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与死的对抗〔美〕诺尔曼布朗-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弗洛伊德把幼儿性欲阶段简单地视为性本能成熟过程中的几个阶段,因此它们只是生物学过程中的几个阶段,而俄狄浦斯工程(Oedipalproject)乃是其自然的目标。

    幼儿性欲的这一自然的绽开(eflorescence)

    被视为蒙受到来自外界的扰乱,此时俄狄浦斯工程乃屈原于阉割情结。俄狄浦斯工程与阉割恐惧的这种正面相遇被表述为儿童性欲的要求与现实原则所发生的致命冲突,并被认为是造成压抑的原因。

    然而在弗洛伊德后来的讨论中,童年性欲却被说成是在很早的阶段上便受到儿童与其所依赖的母亲之间关系的干扰。

    弗洛伊德过去曾把阉割的威胁说成是来自父亲的形象;现在他却发现:过去被他视为败坏了儿童与父亲之间爱欲关系的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早在前俄狄浦斯阶段,甚至早在所谓的口腔阶段,便已存在于儿童与母亲之间。

    [2]但这样一来,幼儿性欲就是从很早的阶段起便受到本能的矛盾情感的干扰,因而其典型的显现方式(口腔的、肛门的、生殖器的)就必须看作不仅仅由爱欲所创生,而同时也由爱欲本能的对立面,由爱欲的敌人所创生。弗洛伊德在他的后期著作中,对幼儿性欲所受到的干扰作了另一种展望并将它引入自己的焦虑理论中,但没有在逻辑上保持一致性地使之与对本能的矛盾情感所作的分析结合起来。此时,他不仅把阉割情结视为从很早阶段上便已开始的本能矛盾史上的一个高潮,也把它视为可以追溯到出生创伤(birth-trauma)的童年焦虑史中的一个高潮。

 159

    生与死的对抗931

    弗洛伊德关于本能的矛盾和关于焦虑的新理论,在我看来尚未充分展开,但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那样,其所产生的效果,将决定性地使整个压抑理论发生改变。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是焦虑导致了压抑,而并非如我以前所相信的那样是压抑导致了焦虑。”

    [3]同样,他也试图以本能的矛盾作为造成压抑的原因。

    [4]过去的理论把“现实原则”说成是造成压抑的原因;而新理论则把压抑的原因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并把压抑的原因置于儿童自己心中,因而使压抑本质上成为自我压抑。

    弗洛伊德未能以他后来关于本能的矛盾和关于焦虑的理论重新修改里比多的童年组合理论。但如果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压抑理论乃是整个精神分析学的奠基石[5]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对自我压抑这一新思想进行探索。焦虑和本能的矛盾必须作为导致压抑的原因加以探索。而且,根据我们上一章的观点,焦虑和本能的矛盾必须与死亡本能相关联。如果焦虑和本能的矛盾弥散到了整个童年性欲之中,那么,里比多的童年组合方式就必须视为受到死本能的病态干扰的童年性欲。而既然用弗洛伊德的话说“自我乃是焦虑的唯一席位”

    [6](同样也是本能的矛盾的唯一席位)

    ,那么,里比多的童年组合方式就是自我的组合方式而不仅仅是里比多的组合方式。这样一来,我们或许应该把性欲的组合方式视为存在于自我之中的焦虑对肉体所发生的影响。而既然如我们在上一章中所看见的那样,焦虑乃是由于自我无力接受死亡所导致,那么,性欲的组合方式便很可能是由逃避死亡的自我所建构,并因而可望被一个强大得足以去死的自我所废除。

 160

    041生与死的对抗

    当弗洛伊德说到儿童身上本能的矛盾冲突时,他心里想到的是爱与恨。但正如我们所看见的那样,他的死亡本能的理论必须予以认真考虑并系统地运用到对儿童所作的分析中去。结合与分离、依赖与独立、物种与个体,简言之,生与死的一切辩证统一在人身上破裂了;这种破裂发生在幼儿阶段,它是人类家庭制度的产物。人类家庭制度延长了儿童处于依赖地位的状态。

    父母的照料使童年时代成为享有自由、不受现实原则统治的黄金时代,从而允诺和促成了童年性欲和快乐原则在一种非现实的环境中获得早期繁荣。在父母的庇护下,童年性欲(爱欲或生本能)在一个充满爱和快乐的世界中沉溺于自恋式的无所不能的梦幻。

    但假若家庭制度使儿童有了一种任何动物所没有的对自由的主观体验,那么,它能够做到这一点,却是通过把儿童置于对父母的绝对依赖这一客观状态下——而这,也是其他任何动物所达不到的。对父母的依赖在儿童身上制造出一种消极的、依赖性的、渴望被人爱的需要,而这与他自恋似地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的梦幻恰恰是彼此相反的。从而,人类家庭制度实际从两个彼此矛盾的方向上塑造了人的欲望,正是由这一矛盾所引发的辩证运动,才导致了弗洛伊德所说的矛盾情感。

    但这种由家庭制度在人心深处建立起来的矛盾,却不过是生本能与死本能之间的矛盾。主观上沉溺于在爱中与世界结为一体的梦幻,客观上却处于渴望被人爱的消极依赖地位,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意味着在结合与分离、独立与依赖、物种与个体这些生与死的辩证运动中存在着相互敌对的倾向。

 161

    生与死的对抗141

    这种敌对倾向不是因为某种新要素的侵入而产生的,而是由于同样一些本能过分发达过分“肥大”造成的;而在生物水平上,这些本能本来是和谐地结合得好端端的。建构了一切生命的那些本能,同样也建构起人类家庭。作为家庭之内核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使作为生命本质的那种相互依赖的结合有了一种新的方式;与此同时,它也使作为死亡本质的个体独立性有了一种新的方式。人类家庭是由爱的一种更紧张。

