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娑婆佛教史-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五)湛然弘扬天台宗佛教 
  湛然,俗姓戚,唐朝常州晋陵荆溪(江苏宜兴)人,世称荆溪尊者。

  湛然十七岁时到浙东寻师,二十岁时遇方岩法师。方岩传授湛然天台教义,并授以《摩诃止观》等教义。后湛然投入天台宗玄朗门下,深受玄朗的器重。湛然随玄朗修学天台宗佛教十余年,三十八岁时在宜兴静乐寺出家,后又往会稽开元寺随相部律宗昙一学习戒律,又在吴郡开讲《摩诃止观》。

  玄朗圆寂后,湛然以中兴天台为己任,在东南各地大弘天台宗教法,造《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止观义例》。《法华五百部问论》、《维摩经略疏》等,使天台宗佛教兴盛于世。

  湛然按依正不二、色心一如之理,宣说佛性遍法界,不隔有情无情,一草一木,一砾一尘,皆有佛性,在当时很有影响。

  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都曾召湛然入京,而湛然都托病不出。湛然晚年迁入天台山国清寺,弘扬天台宗教义,七十三岁圆寂。

  (二十六)石头希迁与马祖道一 
  安史之乱以后,禅宗佛教也分出许多派系,但主要仍为南北两系,尤以南派禅宗越加壮大,其中又以希迁与道一两系为代表。

  南派禅宗中,最主要的是南岳衡山的怀让和吉州(江西吉安)青原山的行思两系。希迁是行思门下弟子,道一是怀让门下弟子,世称“二大士”。

  希迁,俗姓陈,端州高要(广东高要县)人,在慧能门下出家,但未受具足戒。慧能圆寂后,希迁往青原山静居寺,拜行思为师,又奉行思之命,到南岳怀让处参学。回到静居寺后,行思付法予希迁。

  后来,希迁到衡山南寺。寺东有一块平坦大石,希迁就在石上结庵居住,所以世称“石头和尚”。他大弘青原行思一系的禅宗佛教,九十岁时圆寂。

  石头希迁一系禅宗,主宣体一切法回互不回互,彼北相待,如明暗相生,往来转化,辗转无住,而自然事存理应,举足知路,即事而真,以本无事而忘情为禅,常事静坐。

  道一,俗姓马,世称“马祖”,汉州什邡(四川什邡县)人,幼年出家,后到衡山结庵而居,整日坐禅。南岳怀让见他根器不凡,就以磨砖不能成镜,坐禅也不能成佛的道理点化道一,后说一偈:“心地含佛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严相,何坏复何成。”道一于言下领悟禅机,于是拜怀让为师,侍奉十年后,到江西传法,名声大震,成为一代宗师,八十岁圆寂。

  马祖道一一系禅宗,主宣即心即佛,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触类是道而任心的法义,机锋俊烈,变化无方。

  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二大士的两系禅宗,为后来大兴于世的禅宗五家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二十七)怀海制定《丛林清规》 
  怀海,世称大智禅师,唐朝福州长乐人,俗姓王,二十岁出家,后拜马祖道一为师修学南派禅宗佛教,深得器重,成为马祖道一的入室弟子。

  后来,怀海在新吴(江西奉新)百丈山自立禅院,制定清规,率众修持,实行农禅合一的修行制度,曾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九十五岁时圆寂。

  百丈怀海所制定的《丛林清规》,又称《百丈清规》,后来成了天下丛林的规范。其座下弟子希运、灵佑等,后来都成为一代宗师。

   
  第十二章 晚唐、五代时期的佛教 
  (一) 大乘中观瑜珈宗佛教的建立 
  在印度,大乘中观派佛教与大乘唯识宗佛教,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一直相互论难,争论不休。

  公元八世纪,中印度那烂陀寺名师寂护(静命大师)及其弟子莲花戒,远承清辨和法称的学说,将唯识教义摄入中观教义之中,融通中观宗自续派与唯识宗的知见,建立了大乘中观瑜珈宗佛教。

