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萧克回忆录-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极端狂妄,她和林彪的这些谰言,完全是形而上学,根本不懂得革命事业必
须善于吸收历史上的优秀文化和一切科学技术成果。我们不杀张振汉,还请
他当教员,是合乎马克思主义的。长征时,我们带着他走,到了延安,中央
决定放他回去。后来参加了抗战。我军解放长沙时,他还曾做过一些有益的
工作。建国后任长沙市政协委员和副市长。有次他来北京,谭家述(原六军
团参谋长)请他吃饭,我以老朋友的身份作陪客。我们早已是“一笑涡恩仇”,
这时成为净友了。

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后,省委决定,主力向东,转为战略进攻,打
到石门、澧州、津市和临澧一带,扩大根据地。那时我们有个很明确的观念,
打了胜仗,马上转入进攻,向新区发展,因为新区更便于打土豪,扩兵和筹
军饷。同时,新区的群众受国民党残酷压迫,愿意当红军,也好扩兵。省委
将领导机关分为前后两摊,前面一摊领导打仗,后面一摊领导地方工作,其
中包括红军学校和留守根据地的18 师。主力向东发展,后方抓紧建党、建军、
建政以及青年、妇女等群众工作,加强根据地内部对敌斗争。这样,前方取
得新的胜利,后方也得到巩固和发展。红六军团产生于湘赣苏区,是朱、毛
红军在井冈山地区时的地方党和游击队发展起来的,三大任务的光荣传统始
终保持着。遵义会议后,这个传统在湘鄂川黔根据地建设中,更加发扬了。

红二、六军团连续粉碎敌人两次“围剿”,根据地和红军都扩大了。二、
六军团会师时8000 人,刚过一年,即到1935 年10 月,就发展了两倍半,有
21000 多人。在敌人新的大规模进攻将开始的时候,我们于11 月19 日离开
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了新的战略转移。

反“围剿”既然胜利了,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呢?

第一、敌人来得多。从10 月开始敌人又组织第三次“围剿”。这次“围
剿”的规模比前两次更大。第一次“围剿”敌人有6 个纵队,四五十个团,
第二次“围剿”是80 个团,这一次是130 个团。敌人认为前两次“围剿”的


失败,是使用杂牌军多及指挥不统一。这次“围剿”,以蒋介石的嫡系、半
嫡系为主。如汤恩怕部的88 师、78 师都调来了;与红军打仗有经验的26 路
军孙连仲3 个师和樊嵩甫纵队也调来了。蒋介石还派陈诚到宜昌设立行营,
统一指挥。在根据地四周不断增加兵力,构筑大量的工事碉堡,形成了更大
的包围圈,同时实行更为严密的经济封锁。

第二、地形的限制。湘鄂川黔苏区周围,东有洞庭湖,北有长江,南有
沅、澧二水,西北是崇山峻岭,粮食困难。敌人利用山水要隘,建筑有战略
作用的碉堡线(纵碉线、横碉线),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守备,形成重重包围、
严密封锁、内外隔绝的战略格局,对我大兵团的机动极为不利。

第三、根据地经济、文化落后。本地封建势力独霸一方,割据一地,在
大割据中又有若干小割据。湘西地方军阀陈渠珍,名为统治13 县,其中若干
县又有人割据,甚至有割据三两个区、乡的。有些大地主也有枪,在山顶上
占据自然溶洞,他打你容易,你打他困难。他们钻进洞子里,洞口建碉堡,
洞里又加上些工事,你打他就更困难。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攻洞口之敌,
把辣椒点燃熏烟,用风车吹进洞内,一边熏,一边喊话:“你们出来,我们
不杀你们。”这样打开了许多洞子,搞了1000 多条枪。即便如此,民团地主
的小区割据还是不少。

湘西遍地都种鸦片,地主军阀嫌一般收税收不多,就要老百姓种鸦片,
规定一亩地要缴多少鸦片,老百姓不种,就收“懒捐”。他们从卖鸦片中发
大财。由于遍地都是鸦片,人民较普遍地受到烟毒,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
问题,抽鸦片的准不准当兵?我们在江西时说抽鸦片的是流氓,当然不要。
到湘西,抽鸦片的不只是流氓,很多农民也抽,如果不要,就无兵源。好吧,
只要是青年农民,愿意参军的就要。因此补的新兵,多数抽鸦片。但军队还
是要戒烟。开始还定量发鸦片。同时讲清道理,然后逐渐减少烟量,吃点戒
烟药,最后以蒸馏水溶化硫苦,静脉注射,个把月就戒了。这项工作是我军
卫生部长戴镜华研究出来承办的,解放后他任过军委卫生部长、总后勤部副
部长, 1967 年不幸病故。

第四、“左”的社会政策,根据地不巩固。湘西的社会情况有两个特点:
一是土地特别集中,地主、宫农占人口不到10%,而占有土地却在70%至
80%以上;二是游民特别多,游民武装也很厉害。湘西自民国以来,出现过
许多草莽英雄,如汤子谟、周朝武等。为什么有那么多游民?主要是从清朝
未年,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崩溃,土地更加集中,人民没饭吃,活
不下去,就大批沦为游民、半游民。省委对土地革命是积极的,抓得很紧。
根据地中心地区大部分都分配了土地。但那时的社会政策,基本上是三次
“左”倾路线那一套。划阶级成分,地主和富农超过10%,实际上是把有些
富裕中农也给划成富农了(地富比例,各乡村虽不一样,但平均应不到10%)。分配土地是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甚至对富农过重地征收粮食

