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生良性效应。故可行瘀止痛,治疗痛经。
  3.三阴交
  【取法】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⑴中风偏瘫,下肢足内翻 ⑵遗尿 ⑶阳痿 ⑷痛经
  【刺灸法】直刺,埋针,电针,水针
  【机理】三阴交是脾、肝、肾三经的交会穴,故功可健脾摄血,补肝益肾而治疗与三经有关的各病症。
  【治疗经验】
  ◎李忠仁:应用三阴交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伴足内翻后遗症,每日l次或2次。我们曾对针刺中风偏瘫患者,用三阴交与不用三阴交进行对比,发现用三阴交组足内翻恢复的时间比不用组提早10天左右。
  操作:用28号2寸毫针,针略斜向丰隆穴方向进针,得气后再提至皮下,再向下斜刺1…1。5寸。拇指前后缓慢捻转,患者自觉针感向下传导的同时,偏瘫之内翻足瞬间外翻,即留针30分钟。
  典型病例:李xx,男,68岁。高血压10年,经常头昏头痛,1982年7月1日晨因便时用力过度,突然右侧肢体不用,伴语言謇涩,流涎,口角左歪等症,赴南京军区x院急诊,CT确诊为“左侧基底节脑梗塞”。10日后因肢体偏瘫入我院针灸治疗。入院即诊:神清,语言謇涩,口角歪斜,右侧肢体偏瘫并伴严重足内翻,上下肢肌力均为Ⅱ°,病理反射(…),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缓,血压144/80mmHg。上肢常规针法,偏瘫下肢及足内翻以单穴三阴交施治,方法如前。初针当日,患者觉足似有外翻之感,瘫足沉重感减轻。治疗3日后,自觉下肢轻松,足内翻已转为中度,足趾也略见活动,肌力由Ⅱ°转为Ⅲ°。13天后下肢肌力完全恢复(Ⅴ°),足内翻完全纠正,并下床活动。
  按语: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中风病因、病机涉及三经,针刺该穴一针通调三经之气,故可治脾、肝、肾三经病变。该穴可平肝熄风、健脾益肾、补肾滋阴、醒脑,针之可促进大脑生理功能的恢复。
  ◎张茵州、刘守恩:近3年来,用三阴交穴皮内埋针治疗遗尿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操作:采用30号0。5寸皮内针,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均可。选准穴位,常规消毒,用三指持针柄向股骨方向平刺,针体全部刺入,露出针柄,经消毒后用胶布固定,7天为1疗程。若行第2疗程治疗时,将针取出,休息3天后施行。
  典型病例:吴XX,女,10岁。自6岁始尿床,1…2天1次,有时夜达2次。熟睡时难叫醒,多在梦中排尿。曾用中西药治疗,但效果不佳。1986年11月12日起接受本法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随访至今未发。
  按语:本法有调整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阴脾经功能,故可补肾益脾,固摄小便,调节膀胱括约肌功能,以达治愈之效。
  ◎吴旭初:本法对某些发育较差的小儿遗尿,有良好效果,一般3…5次可愈。对老年人患前列腺炎而致的小便不利、淋漓不尽,可采用知母、黄柏、苡仁、牛膝等中药制成10%复方注射液,注射本穴也有效。
  操作:取10%人参注射液l…3ml,两侧交替或同时注射,每周2次,或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典型病例:赵x,男,5岁。自幼体弱,经常尿床,冬季尤甚。经中药及针刺均不效。用本法治疗6次而愈,共治10次,饮食增进,身体日益健壮,面色转红润。
