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学入门-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历史记载,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是日江河泛溢山川宫殿震动,有
五色光贯太微宫,王问群臣,是何原因有此异象,大史苏由奏曰:西方有大圣人诞
生,千年以后教法将传来于此,王令刻石埋于南郊志之。

 

(八)构成佛教三要素简表

 

 

 

 

 

 

 

佛教三要素─



┌1、教主──







├2、教理──















└3、教徒──



本师释迦牟尼佛
┌五戒(人乘)
│十善业(天乘)
│四圣谛(声闻乘)
┤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中主要圣道)
│十二因缘(缘觉乘)
│六度法门(菩萨乘)
└三法印及一实相印(小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大乘一实相
印,即诸法缘起性空。)
┌比丘(出家受具足戒之僧伽)
│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之女尼)
│式叉摩那(学法女,须学法二年始受戒)
┤沙弥(未受具足戒之出家男□)
│沙弥尼(未受比丘尼戒之出家女□)
│优婆塞(在家学佛男居士)
└^优婆夷(在家学佛女居士)

 

 

(九)吾人应有之警觉

 

从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是劝发菩提心,勤修无上佛道及修行纲领

 

一、世法无常

 

先言环境:统观三界之内,整个世间,不论大小精粗,皆随成、住、坏、空,不停
变化;由无而有是‘成’,成至饱和是‘住’,随著变坏是‘坏’,坏至于无是‘空’。一
般房屋器皿,固然是要成住坏空;就是山岳、溟海,照样也要成住坏空。故沧海数
变桑田,桑田亦数变沧海;可见万法无常,决无一物,可为依靠。

 

又,一切有情世间,不论贫贱富贵,亦必依生、住、异、灭,不断循环;投胎而出
是‘生’,渐长而壮是‘住’,老病衰残是‘异’,寿命终了是‘灭’。其仆妾乞丐之流,
固然要生住异灭,即王公豪富之辈,也要生住异灭。既死,则或天堂、或地狱、或
马腹、或驴胎,莫不随业受生矣,是故有六道轮回,无尽无休。古人云:生死事
大,岂不痛哉!是之谓也。

 

二、人身难得

 

次言本身:吾人今得人身,此事因缘,甚是宝贵;盖欲出三界,而了生死,必假闻
道,修行断证。而六道中,其他五道,皆难修证。譬如天道,耽著乐境,每忽解
脱,不思修行;若阿修罗,则宿习多嗔,与道相背,不肯修行;饿鬼众生,则饥火
中烧,呼号求食,犹恐不及,不得修行;而畜生道,愚痴昏昧,但知食睡,不识修
行;至于地狱,众苦交煎,受罪无间,更是不能修行。唯有人道,虽亦有苦,而道
转亲切,易启觉悟;且尚存小安,得获办道,而至证果。故古德曰:整心虑,趣菩
提,唯人道为能耳。

 

然欲得人身,却非易事。良以众生投胎之时,赖耶本识(俗称灵魂)昏迷倒惑,循
业受生,只见男女交会因缘,而不识其善恶好歹。其中投生人道之数,仅得一二;
投生余道之数,恐不止百千万亿。故昔释迦佛说涅槃经,即谓迦叶言:得人身者,
如爪上土(印度称手为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是故,若舍此人身,想再投生
为人,则如高山顶上,胡乱垂线,而能正穿针孔;亦如大海上浮木,浮木上有一孔
洞,盲龟伸头,恰入孔洞,其机缘之数,固甚寥寥。且一旦投生余道,不论天鬼地
狱,寿数皆甚久远;即畜生道,寿数虽较短促,却恐辗转多生。如昔舍利弗,祇园
中所见蚁子,已历七佛,至今九十一劫,仍受蚁身,不得解脱。故经云:一失人
身,万劫难复。思之可畏!

 

三、佛法难闻

 

再言佛法:吾人所闻佛法,此为真正之宝。盖世间金银财物,只能济身,不能济
心,固不可为宝;诸宗教哲学,虽能济心,徒增分别,不得解脱,亦不可为宝。唯
有佛法,能破迷启悟,开发真性智慧;令离苦得乐,究竟了脱生死,故名为宝也。

 

然佛法难闻,闻则须具善根因缘。若生于边地,无人弘扬,则根本不遇;或所遇非
真,尤其末法,邪说横行,其中旁门邪道,泾渭分明,尚易分别;更有附佛法外
道,鱼目混珠,则难辨识;或虽遇正法,却不能解;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
解。又或解而不信,信为道元,既无信根,道无入处。故皆不可称为闻。必所遇正
真,且能解能信,愿乐欲行,乃可称为闻。

 

四、四马警喻

 

呜呼!无常迅速,一气不来便成隔世;生死海深,一堕三途万劫难复。吾人何幸而
得人身,又何幸而获闻正法;然则,吾人应当如何努力耶?

 

杂阿含经喻世间有四等马:其第一等,以顾见鞭影,遂知驱驰,而不待鞭之加身;
其第二等,亦只要鞭轻著毛尾,则知驱驰;若第三等,则须待鞭杖小侵,方知驱
驰;至于第四等,则必待铁锥刺骨伤身,方肯著路。盖警觉有利钝,致马分良莠
也。古人云:见到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此其学佛者之
良马乎?

