园林。
  院外东侧有一长廊,伫立长廊,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廊下有一人造沙滩,夜间开灯,光柱直射水面,鱼儿群集,嬉戏其中。
  沿长廊而出,打坐前廊,顿感水面之宽阔,水势之浩渺。放眼远处,青山叠翠,碧波映照。再看脚下,湖水盈盈,清澈可鉴。坐而观之,一日四时可变。清晨,水鸟冲破湖雾,不时掠水而过,追逐鱼群。湖雾散开,农船迎日而出,荡漾湖面,渔翁举手撒网,放飞希望。中午,湖面金光闪闪,波光粼粼,水中群峰,一身苍翠,山风吹来,桔叶婆娑,时窃窃私语,时大声喧哗。黄昏,夕阳西下,晚霞消逝,渔船叶叶,飘向村落。入夜,渔舍灯火点点,同星月辉映,远远望去,宛如水中仙阁,诗趣横生。再看对岸纺城,傍水而建,延绵十里,参差错落,高楼低舍四处透光,齐映湖面,形若金线,泛动水中。
  赏完一日四景,裸身下水,头顶月光,脚踏波浪,顿生太空遨游之感;再泛舟湖上,远处回眺,明珠岛如画舫独卧湖面,悠然天水间。君欲作几日神仙,可上此岛。
  
  庙·银行·树
  
  很久以前这里是座庙,很久以后这里是银行。这里以前没有银行,以后这里没有庙。在很久以前和很久以后这里都有的是一棵树。
  庙里住的是和尚,银行住的是员工。庙里很穷,穷得没钱过日子;银行很富,富得钱堆成山。那棵树不穷也不富。
  庙里的管家名方丈,银行的头儿叫行长。方丈管家不管钱,行长管家只管钱。那棵树什么也不管。
  庙里和尚生活靠施主奉贡,自然来;银行员工生活靠工资,拼命挣。那棵树什么也不靠。
  庙接纳众人,只要是求神拜佛、点香烧纸的都行,不嫌贫富;银行只接纳富人,不管是存钱还是贷款,嫌贫爱富。那棵树什么人都不嫌,不管是穷人来庙烧香,还是富人来银行存款,只要站到它底下,都为他们遮阳避雨。
  庙里的方丈轮了一个又一个,强的、弱的、硬的、软的、念佛的、贪吃的、睡觉的、偷尼姑的……银行的行长换了一任又一任,廉的、贪的、好的、坏的、办事的、好玩的、行贿的、嫖娼的……树在那里看着,看一个个方丈离去,看一个个行长下台。离去的吐一口“仙气”,下台的吐一口“神气”,树便吸了和尚和行长吐出后汇合的“仙神之气”,自由自在地活着。
  和尚日复一日,在庙里念佛打禅,追四大皆空之幻境。员工天复一天在银行打工,求实实在在的名利,那棵树什么也不追求。
  庙里人没有头发,银行里的人没有光头。庙里人削光头发想装“神”,银行人留着头发想弄“鬼”。那棵树什么也不装。
  一天,树下来了一个女人,裸着全身对和尚说:你们认识我吗?和尚们全部跪下,弯腰叩拜。后来听说这个女人是观音老母。又一天,树下来了一个男人,拿着空白人事文件说:你们认得我吗?员工便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