  ◎翟兴明、翟润民:运用三阴交穴治疗痛经有针到痛止之功,每日1次,连针3日。下次应在经前3日施术,连针3个月经周期即可治愈。
  操作:用28号毫针,针芒稍偏向上,快速进针。找到针感后,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使针感向上传导,如痛止,留针15…30分钟。如好转痛未止,可反复运用手法,其痛可止。
  典型病例:龚xx,女,20岁。1957年5月21日诊。诊断:痛经。患者痛经已半年余。每次经潮前1日即开始少腹疼痛,潮时痛剧,经量少,色乌挟瘀,行经2天后经量增多,腹痛停止。服药未见好转而就医。此次正值经汛,腹痛甚剧,脉弦。给予针刺三阴交,针到痛止。第2天经量增多,连针2天,其痛未发。共针治2个周期,经调而愈。
  ◎林凡:三阴交针刺治疗阳痿,效果甚佳。
  操作:用2。5寸毫针,垂直快速进入2寸,强刺激,以针感向上放射效佳。3日针1次,1个月一般可愈。
  典型病例:马xx,男,25岁。1977年5月6日就诊。主诉:阳痿2年,加重年余。先后求医,诊为“性心理障碍性阳痿”,经西医以性激素和中医补肾壮阳剂治疗,收效甚微。用本法,3次显效,7次而愈,观察至今未曾再发。
  4.地机
  【取法】胫骨内侧髁下缘下3寸,距胫骨内侧后缘一横指处。
  【主治】痛经
  【机理】地机穴为脾经郄穴,因郄穴可止痛,故可治疗痛经。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王志平:笔者近年来用针刺地机一穴治疗实证痛经,疗效较为满意。
  操作:用28号3寸毫针,直刺1。5寸深,针刺时医者用左手压紧漏谷穴,并嘱患者将腰带扎紧。右手将针刺入,强刺激,以患者能忍受为度。行针5分钟,留针5分钟,再行针5分钟。得气后,患者自觉有一种痠麻胀感直入少腹和欲解小便的下坠感,小腹部位也有痠麻胀难忍之感。
  典型病例:李xx,女。1978年4月23日初诊。主诉:痛经2天。14岁月经初潮,21岁结婚,婚后每次行经前均小腹疼痛,需内服中药始慢慢缓解。此次腹痛,曾自服去痛片等药无效,故来就诊。检查:面色苍白,两手捧腹而坐,舌质淡,边尖红,脉弦紧,诊为气滞血瘀型痛经。用上法治疗,出针后疼痛即止。
  按语:操作时必须压紧上下部位,才能使针感直入少腹。本法适用于实证之痛经,虚证禁用。
  ◎殷克敬:笔者数10年来应用地机穴治疗痛经,达到即刻止痛效果。
  操作:直刺1。5寸。
  典型病例:杨xx,女,25岁,未婚。1955年3月6日就诊。主诉:痛经3个月。经期受寒引起,每次月经来潮前均小腹疼痛,腰困乏力,服止痛片后稍好转。近日经期将近,腹痛甚剧,表情痛苦,舌质暗,苔薄,脉弦细。即针地机穴,行泻法,疼痛即刻缓解。每日上下午各针1次,第3日月经来潮,未再腹痛。
  5.阴陵泉
  【取法】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主治】小腿溃疡(臁疮)
  【机理】阴陵泉为脾经合穴,脾主运化,脾统血,故阴陵泉有促进运化、统血之功用。穴位下肢,可改善局部血循障碍,有利于疮面愈合。
  【刺灸法】穴位注射
  【治疗经验】
  ◎林迎春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常规消毒后,左拇指压穴旁,右手持10ml注射器,接7号针头,抽10%葡萄糖液8ml;90度角进针,由浅渐深探穴,得气后无回血后快速将药液推入穴中,针感以向下传至内踝为佳。双侧穴交替(隔日1次)。由于10%葡萄糖液在穴位注射后吸收慢,可起到静以留针和补的作用。治疗过程中忌食鱼腥生发食物。局部溃疡面换药,隔天1次,若肉芽生长良好,可隔3天换药1次。换药时动作要轻柔,不要碰伤新肉芽。忌下水作业,但应适当活动,以利于疮口愈合。
