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盖风者、春木疏泄之气也。平人大便不病飱泄,全在小便清通。小便清通,全在木气疏泄。春日损伤了风木之气,当春之时,风木当令,虽或被伤,仍能疏泄,小便清通、故不病飧泄。到了夏令,风木气退,无力疏泄水分、水分混入大肠,故飱泄也。所以治之之法,必用疏泄助木气之药。
暑者,夏火燔灼之气也。平人汗孔开通,荣卫无阻,不病痎疟。汗孔开通,全在火气充足,夏日伤损了火气,汗孔不开,当夏之时,火气虽伤、汗孔虽闭,大气尚未收敛,故不病疟。到了秋令,火气已退,汗孔不开,秋金收敛。将荣卫之间所停积的污垢,敛于血管之中,阻碍荣卫的运行,遂成疟病。疟病的寒热往来,即荣卫阻而复通,通而复阻之故也。所以治之之法,必用开通肺金之药。
湿者,土气运化之津液也。平人肺家滋润,收敛下行,气道流通,不病咳嗽。秋日燥金司令,湿气全收。秋时伤损了湿土的津液,当秋之时,燥气虽然司令,白露尚未成霜,肺家津液,尚未枯濇,肺气下行,尚能通利。到了冬令,阳热归下,万物坚实,肺家津液枯濇,气降不下、阳热逆冲,故病咳嗽。所以治之之法,必用润脾肺助津液之药。
寒者,冬水封藏之气也。平人水气能藏,阳根不泄,养成木气,交春阳和上升,化生心火,煦和畅遂,不病温也。阳根者,藏则为生气,不藏则化邪热。冬日伤损了水的藏气,阳根外泄化热。泄之盛者,在本冬即病冬温,泄之不盛者,冬时木气未动,尚未发生疏泄作用。一交春令,木气疏泄,将木气本已根气,摇泄而起。木气失根,故病温病。温病都是虚证,原因即在于此。所以治之之法,必用培养木气之药。
所以内经又曰: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凡冬时咳嗽不寐出汗劳心多欲等事,皆不藏精的事。人在冬令,如能藏精。交春令后,本身的木气,根本深稳,不随时令疏泄之气摇动起来,方不病温也。叔和搜集伤寒论原文,厥功大矣。妄加序例,其罪不小。
况且内经有云,风寒伤人,使人毫毛毕直。如何能藏在人身,安然无事,等到来春,才发作乎。毒字一层,惟冬日阳气甫藏,即泄动出来,明年岁气,根本动摇,大反造化的常规,这才是毒气。所以冬温之病,人死甚速且多。地下无阳,成了毒气,鼠先感受,故鼠先死,才是毒气也。
内经又曰: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人又抓住此条。认为是王叔和伏寒变温的铁证,其实不然也。难经曰,伤寒有五:一曰中风,二曰伤寒,三曰湿温,四曰热病。五曰温病。这二曰伤寒的伤寒二字,才是麻黄汤证的伤寒病。伤寒有五的伤寒二字,乃外感之通称。内经病伤寒而成温的伤寒二字,就是同难经伤寒有五的伤寒二字是一样意义。言先夏至日病外感谓之病温,后夏至日病外感谓之病暑。并非冬日病麻黄汤证的伤寒,冬日不发作,到夏至前变成温,到夏至后变成暑也。至于温病舌绛热深,乃本已肝肾先热,又病温病,故热较深,谓为本身伏热则可耳。经文的读法,应当如此,便合圆运动的原理,将冬伤于寒的寒字认定是藏字,便合圆运动的原理。益寒益藏,乃造化自然之事也。合圆运动云者,合宇宙造化也。
喻嘉言谓内经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独无伤燥之条,为内经遗漏。殊不知风为木气,暑乃火气,湿乃土气,寒乃水气,若是伤了,都要出病。惟独燥气,伤些才好。因造化的圆运动,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秋金收降,以其凉也。凉则收,过于燥则不收,凉则降,过于燥则不降,惟能将燥气损伤些,秋金凉降无阻,相火收于土下,藏于水中,四序安宁,大气的运动乃圆,物体的生活乃康也。伤些才好云者,言秋冬万物坚实,乃金燥之功。过燥则病耳。

