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36-活幼心书-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他证,或投万安饮。 

卷中·明本论
疮疹
属性:(斑毒附后) 
疮疹之作,始自婴孩生时,啼声一出,则咽下口中秽浊,蓄之在胃,因气运变迁,主 
客胜复邪气郁发,与元受秽浊激搏,而形于肌肉皮肤之外。初发有类伤寒,不拘四时,皆 
有此候,经云∶春夏为顺,秋冬为逆,盖春夏则阳气布,玄府开,人之气血流畅,邪毒 
易出,秋冬则寒气胜,而水冰地冻,人之气血凝泣(音涩),故难出也。小儿所患此证,轻重 
不等,命名亦异。轻者如麻,俗言麻子,重者如豆,谓之豆疮,重而又重,密如浮漂,俗 
曰赤漂。既传入此,已是危急。医与病家,切宜详审,故出各有其名,心为红点,肝为水 
,肺为脓 ,脾主结痂。惟肾居下,不受秽浊,所以独无其证。若见疮色黑陷,乃毒 
气入肾。急投麝香人齿散救之,及一匕金尤妙。此言五脏各有所主,及其发也。始焉壮 
热腰痛咳嗽,面目皆赤,或乍凉乍热,两足微冷,有惊搐谵语者,有腹痛欲吐者,有头 
痛烦渴者,六脉紧数,耳尻(音蒿)俱冷,呵欠顿闷,至五六日,身出红点,红点成水 ,水 
成脓 ,脓 之后,结痂 则愈矣。此证才见,似是而非,若同而异,疑贰之间,但 
以升麻汤加麻黄与之发表及清肺饮。盖肺主气,王氏曰∶豆疮气均则出快。故用之。仍 
不可过投,兼此疾首尾无下法,若下之必损脾胃。然万物得土气温暖而生,下之则脾土 
虚冷,气血无自而盛。故豆疮因脾胃虚冷,而气血亦衰,遂有伏陷之变。又《内经》云∶诸 
痛痒疮疡,皆属于心。虽各藏形证不同,而心实为之主。心主血,因其血热在里,再遇 
六淫侵袭,两相攻击,自内而形于外,则发之为豆疮,未有不先见其血点,而后结脓 。 
故其原出于心,或痛或痒,以分虚实,经曰∶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切宜知此,不可妄投 
药饵。若一出便齐者为重,不齐者为轻,以中和汤通顺表里,及 归汤催胀而已。既出 
不多,发之亦少,此为本疏,不宜再发。有大热者,以导赤葛散利小府。微热者用 咀 
五苓散,加人参、甘草,水煎。欲出不见者快斑饮,久而不结痂 者,是表有热,盛蒸 
于皮肤,可用升麻汤加黄芩以解之。若豆疮见形,有渴泻吐痢,用陈氏木香散、异功散、 
豆蔻丸治之。有虚痒者,多服 归汤及中和汤。以上豆疮,大约施治,不过如此,其余 
杂证预防之法,胡大卿陈文秀二公之书,该载详备。或问升麻汤治豆疮已发未发皆可服, 
何如。愚曰∶予每致思及此,屡见病家不循次序,不问可否,以为常服,自取危困,良 
可叹也。殊不知古人立方,深有意焉。但后学不能究心造微,以为一定之方,误人多矣。 
盖未发之先可服,使其解利肌肤,自然出快。已发之际便不可服,为其药性差凉,凝滞气 
血,毒不能出,反以为害,结痂之后可服,使其解散余毒,气顺血和,免有豆痈之患。或 
问豆疮倒靥,有用麝香、人齿散作效,亦有不效者何?予曰∶其说有二,若见黑陷,毒 
气入肾,肾色主黑,盖齿者肾之余,用麝齿之法,引导归肾,而发出其毒,故效耳。及 
用一匕金救之,其效尤速。若见痒塌灰白色,脾虚所致,多投陈氏异功散取效。以上二证, 
各有主治,不可执一,切须详审。或问∶豆疮投紫草饮固好,亦有不服者。曾子曰∶处 
方之妙,在乎君臣佐使,后之医者,不谙古法,令病家自取紫草,修合品味,或为汤使 
