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2007年第4期-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当然会把那位美丽高雅、善良爽直的邻居女孩一辈子都放在心灵深处。我们的友谊值得牢记,如果我不是早已心有所属,也许会成为她的另一个追求者,一定会为了把友谊转变成完美的爱情而不懈地奋斗。天知道她现在身居何处?她也在惦记我么?她的将来究竟会怎么样?
  带着美好的遐想登车,等候不久,列车启动了。车轮令人振奋地加速,我的思绪也一下子飞向了故乡。
  故乡,我生命的起点,我肉体与灵魂的来源,离开整整一年了,你还好么?你已经、你正在、你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后 记

  回内地多年,我对南国的怀想一直似不歇的溪水,终年流淌。曾经效力过的公司,那些善良的朋友,都令我深深地牵念。我知道这样的机遇此生难再,所以,有时候忆到深处情不自禁,独自热泪盈眶。
  如我所料,那家优秀的公司最终没能逃脱覆灭的命运。
  我所说的覆灭当然不是指它作为企业彻底瓦解,而是说它改换了门庭,被那家西欧公司所并购,退出了民族资本的行列。它所代表的那个产业是不是从此被外资完全控制,我不能断定;当我从内地的一家报纸上看到并购与总裁和所有高层同时辞职的消息,我的心情极为伤感和失落。此前,它用巨资买断了商标使用权,总部也迁到了广州。它在全国多处建立了产业基地,比我在那里的时候辉煌了很多。我可以推断它因为什么原因没能摆脱自己的宿命,我对它的关注与感情也从此不再保留。
  我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对于中国民族资本命运的关切,别有原因。
  中国的民族资本兴起得迟,而且历来孱弱。就新中国历史而言,民族资本因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赎买政策而缓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又因改革开放得以首先在广东急速复兴。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改造只针对资本本身,老的知名字号绝大多数仍然得以存在,虽然前面加上了“国营”这个另一种金字招牌。保存它的原因之一,是那时候的人们有在旧的市场经济下生活的遭遇,完全懂得,字号代表诚信,代表质量,代表负责任的态度,虽然来自另一个时代,却是商业文化的精髓,是了不起的历史积累,值得珍惜,不应该砸碎。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使人们远离了、忘记了这一切,于是,当我们为私有制开启枷锁并且打开国门之后,我们的商品经济不得不因为从业者与管理者的双重幼稚而经历无序的、低素养的混乱。它在一种困苦中成长,一如我不得不为了摆脱困顿而独自奋斗。
  如今,来自历史的那些老字号仍能坚守并且做大的极少极少,而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许多珍贵品牌也在改革的庆典仪式上的鞭炮声中烟消云散。洋品牌举目皆是,不仅真正与国际资本较量高下、不肯低头的国内商家大多来自民间,而且即便在起步最早的广东,它们也寥若晨星。
  好在我的劳工乡亲们仍在那家公司做着待遇丰厚的工作。我回内地之后,最初的两个春节,他们曾经派出代表辛苦费力地找到我家,给我拜年,令我感动。我很想对他们说,在老家建了住房,娶了媳妇,还只是在享受凭自己的劳动挣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它们当然重要,但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幸福他们早已置身其中,更要好好珍爱。但这番话最后我没有讲。因为我感觉到,我想说的尽管是心里话,可我的乡亲们还不一定理解,甚至不会在意。我只能把我的好心仍然存放在心底。
  我想要告诉他们的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幸福,实际上就是自由。

  (2006年12月30日动笔,2007年1月15日改定。)


  责任编辑 徐子茼





  林黛玉沉湖之谜  刘心武


  刘心武:1942年生,被人称为“文坛老字号,快乐边缘人”。1977年以短篇小说《班主任》引发“伤痕文学”浪潮,1986年长篇小说《钟鼓楼》获茅盾文学奖。近年仍创作了很多小说及散文随笔,出版有《站冰刘心武小说新作集》等。亦致力《红楼梦》研究十多年,2005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举办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出版了相关书籍。最近又开始了“红楼心语”的写作,将在本栏目陆续发表。
  '作者按:应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邀请,2007年上半年我又录制了24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分别讲述我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四位主角的研究心得,每个角色各录了六集。一直有读者跟我联系,表示希望能看到完整的播出版的文案。现在将关于林黛玉的第六集播出版文案整理出来,以飨读者。这组节目预计在2007年下半年播出,在播出前,编导还可能对这些节目进行最后的调整,因此,实际播出时的内容,会与此文案有所出入,特此说明。'


  导视

  林黛玉
  《红楼梦》里的第一女主角。
  她最终究竟是怎么死亡的?
  通行本《红楼梦》描写的,
  林黛玉因宝玉娶宝钗愤懑而死,
  是否符合作者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
  从细读《红楼梦》文本入手,
  又在脂砚斋批语中找出蛛丝马迹,
  对林黛玉的最终结局,
  进行全新的独家揭秘。