  大乘中观瑜珈宗佛教,在胜义谛方面,依中观宗自续派的知见,在世俗谛方面,则采取唯识宗的知见。

  寂护弘扬中观瑜珈教义,造《中观庄严论》、《摄真实论》,宣说唯识境空,心亦非有的法义,并破除外道的错误知见,对当时佛教的影响甚大。

  寂护的弟子莲花戒、师子贤等,大弘寂护的法教,也对当时的佛教有深远的影响。

  (二) 赤松德赞兴佛 
  赤德祖赞逝世后,其子赤松德赞即吐蕃赞普位。当时赤松德赞年幼,由苯教的贵族仲巴结、达扎陆贡等辅政。由于苯教徒辅政,佛教在吐蕃受到压制。

  在信奉苯教的权贵们操纵下,吐蕃王朝颁布了禁佛令,流放了从唐朝取经归来的巴赛囊(明照)。吐蕃境内开始了禁佛活动,唐朝僧人和尼泊尔僧人被驱逐,大昭寺被改成了屠宰场,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佛像也被子送出了拉萨。

  赤松德赞成年后,开始反击苯教势力。他把吐蕃连年天灾、饥荒、瘟疫等现象归罪于操纵禁佛的仲巴结、达扎陆贡等人,活埋了仲巴结,流放了达扎陆贡,宣布废除禁佛令,复兴佛教。

  不久,巴赛囊返回拉萨,途中遇到在尼泊尔弘教的寂护,于是就请寂护到吐蕃弘法。

  寂护来到拉萨,向赤松德赞宣讲了佛教法义,得到赤松德赞的支持。佛教在吐蕃开始由上而下地推广开来。

  但是没有多久,吐蕃发生洪灾,冲毁桑耶地方的旁塘宫,拉萨玛波日山上的宫殿遭到雷击,境内流行了瘟疫。苯教徒借机指责这些灾难教是寂护宣扬佛教所致。臣民中也有人这么认为。于是,寂护被迫返回了尼泊尔。

  寂护临行时,建议赤松德赞迎请乌苌国密教大师莲花生入藏调伏魔障,显扬佛教。赤松德赞接受了寂护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又派巴赛囊去尼泊尔迎请寂护和莲花生大师入藏,使吐蕃的佛教兴盛了起来。

  (三) 莲花生大师入藏和藏传佛教的建立 
  莲花生大师,是公元八世纪殊胜无比的佛教大阿闍梨,藏传佛教的教主。

  莲花生大师出生在乌苌国(乌仗那)达那郭夏海中的乌东哇拉宝莲花中。乌苌国安札菩提王到达那郭夏海中寻找摩尼宝珠时,发现了花中的莲花生大师,将其带回王宫,认为义子。

  莲花生大师为太子时,喜好独自在树林中坐禅修行,亲见金刚萨埵显净相,传予秘密教授。

  后来,莲花生大师离宫出家,游历各地,随吉祥师子大师等广习显密教法,得大成就,成为密教大师。

  寂护从吐蕃回到尼泊尔,就前去迎请正在尼泊尔弘法的莲花生大师入藏弘法。在赤松德赞的使者巴赛囊的迎请下,莲花生大师和寂护一起来到了吐蕃。

  莲花生大师一路降伏魔障,到达桑耶地方,以神通降伏一切天魔非人,咸令立誓,改心向善,使许多天魔外道成为了佛教的护法。

  当时吐蕃许多信奉苯教的大臣和赤松德赞的王妃属庐氏都反对佛教,宣称佛教并不比苯教殊胜。而吐蕃的佛门弟子也认为难以与苯教共处,很多信佛的贵族上书说苯教旧法已不适用,请赞普发展和遵行佛教。于是,赤松德赞决定在墨竹苏浦地方江布园宫前组织一次辩论会,让佛、苯二教各抒教理,规定在辩论中,若苯教获胜,则佛徒们各回故乡,若佛教获胜,则废苯弘佛。

