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43-证治准绳·疡医-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足少阴肾 (知母 地骨皮 黄柏 阿胶 猪肤 玄参 牡丹皮 败酱 牡蛎 乌药 山茱萸 
猪苓 白茯苓 檀香 甘草 益智 天门冬 泽泻 五味子 丁香 独活、或用梢 吴茱萸 砂仁, 
黄柏 茯苓为使。桔梗 或用梢。) 
通入手足少阴 (五味子 细辛 熟地 泽泻 地榆 附子 知母 白术。) 
命门 (附子 沉香 益智 黄 。) 

卷之一
善恶(五)
属性:疮疡旧分五善,七恶。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调匀二善也。脓清、肿消、 
不臭三善也。神采精明,语声清爽四善也。体气和平五善也。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或泄 
利无度,小便如淋一恶也。脓血大泄,肿 尤甚,脓色臭败,痛不可近二恶也。喘粗短 
气,恍惚嗜卧三恶也。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四恶也。肩背不便,四 
肢沉重五恶也。饮食不下,服药而呕,食不知味六恶也。声嘶色败,鼻青赤,面目四肢 
浮肿七恶,也。五善见三则善,七恶见四则危。薛氏∶三善者属腑证,病微邪浅,更能 
慎起居,节饮食,勿药自愈。恶者乃五脏亏损之证,多因元气虚弱;或因脓水出多,气 
血亏损;或因汗下失宜,荣卫消烁;或因寒凉克伐,气血不足;或因峻厉之剂,胃气受 
伤,以致真气虚而邪气实,外似有余而内实不足,法当纯补胃气,多有可生,不可因其 
恶,遂弃而不治。若大渴发热,或泄泻淋秘者,邪火内淫一恶也,竹叶黄 汤。气血俱 
虚,八珍汤加黄 、麦门、五味、山茱萸。如不应,佐以加减八味丸煎服。脓血既泄,肿 
痛尤甚,脓色败臭者,胃气虚而火盛二恶也, 
人参黄 汤。如不应,用十全大补汤加麦门、五味。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 
子上视者,肝肾阴虚而目系急三恶也,六味丸料加炒山栀、麦门、五味。如不应,用八 
珍汤加炒山栀、麦门、五味。喘粗短气,恍惚嗜卧者,脾肺虚火四恶也,六君加大枣、生 
姜。如不应,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五味。心火刑克肺金,人参平肺散。阴火伤肺,六味 
丸加五味子煎服。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肾亏损五恶也,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山药、 
五味。如不应,用十全大补汤加山茱萸,山药、五味。不能下食,服药而呕,食不知味 
者,胃气虚弱六恶也,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如不应,急加附子。声嘶色败,唇鼻青 
赤,面目四肢浮肿者,脾肺俱虚七恶也,补中益气汤加大枣、生姜。如不应,用六君子 
汤加炮姜。更不应,急加附子或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炮姜。腹痛泄泻,咳逆昏愦者。 
阳气虚,寒气内淫之恶证也,急用托里温中汤。后用六君子汤加附子,或加姜桂温补。此 
七恶之治法也。此外,更有溃后,发热恶寒作渴;或怔忡惊悸,寤寐不宁,牙关紧急;或 
头目赤痛,自汗盗汗,寒战切牙,手撒身热,脉洪大按之如无;或身热恶衣,欲投于水,其 
脉浮大,按之微细,衣浓仍寒,此血气虚极传变之恶证也。若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 
利肠鸣,饮令不入,吃逆呕吐,此阳气虚,寒气所乘之恶证也。若有汗而不恶寒,或无汗 
而恶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张,颈项劲强,此血气虚极变痉之恶证也,急用参 、归术、附 
子救之,间有可生者。大抵虚中见恶证者难治,实证无恶候者易治。宋时齐院令,虽尝 
纂其状而未具其因,我朝陶节庵,虽各立一方,亦简而未悉,予故补其缺云。 

