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台宗謂之五重玄義,如所謂:名、體、宗、用、教是也。嘉祥亦名玄義,其詳未究

。在清涼宗先開十門,謂之懸談,第九總釋名睿谑畡e解文義,上之八門則皆文
前總論。然圓覺疏鈔、彌陀疏鈔等皆取則華嚴懸談者,顧前之八門往往有開合、增
減之殊,雖意義全同、文或微異焉,要以華嚴懸談所開十門為正,今不事詳論也。
真言宗之分十住心,則傳以黜陟諸宗者,餘未全睹,不能猝斷。在慈恩宗則依成唯
識論述記,分為五門;一、辨時機,二、論宗體,三、藏乘所說,四、說教年主,
五、判釋本文也。雖建言互殊而大致還相通貫,廣為評騭,讓之異時。今意以為既
未將所講之經文講明,先說體、宗、用、教多言,在說者縱言言不離經旨,並非隨
意牽混塗傅,但聽者或不免為之茫無端緒,故茲一概無取。然古德若智者大師所以
在文句前廣談玄義者,蓋大有故。
一、彼時佛法興盛,經內文義靡不了了,轉因講者各成宗尚,非但欲明經義,
尤欲知講者對於此經意旨之所在,故當先有以貫攝全經也。二、彼時聽者,不唯了
於經義,且多有嘗專精於其經者,先有對於此經主觀上之宗旨,將以校其異同而為

決擇。非然者,彼將謂講者不明宗旨,捨之不聽,故當先有以評判群說也。三、如
來說法,有隨自意語者,有隨他意語者。古人先出玄義,廣作懸談,將以楷定千古
,非必問一時聽者之能受與否;但欲將所得於經之義旨,盡量發摚В盥犝咦员硗
情耳。後人講經,既無如上所說緣故,必依照古人之陳說翻誦一過,殆亦臁逅^
「執死方醫變症」者歟!故今所有宗體、教相、功用等義,可隨文點出之,或結顯
經終耳。唯佛菩薩所以說此經之來意,則當先一探察,此在華嚴懸談即所謂「教起
因緣」也。
紀 明佛說此經來意,引天台宗──又名法華宗──名、體、宗、用、教五重
玄義。名、為名言,名立義彰。體、為法體,平等真如。宗、為宗旨,因明果顯。
用、為功用,釋疑生信。教、為教相又曰教化──化儀四,化法四。此宗智者大師
,廣疏七卷為二十卷。嘉祥宗、亦名三論宗。清涼宗、亦名華嚴宗。懸談計四十卷
;清涼疏鈔為十門懸談正А1窘浥嗅專忍焯ā⑶鍥龆谥拧⑹K^教起

因緣,約分五類:一、應說法,二、本行心,三、眾生機,四、教根本,五、顯果
德。
釋  大涅槃經謂:生生不可說,生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
可說,以有因緣故可得說。在大智度論謂:依四悉檀因緣故,如來說法。梵語悉檀
,古無定翻;或翻宗、成;或翻遍施;或翻為墨、為印、為實;或翻成就究竟;或
同嗢陀南義翻為集施,謂集正法義,施有緣眾也。今以意會之,即「說法之宗旨」
耳。所謂四悉檀者,茲出其例如下:
紀 引大涅槃經生生不可說六句,意謂說不過一偏,不得法性之全體,以有對
待不符法體絕待故;能離言說相,便不入思量分別。法施之因緣,謂集合正法,布
施有緣,佛出世故。
釋  一、普為世界悉檀:隨俗常化義,適應一時、一地眾同分心理義,使陷溺
習俗者咸得驚醒義,使聞見歡喜者發生信心義,為說世界正因緣義。二、各為人生

悉檀:隨機異說義,引發各人各種不同類善根義,使隨其所處之地位各成進修義,
使信解修行者增長福德義,為說人生正因緣義。三、藥病對治悉檀:破惡義,遠離
世間義,斷除煩腦義,止息分別義。四、顯第一義悉檀:入理義,契證法性義,成
就菩提義,圓滿寂靜義。

