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02-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他药以分称者。盖后人所妄改。其三分者。宜作十八铢。六分。宜作一两十二铢。五分。宜作一两六铢。一分。 
宜作六铢。二分。宜作十二铢。四分。宜作一两。始合古义。又辑义。石韦。紫威。从草。是书误笔手。) 
按弟子山内虑曰。此方逐血之品特多者。以疟至久则血道涩滞。与邪搏结。杨仁斋有疟有水有血。当以常山草 
果槟榔青皮乌梅甘草作剂。加五灵脂桃仁为佐之说。其意可见矣。此说为是。此方。盖崔氏所谓羁縻攻之者。(见 
外台 瘕中。)注家以为急治。恐误。又本草鼠妇条。图经云。张仲景主久疟大鳖甲丸中使之。以其主寒热也。又 
芒硝条。陶隐居引皇甫士安解散硝石大凡说云。硝石。三月采于赤山。 
圣济。鳖肉煎丸。(主证同)不用鳖甲。以生鳖肉半斤。治如食法。去紫威。蜂窠。赤硝。加海藻。紫菀。大 
戟。各一分。(余药亦皆一分。)桑螵蛸一两。修制与本方同。 
师曰。阴气孤绝。(外台引。师曰上。有辨疟病三字。则热而。作而脉微者其候必七字。肌。作脱。类聚。亦 
作脱。) 
温疟者。其脉如平(脉经。作疟但见热者。温疟也。其脉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朝发暮解。暮发 
朝解。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巢源曰。夫病疟六七日。但见热者。温疟矣。又千金。外台。文互有异。今 
不繁载。) 
按内经以先热后寒为温疟。仲景则以无寒但热为温疟。稍与上条瘅疟相近。盖是别发一义者。不宜援内经温疟 
为说矣。内经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而仲景则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知是温疟之温。与温 
病之温。实同其义。(详论于伤寒论述义中。)疟邪本在少阳。故时呕。此证则热邪熏胃者为甚。故身无寒但热。更 
就骨节疼烦视之。则犹有表邪在。故加桂枝于白虎汤中。以兼治表里。此证。白虎清凉。而少阳之邪亦解。犹三阳 
合病用白虎之例。但其脉如平。诸注未莹。愚亦未曾遇此病。末由知其理。存而阙疑已。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宋本外台。作牡疟。下蜀漆散同。盖其作牝者。程衍道所意改。存考。) 
x蜀漆散方x(外台引。作蜀漆。洗去腥。云母。龙骨。上三味等分。捣节为散。先未发前一炊。以清酢浆水和半 
钱服。临发时。更服一钱。温疟者。加蜀漆半分。云母。炭火烧之三日三夜用。按外台。似是。千金。一炊下。有 
顷字。) 
按云母龙骨性用。注家所说。似未明晰。考之本草。亦未见有治疟之能。窃以为此二味及牡蛎。俱有解水结之功。 
故与蜀漆相配。能豁疟痰也。肘后方曰。老疟久不断也。未龙骨方寸七。先发一时。以酒一升半煮三沸。 
及热尽服。温覆取汗。便即效。千金翼曰。疗痰饮头痛。往来寒热方。常山一两。云母粉二两。上二味为散。 
熟汤服方寸匕。吐之止。若吐不尽更服。并与此方。其意相似。又刺疟篇次注曰。先其发时。真邪异居。波陇不起。 
故可治。过时则真邪相合。攻之则反伤真气。故曰失时。盖得此说。而此方服法。义益明矣。(辑义所引。得效方文。 
本出三因方。丹溪纂要文。本出保命集。) 
x附外台秘要方x 
x牡蛎汤x(外台。甘草炙。上四味切。以水先洗蜀漆三遍。去腥。以水八升。煮蜀漆及麻黄。去沫。取六升。内 
二物。更煎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即吐勿更服则愈。) 
