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俱舍论疏-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律儀。難。若以無對師受一日夜即無晝·夜。亦無對師要期盡壽。應無盡壽。論。雖無對師至故不立有。通難。由起畢竟壞善意樂故。得盡壽不律儀。雖起暫時壞善意樂。不對師故不得日·夜不律儀也。雖暫時壞惡意樂心。以對師受得近住戒。若有對師受不律儀。亦令得惡戒。然無受者故不立有。論。經部師說至阿世耶故。述經部宗。經部說。如善律儀無別實物名為無表也。但於現思上善別防惡功能。所熏習種子功能。假立無表。此不律儀亦應非實。即欲造惡不善意樂相應意思。熏身語七差別功能熏成種子假名惡戒。由此熏習七思種子。後時善心雖起。名為成就不律儀者。以不捨此惡意樂故。惡意樂者。如意樂一生以殺自活中間。雖行施等起其善業。此殺意樂而不息也。阿世耶。此云意樂。攝大乘論。以欲及勝解為意樂體。亦是思願。願體亦同。
    論。說一晝夜近住律儀。大文第七明近住戒。於中有三。一明受戒儀式。二明八支所以三明受人不同。此文初也。論曰至齋竟亦得受。釋受時也。准此論文。先無要期者齋後受戒不得。又准此齋前總名晨旦。正理論云。受此律儀必須晝夜。謂至明旦日初出時。婆沙一百二十四云。一晝·一夜不增·不減。謂清旦時從師受得。至明清旦律儀便捨。乃至。時分定故。光闇往來易了知故。論。言下座者至不發律儀。釋受律儀也。若不在下床等。即不恭敬。有慢心故不得律儀。病者雖不曲躬等。無慢心故亦得戒也。論。此必從師至能不摺浮a尨寺蓛x無自誓受。必從師也。論。受此戒者至二俱不成。釋從師儀式也。論。具足受八支至近住不成。釋具支闕不成也。正理論云。具受八支方成近住。隨有所闕近住不成。諸遠離支互相屬故。由是四種離殺等支。於一身中可俱時起。以諸遠離相繫屬中或少或多相差別故。論。受此律儀至如新異故。釋律儀嚴飾異也。富貴者常嚴身具雖復精花。不生憍逸故亦得戒。論。受此律儀至日初出時。釋戒捨時也。
    論。若不如斯至不得律儀。總釋也。一若不且受。二若不在師下床。三若不從師受。四若不隨師教受。五若不具八支。六若不離嚴飾。七不盡晝夜。七中隨闕一緣不得律儀。但得處中妙行。正理論云。然為令招可愛果故亦應為受。廣如婆沙二十三說。論。又若如斯至深成有用。明近住利益。論。言近住者至近盡壽戒住。釋名也。兩釋無評。正理論中兩說如前。又云。有說此戒近時而住(解云。此時促名為近住。以是婆沙第三家釋也)。論。如是律儀至說此名長養。釋異名也。
    論。何緣受此必具八支。自下第二有一頌。明八支所以。論曰至厭離心故。明八戒有三種支。一尸羅支。二不放逸支。三禁約支。如文可解。正理論云。厭離能證律儀果故。論。何緣具受如是三支。問。何緣要須具受尸羅等支。論。若不具支至諸惡業故。答受尸羅支所以。若不受尸羅支。不能離性罪。論。次離飲酒至諸事業故。答。若不受不放逸支。不能離失念故。若失念忘失應作不應作事心樂故遂犯尸羅。論。後離三種至心便離憍。答。若不受禁約支。心便憍舉尋即毀戒。正理論云。謂香鬘等若恒受用。尚順憍慢為犯戒緣。況受新奇曾未受者。故一切種皆應捨離。論。若有能持至心縱逸故。受齋有二事。一自憶受近住戒。二於世間深生厭離。若非時食二事俱無。