卷之一
虚实(六)
属性:夫疮疽脓溃,肿毒浸淫,证候危恶者,须辨虚实。况夫虚者难补,实者易泻,补泻之 
法,不可轻用,若或少差,利害甚大。然而虚实多端,有疮之虚实,有脏腑虚实,有血 
气虚实,又有上实下虚,真虚邪实者,不可不辨也。夫肿起坚硬,脓稠者,疮疽之实也。 
肿下软慢,脓稀者,疮疽之虚也。泻利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手足并冷,脉弱皮寒, 
小便自利或小便时难,大便滑利,声音不出,精神不爽者,悉脏腑之虚也。大便硬,小便 
涩,饮食如故,肠满膨胀,胸膈痞闷,肢节疼痛,口苦咽干,烦躁多渴,身热脉大,精 
神昏塞者,悉脏腑之实也。如脓水清稀,疮口不合,聚肿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脱者, 
气血之虚也。肿起色赤,寒热疼痛,皮肤壮热,脓水稠粘,头目昏重者,气血之实也。头 
疼鼻塞,目赤心惊,咽喉不利,口舌生疮,烦渴饮冷,睡语切牙者,上实也。精滑不敛,大 
便自利。腰脚沉重,睡卧而不宁者,下虚也。肩项不便,四肢沉重,目视不正,睛不了了, 
食不知味,音嘶声败,四肢浮肿者,真气之虚也。肿 尤甚,痛不可近,积日不溃,寒 
热往来,大便秘涩,小便如淋,心神烦闷,恍惚不宁者,邪气之实也。又曰∶真气夺则虚, 
邪气盛则实。又曰∶诸痛为实,痒为虚也。又曰∶诊其脉洪大而数者,实也;微细而软者, 
虚也。虚则补之,和其气托里也。实则泻之,疏利而自导其气也。《内经》谓∶血实则决之, 
气虚则掣引之。元戎云∶若人气血壅盛,荣卫充满,抑遏不行,腐化而为痈者,当泄之 
以夺盛热之气。若人饮食少思,精神衰弱,荣卫短涩,寒搏而为痈者,当补之以接虚怯之 
气,此治虚实之大法也。疮疽痛息自宁,饮食知味,脉证俱缓,缓则治本,故可以王道 
平和之药,徐而治之亦无不愈。若脉实 肿,烦躁寒热,脉证俱实,非硝黄猛烈之剂不能 
除,投以王道之剂则非也。若疮疡聚肿不溃,溃而脓水清稀;或泄利肠鸣,饮食不入,呕 
吐无时;或手足并冷,此脉证俱虚,非大补之药不能平,投以硝黄攻伐之剂亦非也。故 
治其证者,当辨表里虚实,随宜治之,庶得 
万全。薛新甫曰∶疮疡之作,皆由膏粱浓味,醇酒炙爆,房劳过度,七情郁火,阴虚阳辏, 
精虚气节,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荣卫虚弱外邪所袭,气血受伤而为患,当审其经络受证, 
标本缓急以治之。若病急而元气实者,先治其标;病缓而元气虚者,先治其本;或病急 
而元气又虚者,必先于治本而兼以治标。大要肿高 痛,脓水稠粘者,元气未损也,治 
之则易;漫肿微痛,脓水清稀者,元气虚弱也,治之则难;不肿不痛,或漫肿黯黑不溃 
者,元气虚甚,治之尤难者也。主治之法,若肿高 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饮解之,后用托 
里消毒散;漫肿微痛者,用托里散。如不应,加姜桂。若脓出而反痛,气血虚也,八珍汤; 
不作脓,不腐溃,阳气虚也,四君加归、 、肉桂。不生肌,不收敛,脾气虚也,四君加 
芍药、木香。恶寒憎寒,阳气虚也,十全大补加姜桂。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 
术。欲呕作呕,胃气虚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盗汗,五脏虚也,六味丸料加五味子。食 
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虚也,前汤加麦门、五味。欲 
呕少食,脾胃虚也,人参理中汤。腹痛泄泻,脾胃虚寒也,附子理中汤。小腹痞,足胫肿, 
脾肾虚也,十全大补汤加山茱、山药、肉桂。泄泻足冷,脾肾虚寒也,前药加桂附。热渴 
淋秘,肾虚阴火也,加减八味丸。喘嗽淋秘,肺肾虚火也,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大 
凡怯弱之人,不必分其肿溃,惟当先补胃气,或疑参 满中,间有用者,又加发散败毒,所 
补不偿所损;又有泥于气质素实,或有痰,不服补剂者,多致有误。殊不知疮疡之作,缘 
阴阳亏损,其脓既泄,气血愈虚,岂有不宜补者哉!故丹溪先生云∶但见肿痛,参之脉 
证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又当舍时从证,如肿赤烦躁,发热引冷,便秘 
作渴,脉洪数实,是为五实,虽在严寒之时,必用大苦寒之剂,泻其阴以救其阴;若脉细 
皮寒,泻利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手足逆冷,是为五虚,虽在盛暑之时,必用大 
辛热之剂,散其阴以回其阳。《内经》曰∶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有假者反之,虽违其时, 
必从其证,若执泥常法则误矣。 