  典型病例:赵xx,男,60岁。1969年12月19日就诊。诊断:左小腿陈旧性溃疡。自诉:左小腿溃疡10年,曾先后行隐静脉结扎2次,但仍未愈。检查:一般情况佳,体温36。9℃,舌苔薄白,脉细,左小腿胫骨内侧有3×3cm及1×l。5cm溃疡各一处,创面肉芽呈灰暗色,渗黄色液体。按上法治疗2次后溃疡面缩小,肉芽生长良好,8次后疮面愈合,随访1年未复发。
  6.血海
  【取法】屈膝,髌骨上方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⑴月经期头痛 ⑵老年性皮肤瘙痒
  【机理】血海为足太阴脾经穴,功可调经血和营血。
  【刺灸法】斜刺,艾灸
  【治疗经验】
  ◎欧阳群:10多年来运用此穴治疗妇女月经期头痛,多数病例可当时见效。
  操作:用30号或28号2寸毫针,略向上斜刺进针1。5寸左右,拇指向后轻微慢慢捻转1…2分钟,留针15…20分钟。
  典型病例:罗XX,女,30岁。1981年6月7日就诊。诊断:月经期头痛。患者近10年来,每次月经来潮时即头痛4…5天,呈胀痛,有时伴有呕吐,内服镇痛药物有所减轻。此次月经来潮,头痛2天,针刺血海穴,行针1分钟,头痛立即消失,留针15分钟。1年后随访,未复发。
  ◎李连生:采用艾灸血海穴,治疗老年性皮肤搔痒。
  操作:首先将艾条点燃,待火烧匀后,距皮肤1cm处施灸,以病人自觉皮肤热烫为1壮,每次灸3…5壮,每日1次或隔日工次。
  典型病例:周xx,男,56岁。1988年12月24日就诊。诊断:老年皮肤搔痒。现症:双上肢及背部、下肢及腰部搔痒、脱屑,遇寒冷及穿脱衣服时加剧,皮肤粗糙,舌淡,脉沉迟。曾到皮肤专科医院诊治,服中西药物、外涂止痒剂效不佳。采用灸双侧血海穴法,每日1次,每次5壮,10次后皮肤搔痒减轻,平时已不痒,仅穿衣服时微痒,20次后痊愈。
  按语:我们采用中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取血海穴以活血祛风。针对老年人皮肤搔痒多属“气血亏虚,不能充肤泽毛”的病理特点,采用艾灸血海法,以强壮气血,活血祛风止痒,收到较好的效果。
  7.大包
  【取法】在腋中线上,腋窝下6寸,当腋窝与十一肋端之中点处。
  【主治】急性腰、颈、胸、背扭伤
  【机理】根据《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因脾主统血,又主肌肉四肢,针大包可行全身之气血,以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
  【刺灸法】斜刺
  【治疗经验】
  ◎徐静霞:用大包穴治疗急性腰、颈、胸、背扭伤,绝大部分1…2次取效。
  操作:患者取卧位,使用30号1寸不锈钢毫针,从第六肋间隙针尖向病所斜刺入5分深。如颈项部扭伤,进针时针尖即向颈项部斜刺;腰部扭伤则针尖向腰方向斜刺。逆时针捻针,一侧扭伤针患侧,双侧扭伤针两侧,每次留针15分钟,每天针1次。
  典型病例:洪xx,男,58岁。1987年4月2日初诊。诊断:急性腰扭伤。患者于昨日上午搬重物,不慎右侧腰部扭伤,活动受限,由家人搀伏而来。检查:不能弯腰与起坐,腰5…骶1右侧压痛,肌如板状。即以大包穴针刺,针后疼痛消失,弯腰、活动自如。
  余XX,女,38岁。1987年2月26日初诊。诊断:右颈部扭伤。患者于3天前提物不慎致左侧颈项部扭伤,活动受限,疼痛难忍。检查:左侧斜方肌压痛明显,颈项部活动严重受限,不能左右侧转及俯仰。先针阿是穴,症状未减。后针大包穴,针后疼痛消失,活动自由。
  注意事项:大包穴不宜深刺,以免发生气胸。针大包穴时不需活动患部,应采取卧位为佳。
  
  手少阴心经穴
  1.极泉
  【取法】张臂开腋,于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处取之。
  【主治】中风所致上肢不能抬举
  【机理】极泉在腋窝,动脉入胸,故功可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