(40%),这是错误的。还有,对商业征税太多;对游、杂武装、绿林
会道门武装没有注意改造他们,至少使他们中立。袁任远对此很有意见。他
是湘西慈利人,我军初到湘西,任大庸分区政治委员,奉省委指示费了很大
力气去争取游杂武装,来接头的有1300 多人,还集中了400 多,带来了好多
枪。但是,我们却把他们解除武装,杀掉头头,这就引起游杂武装的敌视,
又散为匪。由于过“左”政策没有纠正,就孤立了自己,把许多可以争取或
中立的队伍,推到敌人那边去了。所以在根据地的大半年中,一方面消灭


了许多反动的游杂武装,另一方面却产生了许多新的游杂武装,同地主
武装结合,一起反对我们,严重影响了地方工作的开展和根据地的社会秩序
及政令的实行。

军队由于流民大量加入,政治工作没有相应地跟上去,土地革命也尚未
在更广大的地域深入,影响了部队的巩固,带枪逃跑,甚至有成班逃跑的。
如果当时的政策不那么“左”,就不会树敌过多,不会成为在强敌包围下非
走不可的因素之一。遵义会议以后,当时全党思想刚刚开始转变,我们还没
有认识到过“左”的社会政策的危害,就加重了

自己的困难。这个问题,在长征出发前不久接到共产国际提出统一战线
政策,特别是我党中央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之后,才开始有感触,
直到延安整风才完全解决。

从前述四个因素来看,根据地不巩固是关键问题,敌人不断增兵,形势
当然严重。但如果根据地巩固,加上正确的战略战术,可以打破敌人的进攻。
但当时我们还不够这些条件,于是决定退出湘鄂川黔根据地。退出苏区之前,
只是想转移一下,摆脱敌人包围,保存有生力量,到湘黔边或黔东地区建立
新的根据地,并没有想到渡金沙江,更没有想到长征到陕北。


第十三章长征

1935 年11 月19 日,红二、六军团分别从桑植刘家坪和瑞塔铺出发,退
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记得出发前,省委及军委分会在桑植讨论过多次,
研究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当时决定到湘黔边,也就是江口、凤凰、石阡、镇
远、黄平那一带。我们分析,那里的敌人薄弱,可以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为了隐蔽向西突围的战略意图,我们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故意向东南
走。这次撤退,我们吸取了红六军团自己行动的教训,只带一、二天的干粮,
行李简化,轻装前进,行动灵活自如。

从桑植地区向西,有澧水和沉江两道河流障碍。出发前我们考虑过如何
突破敌人这两道封锁线的问题。估计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虽然防守严密,但
我突然行动,易于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就不同了,我军一过澧水,敌人便会
发现我向南,定要加强沉江的戒备。我们只有快速行动,赶在敌人部署尚未
调整完之前,连续突破澧水和沉江。

第一天出发时,我率六军团17 师一部以急行军赶到澧水,抢占渡口。我
们一天行军120 里,当晚就到了澧水边。那天,六军团的主力也走了七、八
十里,我们特意选大山中的小路,虽然难走,但好处是避开了敌机的侦察轰
炸。晚上在张家界外面的村子住下,做饭吃。 1990 年我到湘西,看到张家
界已成了风景旅游区,当年我们从这里过时,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带还有这
样好的风景。

第二天下午四、五点,六军团主力赶到大庸县城东三十里兴隆街地区,
黄昏开始抢渡澧水。直到这时,敌机还未发现我们。前卫团先过去了,后续
部队乘夜过河。对岸至大庸有敌19 师一个团筑碉防守,我们过了河就一直向
西打,半夜打到离城不远处,找到了从大庸城南通沉江北岸洞庭溪的大路。
第二天清早,我们顺这条路向南走70 里宿营,仍没有遇到敌机,真是顺利。
二军团主力21 日上午开始南渡澧水,这时敌机来了,炸得很厉害,部队有些
损失,但很快也都过去了。

22 日,我们急行军125 里,赶到沉江北岸的洞庭溪,找到几条小民船,
过去两个营。这时,敌人的一个营从沅陵来加强洞庭溪的守备。我们正在渡
河,看到敌人乘船来了,就在沅江两岸埋伏起来。等他一到,用重机枪朝船
上打。敌人做梦也没想到我们这样快就到了沅江,一个营全部缴械。我们在
中央苏区时有个口号,叫作“争取廉价的胜利”。这一仗真是“廉价的胜利”,
没打几颗子弹,就消灭了敌人一个整营,而且顺利地渡过了沉江。

这次突围行动方向选得好,行军路线也选得好,保密好,称得上是得意
之笔,当我站在沉水岸边,看到部队渡江,不禁长叹一声,如释重负。突破
澧水和沉江,这意味着战略计划初步实现了。

过沉江后,继续向东南猛进,直到湘中。我们早就知道湘中是富庶的地
区,到这里一看,新化、淑浦、锡矿山、辰溪这些县,不仅物产丰富,人口
稠密,文化教育也发达。我们原想从这里过一下,看到这样好的条件就打算
停下来,搞块根据地。那时我们都有一种观念,站得稳就站,站不稳就走,
随时可站,随时可走。

我们经过的国民党区域,都是新地区,红军以前没有在这里打过土豪,
统治阶级没有多少对付我们的经验。筹款捐钱较容易;老百姓因受国民党的
压迫,生活痛苦,很多人愿意当兵,我们就在新化、淑浦一带筹款、扩兵。


撤出湘鄂川黔之前,我们接到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指
示,又接到中央关于统一战线和抗日救国的指示。国际和中央的这些精神,
我们认为适合中国当时的政治形势。南渡澧水后,夏曦起草了“抗日反蒋”
的六言韵文布告,用六军团政治部的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