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地质旅行-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8。导电性好。
  辉铜矿是含铜最富的硫化物,为提炼铜的重要矿物原料。
  见于热液成因的铜矿床中。
  斑铜矿:常呈致密块状或粒状,新鲜的断面呈暗铜红色,不新鲜的表面常被覆蓝紫斑状锖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3 ,性脆,比重4。9 ~5。0 ,具导电性。
  为提炼铜的重要矿物原料。
  斑铜矿是许多铜矿床中分布广泛的矿物。常见于火山岩系中。
  孔雀石:单晶体呈柱状或针状,但极少见。集合体常为钟乳状或结核状,有时其内部具纤维状构造。深绿至鲜绿色。条痕淡绿色。玻璃光泽至金刚光泽。纤维集合体呈丝绢光泽,结核状者光泽暗淡,硬度3。5 ~4 ,性脆,比重3。9 ~4。量多时可作提炼铜的原料,但质纯而色美者多作工艺品原料,粉末可制颜料。
   
  附二  常见化石简介
  朱鲁赛叠层石(Jurusania )
  次圆柱状柱体,柱体平整、光滑、细而长。二分杈,但较少。子柱体比母柱体小。分出的二子柱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基本层通常被柱边所截。不具侧壁。可具长而向下弯曲的檐或连接桥。通常柱体表面有一包裹柱体的薄膜。晚前寒武纪。
  扬子螺(Yangtzespira)
  壳微小,左旋,具1。2 ~2 个螺环。早期螺环小,末螺环迅速增大。脐孔或有或无。壳口大,近半圆形,口缘大且翻转。壳面饰以同口缘一致的脊和生长线。早寒武世。
  莱得利基虫(Redlichia )
  头鞍窄而长,几乎伸至外边缘,三对头鞍沟,颈环宽大。具颊刺。眼叶新月形,末端与头鞍相接。边缘沟深。面线前支与中轴线交角成45°~90°。胸节多。尾部小,不分节。早寒武世。
  叉尾虫(Dorypyge)
  头鞍特别凸出,前端略收缩并具一对前坑。头鞍沟3 对,但极短。颈刺颇长。
  眼叶小,位于中部。固定颊狭。尾部大,各尾肋均有侧刺,后侧端的一对特长,而末节的一对较短。中寒武世。
  蝙蝠虫(Drepanura )
  头鞍凸起,呈梯形。具三对头鞍沟。眼叶小。固定颊极狭。尾部前侧端伸出一对粗大的长刺,两大刺之间具小锯齿。晚寒武世。
  阿门角石(Armenoceras )
  壳体直锥形,横切面略呈椭圆形。梯板较密,体管大,呈扁宽的念珠状。早奥陶世较多。
  对笔石(Didymograptus )
  笔石体具两个笔石枝,下垂至上斜,胞管为简单的直管状。早奥陶世至中奥陶世。
  震旦角石(Sinoceras )
  壳体呈圆锥至圆柱形。壳面饰有波状弯曲的横纹。梯板颈直,较短,体管细小,位于中央或略偏。中奥陶世。
  南京三瘤虫(Nankinolithus )
  头部强烈凸起,头鞍具一明显的假前叶节,三对头鞍沟,后两对较清楚。饰边分为一个凹陷的内边缘和一个略凸的颊边缘,上叶板上,内边缘有2 ~3 列小陷孔分布在放射状陷坑之内,颊边缘前部小陷孔作放射状排列,侧部小陷孔排列不规则;在下叶板的梁脊之外有一列或两列小陷孔。颊刺向后或向外侧伸。胸部6 节。尾短,三角形或半椭圆形,中轴狭窄,分节明显,肋叶有三对肋沟。晚奥陶世。
  针链珊瑚「Halysites (Acanthohalysites)」
  个体为圆柱状或椭圆状,大管之间发育小管。个体相连成链。整个珊瑚体的断面呈多角筛网状。横板多而齐整。隔壁刺发育。志留纪。
  泡沫珊瑚(Cystiphyllum)
  单体,阔锥状或角锥状,体内充满泡沫组织。志留纪。
  五房贝(Pentamerus)
  壳体呈长卵形或五边形。铰合线微弯曲,主端圆。近等双凸形。中槽与中隆均不显。壳面光滑或仅前部有微弱的同心线。志留纪。
