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专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里昂惕夫教授教数学以及数理经济理论,而他也真的遵照规定。不过在我们每周的讨论上,他常常用这样的话当做开场白;“你应该读读这篇或那篇……可是不对,你没办法。你不懂数学。这样吧,换这一篇看看。”我也许反应迟钝,但绝不是笨蛋。我当然想要阅读第一流的素材。我马上去选修了一系列的微积分,并持续了研读数学的课程,直到足以应付每天的功课而有余。但当年我的数学知识,恐怕还不及今天任何一位对理论有点兴趣、程度还不错的研究生。把学数学看成这么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想起来也很令人惊讶。
  从里昂惕夫身上,我未曾学到宏观经济学——事实上,从1945到1949年间,从完成大学课程到参加博士班考试这段过程中,我也未曾学过宏观经济学。不管如何,当时正处在一个转型的阶段,学校的课表上并无宏观经济学这个科目,倒是有“景气循环”的课程;我修的是哈勃的课,教得非常好。他所写的《繁荣与衰退》(ProsperityandDepression)一书更是个中翘楚,我乐于向大家推介这本书。1950年,当我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时,最先教的经济学课程中,有一门就是“景气循环”。我猜想,我第一次看到“宏观经济学”样的名称,恐怕又是十年后的事了。
  〉〉〉师友切磋
  我所谓的宏观经济学,系指研究整个经济完整的加总模型。当时,宏观经济学几乎就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代名词,也就是凯恩斯所说:“将产出视为一个整体的理论”。历史上的细微改变,深刻地影响了我所受的经济学教育。一些和我同时代的学生,是从汉森那里学习宏观经济学,地点是在研究所的货币银行学课堂,由他和威廉士(JohnH。Williams)共同授课。大概也是幸运吧,我修习货币银行学是在战后,可能是1945年或1946年。当时汉森正好休假一年,因此整个两学期的课都由威廉士来讲授。而且,由于战后大批退伍回来的学生涌入校园,货币银行学的课由研究所和大学部的学生合班上课。(我们那时都说,惟一的差别是大学部学生的成绩是依更高的标准来评分。)所以我后来毋需再修真正研究所的课程。
  威廉士素以怀疑凯恩斯理论、怀疑宏观经济学著称,事实他几乎无所不怀疑。对事情抱持怀疑的态度,对经济学者来说是件很好的事,或许他的教导一直影响着我。然而,在宏观经济理论这方面,我对于自己该怀疑些什么都未曾学到。由于依循里昂惕夫的方式学习经济理论,我未和汉森有过深入的接触。我一直没有正式选修他著名的财政政策专题研究的课程,只偶尔出席几次,而内人则是固定的成员。
  以下的说法也许有点夸张。我从一些年纪稍长而学识养先的同事,像杜森贝利及谢霖(ThomasSchelling)等人,学习了一些宏观经济学。至于由当时还是助理教授的古德温那里,我不只学到建构动态宏观经济模型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把握到处理这些模型的基本态度,而这种态度我至今仍然觉得很正确。它所强调的是单纯化、集中问题焦点,用扎实的模型来解答单纯的问题。要诀是要将精妙之处专注于正确的所在。
  〉〉〉寻找完整的体系
  当然,我能够阅读。但是,当时的研究生只有时间阅读老师指定阅读的部分,不知道现在的情形是否也一样?其实,尽管我在1949年结束了哈佛相关的课程,也通过了考试,但是我认为自己还是没有掌握到经济学应该能提供的一套行得通的理论,范围不只涵盖景气循环,还有经济活动的水准及变动,它的均衡或不断自我调整的特性,甚至它失衡的特性。这样的描述很困难,因为稍后出现看来很适合的名词——凯恩斯学派经济学,而不必然是凯恩斯的经济学——现在也不再通行,而目前通行的名词,似乎是专门设计来压抑我试图描述的好奇心。
  我之所以谈到这些,其实是因为我认为自己的态度之所以不同于今天的“均衡景气循环”(EquilibriumBusinessCycleTheory),与两者对宏观经济变异性的感受有关。也许30年代的经验以及30年代的问题在第二次大战获得解决这两项因素,造成了两者在方法取向上的基本差异。但是,这样的差异并不能解读为只是对1932年可能历史重演的忧虑。这并不是重点所在。让我重复前面所说的,我觉得重点是,透过这些极端的事件让我们体会到,经济体系中有一套机制存在,而宏观经济理论应该能对这些机制提出说明。
  无论如何,我能做的研究很多。我从1949年起,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撰写博士论文,同期间也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我的博士论文是将所得分配的动态纳入模型,主要是工资及薪资所得,研究进入与离开就业市场的随机过程以及伴随而来的工资水准变动的结果。选择这个题目完全是我个人的构想。当然,背后也有一段故事。




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演讲(36)



