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览群书2004年第01期-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砝码。中国内战爆发后,苏联积极寻求调停国共冲突,以维护在华利益。苏联人之所以对调停中国内战感兴趣,是因为他们害怕毛泽东成为“亚洲的铁托”。随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斯大林和毛泽东对各自的政策又发生了变化。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在第二章《走向莫斯科——中苏同盟的基础、目标和条件》做了更为详尽的论述和研究,并提出了中苏同盟起源的一些重要的论点。
  作者用相当的篇幅展现了米高扬访问西柏坡、刘少奇访问苏联和毛泽东访问苏联的历史场景,最为重要的是,作者论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依据了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重点论述了中苏同盟形成的艰难历程。其中对于毛泽东访问莫斯科,不仅分析了毛泽东访问苏联的目的,而且利用大量的最新史料再现了艰难的谈判过程。作者认为,斯大林之所以不愿意签订新约,其原因在于他一方面是担心失去苏联在1945年从蒋介石手中得到的在中国东北的经济利益,一方面是担心如果由此引起西方对整个雅尔塔体系提出异议,苏联则将在国际上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而毛泽东出于国内和国际上的考虑,则坚决主张签订一个新的条约。在作者看来,斯大林态度的变化不仅有国际上承认新中国的压力,而且可能还包括苏联党内对签订新约的支持。
  作者由此提出了理解朝鲜战争起源的新的解释,他认为,中苏同盟条约对斯大林对朝鲜政策的变化的意义就在于,当斯大林通过与毛泽东的对话,看到苏联被迫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失去其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时,他必定要寻求一种补救措施来保证或维持俄国这一传统战略的实现。于是,朝鲜的问题便提到了莫斯科的议事日程上——在斯大林的地图上,当时只有朝鲜半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苏联对东亚地区的要求,即为苏联的太平洋舰队寻找一个合适的基地,并以尽可能短的铁路线把苏联欧洲部分与这个在太平洋的出海口连接起来。因此,恰恰在这个时候,斯大林完全改变了他对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政策,即从莫斯科一直坚持的防守的战略突然转变为一种进攻性战略。似乎可以判定,在斯大林1950年初改变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动机中,考虑到维护和保证苏联在亚洲,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权益,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是理解和认识朝鲜战争起源的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
  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分析,随着对斯大林对朝鲜统一政策的变化的动因的进一步探究而更加深入,并在第三章《越过三八线——斯大林对东北亚国际局势的思考》中做了系统而精彩的论述。在考察了国际学术界的相关论点的基础上,作者强调,斯大林对朝鲜政策的变化,涉及到苏联与美国(包括日本)、朝鲜和中国三个方面的关系,但这三者也不是同等和平行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与中国关系的变化,其次是对美国政策性反应的估计。保证苏联本身在远东的政治和经济权益,同时又避免在这一地区与美国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这就是斯大林在考虑对朝鲜问题进行决策时最基本的出发点。作者把斯大林的决策动机同苏联在朝鲜的目标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考察,强调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苏同盟的建立对于斯大林改变朝鲜半岛和远东政策所发生的作用,并不完全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是因为苏联感到其在远东的力量得到了加强,从而有了在朝鲜半岛与美国抗衡,并战而胜之的把握。相反,恰恰是因为中国政权的更迭和新的中苏条约的签订,使斯大林感到苏联在远东的既得利益将受到威胁或者完全丧失,从而才需要改变政策,以保证苏联战后确定的远东战略目标继续存在。因为斯大林完全可以预见到,在朝鲜半岛爆发一场战争,无论其结局如何,都将保证苏联在远东设定的战略目标——获得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因为在战争胜利的情况下,苏联就会控制整个朝鲜半岛,其南部的港口,如仁川和釜山,无疑可以替代旅顺和大连的作用。即使战争失利,苏联仍然能够如愿以偿,因为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会迫使中国要求苏联军队留驻旅顺、大连。同时,由于中苏双方商定,一旦出现战争局面,苏联军队有权使用长春铁路,这样,长春铁路自然也就继续在苏联的掌握之中了。
  至于斯大林实施决策的条件,作者认为斯大林相信,一旦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美国是不会,或者至少是来不及进行直接军事干涉的。也正是有了这种保证条件,斯大林才会同意在朝鲜半岛采取军事行动,作者为此使用大量丰富的档案文献说明斯大林如何避免苏联直接卷入朝鲜战争。同样,斯大林一向处事谨慎,他当然会想到万一美国进行干预苏联将如何应付的问题。斯大林的对策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希望中国出来承担责任,即由中国军队直接面对美国的威胁并与之抗衡。这样在斯大林看来,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比应付美国更为重要,也更加棘手。因此,作者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朝鲜战争是中苏结成同盟关系后第一次面临的最重大的国际问题,也是对这一同盟关系最重大的考验。而斯大林对这一问题的处理表明他对毛泽东是缺乏信任的,同时也反映出这一联盟中隐含的裂痕。
  关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
