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圣悬枢(打印)-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阴日胜,阳明日负,营血日长,卫气日消,痘家癟塌黑陷 ①之根,全由于此。凡诸死证,无
不缘于脾阴胜而胃阳负也。治太阴之脏,养中扶土,补丁火而泻癸水,无逾于茯苓四逆一方矣。

苓桂参甘厚朴汤
人参一钱甘草一钱干姜一钱茯苓三钱桂枝一钱厚朴一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太阴腹满者。
苓桂参甘椒附汤
人参一钱甘草一钱桂枝一钱茯苓三钱蜀椒一钱附子二钱芍药一钱粳米半杯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太阴腹痛者。 

① 
陷原作“塌”,据蜀本、集成本及上下文义改。
38

参甘姜苓半夏汤

人参一钱甘草一钱茯苓三钱干姜一钱半夏二钱生姜一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太阴呕吐者。

茯苓四逆加石脂汤

人参二钱甘草一钱干姜二钱附子二钱茯苓三钱石脂一钱,生用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太阴泄利者。

少阴经证

咽痛吐泄蜷卧四逆发痒黑陷便血便脓溃烂无痂痘疔坚石 ①

痘病五日,但传少阴之经,不入少阴之脏,此为顺证。火败寒胜,则入肾脏,《伤寒·少
阴》欲寐、蜷卧恶寒、四肢厥逆、咽痛吐利之条,陆续见矣。少阴从君火化气,病则水胜而火
败,寒长而热消,必至之势也。

少阴脉循喉咙,寒水上凌,相火失根,甲木逆冲,是以咽痛。寒水侮土,中气崩溃,胃逆
则呕,脾陷则利。阳动而阴静,阴胜阳奔 ②,水旺火熄,故蜷卧恶寒而但欲寐也。脾胃并主四
肢,寒水侮土,四肢失温,故手足厥逆。阳胜则卫气发达而肌肤鲜华,阴胜则卫气沦郁而皮毛
黎③黑,卫气幽埋 ④,不能发越,故郁而为痒。既不外发,则当内陷,势无中立之理,是以痒则
必塌,而黑则必陷也。水寒土湿,风木郁陷,疏泄不藏,是以便血。湿寒凝涩,膏血腐败,风
木失荣,是以下脓。卫气者,所以熏肤而充身,卫肌腠而敛皮毛,阳虚卫败,则肌肤失其收敛,
溃烂而无痂壳。阳性松活,阴性石坚,寒水坚凝而石,故主痘疔。阴莫盛于少阴,所谓肾者主
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语。故阴气独盛。痘家死证,悉 ⑤以肾阴之盛也。

甘桔元射汤

甘草二钱桔梗二钱元参一钱射干一钱

流水煎半杯,热服。

治少阴 ⑥咽痛者。

茯苓四逆汤

茯苓三钱人参一钱甘草一钱干姜二钱附子二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蜷卧恶寒,四肢厥冷者。

呕吐,加半夏、主姜。泄利,加石脂。与太阴同法。

茯苓桂枝参甘芪附麻苏汤

人参三钱甘草一钱茯苓三钱桂枝二钱黄芪三钱附子二钱升麻一钱紫苏三钱 

①石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本章正文“阴性石坚”、本章参甘桂附红蓝汤证“治痘疔坚石”补。 
②奔(fèn偾)《集韵》:“奔,覆败也。 ” 
③黎通“黧”。《正韵》:“黎,黑也,与黧同。 ” 
④埋原作“理”,形近之误,据蜀本、集成本改。 
⑤悉原脱,据蜀本、集成本补。 
⑥ 
少阴原脱,据蜀本、集成本补。
39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痒塌黑陷者。

桂枝芍药黄土汤

甘草一钱白术二钱附子二钱阿胶一钱生地一钱桂枝一钱芍药二钱灶中黄土三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便血者。

桃花汤

干姜三钱粳米半杯赤石脂三钱

流水煎至米熟,取半杯,入石脂末五分,温服。

治便脓血者。

苓桂参甘黄芪汤

人参一钱甘草一钱茯苓二钱桂枝一钱黄芪三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溃烂无痂者。

参甘桂附红蓝汤

人参一钱甘草一钱茯苓三钱桂枝一钱附子二钱红花二钱苏叶二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痘疔坚石者。