  旁白:
  红学界普遍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完成之后,由于种种原因,除前八十回大体保存下来以外,后面的内容全部迷失,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后四十回,是在曹雪芹去世近三十年以后,由高鹗续写。
  高鹗对《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林黛玉的最终死亡做了如下的安排:在贾家不断败落之后,为了给处于疯癫状态的贾宝玉冲喜,贾母弃林黛玉于不顾,采用王熙凤设计出的调包计,安排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林黛玉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迎娶了薛宝钗,于是,“焚稿断痴情”,最终悲愤而死。
  关于林黛玉的这样一个结局,由于通行本的广泛流传而深入人心。但是,刘心武先生认为,尽管“焚稿断痴情”堪称高鹗续书中文笔最成功的部分,但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那么,刘心武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曹雪芹究竟会如何安排林黛玉最终的人生结局呢?
  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继续做客《百家讲坛》,进行他的揭秘《红楼梦》之旅,为您全新揭秘林黛玉的死亡之谜。

  这一讲我们要来探讨在曹雪芹笔下,黛玉是怎么离开人间的。
  小说里面,它对宝玉和黛玉的身份是有一个特殊的设定的,这本小说告诉我们,宝玉和黛玉原来都在天界。宝玉是天界赤瑕宫的神瑛侍者,黛玉原来是天上一棵仙草,绛珠仙草后来修炼成了一个女身,宝玉下凡以后,黛玉跟着下凡。如果更准确地表述的话,就是神瑛侍者下凡以后,修成女身的绛珠仙草也随即下凡。书里面说得很清楚,天上的绛珠仙草下凡,它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就是因为在天界,在西方灵河岸,在三生石畔,赤瑕宫里面的神瑛侍者每天出来给它灌溉甘露,才使得绛珠仙草能够健康地生长,并且后来修成了一个女体。所以,绛珠仙草修成女体以后,可以叫做绛珠仙子。她下凡以后,成为林黛玉,她就要把一生的眼泪还给天上的神瑛侍者。因为这个神瑛侍者下凡以后是贾宝玉,林黛玉一生就要把她的眼泪还给贾宝玉。这是在第一回里面就跟读者讲述的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人物关系的设计,是非常美丽的一个描述。
  在书里面后来的情节流动当中,我们就有一个感觉,就是从天上下凡到人间的这二位,他们本身在人世间并不知道自己是天界下凡的,除非他们做梦,有时候他们可能会隐隐约约地恢复在天界的感觉。总之,在人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有着天界的仙人的身份,他们就和其他的人间的俗人一样生活。
  林黛玉每次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根据第一回的假设,她都是在还灌溉之恩。书里面有没有一回写到林黛玉的眼泪还得差不多了呀?是有的,这就是在第四十九回。那个时候,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猜忌已经消除了,林黛玉对贾宝玉也放心了。在这种情况下,贾宝玉也表达了他对林黛玉和薛宝钗和好的疑问,林黛玉回答之后,他也表示了理解。这个时候,就有这样的对话,黛玉就说了,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作为人间的一个女性的存在,她本来爱哭,老有那么多的眼泪,现在她自己就意识到她的眼泪少了,她没有意识到,她是天上的一个绛珠仙子在还泪。可是,读者读到这儿心里就明白,就是说她的总泪量应该基本等于在天上神瑛侍者灌溉她的那个总量,这个量不断减少,最后就接近于零,它在走向零,因此实际上也就预示了林黛玉的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
  宝玉,虽然是仙人下凡,到了人间,他并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所以,他所有的思维都是人间化的。听了黛玉这个话以后,宝玉怎么说啊?宝玉说:“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他就不知道,他们两个有一种特殊关系,人家的眼泪就是会递减,把您当年那个灌溉量偿还得差不多了之后,人家就没泪了。
  旁白: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对男一号贾宝玉与女一号林黛玉的前世今生的设计确实极为精妙,让这两个人物那跌宕起伏的悲剧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而对有着仙界身份的林黛玉,如何安排她的最终结局,一定是作者曹雪芹需要精心设计的内容。那么,在前八十回《红楼梦》中,最能够体现林黛玉生活状态与精神气质的黛玉葬花,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分析作者曹雪芹创作意图的最好文本。如此说来,黛玉葬花,这个《红楼梦》里面最美丽的画面之一,究竟体现出林黛玉怎样的生命特点?而这与她最终的死亡又有什么关系呢?

  书里面描写林黛玉,她有一个特点,就是诗意生存。她的生活是诗化的生活,而且林黛玉的生活是充分地艺术化的,黛玉葬花是一次完整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这个概念在西方是近一百年来,乃至于近五十年来才出现和热闹起来的,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曹雪芹在二百多年前,他就在他的小说里面写了林黛玉的行为艺术。这我绝不是夸张,你想她葬花是不是行为艺术啊?
  首先,她有道具。有什么呀?有花锄,因为她最后葬花,她要刨坑,有花锄。林黛玉,一个弱不禁风的人,她扛一个花锄,你想这个花锄如果不是一个艺术化的花锄,是一个市卖的花锄,甭说扛了,她举都举不起来,就说明她为自己制作了一个她能够扛在肩上的一个花锄,这个花锄必须要特殊制作,这不是艺术行为是什么行为?而这个花锄上还挂一个花囊,这花囊显然是精心地缝制和刺绣的。还不算完,另一只手还要拿一个花帚,因为花瓣需要扫在一起。这个花帚,你想一想,能是傻大姐用的那个大笤帚吗?肯定不是,它肯定是一个非常精致的,而且它的制作的原料可能还不一定是竹子什么的,我们很难想象,但是我们又可以想象,它是完全艺术化的。
  服装更不消说了,她在那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