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68-存存斋医话稿-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朋议后事矣。薜曰。虚厥也。不必书方。且以独参汤灌之。遽拱手上舆而别。众相顾。莫敢决。再延一苻姓医入视。苻 
曰。“中暑也。当服清散之剂。参不可用。”众以二论相反。又相顾莫敢决。冯曰。“吾闻六一散能祛暑邪。盍先试 
之。”乃以苇管灌之。果渐苏。苻又投以解暑之剂。病即霍然。夫薛氏为一代之名医。只以匆匆一诊。未遑细审。并 
致疑于少外家之在旁。误以中暑为虚脱。几伤其生。医事不诚难乎其难哉。又类案载曾世荣先生治船中王氏子。 
头痛额赤。诸治不效。动即大哭。细审知为船篷小篾。刺入囟上皮内。镊去即愈。苟不细心审视。而率意妄治。愈治 
愈坏矣。是故医家临诊辨证。最要凝神定气。反复推详。慎毋相对斯须。便处方药也。 
〔二〕熊三拔泰西水法云。凡诸药系草木果 谷菜诸部具有水性者。皆用新鲜物料。根据法蒸馏得水。名之为露。 
以之为药。胜诸药物。何者。诸药既干既久。或失本性。如用陈米为酒。酒力无多。若以诸药煎为汤饮。味故不全。间 
有因煎失其本性者。若作丸散。并其渣滓下之。亦恐未善。(然峻历猛烈之品。不得不丸以缓之。)凡人饮食。盖有三化。 
一曰火化。烹煮熟烂。二曰口化。细嚼缓咽。三曰胃化。蒸变传化。二化得力。不劳于胃。故食生冷。大嚼急咽。则胃 
受伤也。胃化既毕。乃传于脾。传脾之物。悉成乳糜。次乃分散。达于周身。其上妙者。化气归筋。其次妙者。化血归 
脉。用能滋益精髓。长养脏体。调和营卫。所谓妙者。饮食之精华也。故能宣越流通。无处不到。所存糟粕。乃下于大 
肠焉。今用丸散。皆干药合成。精华已耗。又须受变于胃。传送于脾。所沁入宣布。能有几何。其余悉成糟粕下坠而已。 
若用诸露。皆是精华。不待胃化脾传。已成微妙。且蒸馏所得。既于诸物体中最为上分。复得初力。则气浓势大。不见 
烧酒之味 于他酒乎。按古人丸散汤饮。各适其用。岂可偏废。诸药蒸露。义取清轻。大抵气津枯耗。胃弱不胜药力者。 
最为合宜。其三化之说。火化口化。不必具论。胃化一言。深可玩味。盖饮食药物入胃。全赖胃气蒸变传化。所以用药 
治病。先须权衡病患胃气及病势轻重。此古人急剂缓剂大剂小剂之所由分也。如骤病胃气未伤。势又危重。非用大 
剂急剂不可。杯水舆薪。奚济于事。一味稳当。实为因循误人。倘或病患胃气受伤。无论病轻病重。总宜小剂缓剂。 
徐徐疏瀹。庶可渐望转机。以病患胃气已伤。药气入胃。艰于蒸变传化。譬如力弱人。强令负重。其不颠踣者几希。 
〔三〕上条言诸药蒸露。为轻清之品。气津枯耗。胃弱不胜药力者。最为合宜。请更申其说焉。元仪曰。“阴虚有三。 
肺胃之阴。则津液也。心脾之阴。则血脉也。肝肾之阴。则真精也。液生于气。惟清润之品可以生之。精生于味。非粘 
腻之物不能填之。血生于水谷。非调中州不能化之。”是则人身中津液精血。皆属阴类。津液最轻清。血则较 。 
精则更加浓矣。读内经“腠理开发。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 
泽。是谓液。”则知津与液较。液亦略为 浓矣。窃谓津者。虽属阴类。而犹未离乎阳气者也。何以言之。内经云。“ 
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岂非液则流而不行。津则犹随气流行者乎。内经又 
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雾露所溉。万物皆润。岂非气中有津者乎。验之 