    論。有餘師說至分為二故。敘異說也。太法師云是龍樹說。此法師意說。既云齋戒故以不非時食以為體性。除齋餘有八種說名齋支。果塗飾香鬘為一。舞歌觀聽為一。食節有八支。齋梵名鄔波婆婆。此翻為齋。或名近住。論。若作此執至隨行隨作。論主與餘師出摺涍^。若謂餘戒有八。齋為第九以為齋體。何故經說離非時食已便作是說此第八支。既言第八。明餘唯七。又言支故。明非別立離。非時食以為齋體。不是齋支。論。若爾至名齋支。餘師反問。既齋等八事總是齋支。別立何法以為齋體。論。總標齋號至應知亦爾。論主答也。如文可解。
    論。毘婆沙師至支非靜懀А⒂胁孔凇W忌嫌腥缏暪手乐У扔麽屛囊病
    論。如是所說至即正見等支。總責非理。如何自體與自體為支。論。若謂前生至不具有八支等。破轉計也。正見等若三摩地等。不可即此正見等為道等體。即用此正見為道等支。亦不可說前生正見等。與後生正見等為支。最初念時應無八支故。正理救云。經主於此謬作是責。不可正見等即正見等支。若謂前生正見等為後生正見等支。則初剎那拢赖葢痪哂邪酥У取7菤称派痴f正見等其體即是正見等支。亦非前生正見等。為後生正見等支。然於俱生正見等八。唯一正見有能尋求諸法相力說名為道。以能尋求是道義故。即此正見復能隨順正思惟等。故名為支。所餘七支望俱生法能隨順故說名為支。非能尋求不名為道。實義如是。若就假名。餘七皆能長養正見。故思惟等亦得道名。見名道支亦不摺怼S纱祟愥岧S戒八支。經主於中何懀f過。俱舍師破云。若就實義。正見但應言是道。是正思惟等支不應言亦道支。既言亦道支還望於道。若就假名。餘支。亦應名道。何故但言是道支。
    論。為唯近事得受近住下半行頌。第三明受近住人別。論曰至除不知者。釋餘亦有。謂受近事及但受三歸等皆得戒也。婆沙一百二十四云。問誰應受此近住律儀。如是說者。亦拢R喈惿R嘟隆R喾墙隆N词芙乱蝗找箽w依三寶等者。即是婆沙非近事也。若不受三歸受近住戒不得。除不知者。正理論云。除不知者。由意業力亦發戒故。婆沙三十四云。有說亦得。謂若不知三歸·律儀受之先·後。或復忘铡皇苋龤w但受律儀。而授者得罪。若有憍慢不受三歸但受律儀。必不發戒。論。如契經說至鄔波索迦准正理文乘前起也。正理論云。豈不三歸即成近事。如契經說。乃至。名曰鄔波索迦。此是乘前問也。若有非是近事唯受三歸得近住戒者。豈不受三歸時即名近事。外國師說。但受三歸即名近事。薩婆多說。自稱我是鄔波索迦方名近事。准經所說先歸三寶後稱近事。論。為但受三歸即成近事。問。為前受三歸即成近事。為至自稱我是鄔波索迦時方名近事。
    論。外國諸師說唯此即成。外國師者是迦濕彌羅國外健馱羅國經部諸師說。唯受三歸即成三歸鄔波索迦。說戒相時方得五戒近事名。論。迦濕彌羅國至則非近事。此是有部宗也。近事唯一要得五戒方名近事。無唯三歸成近事也。四分律云佛為價客。受二歸即名近事。及為婆羅門婦。受二歸時名近事女。其宗別也。論。若爾應與此經相摺=洸侩y。若無唯受三歸名近事者。即與大名經相摺=浾f受三歸已自稱云我是鄔波索迦。未說戒相未發戒故。論。此不相摺喊l戒故。有部答。既已發戒。非是唯三歸即名鄔波索迦。
    論。何時發戒。經部問。已下大文第八明近事。文中有五。一明發戒時。二明支具闕。三近事等成三品因。四便明三歸。五明立支所以。此文初也。論曰至便發律儀故。釋發戒時也。說三歸時未得戒。自稱近事便發戒也。論。以經復說至令識堅持。重引餘經證。以經自稱我是近事。後復說我從今時乃至命終捨生言故。故知前時已得五戒彼雖已得令了知故。為說捨生等五種戒相令識堅持。論。如得苾芻至此亦應爾。引喻釋也。如苾芻等於羯磨時已得具戒後說戒相。論。是故近事必具律儀。結有部也。若別說戒相時得。容有不能持者不發戒。既總受三歸自總稱我是近事即發戒故支必具五。
