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第1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础。
  近代音乐教育家伴随学堂音乐的发展,出现了一批音乐教育家,其中以李叔同、沈心工、曾志忞等最为著名。
  艺术教育先驱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艺名息霜,原籍浙江平湖,光绪六年(1880)诞生于天津。自小接受传统教育,对于书法、金石尤为爱好。十六七岁时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元礼)学习填词,从唐静岩(育厚)学书法。戊戌变法时迁居上海。在上海与袁希濂、许幻园等在城南草堂组织“城南文社”,又与常熟鸟目山僧(黄宗仰)、德清汤伯迟,上海任伯年、朱梦庐、高邕之等书画名家组织“上海书画公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东渡日本留学,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曾独立编辑《音乐小杂志》,在日本印刷后,寄回国内发行。次年九月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又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并从日本戏剧家川上音二郎和藤泽成二郎研究新剧表演。他与同学曾孝谷等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春柳社”,在该剧社上演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与《黑奴吁天录》中扮演了茶花女和爱美抑柳夫人,受到日本戏剧界的好评。宣统二年(1910)李叔同毕业回国,在天津高等工业学堂担任图案教员。1912 年春上海《太平洋报》创刊,李叔同被聘为编辑,主编副刊画报。同年3 月加入“南社”,并在上海沪东女学任教,讲授文学与音乐。与柳亚子等创立“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年秋,到杭州,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图画和音乐教员。1915 年,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图画、音乐教员。他为艺术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后来成名的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他的学生。1918 年,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号弘一。1942 年圆寂于福建泉州。
  李叔同一生创作歌曲50 余首,有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家五十曲》,被当时中小学音乐课广泛采用,受到社会欢迎。他的早期作品,表现了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存亡的忧虑。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采用我国民间曲调“老六板”填写的《祖国颂》,在沪学会的刊物上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国各地学校都将其作为音乐教材。他还有不少填词歌曲,是抒情性的独唱和小合唱,有的歌词是古体诗词,这些作品在词曲的配合和意境的创作等方面,都超过了同时代的学堂乐歌。
  音乐教育家沈心工(1869—1947),原名叔逵,又名庆鸿,上海人。辛亥革命前,在上海务本女塾、龙门师范学校任教,是国内学校唱歌教材的最早编辑者。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开始,先后编辑出版《学校唱歌集》(三集),辛亥革命后又出版了《重编学校唱歌集》(六集)、《民国唱歌集》(四集)等,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他采用外国歌调,编配新词,作为中小学生和学前儿童唱歌教材。他选曲填词的代表作有《何日醒》、《革命军》和《同胞同胞须爱国》、《兵操》等,表现出对清政府统治者的不满与斗争。他也有少数创作歌曲,如《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黄河》、《采莲曲》等。
  近代器乐的发展近代器乐方面也有所发展。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产生和流行的民间器乐曲,称为“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包括粤剧和潮州剧音乐;狭义的是指小曲(器乐曲)。近代的广东小曲盛行一时,它在城市和农村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不断演化,吸收了各地民间小调、小曲、戏曲音乐和各种乐器乐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流畅优美,节奏明快清晰,其中抒情写景之作,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何柳堂(1872—1934),早期广东音乐创作和改编的作曲家,又是琵琶演奏家。他来自广东番禺,是一位贫苦的民间艺人。他除写广东乐曲外,还写过一些宣传抵制洋货、劝戒洋烟、反对蓄婢等内容的地方曲艺作品。他创作的乐曲如《群舟竞渡》、《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都很著名。邱鹤梼(1880—1942),我国较早编写广东音乐书刊的人,在搜集整理广东小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著有《弦歌必读》、《琴学新编》。
  江南丝竹是近代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演奏形式。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结合进行演奏,故称“丝竹”。丝竹乐在这地区的城市与农村盛行,但演奏风格却完全不同。城市中以文人为多,风格优雅华丽,农村中则吹鼓手较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加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宣统三年(1911)以后,以上海为中心,先后组织了许多演奏丝竹乐的团体,如“文明雅集”、“钧天社”、“清平社”等。
  “吹歌”是近代广泛流行于我国河北、山东一带的器乐合奏。河北农村的“吹歌”,是农民在农闲或参加婚丧喜庆活动时,用管子及笙、海笛、胡琴、云锣、鼓、钹、小铛铛、梆子等器乐演奏。曲目多为可以演唱的“歌”。河北“吹歌”演奏风格粗犷朴实,表现了北方人民豪爽乐观的性格。山东的鼓吹乐和山西的民间吹打乐也都很有特点。
