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50-医脉摘要-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

因于寒,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自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原注:头目昏重也)。湿热不攘,大筋软短,为拘;小筋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

脾胃论

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胃为阳腑,宜通。脾为阴脏,宜藏。人之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升则健,下陷则病矣。胃降则和,上逆则病矣。盖太阴湿七,得阳始通,故脾喜干燥也;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故胃气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脾陷者,宜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理中汤;胃燥者,宜玉竹、石斛、麦冬、沙参、麻仁,甘蔗之类。

病后补虚有二法,一补脾,一补胃。如疟痢后,脾气衰弱,饮食不能运化,宜补其脾;伤寒后,胃中津液久耗,新者未生,宜补其胃。补脾用补中、六君子等汤;补胃用二冬、生地、阿胶、梨汁、甘蔗之类。

凡外感之邪久,必归阳明。邪重而有食,则结成燥矢,三承气汤主之;邪轻而无食,则凝为热痰,泻心汤主之,仍视证为加减。

伤寒六经定法

太阳经证

(原注:太阳为寒水之经,主周身之气,又主皮毛,而为肤表之第一层,故风寒必首伤太阳也。太阳病欲解,时从至巳未上。)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痛、项强,而恶寒,若发热,汗出、脉缓、恶风、鼻鸣、干呕者,风中太阳之肌腠也,宜桂枝汤。若发热、身痛、脉紧、无汗、呕逆而喘者,寒伤阳之肤表也,宜麻黄汤。若无汗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若干呕而咳(原注:有水气),宜小青龙汤。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宜葛根扬。若八九日不解,寒热如疟,面热身痒,以不得小汗故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服桂枝汤得汗后,形如疟,日再发者,余邪未解也,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腑证

(原注:表邪不去,必入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

太阳证,脉浮、口渴、烦躁,不得眠、小便不利、水入即吐者,膀胱蓄水证也,宜五苓散。若脉沉、面赤、其人如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者,膀胱蓄血证也,宜桃仁承气汤。

太阳变证

(原注:汗下失宜,或虚其阳,则从少阴。阴化之证,多以太阳少阴为表里也。或伤其阴,则从阳明阳化之证,多以太阳阳明递相传也。)

太阳病发汗太过,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宜桂枝汤加附子。

发汗太过,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不应下而下之,续得下利清谷、身疼痛者,先宜四逆汤以救里,后宜桂枝汤以解表。

太阳证误下,遂协热而利、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理中汤主之。(原注:理中汤加桂枝。)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汗之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大汗、大下利而厥冷者,亦宜四逆汤。

发汗后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宜芍药甘草附子汤。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宜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误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汗出微恶寒者(原注:阳虚也),宜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本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甘草汤主之。

发汗后,无大热而喘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主之,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汤加人参主之。(原注:此荣卫虚也。)

发汗过多,其人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归芍桂枝甘草汤主之。(原注:此汗伤心液也。)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原注:此汗伤脾气也。)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黄芩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原注:此汗伤肾气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原注:此汗吐下伤肝脏也。)

误服桂枝汤,汗出不解、大烦大渴、脉洪大者,人参白虎汤主之。

吐下后,七八日不解、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人参白虎汤主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外不解,由于内不通也。下之,里和而表自解矣。与承气汤,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哺所发热,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与承气汤;脉虚者,宜发汗,与桂枝汤。

发汗后,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水停上焦也,宜生姜泻心汤。若误下,而泻利不止、心下痞硬、干呕心烦者,水火不交也,宜甘草泻心汤。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里,从心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脉迟者,为大结胸,宜大陷胸汤。若结止在心下、按之始痛、脉浮滑者,宜小陷胸汤。若寒实结胸、无热证者,宜三物白散。若心下痞硬、痛引胁下、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水气在中焦也,宜十枣汤。

汗吐下后,虚烦不眠、胸中窒滞,甚则反覆颠倒、心中懊依,栀子豆豉汤主之。呕者,加生姜。少气者,加甘草。若烦而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枳实、厚朴汤主之。若大下之后,身热微烦者,水火不交也,栀子、干姜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疼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若汗下之后,胸胁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往来寒热、头汗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汤主之。

