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江文艺 2009年第06期-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难攀援;不值得敬吗?畏什么呢?她文学味纯;佳作迭出;特别是现在;首发的中篇、短篇小说那么多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等选刊转载;编辑也同时可畏;不管你是谁;稿子有质量你就上;没质量来了就“休”。 
  《长江文艺》刊庆60周年之际;编辑约我写一下与《长江文艺》的关系;我只好遵命了;也叫遵命谈。 
  最早知道《长江文艺》是在天门读初中时;语文老师张三洲给我们讲《长江文艺》;他特别爱给学生朗读李季、田间、臧克家、艾青的诗;读高中时;我有些偏科了;淡忘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先人教训;经常摸到校图书馆和县文化馆去读《长江文艺》;也开始了给《天门文艺》写小诗;如吹牛的诗“公社小麦大丰收;派我邀月当秤钩;弯弯月亮怕拉直;抱头直往云里溜”;1960年;上华中师院中文系后;平时在系图书馆;星期六星期天去省图书馆看《长江文艺》。由于听方步赢、石声怀(钱钟书妹夫)、王庆生、黄曼君、刘守华、周景堂、孙子威、王先霈等老师授课;有了一双“黎明的眼睛”;去看文学园地的百花;睁开眼睛去研读《长江文艺》。也就是说;比过去理智了。喜欢《长江文艺》上发表的徐迟、碧野、姚雪垠、李冰、苏金伞等老作家老诗人的小说、散文、诗歌;也喜欢李准、吉学霈、未央、韦其麟、苏群、管用和、刘不朽及工人农民诗人作家黄声孝、刘勇、张庆和、魏子良、徐银斋、王英等人的诗歌小说。 
  1964年秋;我从华中师院毕业后分到荆州地直学校教书。文革中期;在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干预下;四人帮一统天下的文艺战线有些解冻了;我也开始动手写些小玩艺;在《荆州报》发表了短篇小说《黄牛爹》。恰逢吉学霈同志的夫人张忠慧大姐到荆州组稿;从《荆州报》上挑选了《黄牛爹》带回武汉。停刊多年的《长江文艺》复刊改为《湖北文艺》;第一期上发表了我的小说;标题改为《记下爱社一片心》;是以我的家乡白湖为背景;写的一个老农养牛的故事。一篇小说成了一根导火线;让我死了的文学之心又复燃了起来。写作需要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刊物发表作品就是直接的培养;刺激你的兴趣越变越浓;让你去圆从小就作的那个文学梦;哪怕那个梦不怎么圆。我就是作梦人。 
  1971年底;我从学校调入江陵县文化馆;主要是辅导业余作者;为基层宣传队编印演唱材料。粉碎四人帮后;冰化花开;文艺的春天来了。复刊后的《长江文艺》发表了我的小说《老实际与老最》;是经骆文、王淑耘、蔡明川同志认定后发的;好像还配了短评。老实际写的是一个农村讲实事求是的老支书;老最则是一个满嘴“最高指示”的小造反派。是根据1978年我在江陵县弥市镇农村蹲点的生活写的。后来索蜂光大姐到江陵组稿;《长江文艺》发了我写的三篇革命传说故事;关于贺龙元帅的是《管她》、《将军的哑谜》;关于李先念同志的是《给旧社会做个大棺材》(他从小作木匠给死人做棺材;黄麻起义后参加红四方面军闹革命)。再后;又发了我和陈义高同志合写的歌词《颠倒歌》;是讽刺四人帮的。以上作品都是用笔名周扬帆发的。 
  改革开放初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地方非常重视“臭老九”。江陵县委知道我能写点东西;又是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逐步培养提拔我作了党政干部;是书记、组织部长、常务副县长在长湖防汛时发现了我。书记彭仲兴说:“他是知识分子工农化的典型。”书记记下我的名字周年丰。从此;我的主业是行政;慢慢疏远了文学艺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矇眬诗、意识流之类的东西我不懂。但也没有与文艺离得太远;《长江文艺》有时也看一点点;不管怎么说;我感激《长江文艺》让我这棵小树发了芽。 
  2003年下半年;我从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转到省人大任常委;时间相对充裕了一点;我开始学写散文随笔一类;是《长江文艺》让我这棵老树发了新枝开了小花。我先后用本名周年丰发了《宋祖英细手葱白》、《韦唯黑珠明亮》、《杨丽萍大脚美丽》、《韩红唱出一条天路》、《关牧村一朵会唱歌的太阳花》、《孟玥月亮之上》;还有《吴头楚尾新江夏》、《谈清说爱人与禽》、《棋话》、《茶文艺漫谈》等。刘益善、何子英是我散文随笔的编辑;或删或增段落;包括划掉几个字;他们还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在江陵文化馆编《江陵文艺》时;来稿怎么编是我的权力和责任;不必问作者;现在我悉听尊便。能发就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你们不必谦虚;不必怕得罪老朽!”湖北人民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曾出版我五本集子;第四本集子叫《短笛集》;第五本集子叫《乡情集》;没有《长江文艺》多年的支持与培养;是断出不成的。 
  我的《短笛集》2003年开始写;陆陆续续在《湖北日报》、《农村新报》发;2005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印数超过1万册。其中;有一则《赠》:“《长江文艺》;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著名纯文学刊物。只要坚持党的文艺方向、方针、政策;我赞成有的同志说的这句话:只要‘长江水不断流;《长江文艺》将永远’”。长江、黄河、黑龙江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华夏5000年不断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创新;长江水会断吗?省委、省政府决心让湖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改善生态人文环境;长江水不断;《长江文艺》将永远! 
   
