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房龙讲述地理的故事-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憩娱乐?为了获得与自身有限的能力相当的舒适、满足和幸福,人类又如何改造

自我去适应环境,或者改造环境来满足自我?这些人类的活动,就是我所关注的

内容———这些才是这部作品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常言道“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这话甚为有理。生活在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成员有亿万之多,可谓形形色色,形态

万千。20亿人啊!即使把他们塞进巨型集装箱时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卑贱可怜,

但是,这仍然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还有林林总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包容

在芸芸众生之中。我认为,最应该得到重视的就是这些人文特征。一座大山,在

被人类看见、涉足之前,在被一代又一代饥饿的人类占领、开发和掠夺之前,只

不过就是一座大山而已。亘古不变的大西洋,深邃、辽阔、苦咸而潮湿,但是,

13世纪初人类的那次横渡却把它变成了一座桥梁,一座沟通美洲新大陆和欧洲旧

大陆的桥梁,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千百年来,俄罗斯广袤的大平原为了

把它丰富的物产奉献出来,它静静地等待了很久,才等来了第一个不畏艰辛来此

耕耘播种的人,但是,在这片土地上犁出了第一道垄沟的,如果不是斯拉夫人,

而是日耳曼人或法兰克人,那么,这片土地呈现出来的将是另一番面貌。日本诸

岛地震频繁,但生活在这个岛上的人,不论是日本本土人,还是已绝种的塔斯马

尼亚人,都改变不了这个局面。当然,如果居住在这些岛上的是塔斯马尼亚人,

这里的6000万人口很可能会面临饥馑。至于英伦诸岛,假如统治者不是好战成性

的北欧人,而是那不勒斯人或者北非的柏柏尔人,要把这个国家变成一个日不落

帝国的中心,统领的人口占世界的六分之一,管辖的疆域比其本土大150 倍,是

永远也不可能的事。总之,对地理学,我更关注它的人文意义,而不是它的贸易

问题———已被这个完全陶醉于大生产的时代赋予了过多的内涵。经验告诉我,

对进出口的贸易量、煤与石油的产量以及银行存款数额的重要性,无论你如何夸

耀,读者仍是不能逐页地记住这些数字;而且,假如读者的确需要这些数据,他

会亲自动手去查阅有关工具书(不过,许多统计手册提供的数据互相矛盾)。这

首先是一本关于人类的地理书;其次是一本关于人类自下而上的自然环境和历史

背景的地理书;如果篇幅允许,对其他的方面,我也会有所涉及。



    /* 4 */ 第一部分:人类与家园地球的特点规律和状况(图)1



    古人深信:“地球是一个小小的黑色物体,孤零零地悬挂在宇宙之间。”严

格地说,人类的地球实际上不是一个“圆球”,而是一个“椭圆球体”,它与圆

球相似,只是两极稍微扁平了一点而已。何谓“两极”呢?拿一根毛衣针笔直地

穿透橘子或苹果的中部,针穿入和穿出之点就是这个球体的“两极”。地球上的

两极,一个处在高原之巅(南极),而另一个处在大海之渊(北极)。由于地球

两极之间的中轴线长度只比其赤道直径短三百分之一,所以,对于椭圆球体两极

部位的“扁平”问题,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幸好有一个3 英尺直径的大地球

仪(在商店里买不到这样大的地球仪,只有在博物馆中才能找到),你会发现,

它的南北中轴线长度只比它的赤道直径短八分之一英寸,除非它的做工精细度超

出了寻常,否则,如此小的差距几乎是察觉不出来的。当然,对那些极地探险者

和地理学家来说,这个差距是不容忽视的,但对这部作品的读者而言,只要知道

了这些就足够了。纵然是一粒微尘,如果它在自转时,它的两极也会自然扁平。

也许在物理老师的实验室里就有一个装置会把这一点展示给你。去问你的老师吧,

不然去两极做实地考察,那又有多麻烦。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行星(planet)。

“planet”这个词来源于希腊人。希腊人很早就观察到(或者认为自己观察到),

有些星体在宇宙中不停地运转,他们称之为“行星”(planets ),或者“流浪

星”(wanderers );而有些则是静止不动的,他们称之为“恒星”(fixed stars

),这是因为当时希腊人没有发明望远镜,不可能观察到恒星的运行。至于“星星”