口中气呵水。愈足征气津之不相离矣。气若离乎津。则阳偏胜。即“气有余。便是火”是也。津若离乎气。则阴偏 
胜。即水精不四布。结为痰饮是也。蒸露以气上蒸而得露。虽水类而随气流行。体极轻清。以治气津枯耗。其功能 
有非他药所能及。泰西赞谓不待胃化脾传。已成微妙。余谓病患胃弱。不胜药力者。最为合宜。然其力甚薄。频频 
进之可也。其气亦易泄。新蒸者为佳。余治伤阴化燥证。清窍干涩。每用之获效。内经谓“九窍者。水注之器。”清窍 
干涩者。病患自觉火气从口鼻出。殆津离乎气。而气独上注欤。 
〔四〕时毒瘟疫。口鼻吸受。直行中道。邪伏募原。毒凝气滞。发为内斑。犹内痈之类。其脉短滑。似躁非躁。口 
干目赤。手足指冷。烦躁气急。不欲见火。恶闻人声。耳热面红。或作寒噤。昏不知人。郑声作笑。治宜宣通气血。解 
毒化斑为主。得脉和神清。方为毒化斑解。但其斑发于肠胃嗌膈之间。因肌肤间不可得而见。往往不知为斑证而误治者 
多矣。 
〔五〕治痰气壅塞。悉尼汁一杯。生姜汁四分之一。蜜半杯。薄荷细末一钱。和匀器盛。重汤煮一时。任意与食。 
降痰如奔马。此方出幼幼集成。甘寒辛润。邪袭于肺。泄肺降痰。试用良验。 
〔六〕滑脉多主痰。以津液凝结故也。然有顽痰阻阂气机。脉道因之不利。反见涩脉者。开通痰气。脉涩转滑。见 
之屡矣。又现证脉象的是痰证。而病患言无痰。服药后渐觉有痰。亦见之屡矣。阅孙文宿医案治庞姓。遭跌胁痛。服 
行血散血药多剂。痛不少减。孙诊脉左弦右滑数。曰。“此痰火症也。”庞曰。“躯虽肥。生平未尝有痰。徒以遭跌 
积瘀血。于胁间作痛耳。”孙曰。“痰在经络间。不在肺。故不咳嗽。而亦不上出。脉书有云。滑为痰。弦为饮。据脉实 
痰火也。如瘀血。脉必沉伏。或芤或涩也。面色亦不带黄。前医以瘀血治者。皆徇公言。不以色脉为据耳。”乃用大栝蒌 
带壳者二枚。重二两。研碎。枳实。甘草。前胡。各一钱。贝母二钱。初服腹中漉漉有声。超时大泻一二次。皆痰无 
血。痛减大半。再服又下痰数碗许。痛全止。三服腹中不复有声。亦不泻。盖前由痰积泻也。今无痰故不泻。观此。则 
诊病虽须详问。又当色脉合参。不可徇病患之言。为其所惑。又嘉言喻氏亦谓“痰到胃始能从口吐出。到肠始 
能从下泻出。” 
〔七〕本经曰。“五味子气味酸温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卢子繇乘雅半 
偈曰。“五味俱全。酸收独重。故益降下之气。咳逆上气者。正肺用不足。不能自上而下以顺降入之令。劳伤羸瘦者。 
即内经云。烦劳则张。精绝使人煎厥内铄也。此补劳伤致降令之不足。与补中益气之治不能升出者相反。能降 
便是强阴。阴强便能益精。设六淫外束。及肺气焦满。饵之反引邪入脏。永无出期。纵得生全。须夏火从中带出。或 
为斑疹。或作疮疡。得汗乃解。倘未深解病情。愿言珍重。”按此则五味子之功能。的在降入。凡病情涉于宜升宜 
出者。视为戈戟矣。盖肺统五脏六腑之气而主之。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气原上际于肺。肺气亦下归于 
肾。一气自为升降者也。故上而咳逆上气。由六淫外束。饵此则外邪不特不能升。不能出。直引之及肾。而渐成虚 
损。倘同熟地麦冬等用。酸而兼腻。不啻锢而闭之。卷一第十一条所谓不虚而做成虚。不损而做成损者。此类是 
也。若六淫七气有以耗散之。致肺失其降。而不归肺之气。因耗散而日虚。肾之精。因不藏而日损。此际不用五味 
子而谁用乎。五味子能收肺气入肾。肺气收。自不耗散。入肾。则五脏六腑之精。肾得受而藏之矣。虽然。论药则得 