伤寒论的温病经文解释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言温病乃木气疏泄津液已伤之病,不可发汗,只可平荣气敛疏泄养津液顾中气为治,若误发汗,津液更伤,疏泄更甚,身热必加,至于灼手。名曰风温者,温乃木气疏泄之病,风乃木气疏泄之气。言温病发汗,疏泄又疏泄也。此风字并非外来之风,就是疏泄之气。叶天士主张辛凉散风,叶之误也。故其脉阴阳俱浮。阳脉在上,浮亦常情,阴脉在下,理应沉藏。今阴脉亦浮而不藏,可见疏泄而又疏泄之至,故曰风温。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诸证,皆风木往上,疏泄伤液,上焦无液,气机枯濇之现象。若再被下,则下焦津液亦伤。木气枯竭,则小便不利,直视。下焦相火空虚,水气离火,则失溲。木枯被火,则发黄,惊痫,瘈瘲。经文应当如此解释,便合原理。如将风字认为是大气的风寒的风,试问未发汗以前,又名甚么温呢。如伤寒论有云汗出谵语者,胃中有燥屎,此为风也。当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云云。当下之,下燥屎非下外来风寒的风也。汗出谵语,言风木疏泄则汗出,汗出伤津则胃中干燥而谵语。非言外来风寒的风也。此风字即风温的风字。
柯韵伯注伤寒论,谓伤寒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五经,是伤寒,厥阴一经是温病。因厥阴一经,有渴之一证也。不知厥阴主方为乌梅丸,方内干姜附子桂枝川椒大队热药,岂有温病用热药者。柯氏又曰厥阴为阖。夫厥阴风木之气,当春初之时。此时土下水中封藏的阳气,疏泄出土,造化之机静极而动,阖极而开,何得谓厥阴为阖乎。温病为木气的阖病,抑系木气的开病,显而易见,浅而易知。柯氏乃曰,伤寒厥阴经是温病,又曰厥阴为阖。后之学者,喜读来苏集,谓其书笔墨甚好。笔墨愈好,学理愈非,如此之类,误人多矣。柯氏者,被内经所误不自知者也。 
温热经纬与温病条辨的学法
温热经纬一书,王孟英将叶天士陈伯平的论说详细集载,其经验之深,用药之慎,论列之详,可师可法。吾人根据圆运动的天人一气去研究王先生的论说,便可得到应用之妙。
叶谓战汗透邪,法宜益胃,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又谓清凉只可用到十分之六七,以顾阳气以顾津液,又谓救阴犹易,通阳最难。又谓舌黄而渴,须有底之黄,或老黄色,中有断纹,当下,却不用承气汤,而用槟榔青皮枳实元明粉生首乌等。又谓淡红无色,或舌干而不荣,当是胃无化液,宜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叶由经验得来的好处,亦谓温病是虚病。
叶知温病为虚证,尽从经验得来。不知温病何以虚,不知天人一气的圆运动故也。
所以叶又曰,辛凉散风。是仍认为温病为外来的风,夹温气而入人身为病也。又曰温病首先犯肺,亦是认外来温气犯肺也。于人身木火疏泄;金水收敛,疏泄偏胜,收敛必伤,不知根据。遂将人身自己病温感触大气因而病作的要义,全行抹煞。后人读其书,亦遂认为时令温邪,由口鼻直入中道作病,其流弊遂成了寒凉解毒的相习办法。脉虚气弱之人,一服药后,即入危险。及至伤中,热更大加。医家以为病重药轻,将寒凉之药加倍用之,热加病重腹泻不已而死。服凉药后热加病重,因凉药伤中,下焦相火完全上逆。乃谓黄连之性,苦从热化,所以益用黄连,益见发热。此等错误,皆不知原理之故。
