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77-医略-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钱) 野白术(二两) 炙甘草(五钱) 当归身(二两) 酸枣仁(二两) 远志肉(一两) 白茯神(二两) 煨木香(三钱) 淮山药(二两) 山萸肉(二两) 为末,龙眼肉三两,煎水叠丸,早晚服二钱,开水下。 蒋宝素曰:霍乱者,霍然变乱非常,胸腹互痛,吐泻交作,乃湿郁于中,气机不运,升降道阻,水谷不化,气乱味变于肠胃之间,郁极而发,兼六化之证也。有不得吐泻者,即名干霍乱,乃湿郁之甚也。《灵枢·经脉篇》曰: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乱。又六元正纪大论曰:土郁之发,心痛胁,呕吐霍乱。又云: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又云:不远热则热至,(此即因热化热之据。)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此《内经》诸篇,俱以太阴湿土动变成霍乱。盖湿从土化,土无成位,湿无专证,而有六化之别焉。遇热化热,遇寒化寒,因表化表,因里化里,因虚化虚,因实化实。故仲景《伤寒论·辨霍乱条》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此湿从热化也。又云:寒多不欲水,理中丸主之。此湿从寒化也。又云:吐利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汤小和之。此因表化表也。又云: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此因里化里也。又曰: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此因虚化虚也。又云: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此因实化实也。岂可执一乎。《易说》曰:谷雨气当至不至,则多霍乱。此亦湿从寒化也。《汉书》淮南王上书云:南越多霍乱之病。此亦湿从热化也。《春秋考异》邮曰:襄公朝于荆,士卒度岁,愁悲失时,泥雨暑湿,多霍乱之病。此亦湿从热化而兼七情也。葛稚川以饮食生冷肥腻酒鲙,而当风履湿,薄衣露坐,或夜卧失覆所致。亦从湿食动变而起。巢元方以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因遇饮食而变发。又宗仲景之意,以挟风而实者,身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者但吐利心腹刺痛而已。又宗稚川以饮酒食肉腥脍生冷过度,因居处不节,或露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又以干霍乱是冷气搏于肠胃,又以霍乱转筋,是冷气入筋,大吐下之后,阴阳俱虚,其血气虚极,则手足逆而营卫不理,冷搏于筋,则筋为之转,此湿因风寒之证,乃六化之一也。夫干霍乱不得吐泻者,乃湿郁兼六化之甚也。转筋者在吐泻之前,因实因热也。在吐泻之后,因虚因寒也。柳子厚得干霍乱,用炒盐和童便服之,取吐即泻而愈。此开湿郁之甚,治法精良。陈无择所论与巢元方同。刘河间以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吐泻霍乱,火性燥动故也。又云:一切霍乱吐泻,通宜五苓散、益元散。又云转筋吐泻者,其气有三。曰风、火、湿也。又云:此证或先五苓、益元、桂苓甘露饮,乃吐泻之圣药也。慎毋与粟米粥。此湿因暑热之证,乃六化之一也。易水老人,亦以霍乱转筋吐泻,乃阴阳交错不和,不可与分毫粥饮。张子和以风湿暍为主,申明巢氏之非,默契河间之意,伟王冰脾热之语,盖不知霍乱皆以湿为主,而有六化之别。巢氏所论湿,因风寒化也。河间所论湿,因暑热化也。二公俱未悉六化之变。若王冰不过注《素问》经文之一端耳。《丹溪心法》,霍乱吐泻用二陈汤加减作吐,以提其气,切莫与谷食,亦有可下者。转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其乳,是皆良法。又云:转筋皆属乎血热,四物汤加酒炒黄芩、红花、苍术、南星,亦未分转筋在吐泻前后有寒热之别。戴复庵言挥霍变乱起于仓卒,宜苏合香丸,继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五分,论治可采。王肯堂言霍乱转筋,舌卷囊缩,及霍乱后遗尿不语,膏汗如珠,躁欲入水,四肢不收等证皆不治,宜须详审。张景岳言夏秋之交,乍凉乍热,阴阳相驳,人于此时,凡衣被口腹,最宜节慎,少有不调,为驳杂之气所侵,则霍乱吐泻所由生也,亦宜留意。医案论霍乱之后,用补剂收功,亦因虚化虚之意。医话新制黄土汤,专以治湿为主,符于经旨,切于时用,足称良剂。 略曰:《内经》霍乱,本以太阴湿土为主,因表里寒热虚实而有六化之变,是证多见南方及夏秋之交,湿郁可据。六化之别,仲景详言之矣。后世或执寒以非热,执热以非寒,可谓不能举一以反三,而反执一以废其五也。,而反执一以废其五也。