  琵琶独奏自唐宋以来在民间一直流行不衰。发展至近代,因地域、师承、所传曲谱以及演奏风格不同,形成了许多流派。著名的有华文彬(1784—1859),字伯雅,号秋萍,江苏无锡人。曾编有《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简称《华氏谱》)和牌子小曲《借云销小唱》,对后世琵琶谱的整理影响很大,无锡的传派大都以《华氏谱》为依据。
  平湖李祖棻(号芳园),编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简称《李氏谱》)。由于他出身于演奏琵琶的世家,本人也有较高的演奏技巧,能与当时许多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互相交往切磋,所以《李氏谱》对于琵琶技巧的传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的弟子有张子良、吴梦非、朱行菁等,是为李祖棻派。吴梦非编有《怡怡室琵琶谱》(抄本)。
  上海浦东地区有演奏琵琶的历史传统,演奏人才辈出,形成了“浦东派”。近代著名琵琶演奏家陈子敬(1837—1891)就是浦东人。他的曲谱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传抄本。陈子敬早年参加过太平天国的革命活动,后来专学琵琶,善奏《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平沙落雁》(即《海青拿天鹅》)等曲。浦东派所传乐曲有沈淡初(1889—1953)编的《养心轩琵琶谱》。浦东派谱,较前两谱详尽准确。
  上海汪昱庭派。汪昱庭(1872—1951)的演奏兼取平湖派与浦东派之长,所传弟子也较多。经他改编的“浔阳月夜”(“浔阳曲”或“夕阳萧鼓”),成为现代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30 年代又经柳尧章改编为民族乐器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流传至今,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此外,还有崇明瀛州古调派,以1916 年海门沈肇州(1858—1930)编刊的《瀛州古调》曲谱为依据,其弟子有施颂伯、徐之孙等。浙江温州还有琵琶演奏家俟国器、潘志秉、张幼明及其弟子殷北海等,所演奏的乐曲更为古老,多为各地曲派所未收,如《宋玉悲愁》、《琵琶行》等,在技巧上也有较高的要求。
  欧洲乐器的大量传入,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光绪二十五年(1899)袁世凯接受德国顾问高斯达的建议,把军队中的长号筒换为西洋铜喇叭,并组织了一支军乐队。光绪二十九年(1903),袁世凯又在天津开办了军乐学校,共办过三期,每期80 人,另组织过一支50 人的旗人队。同时还派人到德国专门学习音乐,成立过20 人的西洋铜管乐队。后来在中小学里还逐渐开展了业余军乐队活动。钢琴在这时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师范学校、教会学校和某些私人教学中已逐渐使用。1918 年商务印书馆刊印的《进行曲》,是我国最早出版的钢琴谱,收有乐曲60 余首。辛亥革命后,风琴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也开始广泛应用。专门供中国人学习使用的风琴教科书也陆续出版,如日本人铃木米次郎编著的《风琴教科书》,李树白编著的《风琴教科书》等。后又有人为适用于风琴弹奏,用简谱记录戏曲和民间器乐曲曲谱,刊印了《风琴戏曲谱》。当时在北京还出现了风琴厂。这时期还出现了新型的音乐社团,并以举办音乐会的形式开展音乐活动。如1916 年左右,有曾志忞等人在北京创办的“中西青年会”,对戏曲音乐进行学习和改良。同年成立“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分中西两部分。1919 年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蔡元培为会长,下设“古琴”、“琵琶”、“钢琴”、“提琴”等若干小组,并请人讲解西洋乐理等声学。
  当时,还有一些音乐家也开始学习欧洲作曲理论并进行创作。如肖友梅(1884—1940),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赴日本学习教育和钢琴,并加入了同盟会,1912 年又赴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著名音乐家刘天华(1895—1932),当时在上海一个新兴的戏剧团体“开明剧社”工作,同时也学习西洋音乐,参加管弦乐队的活动。他既精通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也能演奏小提琴、小号和钢琴等西洋乐器。他能在民族乐器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作曲和演奏技巧,因而在民族器乐的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第七节绘画、书法近代西画相继传入,在绘画方面表现出新的转变。同时,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照相制版技术的传入,以及报纸的发行等,画报艺术随之产生,《点石斋画报》的问世,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绘画方面,自道光以后,有戴熙、汤贻汾二人可称名家,世称“戴汤”。戴熙(1801—1860),字醇士,号鹿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曾官兵部右侍郎,并以绘画供奉内廷。归里后主讲崇文书院。戴熙画山水,师法王翚,丘壑变化较多,并能取法王原祁及别家。作品于秀丽中见工稳,能集清中期山水画中“四王”派之长,自成一体。亦画竹石花卉。著有《习苦斋诗文集》、《习苦斋画絮》及《赐砚斋题画偶录》。他对作画的认识已突破了董其昌以来“正统派”的束缚,成为“四王”派的后劲人物。代表作品有《香雪堂草卷》、《春江帆影图卷》等。
  汤贻汾(1778—1853),字若仪,号雨生,江苏武进人。擅画墨梅、花卉,笔敏秀逸,兼工行草、诗歌。有《琴隐园集》、《画筌析览》等。
  这时期的著名画家赵之谦、“三任”、吴昌硕等的绘画成就,更给近代绘画艺术带来了朝气。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号冷君,浙江绍兴人。咸丰举人,曾官南城知县。为人孤愤,好嬉笑怒骂,与世不谐。其书画、刻石卓绝一时。他的篆刻,初师丁敬,继学邓石如,并法秦汉,后突破秦汉钤印的藩篱,能博取钱币、镜铭及碑版、造像等文字的体势笔意入印,浑厚闲静,开辟了篆刻的新天地。其边款具有魏碑风格,亦作阳文,印侧刻画像,为其首创。其书法,各体都能,用魏碑笔法,写行草书,别具风貌。他的画,以写意花鸟、蔬果为主,旁及山水、人物,笔墨潇洒自如,富有生气。他能将书法入画,将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