太阳证诸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邪入经输因无汗,有汗加葛去麻黄。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宁;除桂名为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滑阿渴热平。桃仁承气五般奇,甘草硝黄桂枝随,热结膀胱小腹胀,如狂蓄血最相宜。生姜泻心草连芩,半夏干姜大枣参,除却人参倍甘草,甘草泻心虚热平。大陷胸汤大黄硝,甘遂为末二味调;小陷胸汤治小结,黄连半夏括蒌饶。三物白散巴豆熬,贝母桔梗倍用饶,白汤和服一钱七,膈上必吐膈下消。十枣汤治水气痞,芫花甘遂大戟与,三皆研末枣汤和,中焦水饮力能去。柴胡桂枝干姜汤,花粉牡蛎芩草襄,已经汗下胸胁满,寒热渴烦宜此方。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草姜大枣临,重以镇逆咸软坚,痞硬噫气力能禁。

阳明经证

(原注:阳明主里,外候肌肉,内候胃中。阳明病欲解,时从中至戌上,)

何谓阳明经证曰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脉浮长,不恶寒、反恶热是也。若兼头痛恶寒,是太阳证未罢也,宜葛根汤;若无头痛恶寒,但见壮热口渴者,是已罢太阳,为阳明经本证也,宜白虎汤。

何谓阳明腑证曰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濈然汗出、腹满痛、大便硬是也。

本太阳证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阳之标热合阳明之燥气,脾中精液为其所烁而穷约,谓之脾约,其证小便数、大便硬,此太阳阳明也,宜麻仁丸。

本少阳证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少阳之火邪乘胃热而转属阳明,大便为难,此少阳阳明也,宜蜜煎猪胆汁导之。

病人阳气素盛,或有宿食,外邪传入,遂归胃腑,此正阳阳明也,宜三承气汤下之。

阳明下证

(原注:阳明证有呕多者,有硬满止在心下者,有阳气怫郁于表而面赤者,俱不可下。)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身微热者,急下之;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俱宜大承气汤。若汗后而蒸蒸发热、吐后而腹胀满者,宜调胃承气汤。若汗吐下后,亡其精液、微烦、小便数、大便硬者,宜小承气汤。

阳明证诸方歌

白虎汤用石膏煨,知母甘草粳米陪,益以人参生津液,躁烦热渴舌生胎。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大黄厚朴饶(原注:加人参、熟地,名黄龙汤);去硝名为小承气,痞硬谵狂在上焦(小承气汤);益以羌活名三化(汤),中风闭实服之消(小承气汤);若加芍药麻仁杏,脾约便难服之高。

调胃承气硝黄草,甘缓微和将胃保,不用枳朴伤上焦,中焦燥实服之好。

少阳经证

(原注:少阳主半表半里,不可汗下,法宜和解。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是也。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为虚火证,宜小柴胡汤。若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者,为实火证,宜大柴胡汤。呕而误下、痞满不痛者,宜半夏泻心汤。

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腹痛者,宜黄连汤。

邪已入里、胆火下攻于脾而自利者,宜黄芩汤。胆火上逆于胃而为呕者,宜黄芩汤加半夏、生姜。(原注:以上四证,皆寒热相搏于中也。)

少阳证诸方歌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芍芩半夏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半夏泻心干姜草,芩连人参与大枣,误下少阳发热呕,痞满心烦服之巧。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入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呕痛亡。黄芩汤里甘芍枣,少阳下利火邪扰,呕益生姜与半夏,胆邪上逆能治疗。

太阴经证

(原注:太阴为湿土,纯阴之脏也。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信)

太阴邪从阴化之证,腹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脉沉迟是也,理中汤主之。不愈,宜四逆辈。(原注:凡利则津液下注,多见口渴,惟太阴湿土之病不渴。太阴邪从阳化之证,发汗后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腹满时痛时止者,桂枝汤加芍药主之;大实痛者,桂枝汤加大黄主之。)

太阴证方歌

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原注:理中汤加黄连、茯芩,名连理汤,治伤暑渴泻。)

少阴经证

(原注:肾中水火同具,邪伤其经,或从水化,或从火化,故有寒热二证。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何谓少阴之邪从水化而为寒曰:脉沉细而微、但欲寐、背恶寒、口中和、腹痛下利清谷、小便白是也,用回阳法治之。

手足厥冷、吐利、小便复利、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者,宜四逆汤。若内寒外热、面赤咽痛,或干呕利止、脉不出、汗出脉微而厥者,宜通脉四逆汤。(原注:假热证宜细认,于脉微、肢厥处辨之。)

少阴下利脉微者,宜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主之。汗下后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重肿、自下利,此水气也,宜真武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