霍乱论列方

理中丸(五十三) 四物汤(八) 苏合香丸(六) 藿香正气散(十七) 四苓散(五十四) 斑龙丸(五十五) 五苓散(十六) 桂枝汤(五十六) 四逆汤(五十七) 四逆加人参汤(五十八) 益元散(五十九) 桂苓甘露饮(六十) 二陈汤(六十一)


沙蜮第十二

《椿田医话》曰:射影丸,主治射工沙虱溪毒诸证。其病与伤寒温疫霍乱瘴气相类,但手足逆冷者是,甚至手足麻木不仁,冷过肘膝。道光辛巳秋七月,沙毒流行,两足先麻木,(当时流俗名麻脚瘟。)继之腹痛吐泻,肢冷脉伏,剧则大汗身冷,脉脱目陷,四肢瘈疭,须臾不救。因制此方,服之良愈。外以含沙散臭鼻取嚏。或曰闺中妇女,多罹此疾,何含沙射影之有?曰:射工沙虱,致毒于水草之间,灌田浇菜,浸润方土,潜通地脉,流入泉源,何所不可。且此气盛行之年,亦可凌空而至。南方更有蛇毒,其害尤甚。又方土沙气升腾,高于岑楼,因夏秋气候炎热,莫之能见。妇女坐受其气,非男子运行可比,且妇女阴体易感阴毒,以故受病多于男子。今人感之微者,头疼身痛,形神拘倦,欲吐不吐,四肢闭逆,或腹痛欲泻,令人挤眉心、人中、承浆、颈项胸前背后,出见红班如枣大,重则色紫,顷刻即愈,名曰挤沙。相沿成俗,即感受风寒,亦有挤沙而愈者。盖挤沙有发汗之意,在内为血,发外为汗,汗即血故也。 香白芷(一两) 大贝母(一两) 生甘草(五钱) 大蒜头(一两) 青黛(一两) 明雄黄(五钱) 犀角(五钱) 山慈姑(一两) 苍耳子(一两) 厚朴(一两) 紫背萍(一两) 射干(一两) 白知母(一两) 枯矾末(五钱) 朱砂(五钱) 紫菀茸(一两) 槟榔(一两) 雷丸(一两) 虎珀(五钱) 龙齿(五钱) 鬼箭羽(一两) 羚羊角(五钱) 草果仁(五钱) 麝香(五钱) 为细末,水叠丸,每服三钱,开水下。 含沙散,主治沙毒吹入鼻中取嚏。 生大黄(六两) 公丁香(一两五钱) 明天麻(三两) 牙皂角(三两) 丹砂(四两) 明雄黄(四两) 麻黄(三两) 冰片(三钱) 麝香(三钱) 苍术(三两) 蟾酥(一两) 香白芷(三钱) 草果仁(一两五钱) 共为极细末,磁瓶收贮。 《周礼》壶涿氏,掌除水虫,以抱土之鼓驱之,以焚石投之。 《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蜮,虫名。《诗注》名含沙。《诗疏》名射影,又名水弩。《广雅》名短狐。《玄中记》名水狐。《博物志》名射工。《酉阳杂俎》名抱枪,其形似蛣蜣,头有一角,长寸余,角上有四歧黑甲,下有翅能飞,足角如弩,以气为矢,因水势含沙射人影成病,沙证之因,盖由此也。《五行传》曰:南方淫惑之气所生,故谓之蜮。) 《玄中记》曰:水狐虫长三四寸,其色黑,广寸许,背上有甲,厚三分,其口有角,向前如弩,以气射人,去二三步即中人,十死六七也。又曰:视其形,虫也。见其气,鬼也。 《博物志》曰:射工江南山溪水中甲虫也。长一二寸,口有弩形,以气射人影,令人发疮。不治,杀人。 《南中志》曰:永昌郡有禁水,惟十一二月可渡,余月则杀人。其气有恶物作声,不见其形,中人则青烂,名曰鬼弹。 《文选》鲍明远诗曰:含沙射流影,吹蛊病行晖。 郭义恭《广志》曰:沙虱在水中,色赤,大不过蚁,入人皮中杀人。 《录异记》曰:潭袁处吉等州,有沙出,即毒蛇鳞甲中虫,蛇被苦毒,入急水中碾出,人中其毒,三日即死。 《九峰医案》曰:客忤沙氛,挥霍撩乱,吐泻交作,三焦俱伤,身冷脉伏,柔汗不收,目赤如鸠,溲红如血,浑如中毒,危在须臾,勉拟元戎法,尽其心力。 人参(二钱) 冬白术(三钱) 炙甘草(五分) 炮姜灰(五分) 煅石膏(一两) 红蓼花梗(一两) 地浆 水煎。 沙氛袭络,遍身苛痹,肢尖逆冷,胸喉气不展舒,六脉细涩无力,正气六和加减。 藿香梗(二钱) 老苏梗(一钱) 荆芥穗(一钱) 云茯苓(三钱) 炙甘草(五分) 制半夏(钱半) 福橘皮(一钱) 宣木瓜(一钱) 川厚朴(八分) 大腹皮(一钱) 烦闷欲吐,颠痛肢尖冷,脉细涩,沙候也。 法制半夏(四钱) 芦根(二两) 甘澜水煎。