  责任编辑易 山 
   


 贺《长江文艺》创刊六十周年 作者:吴 琦                 文章来源:长江文艺                  
  六十耕耘结硕果; 
  文坛一帜放春歌。 
  感悟生活生气足; 
  殷忧时代时绪多。 
  迭出精品芳荆楚; 
  奖掖英才抚幼荷。 
  即今省事东风面; 
  信是不尽长江波。 
   



《长江文艺》六十周年感言 作者:映 泉                 文章来源: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创刊时;我才四岁;到今年正好一甲子。从我十几岁参加文艺团体起;就对她产生了割舍不开的情结;从此如影随行;成了我生命旅程的背景一部分。起初是读;后来是写;继而在《长江文艺》上发表作品;至今仍是她忠实的读者和作者。 
  《长江文艺》有如百年老店;有红火;也有萧条;六十年来红火的时候居多。想当年创刊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她是我国排在前面的重要文学期刊之一;在“十七年”间;那么多著名作家诗人在她这里亮相;涌现出了那么多传世佳作。即使在文革中;她的名字变成了《湖北文艺》;仍然吸引着无数文学青年的向往。还记得下乡期间;在偏僻的山村;这本杂志也出现在田边地头;年轻人津津有味地讲述着某篇作品的内容。上世纪八十年代;获得了思想解放的老作家们青春焕发;一大批青年作家脱颖而出;《长江文艺》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从这双手传到那双手;直到翻烂为止;许多读者还精心地将她收齐装订成册以作家藏。好几次;我在武汉公交车上;看见有人坐在车上读《长江文艺》入了迷。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 
   然而那段日子过去了;经济大潮冲击一切;也包括文学。所有文学刊物订数下降;《长江文艺》自然未能幸免。有的刊物转向了赚钱的内容;有的作者转向了能赚稿费的写作;就连文学单位;也被许多有经济实力的机关同情或是藐视。在某些地方;有干部调动时;听说到文化尤其是文学单位时;就觉得是受贬。因为在这块一亩三分地上;不可能长出赚钱的金瓜。在生活中;随时都可以看见经济对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冲击。比如电视中正播放小提琴或者二胡演奏;就有发了财的人问;他们一个月拿多少钱?发了财的刊物编辑问文学刊物的编辑:你们有多少订数?文学的地位下降了;搞文学的人也随着水落石头现。比如调工资;知识分子属于“事业单位”;是在把公务员安排妥帖之后才考虑这些“富余人员”的。难怪有人感叹今不如昔。 
  不过;当我们在一阵子失落之后;也渐渐地明白了;社会本应该是多元的;文学作品只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一幕戏剧的得失让所有人操心;其实是不正常的;说明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贫乏。对从事文学艺术的人而言;也只有在这种情形之下;才能保持一份儿平常心。想古时;那么多优秀的文学经典作品;并非是全社会关注的产物。《史记》;是个受刑的人写的;《红楼梦》;是在雍正朝的高压下产生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个落寞的盲人创作的;那位外国画家梵高;生前的地位十分低下;尼采生前自印了几本著作送人;天晓得是不是有人放进了厕所……文学艺术原本就是个寂寞孤独的差使;所谓“红袖添香夜读书”;所谓唐伯虎的潇洒;大概是饿得神经失常的穷秀才的幻觉。因为热闹才赶场;那不是搞文学;也不是搞艺术。 
  文学的精神不能丢失;这是献身于文学艺术的人的贞操。尤其文学刊物;更不能随波逐流。《长江文艺》的编辑一代又一代;有的已经作古;许多陆续退休;但;老一辈留下的传统薪火相传;六十年来始终如一抱守着一个宗旨;那就是坚持文学的纯净;坚持培养文学新人。竹篱茅舍自甘心;他们拿着并不宽裕的收入;却坚持在文学阵地;一如既往地对作者满腔热情;就如六十年前一样。 
  看样子;文学的经营没有迹象如火车那样短时间会提速;还是拿百年老店打比方;名牌的标志不是盈利多少;而是信誉的坚持;无论是红火还是惨淡。当此她六十岁生日之际;我衷心地为她点上一支红烛。 
   
   责任编辑易 山 
   




 我最喜欢《长江文艺》1985年第12期 作者:晓 苏                 文章来源:长江文艺                  
  我敬爱的《长江文艺》杂志;从1949年6月创刊;到今年6月整整60周年了。60年出版的六百余期刊物中;我最喜欢的是1985年第12期。理由是:我的第一篇小说发在这一期上。 
  在我家的书房里;虽然完整地保存着多年来的《长江文艺》;但1985年第12期却被我单独拿出来珍藏在我卧室内一个小皮箱里。这个箱子里装的都是我认为非常贵重的东西;有我的大学毕业证;有我的结婚证;有我的房产证;还有我的职称聘书;另外就是一个存折和1985年第12期《长江文艺》。 
  我的第一篇小说《楼上楼下》;发在《长江文艺》1985年第12期“新人第一篇”栏目里。作品写的是住在楼上楼下的一男一女两个青年教师互相取长补短的故事。同期还发表了署名习桅的评论《“新人第一篇”印象》;文中说:“读晓苏的作品;时常会引得你会心地一笑;究竟是他带着微笑去看生活还是生活的微笑为他所摄取?他似乎那么醉心于表现一种色调明快的律动;他的《楼上楼下》就很带了些喜剧色彩。”我至今不知道习桅是谁;但这段评论给了我足够的自信和无限的力量。 
  我那篇小说的责任编辑是吴大洪先生。他是我大学中文系的同学;毕业后分到《长江文艺》当了编辑。我和他在大学期间交往不多;我把小说寄给他;原以为他不会太当回事;也许看看就扔掉;或者写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