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的利益,这个就不是深信。如果深信的人呢?那佛跟我们讲的,我们这个身是假的,不是真的,身都不是真的。我身外之物那一样是真的?我们要问了:身心世界里头,什么东西是真的呢?佛告诉我们:因果是真的。我们得的这个身体是果报,这个身体容色健康,这是属于正报;我们生活的享受,一生的遭遇,那叫依报。一饮一酌莫非前定,这是事实,谁都没有办法超越。真正深信因果的人,他就超越了。怎么超越了呢?晓得这个身不是我。起心动念再没有这个自私自利了。业力就没有了。业力从那来的?业力从我来的。所以阿罗汉证得了无生,阿罗汉破了人我执,不再以为这个身是我了,不再以为念头是自心了。所以业力就不能转他,超越业力也就是超越六道轮回了。只要有我,你就没有办法超越轮回,道理在此地。所以大乘极善上品凡夫,他们的思想、见解跟一般人不同;虽然他不是圣人。不要说他不是菩萨,连小乘须陀洹他也比不上。须陀洹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所以在断烦恼上,比不上须陀洹,但是在见解上,他跟菩萨没有两样,跟大乘菩萨没有两样。大乘菩萨对事实真相了解,深信因果,他也了解事实真相,也深信因果,但是烦恼一品也没断,但是念头一转,起心动念为众生、为佛法。你要问他为什么?他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虽然果位不高,是凡夫,但是他的境界,他的思想行为,类似大乘菩萨,他有这个见解。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为弘扬佛法,起心动念弘扬佛法,就跟诸佛菩萨相同了,这叫大乘极善。所以福慧的增长,那种广大快速都不可思议。随着他的见解、心量、作为在那里扩充,在那里扩大,深信因果。
  譬如佛跟我们说,一切众生的财富。今天我们讲的物质享受,这是果报,从那里来的呢?财布施得来的。你修财布施,这一生当中发大财,前生修的财布施多,今生得的财富多;前生法布施多,这一生聪明智慧;前生无畏布施多,这一生得健康长寿。这是因果。三种布施是因,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你要深信,你会拼命去做。为什么呢?我想得这个果报。原来这个果报是这么得来的,这叫深信。他就真干了。不谤大乘。
  佛教化众生,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因此佛所讲的方法就不一样,随机说法,没有一定的法可说。只要令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都是正法。我们应当要赞叹,不应该有门户之见。我修净土,他修禅,我就毁谤禅,赞叹我净土,自赞毁他。学禅的人,禅第一,其他的法门都不行,这个叫做互相毁谤,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互相毁谤,对于佛法的弘传有很大的伤害,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听这个人毁谤净土,那个人毁谤禅,算了都不好,我都不学了,我都不要了!所以会断绝许许多多众生在这一生学佛的机缘。把人家的法缘断掉了,这个要负责任。所以不可以毁谤大乘,对于大乘佛法我们都赞叹、都赞扬。以此善根回愿往生,这个样到自己临命终时,佛也来接引。
  我们翻过来看二十二面第一行,从当中看起:‘以此文证’,这一段也是观无量寿经上的经文,我们用这一段文来证明。‘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这是比上品上生的,上品上生是大乘极善的凡夫,这个稍为次一点,他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个比前面次一等。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中生。再看上品下生的,上品下生呢?古德说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种性就是我们平常讲:三贤位的菩萨。这个登地是圣人,三贤十圣,这都了不起的菩萨,这是古大德的看法,可是佛在观经上不是这么说的。观经上讲:亦信因果。说实在话,前面那个上品中生‘深信’,我们看到深信的人不多。‘亦信’,我们看到很多。他也相信,相信深度不够;换一句话说,他也懂得修福,不是全心投注在修福,不是的。附带做一点,这叫做亦信因果,但是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唯此一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他也发了无上心,无上心就是决心在这一生当中,求生极乐世界,知道这个人间很苦,不愿意来生再搞六道轮回,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一句佛号念到底,这个就是上品下生,修学的样子。
  我们读了这个文,真的,对于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信心确实增长了,晓得我们上上品、上中品难,上品下生对我们来讲不算困难,很有希望,这是真话。所以这是善导大师对于我们的恩德就太大了。
  从这一段文证来证明,这个文在二十二面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这个迎候就是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你,那个场面不一样。怎么场面不一样呢?这边底下说得很清楚。
  在第二十三面第四行第二句:‘上上去时’,就是上上品往生的人,佛,这个佛是阿弥陀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所以你自己往生就晓得自己的品位。如果你往生的时候,看到满虚空统统都是佛来了,上品上生,统统是诸佛来迎接你。如果看到阿弥陀佛与千佛来接引你,这个数量就少了,一千尊佛来接引你,这是上品中生。如果阿弥陀佛来的时候,跟着阿弥陀佛一起来的是五百尊佛,这是上品下生。所以往生的时候,来欢迎你的场面不一样。场面愈大愈殊胜,那你的品位就愈高。所以我们希望五百尊佛来欢迎,这是真的。我们同修人人有份,要希望有千佛来迎接,那还得努力点。这个讲上辈往生。
