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这六度波罗蜜大家好像都懂,但是真做到了多少?如果连举手之劳都不肯帮人,就不用学佛了。佛法讲愿、行,很多人初发心学佛时都还好,久了连做人的影子也不见了,其是可悲。六度中不论由哪一门专修有所成就时,其它门也都会贯通了,真有成就就变成力量,譬如布施之力、持戒之力、忍辱之力等等。我们学佛打坐念佛拜佛没有成就,就是因为无法形成力量,换言之是修行的善念的念力没有形成,还随时被自己此生或过去生的各种善恶的业力习气所牵引。

  修行有成就的菩萨,因为有了方便力,随时随地都在行六度,可是外表却不显示出来,这就是方便力。所以菩萨到达六度及成就方便之力,无不具足,没有哪一样不圆满具备。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七地以上的菩萨无功用行,无时无地不在修行,不用特别去作打坐念佛等修行功夫,这就是逮无所得,无生法忍,生而不生,不生而生。一切烦恼妄念顿断不生,有如截断忍住般,所以叫它不起法忍,一切妄念不起不生,截流而断。到了无生法忍境界,并不是死板地定在那儿,而是随顺世间法起用,入众生世间转法轮,虽然入世间,但不退转,这就是到了八地的菩萨境界了。不到八地的菩萨境界,还是有退转的可能,过了八地菩萨不动地,才有希望说不退转,在任何境界,任何情况下都是在无生法忍中。 

  「善解法相,如众生根」,这些菩萨们善于解释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相,能为人解答一切问题。注意,这里法相不单是指唯识的学问而已,又要能够知道众生的根器不同,人的天生根器非大修行人积功累德是不可能转变的,这是业和果报的问题。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覆盖住众生,得四无畏,心不生怯。第一,法无不通达,无所畏。第二,说了就能做到,也是无畏。凡夫遇事推诿,因为怕这样,顾忌那样,就是有所畏(菩萨的四无畏:总持不忘,说法无畏;尽知法药及众生根性,而说法无畏;善于问答,说法无畏;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如何修功德智慧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这八个字看起来容易,想想看可真难了。这里要注意了!《维摩诘经》讲学佛修菩萨道的重心,由这八个字点出来了。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也就是修心。功德是一点一点累积而来的,所以说积功累德,要身口意随时都在行一切善。功德包括一切,要有功才有德。再说,即使作了功,若因而心生一丝骄慢,这个功也没有了。这积功累德太难了,更不见有人能一贯到底做下去。 

  我们学佛讲功德和福德成就,没有功德那有福报?智慧更难修了,智慧不够,头脑就不清。要怎样修呢?靠定慧止观,不是靠打坐,愈打坐愈胡涂的人很多。止是止一切妄念杂想,止于至善,一念在净念上,然后要起观,参究一切的佛,这才是打坐静修的道理,不是在那里玩弄气感!要多研究《瑜伽师地论》的止观,智慧是要学来的、修来的。我们学佛就两条大路,一条修福德,行一切善,去一切恶;另一边修智慧。福德圆满、智慧圆满,才能成功。 

  「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因为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报,心能转物所致,色身气脉自然转变。这里经文又隐藏着密教噢!不信你试试看,若作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气脉就会变,就是这个道理,立竿见影。有多少修行功夫,色相就会有多少变化,丝毫不爽。修善根结善缘的人,即使是容貌不美,仍然会让人觉得可爱而想亲近;长得虽好看而人缘不佳,就是不修善业的结果,大家要多自反省。未成佛要先结人缘,你一个人大彻大悟,不能度众生,因为功德不成就,充其量是个辟支佛。 

  「名称高远,踰于须弥」,这时不是世间小声名而已,是因智慧功德成就而能名声普闻三界。譬如历代圣贤,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功德、他们的作为永远流传,高超三界,不受时代时间的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超越了须弥山。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我们自以为深信佛法,其实靠不住,而迷信的居多,算不上是正信。譬如说空,要真证到了空,有了实证,才是正信。这样还不够,还要深信,例如禅宗祖师说要大悟三十六回,小悟无数次的境地。但即使深信到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仍不坚固,修行人仍会退转,因为见地偏差,功德不圆满,都会造成退转。要到了八地菩萨以上,才不退转,才称得上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我们现在仍然在讲《维摩诘经》的序品,这序品在叙说赞叹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代表了学佛要求证、要到达的境界,这境界也就是佛土。从修持的因上来讲,叫做境界;从修持的果上来讲,称为佛土。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这些菩萨的境界已到第十地法云地,形容解脱成就之法宝普照世间,慈云法雨,说法如云如雨,普惠众生。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所发的声音使人能得到利益,这是种最微妙的境界。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很多经典都赞叹音声法门,众生心地清净,能正思惟起修,才可感应菩萨言音的微妙。这是信、解、行、证的道理。此处的解不同于世间作学问的理解,是要有止观的因,得定慧的果,中文勉强称之为解,是要用证的,能证到了,自然可以听到菩萨的言音,微妙第一。这其中的道理要向观音法门去体证,必须做到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能听到菩萨的言音微妙第一的人,即使听世间一切噪音,都成清净的音声:否则,即使是松风或是潺潺溪流都会成为烦恼的音声。 


