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学入门-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慧三学的完成。八正道为圣者解脱的正轨,要求解脱,必须循著此八正道实践力
行。至于在家佛徒,如能实践八正道,也可以净化自己,推进而净化社会,使大众
行正道,成为善的、安乐的、幸福的人生社会!

 

(二十七)五蕴浅说

 

缘觉乘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其理即是空性,故于介绍缘觉乘前,先须认识五
蕴法非实,亦即经上常说,四大本空、六尘非有的事实真相。

 

一、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个蕴叫做五蕴,‘蕴’是‘积聚’义。又名‘五
阴’,‘阴’是‘障蔽’义,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现把五个蕴的意义说明于下:

 

1、色—即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

 

2、受—领纳为义,包括苦、乐、舍三受。

 

3、想—取像构想为义,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

 

4、行—意念中迁流不息,起诸造作为义。即由行动去造作善恶业。

 

5、识—了别为义,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二、四大作用性与色法—四大的地性坚硬,水性潮湿,火性温暖,风性流动。色法
中的根身与器界的构成都具有此四大和合的作用性。如我们身体的骨节爪齿是属地
大,汗液唾涕、脓血便利,是属水大,热度温暖是属火大,呼吸气息,是属风大。
器界中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器用物品,也都有此四大的作用性。

 

三、四大与根身—四大是地、水、火、风。根身是我们的身体。佛说四大是构成根
身的元素,即是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有的假相,如果一个人因四大不调,生
起大病而死亡,则根身已坏,四大和合的因缘便消散,故佛经说:‘四大本空。’

 

四、五蕴与根身—根身的总和不出色、受、想、行、识的五蕴,由这五蕴互相关系
的结合,才聚成了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假相,到了这些关系的助缘散灭,身体
也就坏了,故佛经又说:‘五蕴非有。’

 

五、佛经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缘聚则合,缘散则离。’这就是说‘五蕴根身’
是缘生性空,不可对这‘五蕴根身’起诸执著,烦恼自缚,就有业报,因为造业的是
由这‘五蕴根身’。

 

【注】

 

1、五蕴中的色蕴是属于物质的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的叫做
心法。

 

2、器界是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的总称。

 

(二十八)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
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

 

 

 

 

 

 

 

十二因缘



 

┌过去二支因







│现在五支果







│现在三支因





└未来二支果

 



┌1、无明──



└2、行───

┌3、识─┬─

│4、名色┤

┤5、六入┤

│6、触─┤

└7、受─┘

┌8、爱┬──

┤9、取┘

└10、有──

┌11、生──



└12、老死─







┼──

┼──

├惑

│︵

│烦

│恼

┘障

  ︶

───

┬──







 

 



┼──

│业

├︵

│业

│障

│︶





───



 

 

 



│苦

├︵

│报

│障

│︶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
转的说明。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
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
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的支数,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一、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
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
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
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三、识—入胎之心识,由过去感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现在
之生命体。

 

四、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情
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
根,亦渐次具足。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对外界的
感觉,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六、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至一
岁内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二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
孰是孰非,孰苦孰乐,也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真,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
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七、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
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三岁至廿三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
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岁月而增进,遇
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为显
明。这就叫做‘受的阶段’。

 

八、爱—以染著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宾士追求。如青年时期,对
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
有的越出轨则,未婚先有孕,故在这‘爱的阶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谨慎调伏自己
冲动的情欲。

 

九、取—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
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
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

 

十、有—即是现有业力存在的意义。谓由爱著驰取不已,现世又多造恶业,而构成
潜在业力,感后有之报。

 

十一、生—即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
流转道理。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而与之俱来。而‘生’和
‘老死’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即将苦谛的内容加以详细的分别。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闭环,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由无明缘行,行缘
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
生老死,不断流转,叫做流转门。而这流转门的因果:从过去‘无明’和‘行’的二支
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支果。又从现在世
‘爱’、‘取’、‘有’的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谓人生,就是这样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根本不外‘惑’和‘业’为因,造成生死
的苦果。释迦牟尼佛的悟道,就是觉悟这十二缘起的人生观道理。并推究十二因缘
的缘起,以‘无明’为生死流转根本,如修道断无明,除爱取,就可解脱生死,故从
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来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来
世的生、老死亦灭。

 

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
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
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即是辟支佛。因此缘觉乘
也叫做独觉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较声闻乘为高深,称为中乘,而下于佛乘及菩萨乘。

 

【注】

 

1、依教育心理学将人生的分期如下:

 

(1)婴儿期—生后满一年之间。

(2)幼儿期—一岁至五岁之间。

(3)儿童期—六岁至十二岁之间。

(4)青年期—十三岁至廿三岁之间。

(5)壮年期—廿四岁至四十七岁之间。

(6)老年期—四十七岁以后为老年期。

 

2、阿赖耶识—即是心的主体,人死后,阿赖耶识,脱离躯体,叫做中阴身,等待有
适合父母之缘,再去投胎的心识,就是阿赖耶识。

 

3、十二因缘与四谛法—四谛法中之苦集二谛为十二因缘之流转门,灭道二谛为十二
因缘之还灭门。

 

4、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之‘有’,即指三界五趣器世间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谓
一切所有生死流转,皆因此十二支分循环不息,亦即生死流转之因缘。

 

(二十九)菩萨乘及六度

 

‘菩萨’,印度话原称菩提萨埵(BODHISATTA),菩提是觉义,萨埵是有情,即众
生;简译觉有情,即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菩萨不但是自己希望求觉悟真理与解脱痛
苦,而且要令一切众生,都同样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同时自己是要求最高的觉
悟,立志成佛为目标。(如简要的说: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自觉,觉他,上求
佛果,下化众生。)

 

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
若。另列简表如下:

 

 

 

 

 

 

 

 

 

 

六度法门简表

 



 

┌1、布施





├2、持戒





├3、忍辱







├4、精进





├5、禅定





└6、般若

 



┌财施

┼法施

└无畏施

┌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

┌生忍

┼法忍

└无生法忍

 

┌断精进

┼修精进

└求化精进

┌身定

┼口定

└意定

┌生空智

┼法空智

└一切智智





┼度悭贪





┼度毁犯





┼度嗔恚



 



┼度懈怠





┼度散乱





┼度愚痴



 

在大乘菩萨修万行中,六度是其中主要修习的法门,六度的原名是‘六波罗蜜’。波
罗蜜是梵语,华译是‘到彼岸’;因修行者乘著大行之船,能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
到涅槃安乐的彼岸。因此,六波罗蜜亦名‘六度’。

 

六波罗蜜:

 

一、檀那波罗蜜,华言‘布施度’,是度悭贪的。

 

二、尸罗波罗蜜,华言‘持戒度’,是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