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学入门-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法界无障碍—法界即是真如,亦即无分别智相应之真如,如说宇宙,非但指空
间时间,实含森罗万物。法界亦复如是,乃总括万法而言。万法中无论任何一法,
皆为诸法之总相,即一法摄一切法,随举一法,即是法界;如一棵树可统一切法,
以依众缘成故,众缘之众缘展转无尽故,由是一摄一切,一入一切,故法界是诸法
总相义。又界是因义,即诸法之因为法界,即是说,法法虽互入,然不失其自相;
此不失自相者,以一一法有不同种子为因,此因种各各不相杂乱,各现行亦各各差
别,然此各各差别之因种,又交互相遍,故一一因种,一遍一切,以阿赖耶识中之
能力,无方所、边际。以上法界是真如,法界是诸法总相,法界是诸法各别种因,
共有三义。又以法界之一一法,互摄互入而不相杂乱,故称为法界无障碍,因为诸
法众缘生无自性,是法界无障碍义,又以诸法唯心现故,即从含藏识中一切种子而
变现,成为别别不相杂乱,又互摄互入而无障碍。此大乘一实相印,以遍一切法皆
是如此。

 

大乘一实相印可说是概括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从三法印贯通为一实
相印来说,必须从诸法无我去理解,因为了知诸法无我,即知是缘生无性,缘成互
助的缘起之法,从缘起之说,便知因果相生的流转门通于无常,因果寂灭的还灭门
通于涅槃。因此,无我的缘起观,即能贯通有为与无为,统一为空无我,亦即贯通
诸法缘起性空的一实相印。

 

【注】

 

1、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称三法印,或加上‘诸受皆苦’,
称为四法本。由三法印所含义之‘无常’、‘苦’、‘空’、‘无我’,已具有‘诸受皆苦’
之法本。也即是三法印已包括四法本。佛陀说三法印,乃欲令学佛人,了知宇宙人
生的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而不随流沉迷,空去烦恼,不造恶业,免受苦
报。应积极向善行善,培植美德,以无我的精神,作自利利他的事业。故佛教基本
教理是积极的自我革命(革除我执法执及贪嗔痴等烦恼),使自己的道德人格健
全。唯世人却有的批评佛教说的无常、苦、空、无我,是消极的思想,这是因不深
究佛理致有此错误的观念。

 

2、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三界内凡夫的生死轮回流转,有身分形段可
见的;变易生死是三界外圣者的生死,已无生死轮回的身分形段,只是在心念的生
生灭灭不停,是精神上的生死。菩萨断除根本无明,才无变易生死了。

 

3、人我见—如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都称为人我见。

 

4、法我见—如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称为法我见。(俱舍论说,蕴,处,
界,包括‘色’‘心’一切法。)

 

5、十二处—即六根六尘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
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界。

 

6、三解脱门:

 

一、空解脱—观一切法,由因缘而生,自性本空,无作者,无受者,如此通达的,
能悟入涅槃。

 

二、无愿解脱—又云无作解脱,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造作之念,不生希求后世
之有,以悟入涅槃。

 

三、无相解脱—了知四大五蕴皆空,根身为假和合之相离去人我执相,而悟入小乘
涅槃寂静。

 

7、小乘之涅槃以灭尽妙离为究竟。灭,谓灭一切烦恼;尽,谓尽生死之业;离,
谓解脱三界诸苦;妙,谓妙应真常。即证无为法性妙智而与真常契合相应,此即小
乘涅槃的究竟。

 

8、大乘一实相的义理深奥,把空的理性,用:(一)遍一切法即毕竟空(二)遍
一切法即五法三自性,(三)遍一切法即八识二无我,(四)遍一切法即法界无障
碍,说得明明白白;而空的理性,皆不离开因缘法门,由于万法是缘起性空,显一
切法毕竟空,即色法空,心法亦空。五法的名、相、分别之有为法空,而正智、真
如之无为法,是智观上假设的名词亦空。三自性的依他起,生无自性空,遍计所执
的我法二执相亦空,而圆成实性之无为法,亦是胜义无自性(空)。八识二无我,
即我法二执皆空,能如此理解空义,则心无所执,在法界中,法法互摄互入而不相
杂乱,互容纳万法而无障碍。到此境界,烦恼皆空,而现实的人生社会,已净化成
为极乐世界。

 

9、法界有‘事法界’和‘理法界’。事法界之‘法’字指诸法,界是分界,诸法各有自
因种,而分界不同,名事法界。至于理法中,即十法界唯一真如法界。总合起来
说,法界有三义:1法界即真如,2法界是诸法的总相,3法界是诸法各别种因。

 

10、诸法毕竟空:

 

1色法毕竟空—有为法乃因缘所生,唯有假相幻用,空无自性,故色法毕竟空。

 

2心法毕竟空—无为法是智观假说名义,亦毕竟空。

 

11、三自性

 

(1)、依他起自性—依众缘起,依诸识现—生无自性。

 

(2)、遍计所执性—无实我相,实法相—相无自性。

 