邪见 断见 性空缘起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我们都知道佛法讲缘起,一切都是缘起。小乘法门注重十二因缘的缘起,以十二因缘概括了三世因果,三世皆从无明而起。以境界上讲,无明就是起心动念,就是不知道生来死去,睡眠也是无明。在理上讲,宇宙如何开始,第一个人如何生出等等问题,不知答案,也是无明。总而言之,不论是境界上或是道理上,这两种无明都是因为没有修持,没有悟道而有。境界上的无明必须用定力来破除,真得如来大定的人昼夜长明,随时随地都在自性光明定中。但是纵然到了这样的境地,仍然没有解脱。解脱是靠智慧,但是真正的慧还是要从定而生,没有定的慧是狂慧,或称作干慧。 

  小乘讲因缘法都从十二因缘的无明一念而起,但无明又是怎么起的?在《楞严经》中富楼那就拿这个问题替我们问佛,因为佛既然说一切皆空,他问如果一切自性本来是空,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也就是问:这世界怎么来的?第一念怎么来的?无明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就是大小乘佛法最基本的问题。所有宗教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就是挂块「谢绝参观」的牌子,因为到这里问不下去了,教你只要信就好了。但是富楼那一定要问第一念无明怎么来的,佛回答他无明是从明来的,「觉明为咎」。这个回答好像没有回答,难怪许多后人认为《楞严经》是外道或是伪经。其实佛说得没有错,无明是因觉明为咎而生,一念灵知,觉性常明,久之复生无明。佛没有再交待,富楼那也不再问了。 

  要知道佛是以修证功夫的境界来答的。当然现在能修定慧功夫的人少了,若真修定慧,进入光明定中停留,就走偏了,不得解脱,千万注意!若说不要修光明定,那又绝对是个凡夫。既然得了自性光明定,为什么不得解脱呢?这就是见地的偏差,是见取见,修行到了某一个境界执着了,不知道再进一层解脱,所以是见取见。 

  小乘容易落入这些毛病,那大乘怎么讲缘起呢?问题很严重了!近代绝大多数都落入了断见!都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都知道这是佛法的中观正见,实际上一点修证修持功夫都没有,所以始终不能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甚至可以说是因为学了佛,生老病死变得更严重。何以如此?因为自己的著作、言论、说法犯了更错的因果,断了人家慧命;认为一切法缘起性空,空就是没有。假如空就是没有的话,我们也不用学佛,去研究西方唯物学派哲学好了。 

  佛学的中心是修证,但是现代全世界都把它当成一种思想学问,几乎与唯物论不分,严重曲解了缘起性空,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没有可不是空噢!没有是断见!佛说一切法皆从因缘所生,这当然没有错,但要注意,因缘所生讲体相起用,现象界的东西、应用的东西都是缘起,是因缘所生。但是自性功能并非缘起的,这一点千万要注意!不过,我们说自性功能是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可不要又执着一个自性、执着一个功能,因为凡有所执着就不对了。 

  所以缘起性空这个道理非常深,《楞严经》有段话非常重要: 

    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通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在这段话之前,佛一路讲唯物的地、水、火、风,一切物质是缘起性空的。由四大的地水火风,说到五大的地水火风空、六大的地水火风空觉乃至到识大,最后说到「非因缘,非自然性」,这是讲物质的最高理论物理,现代的理论物理已经快走到这个边缘了。一切法非因缘,非自然性。关于这一点,有一次打禅七时,曾经有几位老参们还议论纷纷,认为是我说错了。我可没说是我说的,这是佛经上写的,要问去问佛吧! 

  佛说非因缘,非自然性,是指本体而言,是法身境界。性空的空,可不是因缘空得了,也不是自然空,自然空就成了自然外道了。所以讲本体而言,是非因缘,非自然性;讲起用而言,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并非自然生,也无主宰,因为它是性空缘起。所以讲缘起之理,这还没讲修证,要能深入缘起,才能断诸邪见。换言之,如果你没有证悟到缘起性空的境界,你即使学佛,许多的知见仍然还是邪见,因为没有证道。 

  现在流行参禅,从古以来许多禅宗的祖师都是从缘起上悟道的,不是理上悟入。有丢一块石子开悟的,有看到花开悟了,就是由缘起而悟入。如香严禅师,因为击竹开悟。这类的例子很多,不是全体。沩山祖师说:「从缘悟达,永无退失」,从因缘上悟道才不会退掉,光是从定力上参出来还不对。这是一种说法,可是我反对这个说法,从缘入者,反而容易退失,偶尔瞎猫碰着死老鼠身心一下空了,进入空性,虽然定在空性,若这个色身、业力、习气一切都还没有转,还是要退转的。所以赵州和尚八十仍行脚天下参善知识,因为此心不稳。大乘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如果没有真修实证,尽管理论上讲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中观正见,那只是口头佛法,甚至

是邪见。所以经文说一切菩萨要「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有无二边,无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