  ‘次对中辈三人’,这个经文在第二十三面,倒数第四行第三个字看起:‘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就是中辈上品,‘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这是佛在本经说的,换句话说,从佛在观经上讲的这个意思,这个上三品是大乘凡夫,这个中三品是小乘凡夫。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大乘凡夫心量是开放的,小乘凡夫心量是保守的,对这个戒律斤斤两两的在计较,要怎么样去受持,完全着相。大乘凡夫比较开放,不斤斤计较事相,这有显著的差别。下辈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造很重罪业的人,这种人临终遇善知识劝导他,他马上能够回头念佛求往生。这才真正说明西方极乐世界三辈九品统统是为凡夫说的,这是讲持戒的,也就是我们常讲持戒念佛。戒律很清净很谨严,不造过失,这样的人往生是中品上生。
  所以大师在此地明白告诉我们,在二十四面第一行:‘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持小乘戒这个凡夫,念佛回向求生净土,一生持戒非常清净。’那我们要问:为什么戒律精严,往生的品位不及前面的人呢?诸位要知道,戒律清严完全是自利,没有利他的功德。你的心量还是小,念念求自利,没有把心量放开来,利益一切众生,功德利益不一样,在这个地方。
  所以大慈菩萨说得好,那个龙舒净土里面,劝我们修净土,我印了单张,印了十万张,在柜台上。龙舒居士劝人念佛,他里面引用大慈菩萨的偈子,如果我们能劝两个人念佛,就比自己精进;你能够劝到十几个人,念佛往生,那你就是真菩萨了;你能够劝一万个人,那你就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你明白这个意思,你就晓得这个功德比个人修持戒律精严,不知道要大多少。你利益多少人,你帮助多少人成佛了,所以宣传一切大乘佛法功德都无量。一切大乘法中,唯独净土这个法门最契合现代人的根机。什么叫最契合现代人根机呢?现代人修学这个法门的时候,真的是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落空。这就是说得真实的利益,其他大乘法门修学不见得能成就,这是真话。为什么呢?一切法门都必须要断惑才能证真,这个惑是烦恼。要说起断烦恼,那就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烦恼不能断干净,你就决定出不了轮回。所以一切大乘法门都要断烦恼之后才能超越,没有能力断烦恼,修学一切大乘法门,只是阿赖耶里面多种一些大乘种子而已,这一生不能发芽,不能开花结果。唯独这一个法门,这一生当中就开花结果,圆满成就。由此可知,你宣传这个法门,推荐这个法门,那功德跟一切其他大乘法不能相比。所以专修专弘无边的利益,这个利益真相,佛在大经上所说的,除了诸佛明了清楚之外,九界众生都不能够完全明白,这功德有多大。我们今天自己来做,做了自己不知道;但是有个迹象能看出来,你愈做愈欢喜,这个一定有利益。那没有利益,你怎么会愈做愈欢喜呢?真做的人,愈做愈欢喜,愈做愈快乐,愈做身体愈健康,这是花报。眼前的果报,愈做愈顺利,家庭幸福,事业顺利,这个是现前的感应。像这种感应,我们这些年来在海内外看得太多太多了,所以做的人就愈来愈多。为什么呢?有这么多好处在嘛!做的人就愈来愈多了。
  中品中生,大师在此地举出本经所讲的,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受持一日一夜戒是什么呢?八关斋戒。本经大师对于八关斋戒的受授,受持讲得很清楚,等到讲的时候,我特别会跟诸位介绍。一日一夜,这时间短,但是这个一日一夜,心非常猛利,所以我们在国外有看到一些同修,他们平常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修行,连读经念佛,甚至早晚十念都没有时间。忙到这个程度,他怎么修法呢?他每一个月修一天,或者修两天,利用假期。就像我们打佛七一样,念佛念一天一夜,或者念两天两夜,一个月修一次,这是属于这一种的,与观经里面讲的中品中生相应。这是受环境的逼迫不得已,善导大师说,这是佛去世之后小善凡夫。这个经文在二十四面,第四行最后三个字念起:
  ‘佛去世后,小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这个佛的愿力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与第十八愿相应,所以他必定得生。
  这个底下说:‘若论小圣去亦无妨’,如果说是小乘人回小向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也讲得通。‘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这个话说得非常肯定,说这个观经,观经跟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同一类的经,佛是为凡夫说的,与大小乘圣人不相干,与他们不相干。佛是九品三辈,是度一切凡夫的。
  底下中品下生的人,那一类是属于中品下生的呢?经云,在二十四面倒数第二行:‘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彿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这一类这是属于中品下生的。原来这个人一生没有遇到佛法,根本不懂得修行;但是,是世间的善人,世间的好人、善人。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友,劝他念佛往生,他一听就相信、就接受,这样往生的。中品下生。由此我们能够明白中品下生以上是善人,没有造罪业的,没有造罪业,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下三品呢?就是造罪业的人。我们看看古德怎么个说法,这段文在二十五面第四行,我们看最末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