  在这次辩论会上,佛、苯二教都由最有成就的大师出场。佛教方面以莲花生大师、寂护、无垢友为首。苯教方面以著名的香日乌金为首。辩论的结果是,佛教战胜了苯教。

  苯教败北后,赤松德赞令苯教出家人改信佛教,成为佛教僧人;不愿改信佛教的,则要放弃宗教教职,成为平民;不愿改教又不愿成为平民的,就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赤松德赞又不愿成为平民的,就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赤松德赞又下令毁埋苯教的经典,禁止其流通。但是,苯教的祈祷吉祥等仪式被保留了下来。

  公元七七九年,在吐蕃政府的支持下,莲花生大师主持修建了桑耶寺。桑耶持高有译经、密宗、戒律、禅定、声等部。由寂护为堪布(教授师),剃度藏族贵族、平民七人为僧。这是藏族的第一批僧人。藏传佛教就此建立起来。此后,又有三百多人在桑耶寺出家。

  赤松德赞为进一步兴隆佛教,在桑耶寺举行“桑耶大誓”。自赞普到王子、大臣、将军们参与了会盟,发誓长信三宝,奉行佛言,向祖先赞普一样供佛,取得善知识的支持。藏传佛教在吐蕃兴盛起来。

  莲花生大师在吐蕃大力弘扬佛教,藏译了《金刚恐怖真言集根本续》等大量佛典,并造《圣青衣金刚手修法文释》、《金刚摧坏陀罗尼释金刚炬》、《吉祥空行世间怙主修法》、《秘密书状》、《五三摩耶》、《普遍怡悦修法》、《长行述阿啰波左那修法》等等,广宣佛教九乘教法(声闻、缘觉、菩萨、事部、行部,瑜珈部、生起瑜珈部、教赖阿鲁瑜珈部、大圆满阿底瑜珈部)。

  莲花生大师在吐蕃弘教因缘已满,于是离开吐蕃到不丹弘法。

  在莲花生大师和寂护的弘扬下,藏传佛教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兴盛于吐蕃。

  (四) 澄观弘扬华严宗佛教 
  澄观,俗姓夏侯,公元八、九世纪名僧,十一岁出家。 
  澄观受具足戒后,随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又随昙一学南山律,以后随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又随法藏的弟子法铣听受华严宗佛义。

  后来,澄观又随慧量学三论宗佛教,随湛然学天台宗佛教,随慧忠等学南派禅宗佛教,随慧云学北派禅宗佛教。

  另外,澄观还通外典。 
  澄观在参学融通律、禅、三论、天台教义的基础上,主要弘扬华严宗佛教,立一心法界无尽缘起的法义,宣说“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

  澄观以振兴华严宗佛教为己任,大力宣扬华严宗教义,造《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华严经行愿品疏》、《大华严经略策》、《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三圣圆融观门》、《华严主要法门》、《华严经纲要》等,世称“华严疏主”,一百零二岁圆寂,被尊为华严宗四祖。

  澄观的弟子宗密,继承澄观的法教,大弘华严宗佛教,对华严宗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五) 顿渐之争 
  随着吐蕃的强大,吐蕃与唐朝联系也更加密切。为使吐蕃的佛教更加兴盛,赤松德赞常迎请唐朝名僧入藏说法。沙州(敦煌)禅宗名僧摩诃衍应邀来到拉萨传授禅宗教义。

  摩诃衍判佛教为顿、渐两门,主宣“顿悟禅宗”,谓自己所说之法易修利大,并宣说修供养礼拜等身语妙行不能成佛,只有全无所作方能成佛。摩诃衍所传的禅宗在西藏受到了一些佛徒的欢迎,尤其在寂护逝世后,更有所发展。但由于摩诃衍贬低了藏传佛教,从而引起了顿渐之争。

  于是,赤松德赞在拉萨和桑耶寺组织了两方的辩论法会,规定失败者要向胜利者献上花环,然后离开吐蕃。

  在辩论法会上,禅宗一方以摩诃衍为首,而藏传佛教一方,则从印度请来了莲花戒。莲花戒在辩论会上,指出全无所作,本不可能,无念本就是念,以此破除摩诃衍全无所作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