    論頌曰至謂約能持說。自下有三句。第二明支具闕。上兩句問。下一句答。論曰至能學滿分。此經難也。論。謂約能持至說能學言。有部通經。言一分等者。先已具得五戒後持一分·少分·多分·滿分不同故分為四。若不爾者。不應言學一分等。應言受一分等。婆沙一百廿三云。答此說持位非說受位。謂於五中。持一不持四名一分。持二不持三名少分。持三持四名多分。具持五名滿。論。不爾應言受一分等。反難釋也。既言學一分。不言受一分。故知就能持說。論。理實約受至故名近事。有部定自宗為理實也。
    論。如是所執摺狡踅洝=洸控熡胁窟‘經。論。如何摺洝S胁糠磫枴U摗V^無經說至捨生言故。經部答摺浺病4竺浿胁徽f自稱我是近事等言。便發五戒。此大名經不說我從今者。乃至命終捨生言故。豈得別將餘經不釋近事相經釋近事耶。論。經如何說。有部問。論。如大名經至故摺浇洝=庠啤=洸徽f故名摺浇洝H绱竺浿姓f近事相。於此經中不說自稱我是近事時得戒。從今捨生言。又不是大名經說故是摺健U摗H火N經部至捨生等言。通有部引經也。餘經中說我從今等。是其別事。非近事相。論。設說亦非至已發五戒。縱有部餘經說近事相。亦不明了。誰能准此不明了文。便信前時已發五戒。此破有部先時發戒。
    論。又約持犯至乃至廣說。破有部通經也。正理論敘廣牒破已。乃至。且經所說我從今時乃至命終捨生等者。何理。唯說得證淨人非諸異生亦立此誓。諸異生類將受律儀亦有如斯堅固意樂。乃至為救自生命緣。終不虧摺軐W處。如斯誓受世現可得。然此文句大名經中現有受持不摺怼9什粦獟嗡b正文(准此。經部大名經無此文。有部大名經有此文)。設大名經無此文句。於我宗義亦無所摺7俏易谘哉f此文句究竟方發近事律儀。由說自稱我是近事。憶持護念便發律儀。以自發言表為弟子。如大迦葉得具足戒。世尊既說鄔波索迦應具受持五種學處。彼說我是鄔波索迦。必俱律儀何勞致惑。如稱我是國大軍師。彼必具閑兵將事業。依如是喻智者應思。又經主言約持犯戒說。乃至具牒俱舍論文。此全無理。唯對法宗所說理中應問答故。雖知近事必俱律儀。而未了知隨犯一種為越一切為一非餘。由有此疑故應請問。諸部若有未見此文。於此義中迄今猶諍(諸部有諍為犯一時捨一切。為犯一時捨一也)。若異此者。佛經數言鄔波索迦具五學處。誰有於此已善了知而復懷疑問受多少。設許爾者疑問相摺V^彼本疑受量多少。而問有幾能學學處。答學一分等。豈除本所疑。故彼義中不應問答。經主於此不正尋思。於諍理中懷朋黨執。翻言對法所說義中問不應問。況應為答。
    論。若闕律儀至此亦應爾。有部以苾芻等戒為例難也。論。何緣近事至支量定爾。經部反問有部戒支不同。論。由佛教力施設故然。有部答也。論。若爾何緣至非苾芻等。經部引文不同。例釋具支·不具支異。論。迦濕彌羅國至得成近事。述有部宗也。
    論。此近事等一切律儀。已下一句。第三明成三品。論曰至或成上品。明戒由受心成下·品。不由依身。凡或有上無學有下。論。為有但受至成近事不。問。論。不成近事除有不知。答。若知應受三歸。慢心不受不得律儀。若不知須受三歸而受者。受者得戒。戒師得罪。婆沙三十四云。歸依有二種。一與律儀俱。二不與律儀俱。與律儀俱者。唯在人趣三洲非餘。不與律儀俱者。通餘趣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