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间偏方大全-第4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尿培养:第3…4周培养阳性率较高,约25%。
△免疫学检查:肥达氏反应用于本病诊断已近90年。病后1周出现O、H凝集素,第3…4周时可达90%,其效价随病程而递增,第4…6周达到高峰。约10%患者肥达氏反应始终阴性。应用标准抗原检测,未经免疫者O凝集素≥1:80,H凝集素≥1:160时有诊断价值。病程中应逐周复查,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上升4倍以上才有意义。O凝集素增高提示为沙门氏菌属感染,而H凝集素则可鉴定沙门氏菌组别。预防接种后,H凝集效价明显上升,可持续数年之久,在其他疾病时可出现“回忆反应”。肥达反应的特异性不强,故评价时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近年来有用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抗体,较肥达氏反应特异、敏感和快速。
㈡伤寒与其他几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1。粟粒性结核:长期发热,呈消耗病容,中毒症状显著,与本病表现相似。但该病盗汗及呼吸道症状较突出,脉搏增快,胸片可见大小一致对称均匀分布的结节性病变。抗痨治疗有效。
2。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可有发热,全身中毒表现,白细胞总数不高,甚至相对缓脉等酷似伤寒的表现。但该病往往先有胆道、泌尿道或用腹腔内感染等原发病灶。病程中易出现休克、DIC等。白细胞总数虽不高,但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培养可检出致病菌。
3。病毒感染:热程可长达10…14天以上,白细胞总数不高;一般肝脾不大。肥达反应和细菌培养阴性。病程有自限性。
4。何杰金病:热型多样,多汗,有肝脾肿大及淋巴结肿大。但无明显毒血症状,白细胞不高。确认需有淋巴结病理检查为依据。
5。布氏杆菌病:长期发热,肝脾肿大,粒细胞正常或低下。有与牧畜(牛、羊、猪)接触或饮用未消毒的乳制品史,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热(波浪型),常有转移性关节疼痛或肌痛,出汗较多。血或骨髓培养可分离出布氏杆菌,Wright凝集反应可呈阳性。
6。恶性网状组织病:本病也可见持续发热、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但病情进展快而凶险,出血与贫血显著。同时骨髓中可见异常增大的网状细胞,胞浆丰富,核染色质细而成网状,多有核仁并有淋巴样、单核样及多核巨细胞等异常类型的恶网细胞。
7。斑疹伤寒:也有发热、皮疹、脾肝肿大。但本病发病急骤,体温上升迅速。脉搏也增速,皮疹增多,脱落后有色素沉着。白细胞在正常范围或稍增,中性粒细胞常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外斐氏反应阳性。应用特效抗生素(氯霉素、四环素等)后24…48小时体温即可退至正常。
8。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短程自退,热渗(肿)并存。皮疹多呈出血性,肾脏损害早而严重,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与血小板减少。临床呈五期经过。
㈢现代医学治疗:
1。一般护理:
发热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退热后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轻度活动到逐步恢复正常生活。随时观察体温、脉搏和血压变化,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卫生,防止褥疮与肺部感染。饮食应给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恢复期病人饮食亢进忌吃质坚渣多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发生。
2。药物治疗:
△氯霉素:每日2…3次,每次0。5克,口服。当体温降达正常后1…2日可减为半量,疗程14…21日。间歇疗法可减少复发率,初用量与上同,当体温降达正常后再用3日,停药5…7日,再用半量约1周,总疗程同上。用药期间应定期(1周)查白细胞计数。
△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每次2片,口服,疗程为2周左右。对磺胺过敏、肝肾功能减退与孕妇患者慎用,后者服本品期间停止哺乳。
△氨苄青霉素:限用于白细胞显著降低(3×109/L以下)或对以上两药治疗无效的伤寒患者。由于本品在淋巴液内浓度很高,且以活性形式自胆道排出,具有肝…肠循环作用,因此对胆囊感染、孕妇和带菌者尤为适宜。分3…4次肌注或静脉滴注,疗程为2…3周。
△呋喃唑酮:复发率较低,对造血系统无明显影响。每日600…800毫克,分4次口服,待体温降至正常后,减半量服用5…7日即可停药。但它退热慢、对胃有刺激并可能导致末稍神经炎。
△甲砜霉素:为本病次选药物,结构和氯霉素相似,在体外的抗菌效能较氯霉素略弱,对骨髓的毒性不著,常用1。5…2克/日,分3…4次口服。疗程与氯霉素相同。
㈣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湿阻卫气型: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身重,午后热重,胸闷脘痞,面色黄滞,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10克,半夏9克,赤茯苓12克,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蔻仁10克,猪苓12克,泽泻10克,淡豆豉12克,厚朴12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2。湿重于热型:
症状:身热起伏,午后热增,头重身重,困乏纳呆,胸闷脘痞,腹胀便溏,渴不思饮,苔白腻或白腻兼黄,脉濡。
治法:宣气化湿、佐以淡渗。
方药:三仁汤加减。
杏仁12克,蔻仁12克,薏仁15克,半夏10克,厚朴12克,通草10克,滑石20克,竹叶1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3。湿热并重型:
症状:发热渐高,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心烦脘痞,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
方药:连朴饮加减。黄连10克,厚朴、菖蒲各12克,半夏10克,山栀10克,淡豆豉10克,芦根2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4。热重于湿型:
症状:身热壮盛,口渴引饮,面赤大汗,气粗,脘痞身重,苔黄微腻,脉象洪大。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白虎汤加减。知母12克,生石膏2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厚朴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5。热入营血型:
症状: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或神昏不语,斑疹隐隐,便血,舌绛少苔。
治法:清营泻热,凉血散血。
方药:清营汤加减。水牛角30克,生地黄20克,赤芍15克,黄连10克,山栀子10克,地榆15克,丹皮12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6。气虚血脱型:
症状:腹部不适,大便出血,量多,身热骤降,颜面苍白,汗出肢冷,脉象细数。
治法:补气固脱止血。
方药:先服独参汤,后用黄土汤加减。灶心土30克,生地黄20克,白术12克,制附子10克,阿胶12克,黄芩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7。气阴两伤,余热未清型:
症状: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神疲懒言,或低热不退,脉细弱,舌质嫩红,苔黄而干或光剥无苔。
治法:益气生津,清解余热。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10克,生石膏、太子参各15克,麦冬12克,石斛12克,淮山药20克,薏苡仁15克,白扁豆2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㈤对伤寒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及带菌者。患者停用抗生素后1周,每周作尿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者,方可解除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尤其要注意保护水源,注意饮食消毒,做好粪便、污水、垃圾的管理和处理。
△提高人群免疫力,在本病流行区可进行预防接种。国内常用伤寒、副伤寒甲、乙的三联混合菌苗。成人每周1次,连续3次,分别以0。5毫升、1。0毫升、1。0毫升菌苗作皮下注射。为维持足够的免疫水平,每年应加强注射1次,接种后2…3周,O凝集素效价即上升,维持数月,而H凝集素效价持续较久。预防接种可大大降低发病率。哮喘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其他 中医常识 
据报道,随着医学的进步,有关哮喘病的防治已有了大的进展,并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下制订了国际性的哮喘病治疗方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但是,有关哮喘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因此而降低,反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针对此种情况,我国许多医学家在汲取数千年中医临床验治精华的同时结合西医治疗哮喘病的现代诊疗手段,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取得了许多宝贵而成功的经验,并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目前,西医已经认识到哮喘是气道过敏性炎症引起的一种全身过敏性体质疾病,在这些认识基础上,我们运用了西医的先进技术对中药拮抗气道过敏性炎症和免疫调节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电显微技术研究中药方剂或单味药分子药理学和免疫药理学,同时利用现代诊断技术观察中药治疗哮喘病的疗效。
目前对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方式为在西医诊断明确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西药合用才能达到标本兼治。例如,具有治本作用的梵达银杏叶口服液治疗哮喘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已在德、法、美、日等国家推广使用。
哮喘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指导思想是标本兼治,具体治疗措施包括西医的抗炎治疗(包括吸入激素、平喘药物和脱敏治疗等)和中医中药。西医的抗炎治疗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治疗方法,这种抗炎治疗不是通常所指的抗生素治疗,而是指抗气道过敏性炎症,包括吸入激素类气雾剂、色甘酸钠气雾剂等。虽然西医的抗炎治疗在控制哮喘病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吸入给药仅仅是一种局部治疗,并不能纠正哮喘病人的过敏性体质,故停药后哮喘往往很快复发。因此,西医的抗炎治疗仅仅是一种治标方法,中医中药为哮喘的治本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根据病情不同分别,从补肾、润肺、健脾入手纠正病人的过敏性体质,有治本和免疫调节的功能,大大减少了哮喘病的复发,提高了哮喘病的治愈率,这就是治病必求其本的道理。
因此,所有的哮喘病人应由中西医专科医生共同给您制订一个详尽而符合病情的个人治疗方案,通过标本兼治,在病情完全缓解的基础上进一步配合心理治疗、耐寒锻炼、体能锻炼,通过改善哮喘病人的生命质量和改善体质,从根本上来治愈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1例 
其他 中医常识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由于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及外部压迫等原因导致视网膜内层血供受阻,引起视网膜的急性缺血,视力严重下降。本病是眼科致盲急症之一。我科于1995年3月~2001年3月收治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1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抬疗,取得了满意效果,兹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1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6岁,平均54岁;右眼14例,左眼7例:职业:汽车司机3人,机关干部10人,离退休人员8人;病程最短者仅20min,最长者24h。检查所见:视力均小于眼前数指。瞳孔不同程度散大,直接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间接光反射存在,眼底血管线状或完全没有血供,后极部视网膜灰白混浊水肿,黄斑区樱桃红点。
2治疗方法
一经确诊,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10mg,球后注射妥拉苏林1205mg,或球分及颞浅动脉注射复方樟柳碱各2ml,局部按压眼球,口服醋氮酸胺500mg及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