卷之一
内消(七)
属性:痈疽之证,发无定处,欲令内消,于初起红肿结聚之际,施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之药 
是也。当审浅深大小,经络处所,形脉虚实,如发于脑背腰项臀 者,皆太阳经也,宜黄 
连、羌活。背连胁处,为近少阳,宜柴胡并宜败毒散、仙方活命饮。形实脉实者,宜漏 
芦汤、内疏黄连汤、追毒丸等疏利之。气虚者参 为主,血虚者芎归为主,佐以消毒之 
药,随分野以引经药,行至病所。六经分野上有痈疽,其五经各随本经,标本寒温,气 
血多少,以行补泻。惟少阳一经,虽曰气多血少,而气血皆不足也,治与气虚血虚同法。 
凡栝蒌、射干、穿山甲、金银花、夏枯草、蟾酥、连翘、地丁、黍粘子、木鳖子之类,为 
内消之药;仙方活命饮、内消丸、柞木饮子、牛胶饮子、车螯散、返魂丹、消毒饮为内消 
之方,众皆知之。殊不知补泻虚实,平治寒温,使气血各得其常,则可内消也。其外用 
紫葛汤淋洗,及用散涂膏贴者,亦使气血和平,而肿热消退也。薛新甫曰∶疮疡之证,当 
察经之传受,病之表里,人之虚实而攻补之。假如肿痛热渴,大便秘结者,邪在内也,疏 
通之。肿 作痛,寒热头疼者,邪在表也,发散之。 肿痛甚者,邪在经络也,和解之。微 
肿微痛,而不作脓者,气血虚也,补托之。漫肿不痛,或不作脓。或脓成不溃者,气血虚 
甚也,峻补之。色黯而微肿痛,或脓成不出,或腐肉不溃者,阳气虚寒也,温补之。若泥 
其未溃,而概用败毒,复损脾胃,不惟肿者不能成脓,而溃者亦难收敛,七恶之证蜂起, 
多致不救。丹溪先生云∶肿疡内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为主,如欲用大黄,宁无孟浪之 
非。溃疡内外皆虚,宜以托里补接为主,如欲用香散,末免虚虚之失,治者审之。 

卷之一
内托(八)
属性:痈疽已成,血气虚者,邪气深者,邪气散漫者,不能突起,亦难溃脓。或破后脓少, 
或脓清稀,或坚硬不软;或虽得脓,而根脚红肿开大;或毒瓦斯不出,疮口不合,聚肿不 
赤,结核无脓者,皆气血虚。气血既虚,兼以六淫之邪而变生诸证,必用内托,令其毒 
热出于肌表,则可愈也。凡内托之药,以补药为主,活血祛邪之药佐之。或以芳香之药 
行其郁滞,或加温热之药御其风寒。大抵托里消毒散、托里散、小托里散、十宣散皆为 
要药,但用随时加减耳。如冬月并气滞之人,五香连翘汤,虚弱人去大黄。素不宜寒药者, 
小五香汤。形脉实,脓色稠,不可用补药者,忍冬丸之类。大脓出,败肉去,红肿消,当 
用黄 、人参、当归、白术大剂补之,令气血滋茂,新肉易长也。薛新甫,有随证加减 
用药例,以托里消毒为主,诚内托之良法。今采入各证中,不复赘叙于此。 

卷之一
灸(九)
属性:《元戎》云∶疮疡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内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内;内出 
者,接之而令外。故经云∶陷者灸之。灸而不痛,痛而后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其 
溃,所以不痛,而后及良肉,所以痛也。灸而痛,不痛而后止其灸,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