先用银针刺之,后服此汤 ①。

厥阴经证

气冲心痛咽疼消渴呕吐泄利便血便脓腹痛腰痛厥逆发热疳疮痈脓

痘病六日,但入厥阴之经,不入厥阴之脏,此为顺证。木郁风动,则入肝脏,《伤寒》厥
阴气冲心疼、咽痛腰痛、消渴呕利、厥逆发热之证,必当渐生。厥阴以风木主令,土湿水寒,
木郁风生,郁冲于上,则心疼咽痛、呕吐消渴之条见,郁陷于下,则腰疼腹痛、泄利脓血之病
作。

厥阴之脉,自足走胸,贯膈而循喉咙,上入颃颡 ②。冲于胸膈,则心为之疼,冲于颃颡,
则咽为之痛。木郁蠢化,则吐蛔虫。木败胃逆,则呕水谷。木陷于土,郁冲于前,则病腹痛。
木陷于水,郁冲于后,则苦腰痛。血藏于肝,谷消于脾,土败木贼,风令疏泄,脾伤则清谷不
止,肝伤则便血不收。厥阴风木,生于癸水而孕丁火,实为水火之中气,中气既病,故水火不
交,上热而下寒。水胜则发厥,火复则发热。少阴水胜而火败,故病甚则多死。厥阴水终而火
复,故病剧而或生。盖以阴极阳回,往往见绝而苏。其厥逆者,死机也。其发热者,生兆也,
而阳回热发,往往太过。热郁于上,则咽痛而吐脓血,热郁于下,则腹痛而便脓血,热郁于经,
则随在而发痈脓。凡疳疮剥蚀,唇齿消烂,痈脓腐溃,手足卷屈者,皆厥阴之热淫也。厥阴之
经,循喉咙之后,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下颊而环唇,故疳生于唇口。厥阴主筋, 

①此汤原脱,据蜀本、集成本、石印本补。 
②颃颡音航嗓。颃,《集韵》:“同吭,咽也。”颡,《集韵》:“音桑,义同。”后通嗓,喉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头面部》:“玉堂在口内上
腭,一名上含,其窍即颃颡也。”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辩·音声言语论》:“肝脉循喉咙,入颃颡。 ” 
40


诸筋皆会于节,膝踝肘腕者,筋骨之关节,故痈生于肘膝 ①。缘卫 ②郁不能外发,一得厥阴之热,
淫蒸腐化,则生疮痈。然虽热过营伤,而阳回痘发,卫气不陷,亦为厥阴之功。痘传厥阴之脏,
半死半生,当于厥热胜复之际,先事预防也。

甘桔柴芩汤

甘草一钱,生桔梗二钱柴胡一钱黄芩一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咽痛者。
风盛咽燥,加生地、白芍。
参甘归芍括葵汤


人参一钱甘草一钱,生当归一钱芍药二钱生地一钱栝蒌根三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消渴者。
苓桂参甘芍药附子汤


人参一钱甘草一钱茯苓三钱桂枝二钱附子二钱芍药二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腰痛腹痛者。
苓桂参甘归附汤


人参一钱甘草一钱茯苓三钱桂枝二钱附子二钱当归二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厥逆不止者。
吐泄治同太阴。
当归芍药地黄汤


甘草一钱,生芍药三钱生地三钱当归一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发热太过者。
芍药黄土汤
甘草一钱白术一钱附子一钱阿胶一钱地黄一钱芍药二钱黄芩一钱灶中黄土三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便血者。
痘家便血者死,以水寒土湿而木陷也。宜暖水燥土,而清风木。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钱黄连一钱黄柏一钱秦皮一钱 


①膝《十一种》本作脓,据《全书》本改。 
② 
卫原作“胃”,音近之误,据蜀本、集成本、下文“卫气不陷”改。
41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便脓者。

土虚木操,腹痛胁痛者,加甘草、阿胶。

地黄芍药芩柏汤

甘草一钱,生芍药二钱生地一钱元参二钱黄芩一钱黄柏一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疳疮者。

外以黄连、石膏、甘草、青黛等分,研细,时时涂之。

甘草归地汤

甘草一钱,生当归一钱生地一钱芍药二钱桔梗二钱元参二钱丹皮二钱黄芩一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痈脓者。