  花瓣笔石(Petalolithus)
  笔石体单枝双列,横切面扁平,或呈长方形。胞管为细长的直管,排列紧密,大部掩盖。早志留世。
  锯笔石(Pristiograptus)
  笔石体仅一个笔石枝,直或曲,只一侧有胞管,胞管为直管形,排列呈锯齿状,志留纪。
  单笔石(Monograptus )
  笔石体单枝单列,直或略曲。胞管口部向外弯曲,呈钩状。志留纪至早泥盆世。
  王冠虫(Coronocephalus)
  头鞍后部显著收缩,有三对横越的头鞍沟,头鞍前叶颇大,并与假鞍前区融合,颊刺长。活动颊外边缘上有一排齿状瘤。头部壳面具粗瘤。胸部11节。尾部三角形,轴节数目较肋节多,肋节外端无肋刺。中、晚志留世。
  拖鞋珊瑚(Calceola)
  单体,拖鞋状,腹面平坦而背面上凸。具半圆形萼盖,隔壁呈短脊状,在平坦面上和萼盖内面成平行排列,而在凸面上成羽状排列。萼穴极深。早、中泥盆世。
  巅石燕(Acrospirifer)
  壳体亚半圆形,主端翼状,但不十分横长。双凸形。铰合面微凹,不高。中隆、中槽显著,光滑。侧区壳褶粗强,脊顶浑圆,数目不多。同心层显著,并饰以梳齿状的细放射纹。早泥盆世至中泥盆世早期。
  多鳃鱼(Polybranchiaspis)
  背甲呈椭圆形。胸角呈翼状。胸角末端与背棘末端大致在一水平线上。头甲背缘中央向后突伸为背棘,其两侧向内凹进。口孔背位,靠前,椭圆形。眼孔侧位。
  松果孔甚小。每侧有各自独立的外鳃孔11个。主侧沟前部近眼孔处分属于眶下沟。
  眶上沟呈V 字形。主侧沟尚有4 ~5 对横枝。甲片表面具星状突起斑纹。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
  工蕨(Zosterophyllum)
  植物体矮小,簇状丛生。近地表的拟根茎部分发生H (即工字形)或K 字形的特殊分枝,并由此分出二歧分叉的直立枝。这些分枝宽约1 ~2 毫米,表面光滑。
  孢子囊穗位于直立枝的顶端。早泥盆世。
  六方珊瑚(Xexagonaria )
  块状复体,个体呈多角柱状。两级隔壁,有时具脊板。鳞板带宽,由多列半圆形鳞板组成。横板带窄,横板多不完整,常见边板。中、晚泥盆世。
  鸮头贝(Stringocephalus )
  壳大,近圆形,双凸形,腹壳凸度稍高。最大壳厚位于后方。腹喙长,似枭喙。
  壳面光滑无饰。中泥盆世。
  弓石燕(Cyrtospirifer )
  壳近方形,壳的最大宽度位于铰合线上。双凸形。铰合面低矮。中槽与中隆均发育良好。侧区壳褶较粗,简单分枝。晚泥盆世。
  簿皮木(Leptophloeum)
  乔木,二歧分枝。叶座较大,菱形或斜方形,相互挤紧,螺旋状排列。叶痕位于叶座的中或上部,卵形或椭圆形,中央有一维管束痕,晚泥盆世。
  贵州珊瑚(Kueichouphyllum )
  大型单体,锥柱状。隔壁多而长,在横板带内常加厚,少数会集中心。次级隔壁也长。主内沟清晰。鳞板带宽,鳞板呈规则同心状。横板呈泡沫状,向中心上升,早石炭世晚期。
  小纺锤(虫+上竹下廷)(Fusulinella )
  壳小至中等,纺锤形。6 ~9 圈。旋壁由致密层、透明层和内、
  外疏松层组成。隔壁平直或在两极轻微褶皱。旋脊粗大,每圈均有。初房小而圆。中石炭世。
  假希瓦格(虫+上竹下廷)(Pseudoschwagerina )
  壳体大,球形。最初1 ~4 圈包卷很紧,其后骤然放松,最后
  一圈又收紧。旋壁由致密层及蜂巢层组成。隔壁微有褶皱。初房小。晚石炭世。
  鳞木(Lepidodendron )
  高大的乔木,二歧式分枝。叶座呈菱形或纺锤形,螺旋状排列。叶痕横菱形或斜方形,中央有一维管束痕,两旁各有一侧痕。叶座常有中脊和横皱纹。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最盛。