  关于中国是否同意出兵援助朝鲜的问题,是中苏结成同盟以后斯大林与毛泽东之间发生的一件最重大的事情,也是对中苏同盟的第一次重大的考验。中国决定出兵朝鲜,不仅是毛泽东最难做出的决策之一,同样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在研究朝鲜战争时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对此,历史学家已经做过很多推断和论述,其中主要有两个看法比较有说服力。一种看法认为毛泽东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中国东北的工业基地,免除反动势力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中国只能进行一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争。另一种看法认为毛泽东是出于革命的信念和意志,以及他渴望战胜美帝国主义的激情和责任感,并以此作为一种革命的动力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手段。作者认为,这些看法都是从中美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的,然而问题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即中苏关系的角度来观察。中国出兵朝鲜虽不是为了满足斯大林的要求,但毛泽东也不可能不考虑苏联的因素。因此,作者在第四章《跨过鸭绿江——中苏同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中和《余论》的《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中,依据最新解密的档案文献以及作者自己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有关中国出兵决策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论点。
  作者首先论述了在美国仁川登陆、朝鲜战局急转直下的情况下苏联的对策,对斯大林极力避免苏联直接卷入朝鲜战争做了精彩的描述。在金日成请求向朝鲜人民军派驻苏联军事顾问的问题上,斯大林特别谨慎。作者认为,斯大林全力支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取得战争胜利,但其限度是苏联不能公开和直接卷入这场冲突,特别是在美国已经介入战争之后。这时,斯大林开始考虑把中国拖人战争的问题了。在这一章中,作者对两封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给斯大林关于中国出兵朝鲜的电报,探究了其合理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其解释和结论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同时,关于周恩来与斯大林在黑海别墅会谈的情况,针对国内外学术界的各种说法,作者也做了合理的解释和分析,指出中苏领导人会谈的初步结果是中国暂不派军队入朝作战,同时建议金日成撤离北朝鲜,这是得到周恩来和斯大林共同认可的。
  在朝鲜战局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斯大林决定放弃北朝鲜的时候,中国却决定出兵了。对此,作者系统分析毛泽东的动机,突出了毛泽东以及中共中央领导人对中国
                             国家安全的考虑。作者认为,在毛泽东看来,如果金日成在战争中失利,其结果很可能是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而莫斯科对战争局势继续恶化的对策和安排,显然大大增加了这种可能性。一旦战争扩大,中国东北就会成为中美之战的战场。毛泽东当然会考虑到,如果美国跨人中国境内,斯大林便极有可能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派几十万苏联远东军进入中国东北,援助中国作战。毛泽东不会忘记,1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同时毛泽东也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因此,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而苏联再次出兵东北,那么,这一地区不是被美国占领就是被苏联控制。就是说,无论战争胜败如何,中国都无法保证对东北的主权不受损害。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做法,当然是把战争阻止在中国边境以外。
  作者的这一结论是对西方学界有关“朝鲜战争是由斯大林和毛泽东共同策划、而由金日成直接发动的”的所谓“共谋论”提出了质疑。通过上述研究作者强调指出,“实际上恰恰相反,正是在毛泽东与斯大林谈判中苏条约和中苏结盟问题的时候,北京和莫斯科对朝鲜半岛冲突的认识和政策开始发生了分歧。这种分歧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甚至给中苏同盟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直到中国决定出兵朝鲜才改变了斯大林对毛泽东和中共的根本看法。因此可以说,中苏条约的签订只是同盟关系在形式上的表现,中国参与朝鲜战争后,中苏两国才在事实上形成了同盟关系。这就是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起源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这一论点和结论无疑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对从本质上理解和认识朝鲜战争的起源提供了合乎历史真实的视角。
  至于引起学者们关注的有关苏联没有履行派遣空军的承诺这一关键问题,作者通过研究也提出了客观而公正的看法。作者指出,斯大林虽然一直答应为中国部队提供空军援助,但他在关键的时候决定推迟苏联空军出动的时间,并且拒绝派苏联空军配合中国地面部队与美国作战。这当然引起中共中央领导人的不满。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强调,说斯大林完全背弃了他向中国军队提供空军援助的诺言是有些牵强,因为斯大林从来没有说不向中国提供空军援助,而只是到最后才明确这种援助指的是掩护中国军队的后方。这足以展示斯大林高明的外交手腕和圆滑的外交语言。在这方面,中国领导人显然是缺乏经验的。所以,毛泽东后来在这个问题上对斯大林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和抱怨情绪是可以理解的。由此也可以说明,虽然中国和苏联已经结成了同盟,但在关键时刻,斯大林把毛泽东推上了战场,却没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有关中国出兵决策对中苏同盟关系的影响,作者指出,从对中国出兵朝鲜决策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朝鲜战争初期,中国和苏联的同盟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中苏同盟的建立是双方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发展利益的需要,在战争的条件下,维持这种盟国关系更是中国和苏联实现各自战略目标的必要保证。毛泽东最终做出的中国出兵朝鲜的决定,化解了中苏同盟在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