蒋宝素曰:沙毒者本书创立,《内经》所无。见于《诗》《礼》,方书所略。近代多有,乃南方沙土水湿溪涧虫蛇沙虱毒气中人为患,类乎中毒之证也。《周礼》有掌除水虫之氏。《诗》云:为鬼为蜮,则不可得。蜮乃含沙射影水狐等之总名,能致人病蜮惑也。故《金匮要略》本之于《诗》,有狐惑之证,以虫毒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博物志》言射工以气射人影,令人发疮,不治杀人,亦本于《诗》义。《南中志》永昌郡有禁水,人不可渡,有物作声,不见其形,中人即死。此从射工而广之,则水亦能病人,不待含沙射影。鲍明远诗曰:含沙射流影,吹蛊病行晖,又从而广之,则其气亦可凌空而至。葛洪《肘后方》:溪毒中人,一名中水,一名中溪,一名水病,似射工而无物,与《南中志》禁水同。又曰:江南射工毒虫,在山间水中,人行或浴,则此虫含沙射人形影为病,此承《诗》与《金匮》《博物志》而言。又葛洪《抱朴子》云:山水间多沙虱甚细,略不可见,人入水中及阴行草中,此虫多着人,钻入皮里,令人皮如芒刺,三日后寒热发疮,虫渐入骨则杀人。又以类推而有沙虱之证。巢元方采诸家之说,有含沙、沙虱、水毒、溪温诸证甚详。《丹溪心法附余》,因腹痛有绞肠沙证,用樟木矾盐等汤探吐,并刺委中出血,论治精详。李时珍《本草纲目》,有挑沙刮沙之说,其法益备。张景岳用磁碗边蘸滚水香油,刮背心从上之下,尤为该简。医案从客忤霍乱中寻出沙证,证无逃隐。医话制含沙散射影丸,治无遗义。

略曰:沙证盖本含沙射影,沙虱着人之义,然不近含沙沙虱而染沙证者,则有禁水吹蛊溪毒之属,即含沙沙虱之类,随方土变更,其气上腾,与六淫相等,不必泥射影而着人。往古所略,近代详焉。至医话含沙散射影丸,诚对证之良方,无出其上者。


瘴气第十三

《后汉书·马援列传》曰:援在交趾,尝饵薏苡实,云能轻身资欲,以胜瘴气也。 《活人书·三昧论》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则邪气不能为害。彼道路崎岖,人烟疏阔,水浆不洁,酒炙多腥,饮食起居,未免乖度。况复有阴阳相搏之气乎,故曰瘴气,惟染劳役伤饥之人者,此也。 《圣济总录》曰:岭南朴蛇瘴,亦名锁喉瘴,项大肿痛连喉。用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