  南京(虫+上竹下廷)(Nankinella)
  壳中等大小,凸镜形。壳缘圆尖,脐部外凸。一般8 ~14圈。旋壁常矿化,构造不易看清。隔壁平直。旋脊发育,每圈均有。此(虫+上竹下廷)常硅化,在风化的石灰岩表面突出显著。二叠纪。
  新希瓦格(虫+上竹下廷)(Neoschwagerina)
  壳体较大。粗纺锤形。11~20圈,旋壁由致密层与蜂巢层组成。副隔壁有轴向和旋向两组。每组尚有第一副和第二副隔壁之分。拟旋脊低而宽,发育完好。列孔多,初房圆而小。早二叠世。
  旱坂珊瑚(Hayasakaia)
  丛状复体,由弯曲的、直的棱柱状或部分呈圆柱状个体组成。各个体之间由规则的成四排分布在棱上的联接管联接,横板完整,上拱倾斜,沿体壁边缘发育断续的泡沫带,隔壁刺状,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
  多壁珊瑚(Polythecalis)
  块状复体,个体呈不规则多边形。外壁部分消失,个体之间以泡沫板相接。边缘泡沫板凸度大,较规则。隔壁未伸入泡沫带,隔壁带与泡沫带界线分明。复中柱较小,由中板、规则的辐板及斜板组成。横板缓向复中柱倾斜,早二叠世。
  轮叶(Annularia )
  叶轮生,分布在一个平面上。每轮有叶6 ~40枚,长短近相等,几乎互相连合,呈放射状排列。叶线形、倒披针形或匙形,具单脉。早二叠世最盛。
  栉羊齿(Pecopteris)
  多次羽状复叶,羽轴表面光滑或具细纵纹。小羽片舌形、椭圆形、矩形。基部整个着生于末级羽轴上或略收缩,两侧边近平行,全缘。叶脉羽状,中脉一般明显。
  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最盛。
  假提罗菊石(Pseudotirolites )
  壳外卷,侧部有明显的肋,距腹部不远处常有侧瘤和横肋,腹部具明显的中脊。
  菊面石形的缝合线。晚二叠世。
  大羽羊齿(Gigantopteris )
  大型单叶、倒卵形、长椭圆形。边缘全缘、波状或齿状。叶脉有四级,中脉粗,一至三级侧脉羽状。三级侧脉联结成大网眼,内有由细脉结成的小网眼,形成重网状。具邻脉和盲脉。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
  克氏蛤(Claraia )
  壳体近圆形,不等壳,左壳较凸。壳顶位于前端。壳面具同心线或具放射线。
  后耳较大,不延伸,与壳顶部分的分界不明。前耳小或缺失。右壳扁平,前耳下足丝凹槽显著。铰边直而短。早三叠世。
  缅甸蛤(Burmesia)
  壳近横卵形,两侧稍不等。铰边直,略小于壳长。膨凸中等。壳顶小而不显,壳嘴内弯。壳面中部有放射线,而前后部则具明显的同心线。壳面尚有密集的小斑点。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
  新芦木(Neocalamites)
  茎分节,中空。节间的纵肋与纵沟较细。叶轮生在节上,数量多,窄长,长短相近,基部分离,单脉。节上有一排圆形或椭圆形的叶迹。三叠纪至中侏罗世。
  侧羽叶(Pterophyllum)
  叶羽状,裂成细线形或舌形的裂片。裂片基部着生于羽轴的两侧,上下两边近于平行。叶脉平行,不分杈或在靠近基部处分杈一次。三叠纪和侏罗纪最为常见。
  苏铁杉(Podozamites )
  枝细。叶椭圆形、披针形或长线形。螺旋状或两列状排列在枝上。叶脉细而直,与侧边平行,至顶端聚交或交于两侧边缘。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
  狼鳍鱼(Lycoptera )
  头大,眶上骨一块,眶上感觉沟终止于顶骨。眼大。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