(3)、圆成实性—破除妄执,得清净正智—胜义无自性。

 

12、龙树—据罗什译的龙树菩萨传:说他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家,天聪奇特,先博学
吠陀、术数、天文、地理等。后与另三个契友,相率学隐身术,出入王宫,淫乱宫
女,达百余日,后事败,三友被杀,而龙树仅以身免,因而体悟‘欲为苦本,众祸
之根’,遂入佛教出家。先学小乘三藏,次于雪山塔中老比丘处受大乘经典,因其
未得实义而起慢心,故有大龙菩萨见而怜愍,接他入海,在龙宫九十天,读诸方等
深奥经典而体悟佛法真义。于是回到南印大宏佛法,摧破外道,从事著述。当他教
化了南印度的国王之后,知有一位小乘法师,对他忿疾,他便退入闲室,蝉蜕而
去。龙树又译龙猛,或龙胜。据龙树菩萨传末所说:‘其母树下生之’‘以龙成其
道’,号曰龙树。他的著作很多,其中大智度论(百卷)罗什译的,系为大般若经
第二会,即大品般若(二万五千颂)的译论。其大智度论,是以中道立场,显不共
般若(非三乘共学)。

 

13、大乘一实相印和小乘三法印的异点—1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不常之
外,还认它是不曾断灭。2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
化他。3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槃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槃无住。大乘之所
以异于小乘,都是因为契著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而为一实相印。

 

(三十三)佛经的四次结集

 

从第三十三章至第三十六章是说明佛法的演化及传入中国的因缘

 

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
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
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说,大众无异议,即算是全体通过,公认为与当时佛说相
符,书之于贝叶,成为正式典籍。今日所流传的经律,皆经结集而来,故大藏所不
录者,悉系后人伪造,不宜信从。

 

结集三藏,本来只应有一次,然因历时既久,邪说暂兴,影响教理,由是在佛灭后
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结集,后三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兹分述之于后:

 

第一次结集—佛灭后三月,迦叶尊者,得摩竭陀国,阿阇世王的赞助,召请阿罗汉
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岩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
事宜,派阿难陀负责经藏,优波离负责律藏,是即所谓上座部结集,亦称为五百结集。

 

当时有数万比丘后至,欲参加窟内听法,迦叶不许,由是乃在岩窟西北二十余里
处,各诵三藏,另行结集。计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是即所
谓大众部结集。

 

第二次结集—上座部偏重保守旧制,大众部则讲适应环境,到了距佛灭百年时,乃
有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者,时长者耶舍,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
离城,重行结集,将此问题,提付大会讨论,以决定之,结果仍赞成恪遵释尊遗
制,否决从宽之议,是为第二结集。

 

第三次结集—西元前二百五十年时,阿育王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
形,混入佛教中,改窜佛典,扰乱教义,佛徒不能辨,被诱入邪见者甚众。时有六
万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
吒利弗城(即华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西元前七十年,健驮罗国,迦腻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
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胁尊者,尊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渐以
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议’。王如言,选阿罗汉五百人,以婆
须密或称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
刻于赤铜□中,建塔藏之,是为第四次结集。

 

大乘的结集—上述四次结集,皆为小乘三藏结集。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
诸大菩萨,请阿难陀于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是为大乘佛法的结集。

 

【注】

 

1、贝叶—印度古以贝多树叶书写经文,故亦称贝叶。

 

2、阿阇世—国王名,是佛住世时,摩竭陀国的统治者,为太子时,听恶友提婆达多
的话,幽囚父王频毗娑婆。即位后,并吞小国,威震四邻。但因害父罪,遍体生
疮,至佛所忏悔,痊愈后,即皈依释尊,为佛门有力的护法。

 

3、七叶窟—在王舍城侧之灵鹫山,有七叶树生于岩窟上,故名。

 

4、阿难陀—华言庆喜,为白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佛之从弟,生于佛成道之
夜,后随佛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为佛执事弟子,多闻第一。

 

5、优波离—原为斛饭王之子跋提的理发者,本为尼犍外道的弟子,后出家皈佛,在
诸弟子中,持戒律第一。

 

6、阿育王—摩竭陀国国王,统一全印度,初奉婆罗门教,肆其暴行,杀戮兄弟、大
臣,及人民无数,后改信佛教,为大护法,兴慈悲,施仁政,于国内建八万四千大
寺,及八万四千宝塔,派教师,于四方传法,使佛法发扬于国外。

 

7、迦腻色加王—原为大月氏人,征服印度北部,自主为王。他初不信佛教,到晚年
信奉佛教,召集举行第四次结集,造寺造塔,保藏三藏经典,或刻于赤铜□中。其
功绩与阿育王并称。

 

8、胁尊者—由昔业故,在母胎六十余年,生时须发皓白,年八十出家,自誓愿说:
‘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不得六神通,终不以胁贴席。’后历三年,尽偿所
誓,时人尊之为胁比丘,或胁尊者。

 

9、健驮罗国—在印度西北克什米尔西境,周围多山,势极险峻,其出口缺处,为古
时中印通路要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