    的方式创造出来的,反过来它又创造了死的一种更紧张的方。

    式。

    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在他心理中形成了种种矛盾冲突,他对这些矛盾冲突所作出的反应是焦虑。焦虑既是对死亡的逃避又是对死亡的体验。根据精神分析学的看法,童年的焦虑有一漫长的病史,它可以一直追溯到婴儿的出生。在出生的那一刻,生与死正进行着紧张的拼搏,婴儿此时的焦虑,为尔后焦虑爆发时伴随产生的生理感觉和神经感觉这种综合症状提供了模式。

    奥托。兰克走得如此之远,他竟断言,儿童出生时的创伤性体验是尔后产生神经症的原因。弗洛伊德则并不把人类特有的焦虑和神经症归咎于出生创伤,而是把它归咎于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类家庭中养育的儿童,会像遭受出生创伤一样地遭受到精神上的创伤,这些精神创伤因而必然会在种种不同于出生时那些生物学作用的情境中重新引发出焦虑综合症来。

    [7]

    纯粹生物性的生产行为不仅注定了有机体必有一死的最终命运,而且其本身就既是婴儿的诞生又是胎儿的死亡。这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出生又是与赋予婴儿以个体性的母亲的生

 162

    241生与死的对抗

    物学意义上的分离。这种心理创伤的原型,这种需要却又不能够找到母亲的体验,则是一种心理上分离的体验。由此而产生的焦虑,用弗洛伊德的话说,乃是“与保护他的母亲相分离的焦虑”。

    [8]儿童最大的心理创伤莫过于阉割焦虑。这种焦虑,按弗洛伊德的说法,也是害怕与母亲分离,或者毋宁说,是害怕失去那可以在交媾行为中与母亲替身重新结合为一体的工具。

    [9]进一步讲,所有这些分离均被体验为死亡的威胁;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在焦虑中自我所害怕的,“本质上是被推翻和消灭。”

    [10]

    这样,尽管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这样说,但他对焦虑的分析却证明:在焦虑与死亡本能之间有一种紧密而深邃的联系。焦虑是对分离、个体性以及死亡等种种体验所作出的反响和回应。儿童在母亲怀抱中经历和体验了一种新的、紧张的结合方式、生存方式和爱的方式,他必须同样也经历和体验一种新的、更加紧张的分离方式、个体性方式和死亡方式。

    用弗洛伊德的语言来说,当自我面对自身里比多所提出的过多需要时,创伤便宣告形成。

    [1]在人类家庭中,爱欲朝向新的更高的水平扩展,同时也就导致死本能向着新的更高的水平扩展。正因为儿童是如此爱他的母亲,他才把与母亲的分离视同死亡。其结果,那本来在生物学水平上只能经历和体验一次的出生与死亡,在人类心灵的水平上却反复不断地经历和体验,从而儿童完全可以如圣保罗那样宣称:“我每天都在死亡。”

    由于无力接受分离、接受个体性和接受死亡,人所采取的一个步骤便是把死亡爱欲化——赋予病态的死亡愿望以活

 163

    生与死的对抗341

    力,赋予病态的渴望回到出生(分离)之前的胎儿状态、回到母亲子宫中去的愿望以活力。

    弗洛伊德分析阉割情结时,认为它是对失去可以与母亲子宫的代用品重新结合的工具的恐惧。这一分析的内在含义不仅是暗指在幼儿的俄狄浦斯情结中隐藏着病态的、退行性的死亡愿望,同时也是暗指在成人对生殖器的使用与安排中隐藏着这种病态的、退行性的死亡愿望。因此,正像弗洛伊德经常指出的那样,在选择妻子的时候,我们实际仍然是在寻找自己的母亲;而在性交行为中,“阴道实际上成了母亲的子宫。”

    [12]

    费伦奇在《塔拉莎》一文中,曾大大发展了这种对性交所作的分析,说它是旨在“以生殖器的方式重建子宫内的处境”。然而他的这种分析却没有阐明这种“退行性的子宫倾向”所具有的病态性质。因此,在我看来,他也像弗洛伊德一样[13],错误地和不合法地把这种倾向投射和扩展到所有有机生命身上。无论如何,在人类身上,这种特有的里比多集中于生殖器区域——集中于儿童的生殖器阶段以及成人的生殖器结合——的现象,乃是由退行性的死亡本能发明出来的,它反映了人无力接受死亡、分离和个体性的心理事实。在同一篇文章中,费伦奇超越了弗洛伊德,他证明了童年性欲的更早的阶段——口腔阶段和肛门阶段——同样也受到这种退行性趋势的支配。

    [14]在最早的幼儿时期,里比多特别地集中于口唇,高度地投注于吮吸行为——这种情形是由无力接受与母亲分离造成的,是由退回子宫的幻想支持的;而肛门阶段则涉及为了恢复与母亲的结合而象征性地把粪便作为一种巫术工具(amagicinstrument)加以操纵。因此,性欲的组

 164

    41生与死的对抗

    合方式,无论是前生殖器阶段还是生殖器阶段,都显得是由焦虑,由对死亡的逃避和赴死的愿望建构起来的。里比多在生命中的分布要想不与死本能相对抗,只有在多形态的性反常中才能办到。

    无力接受死亡不仅激活(activate)

    了退行性的死亡愿望,而且败坏了爱欲并使幼年的自恋工程背上了逃避死亡的负担。本能的矛盾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