  在我念哈佛的时候,他们教的统计学可以说是一团糟。要不是亚历山大在研究所教了几周经济统计学,揭开面纱而让我们一窥真正面目,我真的是一无所知。另外,莫斯提勒(FrederickMosteller)加入哈佛的社会关系系,教一学期的数理统计学导论,后来又引导我修习文献选读的课程。在我的记忆中,他所教导的重点不是技术,而是理解。在他的建议下,我把握了由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提供博士论文奖学金的机会,一方面撰写我的博士论文,一方面也到哥伦比亚大学选修数理统计的课程。所以,我得以从瓦德(那是他在印度坠机身亡前最后一年的执教)、伍弗罗兹以及安德生(T.W.Anderson)等教授那边,学到了详尽的统计理论。
  1950年5月,我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执教,担任经济暨社会科学系的统计学助理教授。从莫斯提勒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所学到统计学,引发了我的兴趣,当时曾有意终生投入于经济学的机率模型研究。此时,我的博士论文也已顺利展开。(这篇博士论文赢得哈佛的魏尔斯奖,奖金是以1951年的币值计算的500元,而且交出论文手稿,即可出版成书。可是我却一直没这么做。目前哈佛这项奖学金的给付金额比当年多上几千美元;因为我想我的论文应该还可更好,但一直没有找到时间修正。)一旦我们建构可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模型,并领略其中乐趣,几乎都会体会机率理论在引发内在兴趣以及确保实务运作的成功上,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但是,后来的情况并不是如此。
  〉〉〉精益求精
  除了教授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之外,另外如先前提到的,我也在研究所教景气循环这门课。当然,我自己要先弄清楚,我先究竟要让学生知道哪些东西。我们这些从事教师的人常说,学习一门课的最佳方式就是教这门课。这句话固然存在某些真理,但还不算是真理的精髓所在。你不必要教了某一门课,才能精通其中的技术性细节。基本上,相关的书籍就能在这方面发挥不错的效果。假如你很慎重地看待教课这件事,那么在过程中,你会努力找出,究竟要怎样才能把手上的这门课解释清楚;而这就已经是属于较高层次的理解了。但还有更高的层次。当同一门课教到第二次或第三次时,你对该课程主题的轮廓、组织的原则、要表达的信息、乃至它与经济学的其他部分以及实际经济生活的关联,都会有一番新的体会。结果确是如此,我开始时是教景气循环理论—举凡庇古、罗伯生(Robertson)、哈伯勒、卡莱奇、梅兹勒(Metzler)、汉森、萨缪尔森、希克斯等各家的理论无所不包—但到最后我教的变成宏观经济学(及经济成长)。
  如果说我是自学有成,固然令我沾沾自喜,但这样的说法充其量只对了一半。我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新同事—萨缪尔森当然在其中,还有毕休普(RobertBishop)和布朗(CaryBrown)—也都是这一个转型世代中的一分子。当凯恩斯创造出宏观经济学之际,他们是第一批感受到这股震波的学者。(请注意:凯恩斯的确是创造了宏观经济学,我在其他地方曾引用庇古对此事的看法:“据我的了解,在凯恩斯之前,应该没有人把所有相关的因素,包括实质面的以及货币面的,并同考量,他透过单一正式的体系,而得以一贯地解析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这就是我所说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这种意义的宏观经济学,正是我当年所欠缺的。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同事的对话中了解到这一点,而且我也迅速地让这种宏观经济学成为我心智世界的一部分。说也奇怪,身为美国人的我,当时对瑞典经济学家的著作却较为熟悉,对凯恩斯或英国的凯恩斯学派的论述反而较为陌生。在研究所的期间,我读过林达尔(Lindahl)、缪达尔、俄林(Ohlin)、朗柏格(Lundberg),特别是威克塞尔等人的著作,这些书籍至今仍在我的书架上。我应该是由哈伯勒引领进入现代斯德哥尔摩学派(StockholmSchool)的世界(买书的钱则是军队薪饷付的)。威克塞尔是我自己发现的,我一直偏好他的理论,原因是在19世纪的大经济学家之中,以他的理论和宏观经济学的精神最为接近。在《利息与价格》(InterestandPrices)一书中以及对“艾克曼的问题”(Akerman’sproblem)的附注中,我可以感觉到他的观点相当接近庇古的定义。如果威克塞尔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该有多好!
  我曾经在其他场合细述自己如何在1950年代开始研究经济成长理论,此处不再重复。在我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上,未曾清楚强调的是,我对成长理论的投入,有多大程度可以视为(事实上也是)自己宏观经济学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是我在构思这次演讲时才想清楚的。哈罗德…多马理论(HarrodDomarTheory)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成长路径的严肃课题。而我之所以修正该模型,主要是着眼于使模型所导出的成长路径,更符合历史的时间数列资料所实际呈现的状况。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个完整、封闭的综合模型里的部分问题而已。我的成长理论强调资本面的理论架构,大概也是受到威克塞尔影响的结果。
  〉〉〉成为总统幕僚
  下一步的演化,应该算是肯尼迪主政时代我在经济咨询委员会的工作经验。日常的经济政策,从来不是我的专长。有一天午餐的时候,我听到萨缪尔森谈到,他认为经济理论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写好财经新闻做准备,这席话令我相当震撼。等到自己更为成熟之后,才了解这句话相当接近真实状况。不过在1960年总统大选期间,我只是一位旁观者并没有人请我加入肯尼迪的阵营。所以当我在深夜接到委员会的三位成员——海勒、托宾以及戈登——的电话,要我请假并加入为幕僚时,的确是出乎意料之外。他们向我这位成长理论的小子放出钓饵,我可以在委员会里头做一位象牙塔内的经济学者,只专注于长期政策的思考,而不必理会每天争吵喧闹的话题。




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演讲(37)



  我相信他们的话,我认为他们的确也是持这样的看法。但在旧的行政办公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