 

诸行无常,不可悠悠终日。古德有偈云: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
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愿大家发起心来—修。

 

(十)三皈依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为白,转染成净,把心
地住于正念清净境界;‘依’字是依靠的意思。普通皈依二字简释为依靠、救度、恭
敬等义。如把三皈依浅白地说:皈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皈依法是我依靠教义
求得真理,皈依僧是我依靠僧伽引导,正信佛教。换句话说,皈依了三宝可得救
度,好像大海中的航船,需要有指南针,迷路的小孩重归慈母怀抱,便可获得天伦
的温暖与慰藉。

 

皈依三宝是进入佛教的初步仪式,表示正式做一个佛弟子。要知道一个忠实的佛弟
子,是要实行佛陀的教理。佛陀在世时告诉门下弟子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话是佛教精要的教义,只要依教奉行,恶事不作,善事
多做,心地一定会快乐。

 

大家记著:佛陀是正觉的示范,为我们的大导师;教理是指示人生正道,消灭烦恼
与痛苦清凉药剂;僧伽是绍隆佛法,代表佛陀转法轮,引导众生入佛智的比丘。大
家要时念三宝的功德,即念念不忘至尊导师(佛陀),生活指南的佛法,代表至尊
的僧伽,使自己的思想纯正,心地不染,行为善良;同时更要努力利他的工作,表
现佛法救世益人的精神,完成美满快乐的佛化生活。

 

【注】

 

1、三皈依有其表法之意义,即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六祖慧能大师云:皈依佛,佛者觉也,自心皈依佛,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
色,皈依法,法者正也,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
贪爱执著,皈依僧,僧者净也,自心皈依僧,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
此即皈依自性三宝。

 

(十一)佛法总纲

 

佛陀法药,广说虽有八万四千,简约之则不外三大纲领,曰戒、定、慧,此名三无
漏学;以能断烦恼,能了生死,故称无漏(漏喻烦恼)。这可说是佛法的本体,若
离此三,则非真正佛法。

 

一、戒即戒律。譬如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修学佛法,则需持佛戒律,这是学佛的
根本。因为持戒,才能防非止恶,清净三业。三藏经典中,律藏属于戒学,故曰
‘律规三业’,规范三业,非戒而何。然戒有禁止与勒令,禁止是消极的去恶,勒令
是积极的为善,所以戒也包括一切的善法。

 

二、定即禅定。禅是梵语‘禅那’省称,定是梵语‘三昧’译名。禅定要义,在于息虑
静缘,内须不打妄想,外要不乱攀缘,(外不取相,内不动心),这却是入道的枢
纽。三藏经典中,经藏属于定学,故曰‘经诠一心’,一心即是定。若能入定,自可
引发本性的功德;譬如盆水,扰动则混浊不清,静寂则光明映照,众生的心水亦
然,所以定也包括一切的神通功德。

 

三、慧即智慧。智是决断,慧是简择。这是学佛最终目的,开发智慧,就能去惑证
理,所谓破诸烦恼,证真实理。三藏经典中,论藏属于慧学,故曰‘论辨邪正’,辨
析邪正,最能开发智慧。然智有实智、权智,达真实理是实智,用之权巧摄众是权
智,所以慧也包括一切的权智。

 

须知,三学有其次第,必先持戒而后有定,若能入定自然开慧。故楞严经云:‘摄
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十二)佛法大意

 

整个佛陀教法,若要论其大意,则亦可以三句括尽,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
净其意’,这却是说佛法的作用。

 

所谓‘诸恶莫作’,是说凡妨害众生,事无大小,皆不可去干;而‘众善奉行’,则是
说凡利益众生,事无大小,皆当为之。这两句合起来,也就是戒学中禁止和勒令的
旨意。至于‘自净其意’一句,则是要使意业清净无染(修清净心);而禅定正是清
净意业的功夫,智慧却是清净意业的效果。所以佛法的本体和作用,恰可互相配
合。涅槃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可见这是一切诸佛
通行的教化。

 

传记中有载:唐白香山居士曾经往参鸟窠禅师,请问佛法大意,师即答以:诸恶莫
作,众善奉行。香山笑谓:若此二句,三岁孩童也能道得。师遂喝云:三岁孩童虽
能道得,八十老翁却未必行得。这段公案,对于学佛之人,实在可堪玩味!

 

(十三)缘起的人生宇宙

 

从第十三章至第三十二章是讲述佛教的教理

 

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证悟一切万有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没有一件事物能
够例外;所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就成为一条永
久不变的定律;佛就叫这定律为‘缘起’。

 

缘起的人生宇宙,是一个处处关连的关系之网。如像花园里的一棵树,要靠种子水
分土壤种种因缘,才能够生起存在,这叫‘缘起’。其实生长这棵树的种子水土等
‘因缘’,本身还是要靠别的因缘;因缘又要靠因缘,这样推广开去,可以牵涉到一
切万有。反过来说,这棵树可以培植风景,长大后木材可以砍来做家器,而家器又
可以供人应用;由因缘所生的树,又可以做别的东西的因缘,推广开来说,物物相
助,又可以关涉一切万有。万物助长于一物,一物又可以关连到万物,宇宙万有,
就是这么样一个互相关连的关系之网。

 

又如一个人的生存,小时要靠父母的养育,长大了要受学校的教育,还要靠朋友的
帮助;衣食住一切生活物资,要靠农人、工人、商人的供给;生存的保障,要靠国
家的组织,军警的卫护。必须要有这种种的‘因缘’,一个人才能够生存。同时,一
个人也必然的要尽他的智识能力,去替社会做事,给别人作‘因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