按此方。吐而兼汗者。张戴人法。间有此类。然愚尝用治疟夜间发。及热甚无汗者。服后不吐而汗。稍稍邪解 
就愈。尤氏以谓外攻之力较猛者。信矣。 
x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x(外台。甘草下。有炙字。生姜三两。大枣下。有擘字。七味下。有切字。再。作更。日 
二服。作日三。千金。名柴胡栝蒌汤。用柴胡三两。大枣二十枚。讹。) 
x柴胡桂枝干姜汤x(原注。如热。是如神讹。) 
按此方。宋人取而附此。盖有所据也。今根据治疟。如神之言。殆不虚诬。太阳下编所用。系于太少并病。而兼 
饮结者。如此条。徐注为核。(本于赵氏。)然疟有痰 积聚。许仁则既有其说。则此所用。亦为兼治饮结者。盖其 
趣似异而实同者也。 

卷上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属性:x论一首x x脉证三条x(三。疑七讹) x方十二首x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按凡形骸一节之气。闭而不仁者。皆谓之痹。今止云臂者。盖举一隅尔。 
寸口脉浮而紧。 
按痹论曰。皮肤不营。故为不仁。次注曰。不仁者。皮顽不知有无也。诊要经终论次注曰。不仁。谓不知善恶。 
又成氏注平脉法曰。仁者。柔也。不仁者。言不柔和也。为寒热痛痒。俱不觉知者也。又曰。不仁者。强直而无觉 
也。 
成说不确。(当与血痹篇。及素问识。诊要经终论。血气形志篇互参。) 
又按徐氏曰。至入腑。腑邪必归于胃。胃为六腑之总司也。于是风入胃中。胃热必盛。蒸其津液。结为痰涎。 
气壅隧道。胃之支脉络心者。才有壅塞。即堵其神气出入之窍。故不识人。(以上医门法律文。)试观俗做陈搏。按 
住颈间两人迎脉气。即壅逆不识人。人迎者。胃脉也。则不识人之由胃气壅。不信然哉。此说或有理。盖入腑入脏。 
其证似轻重相错。然细绎其理。不识人者。一时昏塞。临时醒省。即卒中闭证之谓。舌难言。口吐涎者。其病深固。 
必心神不收。百治难效者也。 
x侯氏黑散x(俞本。类聚。曰能。作自能。) 
寸口脉迟而缓。 
按营缓卫缓二句。是双关文法。上句是客词。下句是主词。对举以为荣虚卫虚之辨。缓字承上文。犹言虚。(太 
阳下编。紧反入里。紧字。指邪而言。是同语例。)荣缓。言尺中缓者荣必虚。卫缓。言寸口缓者卫必虚。卫虚故 
中风也。荣缓一句。 
本不干中风。而注家牵合为说。未免 错。 
风引汤。除热瘫痫。(牡蛎各三两。原本。诸本。作二两。当改。) 
张氏千金方衍义曰。风引者。风淫末疾。而四肢引动也。 
按本草衍义。作治风热螈 。及惊痫螈 。幼幼新书。作除热去癫痫。(辑义癫字。偶讹作瘫。)医垒元戎。作 
除热癫痫。 
又按尤氏以此方为猛剂。然其药不过大黄石膏等。而仅用三指撮。则固无须顾虑矣。三指撮。即方寸匕余。 
素问识病能论下。引陶氏序例以证之。 
千金。治少小壮热。渴引饮下痢。龙骨汤方。于本方。去干姜。牡蛎。滑石。白石脂。紫石英。加栝蒌根。(各 
二两)治下筛。以酒水各五合。煮散二合二沸。去滓。量儿大小服之。(按二合疑。宜复审。) 
x防己地黄汤x(甘草一分。赵本。作二钱。类聚。作二分。) 
按据千金风眩门。此系徐嗣伯方。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按此条不言痛者。盖省文也。如水伤心。注家就心主汗为解。然汗出入水中。恐不遽伤及心。且历节是筋骨间 
病。固不干心脏。仍疑心字有讹。或曰。心主血脉。伤心。犹言伤血脉。亦属臆说。 
又按历节黄汗之辨。尤氏为确。徐氏曰。黄汗重在肿。历节重在痛。亦是。(徐更有详说。欠核。)今更审之。 
曰黄汗出。曰肢节疼痛。曰发热。皆是二病所俱有。然历节之黄汗。特在痛处。(曰历节黄汗出。是)黄汗之汗。 
洽于周身。(曰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是。)历节之肿多止下部。(曰脚肿如脱。曰独足肿大。是)黄汗之肿。及 