三阴治法

痘家日传一经,六日而至厥阴,阳平而不入于腑,阴平而不入于脏,经尽卫发,此勿药而
有喜者。补泻之法,俱不可用,但须发表而已。阳盛则 ①离经而入腑,阴盛则离经而入脏,入
腑者有吉而无凶,入脏者少生而多死。此与伤寒、寒疫之证一也,而痘家之三阴,更为危险。
以其表寒闭束,甚于大人,卫气难发而易陷,死者十九也。

凡病腑热则宜寒泻,脏寒则宜温补,此定法也,而痘家一证,则但有温补之法,而无寒泻
之条。盖伤寒攻下,皆在表解之后,痘家未有表解之时,是无可攻下之日也。若阴盛入脏,而
温补及时,十犹 ②救五,若温补后期,则九 ③死一生,若稍用寒凉,则百不一生矣。

临痘证者,贵于在经而先觉,不贵于入脏而后喻。救之于履霜之前,则为良工,挽之于坚
冰之后,是为下士也。

庸工谬妄

痘理微妙,贤智不解,况中古医工,庸愚凡陋,何足知此!其于古先圣哲言之谆切者,犹
且背驰千里,况此之未经论著者乎!其荒唐讹谬,不必责也。至于《琐言》、《正宗》之类,巨
恶元凶,罪深孽重。而俗子庸夫,群而习之,以扇其虐,丑类凶徒,久而愈繁。此生灵之大祸,
仁人之深优,极当劈版焚书,不可留也。 

①则《全书》本作而,据《十一种》本及上下文改。 
②犹原作“死”,据蜀本、集成本改。 
③ 
九原作“十”,据集成本、石印本改。
42

四圣悬枢卷四

昌邑黄元御坤载著

小儿疹病,即大人温疫。风伤卫气,卫闭而营郁,营气内陷则死,外发则生。非解仲景中
风,不知温疫,非解温疫,不知疹病。

疹病之义,岐伯、仲景,俱曾言之,而议论未详。后世庸工,不知凉营发表,而率用寒下,
徒伤里气。而卫闭不泄,营气郁沦,遂殒性命。庭树方蘗,而遭攀折,山木始生,而夭斧斤。
朝荣夕落,蕙兰与萧艾同伤,夏茂秋零,松柏共蒲柳先殒。半枕黄粱,已非故我,一榻槐安 ①,
竟为异物。人悉言愁,我欲赋恨,作疹病解。

疹病解第四

疹病根原

疹病者,温疫之伤卫气也。此因金水敛藏,卫阳未泄,是以风袭于气分。风伤大人,则为
温疫,小儿则为疹病,其 ②病一也,而证亦同焉。

血藏于肝,气统于肺,肝血温暖而升发,肺气清凉而降敛,自然之性也。气性闭敛,而风
性疏泄,风伤卫气,泄其皮毛,卫愈泄而愈欲敛,敛而不启,内遏营血,故营郁而为热。六日
经尽,营血郁勃,发于汗孔,红点圆平,其名曰疹。

小儿寒水蛰藏,相火未泄,营血本自清和。一袭邪风,相火升炎,亦同大人,故感冒温疫,
营郁而疹发。疹点周密,营郁散越,则热退而病除矣。

凡人中风,未尝病疹,温疫之邪,胶粘闭塞,封固难开,小儿肌表固密 ③,是以感之则疹
生焉。

疹病之与中风,同是风邪,但气则疫疠而时则春夏 ④,血蒸而表密,故热散而发疹点,证
与中风不同也。

疹病隐显

小儿温疫传经,亦同大人,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
厥阴。六经既尽,营血外发,而生疹点。或发于三日之前,或发于六日之后,表邪之轻重不同,
经气之衰旺非一也。

盖卫气敛闭,营郁热发,外无泄路,倘里有奥 ⑤援,则内传腑脏,如 ⑥脏阴未衰,表里异气,
营热不得内传,经尽之后,营热郁隆,自然外发。其经阳素旺,则热盛于三日之前,其经阴不
衰,则热盛于三日之后。邪轻而表疏,则外发之期早,邪重而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