入诸药内,彼欲速效,而倍用恣饮。按本草云∶紫草性寒,小儿脾气实者,或尔偶中,脾 
气虚者,反以为害。如戴氏方名紫草茸饮,后人讹传此方,缺其茸字,盖茸者春月才生之 
芽,色泽而红嫩,得阳气之使然。以类触类,所以用发豆疮故效,但罕得嫩茸,后以紫草 
头仅半寸者代之,即与茸初萌处同类。今人 
不达其理,遽全用之,有脾虚者服之作泻,疮陷不救者多。予尝目击其事,深为可伤。凡 
治豆疮,不可不明此理。盖戴氏紫草茸饮,内有人参、黄 、当归、白芍药佐之,故用验 
矣。或问∶病豆疮者,忌食粥然欤。予曰∶此俗忌也。病家恐患者疮烂如粥,故忌之。其 
实不然。毒瓦斯自里达表,满口糜溃乳食不能进,非以粥饮饲之,则脾土虚而豆疮陷、必 
致不救,深可痛惜。予尝调治此证,始终与粥,全活多矣。盖粥者以米为之,何毒之有, 
为父母者,切宜知此。或问∶禁食荤腥者何?予曰∶此亦世俗拘执之论。天以五气生万物, 
人以五味养五脏,豆疮之萌,始因藏受邪毒,感时气而郁发,自内达外.荣卫俱虚,里气 
亦弱,必藉五味荤腥,以为滋补,使气顺血和,自然出快。但不可食动风发热之物,以 
助毒瓦斯,亢则必害。或问∶豆疮后与产后相类何如?予曰∶盖产后之妇,血脉伤损荣卫 
大虚,败血未尽,偶六淫侵袭,便致急证,亦有不救者,故郭氏着产后二十一论,正为此 
设。且小儿豆疮,一身精血皆形于外,热作胀痛,叫声不已,耗损真气,结痂后表里俱 
虚,荣卫亦弱,余毒未解,失于调护,暴感邪气,多致夭伤,与产后传变何异。在父母 
者,倘不究心及此,悔将噬脐,为之晚矣。然有疮少气实,饮食如故,又不拘以此论,医 
者宜审之,切勿例指为虚也。凡豆疮欲愈未愈之间,传变黑陷干枯,咳嗽失音,吐泻 
烦渴,浑身手足俱冷,睡则昏迷,饮食减少,及痰多气促燥痒,皆为不治。医者宜察之。世 
言麻子者,亦疹毒也。经曰∶疹属于脾,胃为脾之府,有疾则同矣。疹毒乃天行气运变 
迁之使然,亦随天地乖戾之气而受病,故曰时气。不拘长幼,身发大热,咳嗽连声,腰 
痛口干,足冷,有寒热腹痛者,有头疼自痢者,有烦热惊搐者,此热使然也。但外证形 
于身体头面,如蚊蚤所啮(五结切)发红点而起头,其疮脚有紫黯色为异耳。盖因四时有非 
节之气,着人肌肤,留而不去,再经外邪郁蒸,与元受蕴热相触,毒瓦斯遂发于外,形而为疹。若热太甚,则为痈为疽, 
为赤紫丹瘤,传入脏腑,治之稍缓,亦致害人。有胎受秽液,热毒蕴蓄于肺胃,因感时气而发者,并 
以清肺饮疏表,及百解散去桂加黄连,水煎。或余毒之气上蒸,口齿糜烂作臭,饮食不便, 
以当归散加七宝散,入盐水姜煎服,并牛蒡汤疏风化毒。若疹出盛时,头痛肚热,神思 
烦闷,麦门冬汤主之。如夏月得此证者,烦躁发渴,小便少,神不安,投却暑丹即效。有 
毒瓦斯甚者,满口成疮,目赤肿痛,失音恶心,此余毒在肺胃之间未解,致肺胃俱虚,肺虚 
则语声不全,胃虚则饮食不纳,急宜早治。若气促心烦惊悸者,病必致危矣,世言此证有 
温毒发斑,有胃烂发斑。若温毒发斑,其瘾疹如锦纹片,出于两腋之下。盖两腋者,气 
之道路,故蕴毒随气之道路而先出,其疾咳嗽烦闷,或呕清水,此因冬时感冒寒毒,停 
于肌肉之间,至春阳气发动,而形于外,名为温毒发斑。以百解散、牛蒡汤,及当归散 
加陈皮、黄连为治。胃烂发斑,初因伤寒下早,热毒乘虚入里,及当下而不下,亦致热 
毒内蒸于胃。胃受热毒,则发出于皮肤,斑之赤者可疗,黑者十死一生,治法亦同前议。 
活人书以玄参升麻汤、大青四物汤。化斑汤为治、大人小儿,病同一体,用药施治,无 
逾古法,但小方分剂则轻少不等耳。此证更宜投拔毒饮、升脉汤,前豆疮余毒发见,皮肤溃烂,治用黄土散。 