陈伯平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伤着冬令封藏的藏气,非伤着冬月风寒之寒,已免蹈根本上的不是。然又谓冬能藏精,我身真气内外弥纶,不随升泄之令而告匮,纵有客邪,焉能内侵,陈氏仍认温是外来客邪,并不知是本人木气偏动,金气不收,相火外泄化热。是陈氏已免蹈根本上的不是,仍得不着根本上的是。陈氏谓冬伤于寒非风寒之寒,乃寒藏之寒,见温热赘言。温热经纬不载此节。温热经纬,乃王孟英所编,王亦王叔和寒毒变温之信徒。可惜哉。
温热经纬,经列经文,纬列叶陈的论说。吾人学之,只可就其病证药性以求原理,不可以所引经文为根据。因王孟英先生信王叔和冬寒变温甚笃,所引经文,多半强拉硬扯而来。非于圆运动原理确有把握,医治温病已有经验后,不易判断其所引经文之合否。
王孟英潜斋医书五种,内有先生养阴清热医案。用药轻灵经验宏富,吾人就其病状,据其药性,归纳于圆运动之中,自能得到灵妙之境,而可救学经方偏于温补之弊。
温病条辨一书,为学治温病人人必读之本。其指驳吴又可用达原饮三消饮峻利伤人之处,甚知温病属虚,有益后学,令人敬佩。惟于温病原则上,乃谓风寒伤人由皮毛而入,温病伤人由口鼻而入,始入上焦,继入中焦,再入下焦,将整个圆运动的人身个体,分成三截,使学者入门便错。原则既错,全盘皆乱。又捏造伤寒论经文曰,不恶寒而渴者为温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主之一语,使学者认为古训,杀人甚多。其用意在欲人先用桂枝汤见过之后,再用银翘散以眩其功也。不知银翘散温病无效,燥病乃效也。
至于温热伤肺而曰太阴病温,温热入胃而曰阳明病温,名实不符,不可为训。太阴为湿土,阳明为燥金,伤寒论之称太阴病,太阴病湿寒也。称阳明病,阳明病燥热也。温病木火疏泄伤肺,肺热而已,何可直曰太阴。温热入胃,胃热而已,何可直曰阳明。仿伤寒之例,以立温病之言,吴鞠通之罪也。
又温病无用燥热药之阴寒证,温病条辨之温补各方,不应列入以免学者误会。
王孟英之温热经纬,吴鞠通之温病条辨,皆学温热应当研究之书。根据原理以变通之,获益必多也。自来对于温病原理,守两大法门。一为伏邪,一为新感。伏邪者,伏去年冬时之寒,新感者,感今年空气之温,于人身本气自病的原理,全不知道。本篇处处是人身本气自病,事实上原来如此,并非故意矫为高论。
民国八年,太原阎百川先生以山西人民病温病,服银翘散必加病,且有服至三剂而死者。以为温病条辨,乃中医治温病无不遵守之本,银翘散为温病条辨第一方,而不见效如此。乃聘请各省大医,赴晋开办中医改进研究会,二十年之久,结果不得办法,会址改为西医学校而罢。温病乃木气疏泄之病,由内而外的。燥病为金气敛结之病,是由外而内的。银翘散乃金气结聚之方,皆大开肺气敛结之药,疏泄之病忌之。木病疏泄,其脉虚散,金病敛结,其脉弦聚。时病之宜于银翘散者,皆弦聚之脉,敛结之病。脉气虚散,病气疏泄之温病,而服疏泄之银翘散,名称与事实分别不清,宜其研究不得结果,而将中医研究会改为西医学校也。

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发热十五案
山西冀宁道署教育科高科长病温病半月,潮热神昏,日夜谵语,口臭舌胎黄黑干燥,渴而腹满不痛不拒按,十日不大便,身卧不自转侧,病势颇危,脉沉而弱。予曰胃家津液已竭,用乌梅十枚白糖二两,服后安卧一夜,次早大便下半干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