一药之功能。论方则观众药之辅相。凡药皆然。试即于五味子发其凡。可乎。五味子之功能在降入。病情宜升宜 
出者。不可用。固已。第执此说以论药则可。若执此说以论方。则金匮要略中射干麻黄汤浓朴麻黄汤小青龙加 
石膏汤等方之用五味子。其说遂不可通。殊不知古人治病用药。每于实中求虚。虚中求实。不比后人之见虚治 
虚。见实治实。补者一味补。散者一味散。攻者一味攻也。故杂五味子于麻黄细辛桂枝生姜诸表药中。杂五味子 
于射干紫菀款冬杏仁半夏诸降气降逆药中。杂五味子于石膏干姜。诸寒热药中。杂五味子于小麦白芍甘草 
大枣诸安中药中。不嫌其夹杂。而于是表散药。得五味子不致于过散。降气降逆药。得五味子更助其降令。而且 
寒热药得五味子寒不伤正。热不劫津。安中药得五味子相得益彰。综而言之。用五味子意在保肺气。不使过泄。 
然皆辅相成方。非君药也。至桂苓味甘汤之治气冲。加减者四方。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苓甘 
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以小青龙方中虽有五味子辅相之。究竟辛散之力大。 
能发越外邪。亦易动人冲气。冲气者。冲脉之气也。冲脉起于下焦。挟肾上行者也。气既冲矣。非敛不降。桂苓能抑 
冲气。甘草坐镇中宫。而敛降之权。当属之五味子矣。所以四方减去者惟桂枝。而加味以治咳满。以去其水。以治 
形肿。以治胃热冲面。至于五味子收敛肾气。屹然不动。不使其气复冲。苓甘若为之辅相者。终不易也。以是知一 
药有一药之功能。一方观众药之辅相。不识药性。安能处方。不识方义。安能用药。凡药皆然。岂特一五味子。试即 
以五味子发其凡。词费之诮。奚辞哉。 
〔八〕邹润安本经疏证论五味子与干姜同用。设为问答曰。“伤寒论中凡遇咳总加五味子干姜。岂不嫌其表 
里无别耶。曰。经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故咳虽肺病。其源实主于脾。惟脾家所散上归之精不清。则肺家通调 
水道之令不肃。后人治咳。但知润肺消痰。殊不知润肺则肺愈不清。清痰则仅能治脾。于留肺者。究无益也。干姜 
温脾肺。是治咳之来路。来路清。则咳之源绝矣。五味使肺气下归于肾。是开咳之去路。去路清。则气肃降矣。合两 
物而言。则为一开一阖。当开而阖。是为关门逐贼。当阖而开。则恐津液消亡。故小青龙汤小柴胡汤真武汤四逆 
散之兼咳者皆用之。不嫌其表里无别也。”按此论颇透彻。嘉言喻氏谓“干姜得五味能收肺气之逆。”是浑 
而言之也。陈修园不论虚实证。遇咳辄用五味干姜。是浑而用之也。金匮桂苓味甘加干姜细辛。干姜为热药。服 
之当遂渴。干姜为热药。仲圣已有明文矣。外感之由于暑燥火。内伤之涉于阴亏。虽同五味或辅相药。终不宜用 
也。考金匮五味同干姜用者七方。皆有咳满证。不同干姜用者二方。射干麻黄汤证。亦见咳而上气。虽不同干姜 
而同生姜用。其义仍在治肺。独桂苓味甘汤方治气冲。其义在治肾。然肺与肾一气。自为升降者也。治肺即所以治肾。 
治肾即所以治肺。不过因病处方。注意或在肺。或在肾耳。或曰。黑地黄丸中。五味干姜并用。治在肺欤。曰。论 
金匮方用五味意义。大抵如此。至后人用五味。其方不可胜数。岂能一一印证。若五味并熟地用。乌得谓不治肾。 
黑地黄丸。乃治脾湿肾燥方。一刚一柔。一润一燥。熟地五味治肾燥。苍术干姜治脾湿。此分头治法也。熟地苍术。 
益肾阴而兼运脾阳。苍术五味流脾湿。即以润肾燥。此交互治法也。嘉言喻氏谓此方超超元箸。岂虚誉耶。若不 
综观全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