卷中·明本论
阴囊肿
属性:巢元方论曰∶诸筋会于阴器,邪客于厥阴少阴之经,与冷气相搏,则阴囊肿痛而引 
缩,经中虽分四证,曰肠 、气 、水 、卵 。然小儿患此,若治之不早,则成痼疾,如 
腰曲腹痛,冷汗自出,而阴囊二子,吊缩入腹,痛止方出,名为内吊。用乌梅散匀气散、 
金茱丸、金铃散为治。有阴茎全缩不见,有阴囊光肿不痛,此因肝肾气虚。宜以橘子仁 
煎汤,调下金铃散、匀气散,皆可投之。《内经》曰∶ 癃疝肤胀者,阴亦盛而脉胀不通, 
故曰 癃疝。由是观之,乃阴气盛而致有此吊缩者,筋急也。筋遇寒则引缩,遇热则纵 
弛,故三因所用方法,以宽小肠气疏风为治。然小儿此证,多因坐阴润之地,惑风湿而得, 
用当归散加槟榔、苍术,水、姜煎服,并青木香汤、钩藤膏,外以立消散傅之。有外肾 
无故而肤囊肿大,不燥不痛,光亮如吹,此名气虚所致,以匀气散调治,三因方家韭子 
丸主之。一证外肾肤囊赤肿通明,及女儿阴户肿胀,乃心热之所传,皆以木通散、导赤 
散为治,或用薏苡仁煎汤,调五苓散,及以外消散敷之,并投天花散,用无灰酒煎下。不 
能饮者,水煎少入酒,同服亦好。 

卷中·明本论
惊瘫鹤膝
属性:肝者,东方青龙木也。其动则应于风,病则主惊骇。诸热引肝风.有风则生痰,有痰 
亦作搐。小儿惊风之际,手足动掣,当听其自定,然后疗之,免生异证。或父母见其病 
势可畏,从而按伏之,岂知筋者肝之令也。临病发时,若按束其手足,则筋不舒伸,遂至 
经络为风所闭,终为废人。内经曰∶顽弱名缓风,疼重名湿痹。又有四肢痿痹不仁,致 
手足稍胀痛不堪忍者,此风毒之气使然。故传曰∶风淫末疾是也。凡小儿心悸不常,及 
遍身肿痛,或手足不随,此为惊瘫候也。若治之稍迟,至臂腕膝胫骨节之间,流结顽核, 
或膝大而肿,肉消骨露,如鹤膝之状,或为痈为疖,此名鹤膝候也。以上形证,并宜发 
汗为先,使腠理开通,则风热可除,有湿亦去,用百解散和 咀五苓散,倍加麻黄,水、 
姜、葱煎服,微得汗为度,或以麻黄汤发散尤佳,次防己汤、祛风散,及独活汤加桑寄 
生投服,并防风汤或黑虎丹,作小丸子间服,使风不生而痰不作,则其疾易愈。若为痈 
为疖,疼重者用黑牵牛半生半炒,略碾碎,煎无灰酒调下五苓散,以除流注之寒湿,则肿 
毒可消。如大府闭而不通,此是风热内蕴,其右腮红紫,及右手三部脉浮而实滑,宜五和 
汤或当归散、枳壳丸治之。其加减之法,尤在临机审处。若泥一方,非良医也。前证更宜间服排风汤。 

卷中·明本论

属性:瘰 一证,先贤名曰九漏,究其所因似热,稽考形状非一,不过随象命名大概初发 
于颈项肌肉之间,未成脓者,从本引末,可使衰去,针之灸之敷之,从其所因而施疗。然 
小儿幼弱,岂堪针灸,但以服饵涂贴之剂为治。此疾多生于耳后及颈项两旁,初发止是 
一枚,次必连生,大小十数,缠绕项下,累累如贯珠,逐个先肿。作脓穿破,轻者可 
愈重者难除,先穴漏脓,长岁不干,谓之漏项。原其得病之初,自足三阳感受风热,与 
血气相搏而成。治以百解散加当归散,水、姜、葱、灯心煎服。次用玄参饮及牛蒡汤、木通 
散、内消丸,与之宣热化毒,洗以槲皮散,涂用白芨散、二香散,使气顺血行,脓干汁尽, 
则自愈矣。仍忌臊毒野味,其证不致再作。 

卷中·明本论
五淋
属性:《巢氏病源》曰∶诸淋皆肾虚所致,肾与膀胱为表里,至水下入小肠,通于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