(star)这个词的来源,现已无法考证了,大概它同梵语的“撒、播、点缀”这

个词根有关:繁星点缀着天空,就像是撒在天空里的小火苗。好一个美丽而贴切

的比喻。



    /* 5 */ 第一部分:人类与家园地球的特点规律和状况(图)2



    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吮吸着太阳的光与热。由于太阳表面温度达到摄氏6000

度,太阳的体积是太阳系内全部行星体积总和的700 多倍,因此,地球获取的光

和热,只是那么一点点,实在微不足道,对这点微乎其微的恩惠,地球也不必惴

惴不安。古时候的人认为,宇宙的中心就是这个地球,它是一小块干燥的陆地,

汪洋大海包围在它的四周,如同穆罕默德的木棺和断线的风筝,完全悬浮在空中。

只有少数几个先知先觉的希腊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这是第一批不请示教士就自行

去思考问题的人)敢于质疑这种理论。艰难而执著地探索了几个世纪之后,这些

先驱作出结论:踩在人类脚下的这块土地,不是一个扁平的圆盘,而是一个圆圆

的球体,它不是静止不动地孤立地悬挂在天空中,更不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正好

相反,它以较快的速度围绕着一个更大的球体———太阳在不停地运转。他们同

时还指出,相对于所谓静止的恒星而言,那些运动着的星星并非围绕着地球运转,

实际上,它们也是行星,与地球一起共同围绕太阳公转。它们与地球一样同属太

阳系家族,遵循着一样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决定着人类的日常作息,包括什么

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沿着各自既定的轨道运行,如出现偏差,势必走向

毁灭。



    /* 6 */ 第一部分:人类与家园地球的特点规律和状况(图)3



    在罗马帝国的最后200 年间,知识阶层已经能够接受了,因为这一假说是令

人信服的。但是,从4 世纪初起教会执掌大权之后,再相信这种思想就非常危险

了。假如谁有胆敢于宣称地球是圆的,他就会有生死之虞。但是,对此我们不应

责怪教会,因为在当时,基督教的那些最早皈依者都出身于最蒙昧的社会阶层,

他们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世界末日正在逼近,到那个时候,为了自己的子民,

耶稣将在荣光之中重返受难地,对人间的善恶做出审判。这些基督徒确信这是世

界惟一的真理,并因此而坚信不移。假如耶稣真的第二次来临的话,那么,此外

的任何事情就都是虚假的,人类脚下的这片大地理所当然就会像教会所说的那样

是扁平的,要不然,耶稣就得君临两次,一次去西半球,一次去东半球。真是这

样的话,那简直是荒诞离奇而又亵渎神灵了。因此,地球也就绝不可能是圆的。

教会花了近千年的时间,不遗余力地把地球是一个扁平的圆盘、是整个宇宙的中

心这种思想向它的信徒反复地灌输。而对古希腊的地圆学说,当时的知识分子,

一些修道院里的学者和新兴城市中的天文学家并未放弃,但他们不敢公开议论地

圆学说。他们很明白,如果公开谈论地圆学说的话,不但会打破成千上万蒙昧人

民的平静生活,而且也是无济于事的。



    /* 7 */ 第一部分:人类与家园地球的特点规律和状况(图)4



    但是,对地圆学说,基督徒们还是逐渐地、不得不接受了。到了15世纪末,

社会已经普遍地认同了古希腊产生的地圆学说。地圆学说是古往今来一系列观察

的结果:首先,当人们在靠近一座大山或一条大船时,它们的顶部总是被人们最

先看到,然后才逐渐是它们的全貌。这是一不容争辩的事实。其次,不管人们身

在何方,人的视野范围总是圆形的。不论是看大地还是看大海,人的双眼的视线

总是平行地移动着,当搭乘热气球升到天空之中或者置身在高塔之上时,人们的

视野就开阔许多了,那个圆圈的范围也就扩大许多了。假如地球是圆的,人们就

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椭圆的视野圈的中心;假如地球是方形或三角形,看到的地

平线也应该呈方形或三角形。第三,发生月偏食时,出现在月亮上的地球阴影也

是圆形的。只有圆形的物体才会产生圆形的阴影。第四,既然其他行星和恒星都

是圆球体,那么为什么只有地球在成千上万的天体中出现例外呢?第五,当年麦

哲伦(葡萄牙航海家,约1480—1521。1519 年,他奉西班牙政府之命,率船队进

行环球航行,本人中途死亡。1522年9 月,船队中的“维多利亚”号回到西班牙,

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译者注)船队自东向西航行了很久,最终还是

回到了出发地,而库克船长的经历也是这样,他的探险队自西向东航行,幸存者

最终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 8 */ 第一部分:人类与家园地球的特点规律和状况(图)5



    最后,当人们朝北极方向行走时,人们所熟悉的星座(古代的黄道十二宫星

座)就会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地平线上,而当人们朝赤道走近时,这些星座又会

越来越高。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充分地证明———人类脚下的地球就是一个圆球

体。我当然能够罗列一大堆科学数据来加以证实,但是,对普通人而言,它们是

没有多大的意义的。比如说光,光的运行速度是18。6万英里/ 秒,弹指之间,它

就围绕地球绕了7 个圈了。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8 分钟,而木星的光到达地球只

需3 分钟。而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光照到地球上需要4 年零3 个

月,北极星的光在航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抵达地球的北极星光早在40年前就

出发了。去把这个距离想像一下吧,去把一光年有多长想像一下吧,去把一束光

线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路想像一下吧,或者去把365 ×24×60×60×186000英里是

个什么概念想像一下!我想,这个天文数字会把大多数人搞得头脑发昏,干脆就

不去管它了。



    /* 9 */ 第一部分:人类与家园地球的特点规律和状况(图)6



    还是用众人都熟悉的火车为例来描述吧:一列普通旅游火车昼夜不停地开,

走260 天才能抵达月亮,而抵达太阳的日子就多得多了。如果这列火车从现在

(1932年)动身,它将在2232年才能到达太阳。这列火车开到海王星要走8300年,

这还是微不足道的,因为火车开到太阳系外最近的恒星要走7500万年,而开到北

极星要走7 亿年呢!这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如果以人类平均寿命70年作为标准,

7 亿年意味着人类繁衍生息1000万代之后,这列火车才最终到站了!而且,现在

谈论的只是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一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