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宝台,这宇宙没有阻碍,大众都看到了佛国土。

  这里不是述说神话,尤其你们出家的同学,更要注意这一段。《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是佛法传入中国最早的三部经,你们要去看。《四十二章经》有讲,供养十亿个罗汉,还不如供养一个缘觉,供养百亿个缘觉,还不如供养一个佛,供养千亿个佛,还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的道人,根据本经我说供养一个无心道人,还不如供养一个世界上最穷苦的人。你看佛法是出世的还是入世的?佛法注重社会的救济。在本经中,维摩居士在法会中供养一个最穷苦的人。你能供养世界上最穷苦的人,就比得上供养一个佛。所以不要搞迷信,为什么要烧什么、化什么东西?这钱为什么不能拿去社会上多做一点好事?这就是佛法的真精神!因为你能供养下方世界这样穷苦的人,就等于供养了上方世界的难胜如来,上下是一样的。往往很多宗教徒只会向上供养佛,对于社会贫苦的人理都不理,这根本不是佛法。这里维摩居士作个榜样给你看。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维摩居士现神通,给众人看了他方世界佛土,又告诉与会大众说,假使布施的人,以平等心布施供养最下等的乞丐,所作的功德等于是供养了佛,是真正种了福田。我常讲,学佛的人决不能起攀缘心,例如看到人时心想,也许这人用得着的,也许这人可以帮自己忙的,这都是攀缘心,要无条件的布施出去。好像到过年时,有些同学想来供养我,名字也不写,红包往我桌上一放,我看了火就大,不可以这么做!当然我很感谢你的诚心,但是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你能真的去学佛,真的行菩萨道,乃至把这点钱去社会上做些有意义的事都好。我不是不要钱,我是最要钱的人,我要做很多的事,没有钱怎么做?我宁可上课收费,出卖知识而不弘法。但是如果家境不好又有心学的人,不但不收一毛钱,还要帮他。但是对有悭吝心的人,我非要他拿钱出来不可,即使勉强他,他不高兴我也要做,这是为了使他养成布施的习惯。

  维摩居士接着说,能这样布施,等于大慈悲,不是为了求果报才去法布施。你一求果报,像是做生意的心理,就完了,是错误的。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时毗耶离城中有一个最可怜的人,看到维摩居士神通智慧的力量,听了他的说法,也发起了无上的道心。要注意,现实的社会中,最富贵的人不会发心学佛学道的,因为他的环境没有痛苦,没有这个刺激嘛。再者,富贵中人没有时间跟你学佛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有钱人太忙,可以说他们一分钟都不得空。不要说富贵的人,像我的忙碌你们就想象不到,有时眼睛在看东西,嘴里吩咐人做事,耳朵还听电话。所以我最受不了讲电话长篇大论的不停,尤其许多女性都如此,两三句话就解决的事,非要拖着讲,这都是一种习气。同样地,最下等人也不会发心跟你学佛,因为被生活痛苦所逼迫,心里没有一秒钟清净。所以一个病到极点的人,你还要他念佛是外行空话,他念的只是痛,你先把他病痛解脱了,他才有时间和精神念佛。你们这些佛婆婆佛妈妈去探病,不要乱讲外行话,病人痛得要死还能念佛的话,这个人也不用你劝了,他能把病痛丢得开,已经成功解脱一半了,他还要听你劝?他不劝你念佛已经是客气了。

  记住,布施下等人、困难中的人,同供养佛一样,这是《维摩诘经》上卷最末一段的精神所在。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因此,善德菩萨也表示,他不够资格代表佛去探维摩居士的病。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其它每一位菩萨也都不敢去。

  《维摩诘经》的经题是《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是这一部经的全称。怎么叫做不可思议解脱?我们到最后再作结论。维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这是佛法大乘精神所在,真正成就不一定要出家。当然并不是说出家不对,出家解脱固然更快更好,但是在家也一样可以得成就,得解脱,真正得解脱不在生活的形式,或一切的外表。

  维摩居士以生病作为说法的因由,一个人有生命一定会有病。正应了佛学基本的四句话:「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假有的生命最后一定是死亡,由生到死之间,老病不过是死的前奏。所以生、老、病、死定必然的,不是偶然的,这个前因后果的关系,不需要等到后果来到才知道。佛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对智慧高明的人,「因」一敢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所以菩萨怕因,不轻易种因。比如两个人讲话意见不合,彼此态度开始不对,自己都不晓得自己情绪变化,不高兴就摆出脸色,这一来就有了因,人家反应的结果当然不好。还有,跟人讲话先皱眉头,本来很好的事,人家也不愿意听了。你有时跟人开个玩笑,但后果怎样有没有想过?言者无心,可是听者有意,别人不认为是玩笑。古人因为开个玩笑把命送掉的例子不少。菩萨有这样的认识,所以畏因,凡夫要刀杀到头上才知道。

  像我刚才要他们关后面的窗子,因为那两位同学坐在窗口,风对着背上吹,背上脑后这些穴道风吹进去,就最容易伤风。当时还不觉得,过几个钟头或者第二天就难过了。这你们打坐千万要注意,有智慧的人坐下来会先注意到这一点。他们两位毕竟是凡夫,坐在那儿还凉快,等明天流鼻涕了,可能还不知道怎么起的。要是老年人这么一坐下来,明天可能要送医院了,伤风引起肺炎就麻烦了。

  维摩居士因病而说法,菩萨有没有病啊?得了道成神仙,可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那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不食人间烟火还有没有病呢?照样有病!即使欲界的病不生,可是还有色界的病。初禅天的人可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免除了火灾,可是水灾免不掉,还是要进修。所以菩萨还是有病,不同的病。连佛跟佛见面时,也彼此问候两句外交词令:「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前面《弟子品》中也提到,释迦牟尼佛生病,还叫阿难去化缘,化到维摩居士家里去,结果给痛骂一顿。

  所以我们的肉身要注意好好调养,我们有的修道朋友认为自己做功夫本事大了,可以调整自己的身体,结果病得一蹋胡涂。你有这样大的本事吗?四大色法很难弄的,不到成佛阶段是转不了的,能够转色身,那你已经成就了,这是第一。第二,有许多人有一点点医药常识,结果自己自作聪明乱吃药,那都是自求速死,要特别注意。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实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遶,入毗耶离大城。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懃,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又问:空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盘。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谓我等涅盘等。所以者何?我及涅盘,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