  ┌世界                        樂欲………離苦得樂
  ┤              一
  └人生                                ┌耄杂孟
                                迴理隨情┤
  ┌生善                                └從體興用
  ┤              二
  └破惡                        便宜………銷罪殖福

  ┌隨俗                        對治………轉染成淨
  ┤              三
  └證真                                ┌捨相契性
                                反情順理┤
  ┌方法                                └攝用歸體
  ┤              四
  └目的                        實證………滅妄歸真


紀  一、普為世界悉檀中,適應一時、一地眾同分心理句:如三千大千、娑婆
、中國、北京,及現在之北京,各有此眾同分心理也。二、各為人生悉檀中,又名
眾生悉檀,引發各人各種不同類善根句:如教育之分級法。三、藥病對治悉檀中,
破惡義句:惡有溕畈煌仄茻o明乃為究竟。遠離世間義句:世間惱熱難安,必
遠離、乃清涼自在。四、顯第一義悉檀中,入理義二句:顯非尋常人情所能測者,
即前三種悉檀皆在在入理,所顯唯第一義諦,不會、不識,悟到法身即是。總之、
諸佛菩薩取己與一切眾生皆同等真如法性,顯此同等大悲而為說此四悉檀也。
釋  今按釋尊與淨名等所以說此經者,四重悉檀皆有,據其尤勝之相,則在第
三、第四悉檀。茲分述如下:
一、自佛華嚴以來,雖廣說大小乘諸法,要皆明從初發心以至究竟三乘拢
方法。雖無量壽佛經、悲華經等,亦嘗帶明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等因地修取淨土
及悲願垂化穢土之方法,而未有專說如何修取淨妙國土之法者。至阿彌陀經等求生

西方極樂淨土之法,譬如居殷都者,傳說周文王治西岐,如何政修俗美、善能養老
,使伯夷、叔齊聞風而嚮往。然未明文王如何致西岐於隆治之道,且未明人人皆可
為文王及處處皆可致隆治之道,故未能令聞者不待文王而亦興起,從惡濁之世以轉
為清泰之界。是以餘經所說修三乘拢巴鷾Q土之方法,皆偏重救度人生及人生
自度,而鮮救度世界、世界共度之義。於是、佛威神故,寶積獻蓋,炳現十方諸佛
淨土,引起樂欲,與五百長者子發心共求修取淨土之法。佛為說修淨土之行,首明
須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即是拢藷o常心,以眾人之心為心,明世界實由眾人心造
也。世界正因緣義,於是乎顯。而淨名為示現實邸奕Q土之模範者,即因身疾廣
為說法,使問疾者覺悟世間無常,身命危險,醒習俗之沉夢,即由「普為世界悉檀
」而說此經也。此其一例,餘可類推。
紀 修取淨妙國土之法句:如本經偈有『戒品為塗香』,又後香積佛品指妙香
國為淨土正因,故茲專就戒言之。十戒首重不殺,先去殺行,後去心中之殺機,極

至連此戒殺機之心亦須除去盡淨,因此為無始以來眾生心念中之細微種子習氣──
即根本無明。傳言:一獵者捕鷂,鷂先飛避舍利弗身影中,尚復驚恐;後飛至釋尊
身影中,頓現安耄АI崂柟剩雷鸫鹧裕河扇炅暁夥N子未斷,故鷂視之心尚驚
恐。譬如以香熏物,香雖除去,熏習尚存──如經云結習未盡。喻舍利弗殺機雖斷
,而未能除去戒此殺機之心。此為佛說戒之徹底精義,亦即淨佛國土之理。世界實
由眾人心造句:世界乃無量因緣所成,大都眾同分心理業力之所招感。造物主、即
是眾生心。此為共業之果報,亦即世界之正因緣。
釋  二、於此閻浮提,舍利弗與大梵王各見不同,明雜業界中各人有各人不同
境界;以業障、報障故,雖居佛淨土中不得樱堋l妒欠瓞F本界淨土以明此土本淨
,一人心淨即能一人現前,不事他求。而淨名告諸問疾者,當求佛身,廣讚佛德,
隨其宜聞開發道意,此皆由「各為人生悉檀」而說此經者。
三、由藥病對治悉檀而說此經者,大略為三:

甲、從鹿苑三轉法輪度憍陳如等五比丘以來,除常隨眾千二百五十人,其餘從
佛出家成四沙門果者,殆不可以數計。十大弟子各有專長,五百比丘咸稱第一,持
佛威音弘化三界,濟濟僧寶盛極一時。在小乘、即謂現生不出家行比丘法,不能成
就阿羅漢果;且文殊師利與彌勒等菩薩之上首,亦是出家之眾。於是在家士女,遂
於出世三乘之法,咸生絕分之想,非從事種種異道而不知信佛,則亦供養佛僧、修
行人天戒善之法,以冀緣福而增福耳。在家菩薩之領袖、若長者子善德,亦僅能設
大施會,餘可知矣!卒之出家僧眾,究屬人中少分,使必出家乃能修證佛法,則佛
法豈不限於一部份人而不能普及於世人乎?夫此豈眾生心──體、相、用大之佛法
本來如是哉,抑豈釋尊大悲度世之本懷哉?於是如來邚氐字蟊粶Q名菩薩承佛
大悲,現居長者、居士之位,不離六蔽之相而能具足六度之行,不離白衣、居家、
妻子眷屬乃至博戲、異道、淫舍、酒肆種種塵勞之相而能成就菩提之道。入一切眾
為眾中尊,示其禪定、智慧、辯才、神通,且能折服諸聲聞眾、諸菩薩眾而超其上

。於是人人知佛法可不離世網俗染而得;及既得矣,且較絕俗離塵而修得者功德尤
為殊勝。於是雖至屠沽、颍洹⒊珒灥容叄嘟阅茏詩^於佛法,不視佛法為分外之
事。貴倨之侯王、將相,富有之鉅商、素封,虛驕之文人、學士,耄е贮h、邪
徒,胥能沐浴如來德化,以之自正正人俱適乎道,更無論矣!雖然、此豈舍利弗等
大阿羅漢、彌勒等大菩薩實為淨名所訶斥哉!蓋同承釋尊徹底之悲心,現為抑揚,
互贊玄化而已。由是觀之,則此經實流出於釋尊之大悲,淨名、舍利弗、彌勒、文
殊師利等仰承佛意共為宣說,以對治塵俗自畫而不敢發心修佛法者,使知佛法平易
近人,咸欣慕修習耳。夫然,令群俗得周洽佛法之利,千百年後猶有聞風而興起者
,又寧能不深感諸拢t眾洋洋之盛德歟!然考覈其本意:出家者,當勤修戒、定、
慧,息滅貪、瞋、癡,現生求證四沙門果,住持如來清淨律儀,為世福田,生人淨
信。而在家者,則當敬事三尊,振興眾善,攝受眷屬,饒益眾人。但須不昧本菩提
心,則出家、在家所行者皆菩薩道,莫非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而修淨土行者也。若不

勤其分所當行,繫心欣厭,著念愛惡,畏塵煩而取簦В角屐o以馳思,妄執山林幽
閒以為佛法,則正淨名所治之病而非得淨名之意者。因之、見有入塵同事、弘法利
生之摩訶衍人士,騁其顛倒之情,橫興譏毀之誚,不知菩薩將以建三寶之廣居,致
群生於樂地。蓮華生於污泥,宮室起於空地,非高原、虛空能有如是之事也。甚或
外崇佛言,內蘊魔毒,逞辯聰之世智,浮f法之虛譽,刺取佛祖、經錄之片言隻語
,假借為高尚清淨之說,以覆藏其污垢瑕穢之行。絕人之善,破人之信,鬥諍堅固
以為莊嚴,名利恭敬以為希求,將三寶法用為提倡三惡道之具,牽率好心學佛法者
與之俱墮,其為辜負釋尊與淨名、彌勒、鶖子、妙德諸拢济系刂蟊疃髡撸
更為何如哉?此令人即俗而真者。
乙、天台諸家,皆以維摩詰為方等時斥小彈偏、歎大褒圓之中堅。今衡以法華
開顯之佛意,雖舍利弗與彌勒等皆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