于遍体。(曰四肢头面肿。曰身肿。是)历节之痛。转历诸节。(其名可征。)黄汗之痛。必不转历。(曰骨节疼痛。 
曰腰髋弛痛。曰身疼重。是。)且其胸中窒如痛。久不愈必致痈肿等证。实黄汗之所独。而历节则无此瘀郁之态也。 
但近时未见黄汗病。亦未见历节有黄汗出者。姑就文义而论之已。 
诸肢节疼痛。身体HT 羸。(脉经。作魁瘰。类聚。同。辑义。魁。讹 。赵原刻。作魁。) 
按HT 羸。恐以魁瘰为是。尔雅 遒。木魁 。注。谓树木丛生。根枝节目。盘结 磊。释文。 。郭。卢 
罪反。邢 曰。魁 。读若 磊。据此。魁瘰。加尔雅之魁 。谓疼痛之处。盘结 磊也。正与病证相协。磊。亦 
作。(见玉篇。)其义可见耳。(窃疑尔雅魁 。或魁瘰讹。然前人未言及。附记俟识者。)又玉篇 肿儿。是魁 
瘰之从肉者。益足以征前说。盖次条亦有身体羸瘦。而魁瘰字。所不习见。故后人改作 羸。而其本义晦矣。 
又按肢节疼痛身体魁瘰。脚肿如脱。三证叠言者。亦犹麻黄汤。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之例。且此云脚肿如脱。次 
条云独足肿大者。言寒湿下注。下部特浮。其久不愈者。往往变为鹤膝风。亦湿滞所致耳。又短气。与甘草附子汤 
证短气同机。 
本草玉石部。陈藏器余云。白师子。主白虎病。向东人呼为历骨风。(政和本。作江东人呼为历节风。) 
x桂枝芍药知母汤方x 
按赵氏曰。分两多而水少。恐分其服。而非一剂也。三因方云。每服四钱。此说有理。盖此方九味。都三十一 
两。当今秤十二钱五分八厘八毫。水七升。当今量七合七勺。则当从防风汤改正为顺。 
x乌头汤方x(原本。屈节。作屈伸。当改。) 
按此方。比之桂芍知母汤。其力更烈。治历节初起急剧证。功效不可言。黄 亦以驱湿。说见于前。 
x矾石汤x 
按此方。用之香港脚。如痿软引日者。或见奏功。冲心之证。岂其所宜。活人书。称香港脚用汤淋洗者。医之大禁。 
而景岳全书。详论禁不禁之别。当参。 
x附方x 
x古今录验续命汤x(辑义。外台风痱门。载西州续命汤云云。今更考外台。此西州二字宜删去。不识人。当作不 
知人。) 
按此方。即大青龙汤变方。而尤氏所谓攻补兼施者已。中风邪气本轻。但以血气衰弱殊甚。故招其侮。大抵表 
候为内证所掩。往往使人难于辨认。盖续命汤。发表补虚。对待为方。实为中风正治之剂。而推其立方之旨。则亦 
足以明中风所因之理。学人岂可不深味乎。如晋唐诸家所增损。其方颇伙。兹不繁载。 
x千金三黄汤x(千金。此方中分字。皆作铢两。盖是古式。且六升。作五升。三服。作二服。腹。作胀。枳实一 
枚。作六铢。悸上。有心字。附子上。有八角字。) 
x近效方术附汤x(类聚。作术附子汤。) 
按前有头风摩散。后人仍附此方。本不干中风也。 
x崔氏八味丸x 
按前有矾石汤等。故后人附以此方。盖此方证。即病邪淹留。痹着少腹者。故从缓治。更有少腹不仁。属冲心 
之渐者。实非此方所对也。 
x千金方越婢加术汤x(生姜二两。当从诸本作三两。) 
按此亦以治脚弱。而附之也。 

卷上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属性:x论一首 脉证九条x(当作十条。) x方九首x(当作十首) 
按医门法律曰。虚劳之证。金匮叙于血痹之下。可见劳则必劳其精血也。魏氏以为血痹当编次于中风之后。后 
人误叙。与虚劳同篇。喻氏强牵入虚劳中。可谓刻舟求剑。二说未知何是。程氏稍与喻同意。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圣惠方。盛重。作充盛。千金。 。作涩。在上。更有涩字。徐曰小字上。该有 
微尺中三字。此说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